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正義思想形成、轉變、成熟的邏輯理路
——從《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到《哥達綱領批判》

2023-03-15 21:27肖承榮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黑格爾正義資本主義

肖承榮 張 軒

(新疆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馬克思正義思想也是經歷了一個從形成、轉變到成熟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正義思想是在不斷地審視資本主義社會現實、批判性吸收其他哲學體系思想、批判性發展自身正義理論,再逐步吸收當時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經過嚴謹的研究活動和馬克思本人親歷工人運動實踐而產生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正義思想揚棄了當時盛行一時的資本主義形式正義思想,批判繼承了古希臘與古羅馬哲學、近代歐洲唯理論和經驗論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及青年黑格爾派思想,吸收了英國古典經濟學,借鑒了法國波旁王朝歷史學家觀點及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等學說,結合了當時最新的科學思潮成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體系磅礴的跨時代正義思想體系。近些年來,大多數學者比較喜好對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方法和內容及馬克思本人是否排斥正義理論而進行研究,相對而言卻忽視了對馬克思經典文獻里面包含的正義思想考究。 因此,本文梳理了貫穿馬克思絕大部分經典文獻里的正義思想,為后期研究做一些基礎性工作。

一、馬克思正義思想萌芽與形成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他的青年學生時代,從他早期的一系列作品中探尋蛛絲馬跡。

(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正義思想萌芽

1818 年,馬克思出生在德國萊茵省特里爾市,一個受理性主義思想影響頗深的家庭,他從小博覽群書,涉獵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的著作。 他生活的萊茵省是被拿破侖直接統治過的地方,那里不可避免會受法國啟蒙思想影響。 馬克思求學的特里爾中學里有一大批深受當時自由主義思潮影響的教師,他們厭惡專制,追求民主。 在這樣一個啟蒙色彩濃厚的氛圍里,馬克思樹立了自己高尚的人生信仰——“從事最為人類謀福利的工作?!痹隈R克思中學畢業論文中曾這樣描述他未來所要從事的職業,他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盵1]

從這時候起,馬克思的正義思想開始潛滋暗長,他向往著自由、平等、博愛和幸福等一些列啟蒙時期正義原則框架下的生活。 然而馬克思的這些正義原則只是付諸理想性的彼岸世界,沒有找到通往這一目標的現實途徑,但他卻找到了一個屬于自己自我實現的目標:“為人類而工作”。

(二)大學時期正義思想初步形成

波恩大學學習期間是馬克思正義思想發展又一個重要階段。 在這一時期,他先后從事了文學、法學、哲學等領域研究。 此后,馬克思偶然接觸了黑格爾哲學,為黑格爾辯證法龐大而深邃的哲學體系著迷,進而投入到青年黑格爾派學習,然后專門研究古代哲學和黑格爾哲學。 從此他的哲學開始從康德—謝林主觀唯心主義轉向黑格爾辯證的客觀唯心主義,初步形成了他的哲學思想,并且在此后一生的實踐中不斷對其進行豐富、完善。

1841 年,他在博士論文中指出:“哲學就是要反對一切天上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盵2]他著名的“原子偏斜理論”認為,原子擺脫自身制約作偏離運動打破了“命運的束縛”,可以對外力作斗爭和對抗。 這種“偏斜”恰恰是原子運動的本質,也是追求“自由”的實質。 馬克思借此表達了對人們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支持,但他也意識到在現實面前,面對必然的束縛個體往往脆弱無力。 因此,馬克思認為“正義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東西,而是在互相交往中,在任何地方為了不傷害和不受害而訂立的契約?!盵3]馬克思在從事相關哲學研究時,不僅表現出追求自由平等的哲學精神,他還突出強調個人意志的自由,試圖證明沒有任何神秘力量可以阻擋意識自由的實現,這種自由使人成為自己的主人。 在這個意義上,其更是一種對舊唯心主義的超越,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初體現。

二、馬克思正義思想轉變

(一)第一次轉變

馬克思在政治實踐中對群眾利益的熱情捍衛,推動了他的理論探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使他在理論探索的道路上逐漸打破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束縛,實現了哲學世界觀的第一次重大轉變。 這一時期,馬克思受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影響,從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為費爾巴哈的一般唯物主義,形成了人本主義的正義觀。

畢業后,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第一次遇到因一些物質利益糾葛而無法解決的事件,這些事件促使他的思想發生了第一次轉變。 當時,工業革命席卷整個歐洲大陸,不僅推動了普魯士經濟發展,同時也加劇下層勞動人民的貧苦。 饑腸轆轆的平民甚至到森林中以拾枯枝敗葉、采摘野果為生,還有一些貧民為了生計開始破壞牧場和獵場。 面對這種形勢,普魯士政府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頒布《普魯士刑法典》,對盜竊樹木行為作嚴厲處罰,使無數貧民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 馬克思認識到工業革命不僅沒有實現啟蒙思想家所憧憬的理想世界,反而和設想的理想國度背道而馳。 與此同時馬克思也注意到了在放開葡萄酒禁止進口的禁令后,摩澤爾河沿岸廣大葡萄園種植農民普遍陷入貧困的事實。 再加上1841 年12 月普魯士政府頒布了新的書報檢查令……這些事情使青年馬克思陷入深深反思。馬克思意識到:普魯士政府面對廣大人民物質生存需求視而不見,根本不是黑格爾所說的“理性國家”,只是維護特權階層利益的工具。 為了揭露普魯士政府的虛偽和專制,馬克思寫了《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抨擊普魯士政府專制統治。 在隨后的《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馬克思批判政府不顧廣大勞動人民死活,諷刺國家機器成為特權階層壓迫勞動人民的工具,要求維護底層貧困人民的正當利益。 其后,他又發表了《摩澤爾記者的辯護》文章,支持摩澤爾記者發表對葡萄種植農民表示同情的報道,批評普魯士政府無所作為。 顯而易見,作為官方辯護的黑格爾哲學面臨這一系列情況,無法承擔起批判和揭露社會現實本質的任務。 馬克思也開始意識到黑格爾夸大國家觀念的能動作用的錯誤認識,他不認同黑格爾把“理性國家”作為決定性力量的觀點。 因此,想解決面臨的現實新問題,就必須需要有新的理論武器、新的依靠力量。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批判〉導言》中指出“向德國制度開火! 一定要開火!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 ……無產階級宣告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體,只不過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為它就是這個世界制度的實際解體?!盵4]自此,馬克思認識到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實現人類的解放,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打破舊世界的枷鎖。 他雖然找到了摧毀資本主義世界的力量,但沒有找到徹底突破黑格爾理論體系的鑰匙。 直到1842 年2月,費爾巴哈的理論把正陷入黑格爾理論困境的馬克思拉了出來。 在現實世界中,從事物質實踐的現實個人對一個群體的意義,對于國家材料的分配,由家庭與市民社會中的人來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而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 人是市民社會的主體,但如何消除政治上對人的異化? 馬克思提出“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5]。

總之,在萊茵報社工作時期,馬克思開始認識到“人的最高本質”的人本主義正義觀,用人和自然為基礎的唯物主義超越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從此他的哲學體系始終堅持唯物主義這一基本立場,以物質利益研究視角出發,開始初步有了共產主義轉向。

(二)第二次轉變

1843 年底到1845 年春,馬克思對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階級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又對當時富有成果的社會科學理論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礎上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其正義思想也開始從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正義觀向自己科學正義觀轉變。 他在革命實踐中發現,費爾巴哈哲學無法對現實性問題進行革命性批判,就更別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異化如何破除。 就此,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6]《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誕生,標志著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確立。 在其中,馬克思把實踐作為思想認識的基礎,闡明了人的思維的客觀真理性問題。 隨后,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直接將歷史的規律性總結成一種完整的科學哲學體系——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具有實踐性的哲學體系。 《德意志意識形態》既是歷史唯物主義新哲學世界觀又體現了馬克思自己的正義主張。 它指出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那些不自由不平等現象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變化,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也造成了分工,由此引發的不正義的利益分配,導致了貧富分化嚴重。 在這一過程中,成功者成為了資本家,失敗者成被剝削者?!芭c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盵7]馬克思認為不平等、非正義現象有著自己的歷史起源和經濟根源,還認為不消除資本主義這一社會制度、不提高社會生產力就不能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 特別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揚棄了黑格爾異化理論,用“異化勞動”揭示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在生產勞動中失去了人的內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 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條件下,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異化,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異化,同自己的內本質異化,最后更是表現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 因此,工人階級要使自己獲得解放,就必須揚棄異化勞動,把自己的勞動回歸到自由自覺的活動。

這一時期馬克思還是一如既往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立場上,在著作中批判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對勞動者的異化使勞動者失去了自由意志和尊嚴這一事實。 在這一過程中,他從物質資料生產實踐出發,考察社會現實正義問題,批判了當時德國盛極一時的黑格爾法哲學,進一步把正義理論用新形態(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正義觀)完整地表現出來,實現了理論層次的飛躍。

(三)馬克思共產主義正義思想形成

《共產黨宣言》既是無產階級革命宣言,也是對工人正義訴求的公開表達。 馬克思、恩格斯用精煉的語言概括了人類社會經歷的歷史變遷,從客觀歷史變化規律揭示出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毀滅和人類必然走向解放的結果。 可是一些資本主義理論家美化資本主義社會,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永恒的社會制度。 他們這樣論述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即“人類存在兩種制度——一種人為,一種天然。 封建制度是人為的,但已經滅亡了,而資本主義制度是天然的,自然就是永恒不變的,能創造大量財富”。 但馬克思、恩格斯表明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階段,是歷史的產物。 “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一系列變革的產物?!盵8]馬克思、恩格斯還肯定了資產階級在歷史上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9]然后通過大量的歷史事實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極大地解放生產力,造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促進人類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發生創造性革新。 但是,高速發展的社會內部也醞釀著危機。 資本主義社會無法擺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矛盾的桎梏,因此,“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產下去?!盵10]

《共產黨宣言》中最后強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11]這篇共產主義綱領,深刻影響了人類共產主義正義事業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在同資產階級斗爭的實踐中認識到,無產階級只有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桎梏生產力發展的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徹底實現真正的全人類的正義。

三、馬克思正義思想走向成熟

(一)《資本論》揭示資本主義內在不正義本質

如果說《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對唯物史觀的“假設”,那么《資本論》則對其完成了科學的論證,進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觀,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形式正義的本質。 馬克思對“資本的本性”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商品拜物教、資本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的分析,為他關于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資本主義形式正義走向共產主義的實質正義的設想提供了思路。 總之,我們去探討馬克思正義思想必須從其思想高地《資本論》入手,《資本論》不僅完善了馬克思理論批判的武器——唯物史觀,而且還極大補充了馬克思正義思想內容。 首先,《資本論》從商品研究出發,以從事社會物質性生產的個人為起點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實質:生產者與勞動對象相分離,然后說明資本主義流通領域中所謂的平等的勞資交換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與自由(實際隱藏了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其次,《資本論》還揭露了社會物質生產過程就是無產階級的勞動成果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的過程:資本主義“正義”由此就表現出了其真面目;最后,暴露資本主義發展最終導致的結果:一方面是資產階級財富不斷積累,另一方面是工人極端貧困。 他在《資本論》中作出了這樣一個預見:資本主義“那一套正義”是走向共產主義正義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馬克思說:“明天,這些力量將炸毀資產者用以把它們同人分開并因此把它們從一種真正的社會聯系變為(歪曲為)社會桎梏的那種鎖鏈?!盵12]

馬克思就這樣通過經濟學的方式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本質,他指出,在這“所謂正義”的外表下孕育著新社會的雛形,通過被壓迫的無產階級最終打破舊社會的牢籠,才可能實現真正的正義訴求。

(二)對拉薩爾主義的批判及馬克思的分配正義觀

資本階級經濟學家通常認為,判斷分配制度是否正義,主要有三個核心原則:應得(Equity)、需求(Need)和平等(Equality)。 應得:以個人貢獻大小參與分配,主要考慮生產效率的問題。 需求:滿足個人(身體殘障人或兒童)最低生存保障。 平等:主張每個人都有平等的福利機會(工作或教育)。 但這些理論家卻很少觸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本身。

《哥達綱領》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回避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關鍵問題,還抽象地認為勞動是一切財富和文化的源泉,企圖認為勞動所得應該平等分配。 拉薩爾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工人階級的貧困是永恒不變的工資規律造成的,廢除這個規律,工人就能改變這個現狀,這就是拉薩爾主義的正義思想。 “拉薩爾主義正義觀關注分配問題,希求通過公平分配解決資本主義弊端?!盵13]拉薩爾主義沒有看到生產和分配的直接關系,沒看到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本質,眼光只停在分配領域,只會是空想。 馬克思認為“只有一個人一開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他的勞動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成為財富的源泉?!盵14]他認為拋開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而談分配,是一種庸俗的社會主義觀點,只有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實現真正的分配正義。 在描述未來社會正義分配時,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由于剛剛從資本主義脫胎而出,因此“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有它脫胎出來的那個社會痕跡?!盵15]因此,這個社會在消費品分配上只有按勞動分配這一個尺度,但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生產力極大飛躍,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勞動不再是謀生手段。 在這個階段馬克思認為按需分配成為消費品分配原則,這時候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

可見,正義分配的實現程度,受社會生產力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工人階級要獲得真正的分配正義,就要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

四、馬克思正義觀

馬克思正義觀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現實和參與工人運動實踐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其正義理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理想性。 他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立場,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來實現自己正義理論。 他認為社會發展只有滿足每個個體的需要,只有生產力發展滿足了每個人必須的需求才能實現最終目標——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并最終實現全人類自己真正的解放。

(一)正義立場

馬克思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的立場。 他在中學時代就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就是“從事最為人類謀福利的事業”。 在萊茵報社做主編時期,他因為面臨著反對書報檢查令、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以及摩澤爾河沿岸地區的居民貧困問題而激烈地抨擊當時黑暗的普魯士政府,確立了維護廣大貧困和勞苦大眾的利益的正義立場。 后期,馬克思通過經濟物質利益研究進一步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實質,隨后他又不斷同第一國際內部及蒲魯東等各種機會主義錯誤思潮做斗爭,這一過程他始終都堅持站在最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站在最弱勢群體的立場上,從現實的個人再到自由人的聯合體,最后通過革命實踐來實現自我解放。

(二)正義途徑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實現不是通過簡單地認識世界,而是由現實個人在社會實踐中改造世界。 他認為共產主義正義理想是在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掌握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 他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16]這使舊的正義觀和新的正義觀有著本質不同。 他說“哲學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17]就此,我們可以說馬克思正義觀也可以叫實踐正義,他認為共產主義的特征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生產實踐)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盵18]因此,共產主義正義不是理論上實現(彼岸性),而是實踐上實現(此岸性)。

(三)正義理想

馬克思的正義思想具有理想性。 “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盵19]馬克思在《1857—1858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類社會發展分為三個歷史形態:第一階段是古代社會的“人的依賴關系”,第二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物的依賴性”,第三階段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恩格斯認為,如果用簡單語言概括未來社會的話,那就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20]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以實現價值增值為目的,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以對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為目的。 因此,共產主義正義內容由三個方面展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升,社會物質能夠滿足每個自由個體的需求——正義的物質保障;人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正義的分配制度;人們經過不斷實踐教育,精神世界極大豐富——正義思想的擴展。

五、結語

馬克思正義思想建立在批判資本主義形式正義和進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正義事業的基礎上。 它的邏輯理路就是從人的“最高本質”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轉變過程,用自己批判的武器——新的世界觀為指導,立足于無產階級工人運動實踐,不斷揚棄傳統意義的公平正義,最終實現覆蓋所有人民的正義事業。 這就是馬克思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正義——在社會實踐中爭取自我自由和解放,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黑格爾正義資本主義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法律與正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