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動農業倫理教育發展
——第四屆中國草學會農業倫理學研究會年會暨農業倫理學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3-03-22 20:59焦陽姜萍
中國農業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倫理學倫理現代化

焦陽,姜萍

(南京農業大學,南京 江蘇 210095)

2023年12月2日至3日,第四屆中國草學會農業倫理學研究會年會暨農業倫理學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農業大學召開,會議圍繞“農業倫理學與農業農村現代化”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來自全國20多所涉農高校和挪威卑爾根大學的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與會,論壇共設置了7個主旨報告、17個主題報告和17個分論壇報告。本次會議是在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及教育部啟動高??萍紓惱斫逃龑m椆ぷ鲿h背景下召開的一次盛會。

中國草學會農業倫理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發來賀信,作為我國農業倫理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也作為一位世紀老人,他在賀信中表示,后工業文明時期,回歸自然、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世界共識。農業倫理學要面對新的發展方向,探索出新的發展模式,創造新的文明。要全力以赴推動農業倫理學發展,將農業倫理學事業持續推進。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董維春教授在致辭中指出,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農業強國。董維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推進農業倫理學研究,不僅有助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同時也有助于回應當前人類發展的歷史方位所提出的重大課題。另外,董維春提出了為什么到了后工業化時代我們才從理論上認識到農業倫理學的重要性,我們又將如何構建農業倫理學學術體系和實踐體系,在新農科建設中如何有效開展農業倫理學教育等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于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的歷史關鍵期,如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倫理學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以及培養一大批有倫理思維和素養的農業工作者,是本次會議討論的重點,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農業倫理思想與理論、農業倫理學與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倫理實踐與方法研究和農業倫理路徑與治理等帶來新思考和新觀點。

一、 農業倫理思想與理論研究

(一) 任繼周農業倫理思想研究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推動人類持久的穩定與繁榮,不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也是人類當前所處歷史方位提出的時代性課題。任繼周院士是當代中國農業倫理學的開創者和旗手,研究任繼周院士的農業倫理思想對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蘭州大學張言亮教授總結了任繼周院士的農業倫理思想,即農業倫理學是研究農業實踐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生存環境發生的功能關聯的道德認知,并進而探索農業行為對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這兩大生態系統的道德關聯的科學,其終極目的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填平城鄉二元結構的鴻溝,使農民獲得尊嚴與幸福,使農村繁榮而美麗;任繼周院士農業倫理思想的核心是“時地度法”,倡導農業活動應尊重自然規律,為農業倫理學奠定了基本理論框架。張言亮教授指出,任先生的農業倫理學面臨著能否應對“三農”問題,能否進一步概括基本原則,“時地度法”能否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等問題。

(二) 古代農業倫理思想研究

中國悠久的農耕歷史形成了豐富的農業倫理思想資源,對于推動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黑龍江大學齊文濤副教授梳理并總結了我國古代種植、養殖、采伐漁獵和農業經營四個方面的倫理思想,認為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總體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類對于自然規律的尊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方義鳳總結了《管子》中的農業倫理思想,認為《管子》將時、地、度和自然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物質和精神相互作用,符合中國傳統農業倫理“重時宜、明地利、行有度、法自然”的基本原則,對發展生態農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陳曉萱認為《齊民要術》系統展現了時、地、度、法四者辯證關系,對當今發展生態農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實踐價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宋超教授和碩士研究生龔銘璇認為江浙地區稻作諺語蘊含農業倫理思想,體現中國古代“三才”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具有重要的傳承和保護意義。

(三) 現代農業倫理思想研究

“同一種健康”(One Health)思想是當代人們處理人與動物和自然關系的重要指引,也是當代農業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蔡暢通過對“同一種健康”的實施過程和實施要點的分析,提出了對“同一種健康”的理解:“同一種健康”是一種綜合的、增進聯合的方法,目的是可持續地平衡和優化人類、動物和生態系統的健康,人類、家養和野生動物、植物以及更廣的環境(包括生態系統)的健康是緊密聯系和相互依賴的。該方法動員社會不同層面的多個部門、學科和社區共同努力,增進福祉,并應對健康和生態系統的威脅,同時滿足對清潔水、能源和空氣、安全和營養食品的共同需求,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促進可持續發展。南京大學蔡仲教授闡釋了“同一種健康”的哲學基礎,通過回溯笛卡爾、德里達、哈拉維和拉圖爾等人關于人與動物關系的思想,從哲學史的維度總結出人類對人與動物和自然的關系演變趨勢是從二元對立向多元共生,人們需要以新的理論指導重建自然與社會的關系。

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程鋼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大食物觀”的理論邏輯,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大食物觀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立場,以自主性和豐富性為關鍵維度,以憂患、安全與生態為戰略意識,以宜、藏、烹、惜為發展路徑,推進科技賦能與產業協同、文化自信與文明認同,從而實現中國的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云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宋雨軒總結了竺可楨的農業氣象與生態倫理思想,即農業生產不但要因地制宜,而且還要因時制宜,要因地制宜地采取農、林、水統一規劃,要尊重規律,開發與保護并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鹽城工學院助教蔣曉月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姜萍梳理了歐洲農業倫理學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發展脈絡,總結了歐洲農業倫理學在學科建制、研究理論與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指出了其對中國農業倫理學發展的啟示和意義。

(四) 農業倫理學理論研究

也有學者從倫理學基本理論的角度思考了農業倫理學理論建構的問題。中國農業大學張月昕副教授和劉巍教授通過規范倫理和美德倫理視角對農業倫理進行比較分析,指出基于人類德性話語方式、主張人的主體性覺悟的美德倫理為農業倫理擺脫單一的規范倫理模式提供了思想借鑒。美德倫理為農業倫理研究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論視域,有助于形成系統完善的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倫理學理論體系。廣西師范大學練新顏副教授指出,人造干細胞、培養肉的出現使得“同類相食”作為一種禁忌難以繼續得到支持,所以食品倫理學的建構應該將技術作為一種建構性的因素,而非僅僅以道德中立性理解技術。蘭州大學方錫良副教授指出,農業倫理教育與研究既需要綜合性、引領性的“導論”工作,同時也需要前瞻性、指引性的“規范”研究,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開展一種“系統性、根基性”的探索工作:在農業實踐活動、時代發展、復雜矛盾共同組成的問題譜系中增強農業倫理意識、洞察力和決斷力,在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去追溯農業的深厚文化根源與豐富倫理意涵,進而從哲學層面探討其倫理規范。

二、 農業倫理學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

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農業倫理學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基本內核和價值基礎。與會學者關注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且從農業倫理的角度提出了解決思路和方案。

中國農業大學的李建軍教授指出,農業倫理學不僅僅是一種批判性的視角,還是形塑未來的建設性的工具;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蘊含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人平等發展、尊重文化形態多樣性等倫理價值和道德原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農業倫理學,農業農村現代化將為農業倫理學發展提供豐富的場景和動力,講好中國鄉村振興、農業科技強國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故事都需要以農業倫理學為基本內核和價值基礎;農業倫理學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南京師范大學王露璐教授從三個層面探討中國鄉村倫理現代重建的立場、方法和路徑:第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和方法,確立以農民為本的鄉村發展倫理;第二,以現代化樣式和發展路徑多樣性的闡釋為參考,重視“地方性道德知識”對鄉村倫理現代重建的資源意義;第三,以“記得住的鄉愁”為鄉村倫理的現代建構提供獨特的道德文化之根,為實現鄉村“美好生活”提供了理想追求、精神家園等倫理意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郭洪水教授認為,農村作為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生活世界”,對于農人來說,是一種家園,是一種熟悉的生存境遇;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回應農村社會巨變可能帶來的農民生存困惑,在此背景下,農業倫理從大地倫理、生命倫理、生態倫理和生活倫理的融貫中生成,為實現農民的幸福生活提供理論支持。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高翔副教授和中國農業大學李建軍教授梳理了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發展歷程與政策轉型的特點,認為政策從依附式到多元化的轉型,體現出政策的演變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相關。中國人民大學的滕菲博士探討了基于“韌性”的活態保護理論在農業文化遺產及其可持續性保護中的應用。為了有效回應農業遺產在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張力,滕菲博士引入了韌性理論;在韌性理論的視角下,活態保護的目標在于使農業文化遺產能夠在外部環境的變化與干擾的情況下保持其核心的生產、生態和文化功能,并且提高農業系統對自然和社會變化的自我調節與反饋能力。這一基本理念為活態保護的實踐提供了一系列具體的行動方案,也為區域性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

中國農業大學的尹北直副教授和研究生李嘯天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在“三農”工作中的倫理精神,認為中國共產黨以“公私兼顧”為原則,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理念開展“三農”工作,體現了為人民服務、實現共同富裕、協調自然與農業發展的倫理精神。

三、 農業倫理實踐與方法研究

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業生產是農業倫理理論來源的實踐源泉,從農業生產中凝練而出的農業倫理理念又引導農業生產向好向善發展。與會學者從種植業、草地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農業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當今農業發展的倫理經驗與方法,這能夠為實現當代農業向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 種植業的倫理實踐研究

耕地農業方面,南京農業大學的嚴火其教授指出近現代中國農業生產中存在農業產量與土壤健康之間的矛盾;近代以來,雖然中國通過增加化肥使用量提高了糧食產量,但對于土壤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中國傳統土壤觀念對于化解這一矛盾提供了思想支持,只有保證土壤健康,子孫后代才有健康生存的條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李梁小娟總結了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生態倫理意蘊,她以茨城縣為例,認為日本的環境保全型農業關注季節特點,注重保護土壤,重視農業生產可持續,要求依自然法則進行農業生產,對中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二) 草地畜牧業的倫理實踐研究

草地畜牧業方面,北京林業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董世魁教授總結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態意蘊。董世魁教授提出繼承傳統草地畜牧業的倫理思想,在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促進農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等過程中,探尋解決畜牧業發展困境的出路和途徑,是關系農業倫理學容量擴增的重要命題;從國內外的實踐經驗來看,生態畜牧業是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農牧區社會經濟發展矛盾、助推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蘭州大學的趙安博士提出應該打破農業、林業、草業的分裂格局,通過將農牧、林牧、草牧,將農地、林地、草地等自然資源統籌起來,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局面,真正使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王子丹從時宜、地利、法度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古代沿海灘涂開發利用的特點,認為其體現了鮮明的生態倫理色彩。

(三) 水產養殖業的倫理實踐與方法研究

關于水產養殖,挪威卑爾根大學的Carl Walter Matthias Kaiser教授在報告中對于水產養殖提出了幾點倫理考量:第一,計劃性的生產可以使得水產養殖具有市場優勢;第二,控制投入與產出能夠使得水產養殖具有可持續性;第三,由于政策、法規、生產者和產業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水產養殖在許多領域尚未實現其積極潛力;第四,小規模傳統單位的水產養殖存在積極方面,但缺乏有效和透明的控制能力;第五,水產養殖管理計劃是關鍵,多樣化生產需要良好的管理模式;第六,水產養殖可以成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積極貢獻者,例如通過開發更多的綜合多營養水產養殖系統(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 Systems),增加海藻等低營養產品的生產;第七,水產養殖發展應尋求與廣大利益攸關方和民間社會的對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宋超教授通過總結明清時期貝類養殖技術的特點,認為農業生產應該圍繞技術所產生的倫理關系中的道德現象和道德關系,探究在技術所發生的倫理關系中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應該遵守的道德規則和應該盡到的道德責任等方面,改進和擴展技術正面價值,同時制約或控制技術帶來的負面價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張騫認為中國古代的漁業養殖具有稻田養魚、?;~塘、挖田筑塘等生態模式,對于現代生態漁業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肖維芳和董淑童運用“時地度法”四維結構分析了我國古代稻田養魚的生產模式,指出我國古代稻田養魚是一種具有生態價值的農業生產方式。

四、 農業倫理治理路徑研究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其中,農業倫理治理現代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推進農業倫理治理現代化的主要任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思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圍繞這一目標,與會學者就動物倫理和動物福利方面的治理問題,以及農業農村與生態治理相關問題展開了探討。

(一) 動物福利與倫理治理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張燕教授以動物倫理與治理為主題,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并提出動物倫理治理的框架應納入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她從現狀(從技術先行向倫理先行的轉變)、問題(治理模式、范圍、原則、保障機制)和挑戰(剛柔相濟、動態適配)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陳雪琦提出應該從生態平衡、道德關懷、法律保護三個角度重新對動物的權利進行解釋和維護,從而實現人與動物的和諧關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周智威通過歸納總結英國近代早期動物醫療的若干特點,論證了15—18世紀近代早期英國醫療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并指出隨著19世紀動物福利、動物保護運動和英國獸醫的科學化,現在動物醫療已經轉變為一種弱人類中心主義活動。

(二) 農業環境倫理與生態治理研究

華南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肖顯靜分析了生態學理論、傳統生態文化以及生態倫理在應對生態危機時的作用與不足。通過對比三者內部的觀點論爭,肖顯靜認為當前集中有關環境問題的理論思潮各自存在著不能有效應對環境問題的情況;生態學理論的真理性和局限性尚不明確,在運用生態學解決環境問題時需要持謹慎態度。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研究未能著眼實際,對當今農業實踐的影響不大,需要進一步關注現實。生態倫理學有待于進一步吸收科學研究成果,建立一種科學的生態倫理學,并且運用科學的生態倫理學進行環境保護的實踐還沒有展開。據此,肖顯靜認為農業倫理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更重要的就是把目光放在實踐上,要提出真正改善農業問題的方法。

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生態危機,安徽科技學院王有煒教授基于敬畏生命觀視角提出了四條應對路徑,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是有機統一整體的觀念,二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生天地之大德”思想超越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意識,三是強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之本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認識,四是提高善待宇宙間萬物、體恤生命、視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主體責任意識。山東女子學院史玉丁副教授以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地環境倫理治理為主視角,提出了環境倫理本土化的方案:治理方式需要強調主體參與的有效治理,治理關系需要注重村民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核心作用,治理經驗應當充分吸收和利用傳統倫理文化知識和經驗知識,實現環境倫理治理的本土化,避免拿來主義的治理方式。

云南農業大學賴毅研究館員從自然對文化具有塑造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地區生物多性農業文化的自然與社會協同。她認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生物多樣性文化的形成,既有自然環境多樣復雜的因素,也有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因素;在以現代科技提高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產效用的同時,還要盡可能彌補由技術轉型帶來的效益損失,從而全面發揮農業生產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和生活功能。東北農業大學王曉為教授在農業創新領域提出培育綠野生態文明理念,強調農業創新應順天時地脈,和物性之宜,順勢借力,行術有為;通過人與綠野生態的完美結合,科技與生產活動的有效嫁接,譜寫農業生產的綠野歡歌。

五、 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現代化,農業倫理學在其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與會專家認為,農業倫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領域,包括道法自然、和諧共生、生態優先、尊重自然等人類在漫長的農業實踐中總結出的基本原則,它們可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乃至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農業倫理學也是一個有待發展的嶄新領域,在面對現代農業的新形態和新情況,農業倫理學需要不斷豐富理論資源,以應對當代的新問題和新挑戰。農業倫理學還是一個開放的領域,需要充分吸收當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借助新文科、新農科的建設成果,不斷創新理論范式,擴展理論視域,豐富理論資源??偠灾?在后工業時代以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倫理學應有所為,大有可為。農業倫理學研究者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討農業倫理學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在推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推動中國農業倫理學研究和教育普及事業的發展。

(致謝:感謝蘭州大學方錫良副教授對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見及建議!)

猜你喜歡
倫理學倫理現代化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邊疆治理現代化
開拓·前沿·創新與學科建設——簡評《中醫生命倫理學》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蟻族現象”的倫理學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