?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三重邏輯論析

2023-03-15 21:27孫潤民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現代文明中華文明中華民族

孫潤民 高 寧

(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北京 100091)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明的傳承、建設、發展問題。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 理解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溯源、理論進路、現實意義,有利于我們更好擔負起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一、歷史溯源:從古代文明到現代文明的演進歷程

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從歷史視域深入考察,把握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揭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民族主體性和歷史傳承性。

(一)中華古代文明在傳承發展中締造輝煌成就

中華古代文明經歷奠基、形成、鞏固三個發展階段,在歷史長河中書寫了悠遠綿長、豐富多彩的文明篇章。

二是中華古代文明的形成階段。 五千多年前,中國各地區陸續進入文明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集軍事指揮權、社會管理權和宗教祭祀權力于一身的王以及巨型都邑性遺址、大型高等級建筑(宮殿)”[3],創造了恢弘磅礴的邦國文明。 歷經夏商周三代,中國逐步形成以分封制為核心的復合制結構王朝國家,不僅初步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國家形態、政治制度,還創造了寶貴的文化成果。 例如,青銅器和鐵器鑄造技術,最早的漢字甲骨文,以及“六藝”教育體系等,這些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鞏固階段。 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動蕩,秦朝建立起以郡縣制為核心的“大一統”國家,為文明延續興盛提供了制度基礎。兩千多年來,中國雖然歷經王朝更迭,但始終維持著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形態。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文明成就:政治制度和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生動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國家觀念;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經久不衰,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文學、繪畫、建筑等多個藝術領域碩果累累,成為中華文明智慧凝結的體現;“四大發明”等不僅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也在對外傳播交流中深刻影響著世界文明。 這些文明成就奠定了中華文明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二)中華近代文明在危機挑戰中實現深刻轉型

1840 年爆發的鴉片戰爭,裹挾著中華文明被動卷入全球化與現代化的世界進程,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文明劫難,給當時的人們帶來恐懼和焦慮。 而這“反過來產生了一種強大的內省式歸因邏輯與決絕的行動取向”[4],促使一批有志之士試圖全面向西方學習,探索救亡圖存的種種方案,為中華文明開辟現代化新道路。

一是學習西方技術以器衛道階段。 以魏源、林則徐為代表的先驅者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其后的洋務派大力引進西方武器裝備、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創設新式學校和近代企業,以圖“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5]。 然而,以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之“用”維護中國腐朽封建制度之“體”的努力,違背了時代潮流,注定其失敗破產。

二是學習西方制度、探索政治變革階段。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發起的維新變法作為一場政治改良運動,大力宣傳“托古改制”,試圖將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學說結合,希望為推行君主立憲增強合法性與說服力。 但這種出于實用主義的“結合”扭曲了儒家思想的原本面貌,并未廣泛動員并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維新變法不敢否定封建帝制,也就無法扭轉近代中國文明的頹勢。 孫中山先生“起共和而終帝制”,開創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但其沒有根本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歷史證明,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在近代中國無法成功。

三是倡導新文化、啟蒙新思想階段。 救國方案屢屢碰壁,讓當時的中國學者感受到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之體,更要學習其精神文明之魂。 20 世紀初發起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旗幟,向封建主義文化宣戰,掀起思想解放浪潮。 其后,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的文明亂象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一批先進知識分子質疑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為其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中華現代文明在自發探索中走向自覺構建

毛澤東曾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盵6]由先進思想指導的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為中華文明的賡續創新帶來光明和希望。

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儒家思想中依然有著頑強生命力的精華,順應著社會的發展,與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相協調,人們很好地借鑒和利用,令其在當今煥發著活力,這也將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和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工作的開展起到較大的作用。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初步探索思考了中華文明何去何從的道路前途問題。 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揭露批判資本主義文明剝削本質的基礎之上,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的文明新氣象鼓勵,明確中華文明的前進方向,向俄國學習,著力推動“第三新文明之崛起”[7],開始扭轉中華文明近代以來在西方文明身后亦步亦趨的被動姿態。 為創造獨立自主的新文明,我們黨歷經28 年浴血奮斗,用革命的手段實現了國家獨立統一,“捍衛了中華民族5000 多年發展的文明成果”[8],構建起新政治、新經濟、新文化三位一體的新民主主義文明形態,為建立文明先進的新中國開創了正確道路。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引領下,我們黨領導人民通過“三大改造”,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推動新民主主義文明形態向社會主義文明形態過渡轉變。 同時,黨積極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各項民主改革,相繼實施文化掃盲等一系列移風易俗活動,極大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面對美帝國主義日益嚴重的威脅和挑釁,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并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極大提升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書寫了中華文明的恢弘史詩和光輝篇章。 經過艱辛努力,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社會主義文明的物質基礎,探索并開辟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文明發展新道路。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汲取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充分吸收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進一步創新發展了黨的文明觀和文明實踐。 在對外開放上,鄧小平提出,“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9],中國絕不能再關起門來搞建設,必須積極汲取西方文明在科技、裝備等方面的先進成果。在國內改革上,我們黨統籌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發揮出社會主義文明的生機活力和優越性。 此后,我們黨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文明的內在要素,相繼提出“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等新概念,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文明”內涵的理解日益豐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更加積極的主體意識創新文明話語、深化文明內涵、拓展文明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全球文明倡議”等文明理念,提倡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包容共存,為解決人類共同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推動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進程中,我們黨作出“兩步走”戰略安排,統籌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文明維度的踐行要求。 特別是在文化建設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華文化,強調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盵10]新時代十多年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傳播力不斷提升,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理論進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推動文明轉型

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明實現現代轉型的關鍵因素。 在中華文明的覺醒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旗幟,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接續探索中成功推動中華文明現代化,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積累了豐富理論認識。

(一)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開創探索

毛澤東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承中華文明血脈,對中華文明現代化轉型作出開創性貢獻。

第一,開辟中華文明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提出:“大同者,吾人之鵠也?!盵11]馬克思主義所勾勒的消滅私有、公正平等的社會主義文明前景,無疑與其大同理想甚為契合。 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同時,毛澤東始終注重從民族主體性出發,思考中華文明通往社會主義文明的現實路徑。 在1920 年致周世釗的信中,毛澤東認為:“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盵12]正因為毛澤東堅持對中華民族文明傳統的自覺繼承,才能把外來的先進理論本土化。 在延安時期,他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出發,又從戰略全局高度繼承發揚中華文明的傳統智慧,陸續提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古今中外”的歷史研究法、“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等等,使中華文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獲得新的生命形式。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性質的國家制度,為中華文明通往社會主義文明確立制度基礎,成功開辟出中華文明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第二,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是中華文明走向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早期的黨并未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直到延安時期,我們黨發起“新啟蒙運動”,重新評估民族文化的歷史地位,逐步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盵13]這一論述,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者對待民族文化的科學態度。 在毛澤東看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在繼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用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總結、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在其后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正式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文明構想,號召建立“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14],從而鞏固我們黨對于民族文化發展前途的共識,開辟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在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中,毛澤東先后提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鼓勵文藝創作者充分發揮創造性、積極性,創作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反思和超越西方文明的價值范式。 毛澤東認為,西方文明具有極大的虛偽性,其自由民主的面紗下是弱肉強食和叢林法則。 盡管近代以來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奉西方文明為世界文明之圭臬,他卻清醒看到“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15]。 因此,中國人民在看清西方文明的真面目后,不再追求西方式的文明,也堅決擯棄西方殖民掠奪的老路,“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16]。 在1958 年同黑非洲青年代表團談話時,毛澤東再次指出,“西方帝國主義者自以為是文明的,說被壓迫者是野蠻的”[17],卻以文明之名行侵略的野蠻之實,揭露出長期以來占據道德高地的西方文明的虛偽本質。 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文明實踐詮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探索出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新道路。

(二)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接續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汲取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

第一,明確物質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的堅實基礎。 鄧小平認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18]。 具體而言,就是要摒棄以往片面追求“純之又純”生產關系的錯誤思維,重新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開展經濟體制改革,建立更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使人民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

第二,明確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的重要特征。 鄧小平非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調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盵19]精神文明建設是提高鞏固廣大群眾思想覺悟、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條件。 伴隨著改革開放,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滲透進入國內,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帶來消極影響。 鄧小平強調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抵制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精神污染,“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20]。

第三,明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的根本保障。 鄧小平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這既是改革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歷史教訓的深刻總結。 “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 解放以后,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盵21]法制缺失導致領導干部終身任職等不合理現象,既不利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也阻礙了社會主義文明建設。 鄧小平大力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制度體系,為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三)習近平對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深化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長期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中形成習近平文化思想,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闡述了新時代文明建設的相關問題,從“世界、國家、個人”三個層面實現了人類文明、中華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機貫通,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第一,回答人類文明往何處去的時代命題。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屢遭沖擊挑戰,西方文明長期標榜的所謂“民主”“自由”等價值的虛偽性被揭露,其自身陷入霸權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的桎梏,導致世界文明發展困難重重。 面對人類文明未來走向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胸懷天下的價值理念,提出一系列具有世界意義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例如,強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各國“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22],為人類文明攜手前行明確實踐理路;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文明和諧共存厚植價值共識;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為人類文明共同繁榮奠定交往觀念;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進一步回答文明交流互鑒的內在邏輯,為人類文明對話交往提供理論指導。 這些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系統回答了人類文明往何處去的時代命題,為推動中華文明前行發展、增強中華文明影響力傳播力明確了思想指導,標志著我們黨文明理念的進一步升華。

第二,高度凝練概括中華文明發展規律,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當代中國的文化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總結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為我們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指明了方向。 其中,突出的連續性是中華文明傳承賡續的內在邏輯,無論面對任何艱難險阻,中華民族都能以強大的凝聚力和意志力攻堅克難、賡續文明;突出的創新性是中華文明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精神之源,賦予文明發展、文化繁榮的強大動力;突出的統一性是中華文明向內凝聚、民族團結的品質表現,“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23];突出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胸懷表現;突出的和平性是中華文明與鄰為善、行穩致遠的交往理念。 只有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兩個結合”中開辟中華文明現代化之路,我們才能鑄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輝煌。

第三,明確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訴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我黨優良傳統,大抓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魂、啟智潤心,使人民思想覺悟和社會道德風尚煥然一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4]。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訴求不止于豐富個人精神生活,更在于鑄造國家之魂、民族之魂。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生成是社會現代文明程度提升的應有之義,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價值所指,必然以其新的文明理念和文明形態,在世界舞臺上彰顯社會主義文明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的價值感召力”[25],從而實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相互銜接。

三、現實意義: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三重使命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譜寫社會主義文明新篇章的科學路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指向。

(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盵26]中華文明凝聚著中華兒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讓我們創造出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人類現代化新路。 從“民惟邦本、敬德保民”到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華文明的思想資源啟發、影響、塑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將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源源不斷的經驗智慧,為激勵各族人民共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相互交融、貫穿古今,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深厚的歷史底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立德化民的經驗智慧,經過“第二個結合”擁有了穿透時空的現實指導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寶庫。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革命先輩的優良作風和奮斗本色、“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犧牲精神和英勇事跡,鼓舞著我們在新時代勇往直前、再創輝煌。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建設、改革時期和新時代以來不斷發展繁榮的當代文化,深刻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和文化成就,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鮮活的現實經驗。 三種文化來源于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共同筑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二)譜寫社會主義文明新篇章的科學路徑

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在中國的有力彰顯。 早在500 多年前,托馬斯·莫爾就其代表作《烏托邦》中表達了對廢除私有制、實現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向往,成為空想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 但直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基本矛盾和發展規律,才把社會主義從空想的美好愿景變為科學的革命理論,指明了無產階級通往社會主義文明的現實路徑。 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性的事業,但在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又體現出相應的民族特征和國情特點。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在“兩個結合”中開辟中華文明的現代化道路和社會主義文明的中國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中華文明的智慧魅力。 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成為社會主義文明在當代中國的現實呈現,“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27],有力彰顯了社會主義文明的先進性、科學性、人民性。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承載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文明的不懈追求。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所勾勒的社會主義文明圖景,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和不懈追求。 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理論指導,致力于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在建立新中國后,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的文明前景,黨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結合具體國情開創出中國特色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使社會主義文明扎根中華大地,呈現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共同作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再次明確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 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譜寫社會主義文明新篇章、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將成為“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28]。

(三)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指向

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集中華文明之大成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從時間向度來看,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歷史連續性,是中華文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雙創”的發展結果,實現了中華文明、現代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的有機統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29]。 正是因為我們黨自覺汲取中華文明的優秀因子和有益經驗,才賦予現代化道路以中國特色,才能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30]。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然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并在這一實踐中繼續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中國樣本。 發軔于近代歐洲的資本主義文明曾一度引領世界現代化的潮流。 但其秉持以資本增殖為目的的發展邏輯,“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31],并通過話語建構、技術運作、議題設置等種種手段,長期壟斷現代化的話語權。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兩個結合”孕育的現代文明形態,開辟了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明現代化新路,為其他國家實現本國文明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選擇。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積極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同時需向世界宣介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樣本,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促進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在自身文明構建中推動人類文明共同進步。

猜你喜歡
現代文明中華文明中華民族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現代文明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島》:形式主義的美學突圍與現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當原始人遭遇現代文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