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刻把握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推進圖書館的高質量發展

2023-03-21 06:00王世偉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圖書與情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包容性中華文明和平

王世偉(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2023 年6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座談會的講話中開宗明義地闡述了“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的命題,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1]。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提出與闡釋,形成了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新時代圖書館事業更高質量發展的高瞻遠矚、舉旗定向的重要指引,對于中國圖書館人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為圖書館事業助力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1 在秉持連續性中傳承

圖書館是人類文明發展歷史文化元素的重要容器。中國歷代圖書館和圖書館人在文獻聚藏整理研究中為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早期的甲骨青銅文獻到竹簡縑帛文獻,從印刷術發明之后的雕版印刷文獻和活字印刷文獻到信息新技術迭代而出的縮微文獻、音像文獻和數字文獻,數千年中無數的圖書館人將文獻聚藏傳承作為生命的追求,將文獻的整理保護作為畢生的使命,一部中國的圖書館史和文獻聚藏整理史就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連續性的典型案例和生動寫照。如今,在面向未來的圖書館高質量發展中,如何在秉持連續性中不斷深化傳承文明的圖書館使命又擺在了中國圖書館人面前。這里既有傳統文獻的搶救性修復和采用新技術的保存,也有孤本不孤化身千百的路徑方法,還有數字中國背景下智慧圖書館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中的數實融合的文獻聚藏和服務社會的創新舉措。

2 在持續創新性中前行

中華文明是源遠流長、革故鼎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同樣,圖書館事業在發展中也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持續創新前行。無論是分類法中的七分法到經史子集的四分法再到如今統一使用的中圖法;無論是中國公共圖書館在近代出現的“曙光初現”和“黎明時代”,還是20世紀70 年代末改革開放后不斷走出的中國特色公共圖書館發展道路抑或是當下中國圖書館事業正在形成的東方增長極,都充分體現出中國圖書館事業持續創新前行的秉賦,也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進入21 世紀,創新成為中國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持續創新中所形成的政府主導、社會覆蓋、技術引領、地區協同、社會共創、融入全球等發展特點,為建設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面向未來的世界圖書館事業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 在堅定統一性中發展

中華文明具有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無論是圖書館文獻的聚藏整理還是知識的閱讀學習,無論是圖書館信息的搜尋獲取還是空間的設計休閑,在長期的圖書館文獻建設和讀者服務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各民族語言文獻多元一體的統一性。這種“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中國圖書館事業還通過東西部的對口支持和南北部的協同共享等路徑方式,通過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聯盟和圖書館共同體等平臺,不斷推進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向心力和凝聚力。 這種文化的統一性,增強了中國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更加堅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從圖書館文化發展的維度詮釋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的國家政治理念;而這樣的統一性,在中國的圖書館事業中不斷演繹并書寫出精彩的新篇章。

4 在推進包容性中提升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正是中國圖書館事業多年來發展的特點,也是面向未來的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指導。中國圖書館事業過去和現在都以多元文化發展作為圖書館事業的基本原則,并在多元文化包容性發展中不斷匯聚成共同文化并提升圖書館服務的品質。在古籍文獻、地方文獻、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文獻、各宗教文獻、世界各國各語言文字文獻的聚藏整理、閱讀學習、信息搜尋和空間設計中,在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圖書館的文化建設超越了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地理疆域、語言文字等藩籬,這種多元一體的包容性,為文化強國得到廣泛的認同和維護,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綿延不斷的發展開辟了康莊大道。圖書館文化發展的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和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是進一步推進圖書館事業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

5 在弘揚和平性中互鑒

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也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文化主張。倡導交流互鑒,拒絕隔絕閉塞;倡導資源共享,拒絕孤島煙囪;倡導開放獲取,拒絕小院高墻;倡導互聯合作,拒絕沖突對抗。在“一帶一路”的圖書館聯盟進程中,中國圖書館人充分發揚了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舉辦的眾多世界文化展覽和赴外展覽以及經典文獻的互贈交流,各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和科學院圖書館舉辦的面向世界的各類講座,都不同程度地注解了中華文明和平性的特征并發揮了民間文化外交的獨特作用;而中國諸多圖書館空間設計中所采用的世界文化元素,也為圖書館空間帶來了和平的文化氣象和視域開闊的審美情趣。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體現出的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為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起到了添磚加瓦的作用。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持久和平時所指出的:“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保?]世界圖書館事業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圖書館文化事業在未來如何進一步體現出和平性的特征有著無限可能性。

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艾愷(Guy S.Alitto)作為當代西方最為活躍的漢學家之一,在談到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時認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包容性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獨樹一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明都不具備的獨有特征?!薄敖裉?,中華傳統思想中所包含的仁愛、禮節、孝道、親族主義、敬畏祖先等‘圣賢之道’,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無論是對于中國達成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還是對于全世界實現更加和平、美好、繁榮的未來,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保?]艾愷從域外學者的視角為我們在深刻把握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推進圖書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另一維度的啟示。

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與中國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聯系的邏輯,需要進行深入地體系化研究和學理化闡釋,以實現圖書館事業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推進世界圖書館事業進程中的東方增長極不斷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猜你喜歡
包容性中華文明和平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夜經濟要有“包容性”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博弈·和平
包容性增長的理論內涵及實施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期盼和平
亞洲的崛起需要各國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實現包容性增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