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閱讀場,喚醒兒童閱讀的“生命自覺”

2023-03-21 15:27王開玲
江蘇教育 2023年1期
關鍵詞:校園生命兒童

王開玲

“生命自覺”一詞最早由葉瀾教授提出,她認為:“一個具有生命自覺的人,無論對外部世界的作用中,還是自我發展的建構中,都是一個主動的人。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主動不主動作為衡量自己生命自覺程度的標志?!保?]本文提到的兒童閱讀的“生命自覺”,主要基于兒童生活與閱讀的關系,倡導兒童愛上閱讀、主動閱讀,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必需品,一種自然生活方式。這種關系是兒童對自己閱讀行為的主動建構,是兒童生命成長的重要引擎。

一、現實困境:“生命自覺”視域下兒童閱讀的自我缺席

兒童閱讀,是兒童與自我、與他人、與世界進行對話的主要方式,與兒童生命成長息息相關。當下,即使很多學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閱讀行動,但不喜歡閱讀的兒童還是大有人在。不少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閱讀動力不足,甚至出現在閱讀中“自我缺席”的現象。

(一)兒童閱讀自我認知尚不清晰

兒童閱讀,能夠打開兒童認識世界的大門。實證研究證明:“兒童早期閱讀可以促進其同理心、心理理論、社會情感、社會交往等社會認知的發展?!保?]但現實狀況是,兒童對閱讀的認知,有時并不清晰。在成人的教導中,兒童明白要多讀書,但并不十分明確閱讀對于個體生命的意義,這就直接導致兒童的閱讀停留在淺層閱讀層面,或自我消遣,或應付了事。如此,他們并沒有在閱讀中獲得真正愉悅的感悟,更沒有認識到閱讀對于自我成長的意義。

(二)兒童閱讀自我省思尚不深入

真正的閱讀,始于愉悅,終于反思實踐。兒童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與環境、他人等慢慢建立聯系,也會對自己的閱讀內部需求有所反思,但由于缺乏社會經驗,且受所處環境、社會中價值觀和規則的影響,這種反思往往是迷惘的、不深入的,甚至是自我懷疑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閱讀行為,其閱讀省思便不會深入。

(三)兒童閱讀自我追求尚不持久

兒童的成長受多方面制約,受社會某些不良思潮的影響,有時會偏離軌道,甚至產生“負能量”。加上社會保障兒童成長條件的缺失,兒童的主體閱讀與其成長很難融為一體。兒童如果不能通過閱讀重新認識自我,分辨來自外界的種種紛擾,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生命標識”的精神世界,來獲得閱讀的精神能量,那么,他們對閱讀的追求就很難一以貫之、持之以恒。

二、煥發激情:校園“閱讀場”對破解困境的價值審視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場”是一種能使人沉浸其中并能感受其中精神含義的特殊的環境。從喚醒兒童閱讀的“生命自覺”的角度來看,學校建構校園“閱讀場”,營造直抵學生內心的閱讀氛圍,使校園成為擁有獨具魅力的閱讀場域,有助于學生自發地產生閱讀需求,把閱讀當成一種自覺行為。

(一)形成閱讀“磁場”,助力兒童增強閱讀興趣

兒童在閱讀中獲得興奮感、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其持續閱讀的動力。學校應形成閱讀磁場,創設多元的閱讀空間,讓兒童在濃郁的書香氛圍中靜心閱讀;提供充足的讀物,讓兒童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認知水平和需求進行自主選擇、自由閱讀;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兒童依照自己的閱讀進程、閱讀速度決定閱讀內容及閱讀方式,盡情閱讀。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獲得自我認知的成功體驗,其閱讀興趣便會不斷增強,自我認知也愈發豐富。

(二)形成閱讀“力場”,助力兒童完善人格

眾所周知,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思維的過程,是思維力提升的過程。閱讀力場的釋放,可使兒童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世界,在理解、分析、歸納、提問、探究中獲得思維的生長。校園閱讀力場,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展示的閱讀活動平臺,可使其在這一平臺上找尋共同關注的話題,分享閱讀時閃現的思維火花,從而成為善于發現、主動探究的主動型閱讀者。兒童在閱讀中穿梭,思所得、悟所感,在自我省思中不斷進行知識、意義的重構,有助于其提高自身價值,完善自我人格。

(三)形成閱讀“能量場”,助力兒童提升生命境界

價值觀是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心理所組成的精神特質。校園閱讀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可使閱讀回歸自我,使學生在閱讀中審視自我,從而形成自我發展、自我超越的能量源。閱讀能量場有助于學生獲得足夠的精神力量,并在不斷的閱讀“修煉”中,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不斷錘煉意志,塑造人格,不斷提升生命的境界。

三、走出困境:兒童閱讀實現“生命自覺”的路徑

建構校園閱讀場,學校應以兒童的認知需要為起點,尊重其閱讀選擇,關注其閱讀行為,參與其閱讀過程,使其在一種無形力量的感召下,實現閱讀的“生命自覺”。

(一)氛圍:閱讀“吸引力”喚醒生命自知

一方面,構建“三級”閱讀空間。一級空間是教室。教室要有“海量的藏書”,緊靠墻邊書架的“小組式圍坐”應區別于“秧田式”的布置,還要有花草區、書目推薦區、展示區,甚至電子閱覽區。二級空間是圖書館。校園圖書館是兒童閱讀的“專屬空間”,它的建設要滿足兒童的閱讀期待。其中,在環境上要精心設計,包括區域劃分、書架桌椅樣式及擺放方式,甚至燈光、布景等都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打造充滿童趣的閱讀空間。三級空間是分布于校園各處的閱讀“微空間”。如可以在樓梯口布置閱讀“微角落”,在廊道中布置“閱讀臺”,在校園的活動區域設置“閱讀小屋”“朗讀亭”等,且這些布置最好與周圍的樹木、環境等融為一體。

另一方面,豐富宜讀的“全科”閱讀內容。為了促進學生深度閱讀,學校所選書籍不僅要有經典文學名著,也要有百科類、數學類、藝術類等書,后者可讓兒童在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后再去閱讀,這類書有助于其迅速提升理解力、思維力和語言力。此外,依據兒童的認知水平,學??梢允崂砗徒嬮喿x內容,形成“閱讀地圖”,讓讀物與兒童的認知產生關聯。兒童走到“閱讀地圖”的任何一個點時,都應有可以讓他們思維與認知不斷發展的書籍可供選擇。如低年級的教室、活動場地附近,可以多擺放一些漫畫類、繪本類書籍;中高年段區域則可以多放置一些科幻類書籍、經典文學名著等。

(二)關系:閱讀“影響力”催發生命自明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師作為閱讀引路人,要讓兒童在感到尊重、信任和保護中,保持強烈的閱讀需求,在閱讀中不斷激發學習動機。教師一要成為“引讀者”,在引領學生讀哪類書、如何讀上下功夫,要說明閱讀任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學生明白閱讀任務的意義;二要成為“伴讀者”,和學生“共讀”,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閱讀經驗,鼓勵兒童閱讀后分享,傾聽并尊重兒童的閱讀感受,成為兒童重要的伴讀對象,這于無形中有助于兒童閱讀思辨力的提升;三要成為“導讀者”,成為“一位穩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學習資源的照顧者”,積極探索將思維、思想層面的閱讀方法轉化為學生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的路徑,并付諸行動。

從兒童的角度來講,合適的群體關系能激活學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去了解、研究,逐漸培養閱讀的持久性,提高閱讀能力”[3]。在閱讀行為中,兒童之間會因閱讀變成“伙伴”“對手”“榜樣”,群體關系會不斷產生變化。一是“共鳴”產生“伙伴”。兒童在校園內共讀一本書,自然而然會產生“共鳴”,他們交流閱讀感受,分享閱讀收獲,便易于成為最好的閱讀“伙伴”,進而構成閱讀圈,形成閱讀聯結場,不斷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二是“競爭”產生“對手”?!胺纸M閱讀”的方式,往往能激發兒童產生競爭心理,“伙伴”有可能暫時成為“對手”,“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閱讀規則激發兒童積極參與,這反之又能促進兒童之間的合作、交流,不斷提升其共讀、精讀、深讀的能力。三是“榜樣”產生“師長”。在校園閱讀活動中,一批閱讀能力較強的兒童走上講臺,在精彩的講述與分享中成為兒童閱讀的“榜樣”,成為閱讀同伴的“小老師”“小家長”,這有助于敦促更多的兒童參與閱讀,不斷進步,進而縮小他們之間的閱讀能力差異。

(三)策略:閱讀“生長力”促進生命自覺

1.開設豐富的閱讀活動

閱讀活動是兒童展示和分享自己閱讀成果的重要載體,豐富的閱讀活動能讓兒童獲得更為全面的文化熏陶和審美體驗。因此,學校開設豐富的閱讀活動尤為重要。

一是“線上+線下”的活動開展途徑。在當下的全媒體時代,兒童的閱讀活動不僅可以實現線上閱讀,而且可以通過閱讀App 或公眾號等,進行線上“曬讀”。其中,閱讀打卡、閱讀交流及閱讀測試,使得兒童閱讀活動的參與可視化。在線下,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推薦、展示、交流、反饋等方式,來激發兒童自主閱讀。

二是“書面+影像”的活動呈現方式。從活動的呈現方式來看,可以采用圖文結合的“書面”形式,如各種形式的閱讀卡,各種文體文章的讀后感,有助于兒童用文字記錄閱讀過程、表達閱讀感受。此外,各種統計圖表、思維導圖、圖文結合的呈現形式,可使兒童的曬讀更有創意,更有表現力,進而不斷提升審美素養。當然,照片、視頻等“影像”呈現形式,有助于兒童更加積極地投身于閱讀活動中。

2.開展多元的閱讀評價

閱讀評價是一種啟示,一種引領,能夠生成更多的閱讀智慧,讓兒童閱讀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一是“過程”和“方法”的雙重關注。針對兒童的閱讀評價,教師不能只關注結果,應更多關注閱讀過程,關注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的精神需求,即他們的情緒變化、個性選擇、努力程度等,這些都是激發兒童主動閱讀的源動力。閱讀評價要能引導兒童反思閱讀過程,將閱讀的目標由獲得知識轉變為運用方法,從而助力其找到更為合適的閱讀方法,為終身閱讀奠基。同時,閱讀評價應釋放學生閱讀的壓迫感,弱化監督性、測試性的量化評價(如監督、考試、檢測等),轉變為討論式、解讀式、展示式等評價形式(如分析、交流、建議等),這有助于兒童獲得閱讀愉悅感,且體驗到掌握方法的成就感,進而增強持續閱讀的動力。

二是“自由”與“多元”的內外兼顧。閱讀評價要做的是鼓勵、欣賞、保護兒童的閱讀自由,為他們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理解、包容和支持他們自由閱讀的行為,使其在自由的閱讀中獲得更多的愉悅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激發其更持久的閱讀興趣。當然,為了保護兒童閱讀的“自由”,評價方式應該是多元的:評價主體應是多元的,如教師主評、同學互評、個人自評等;評價標準應是多元的,可以有統一的標準,也可以為某個兒童“私人訂制”評價標準;評價的外顯方式也應是多元的,可以是語言文字,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一段音頻、視頻等。在多元的評價中,兒童最好能忘記正處于“被評價”的狀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斷覺醒、持續追求、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享受自由。

校園閱讀場,將閱讀的“生命自覺”這一價值觀傳遞給學生,讓閱讀行為成為兒童的“生命自覺”。兒童在自主閱讀中不斷自我領悟、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生命的法則、內心的能量、人生的信念等內在精神被喚醒,有助于閱讀伴隨他們整個生命成長的歷程,實現生命的一個又一個精彩。

猜你喜歡
校園生命兒童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六·一”——我們過年啦!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不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