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對等視域下英文長句的翻譯策略研究

2023-03-23 12:18張正喆
現代英語 2023年18期
關鍵詞:長句譯法原文

張正喆

(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00)

隨著世界各國交流的加深,跨語言交流日益增多。 我國作為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英漢翻譯在翻譯界的地位也不斷攀升。 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粗糙的翻譯,難以接受逐字翻譯的、帶有濃重翻譯腔的英文長句。 要想翻譯好英文長句,首先要明確翻譯標準,功能對等的翻譯標準為此提供了路徑。 文章將探討功能對等的翻譯標準對英文長句翻譯的指導作用,試圖提供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以期提升英文長句的翻譯質量。

一、 功能對等之翻譯標準

功能對等是由尤金·奈達提出的一種翻譯標準。 奈達,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家,是《圣經》翻譯的權威,他在翻譯實踐中發現,翻譯不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遞和交流。 他提出了功能對等的翻譯標準,即譯文應該能夠在目標語言中起到與原文在源語言中相同的作用。 功能對等強調了翻譯的目的性和交際性,要求譯者在翻譯時關注原文和譯文之間的語義和語用對等,同時也強調了文化和語境的重要性。

奈達的翻譯理論最早由譚載喜傳入中國,譚載喜認為:“《翻譯科學探索》的問世,可以看作奈達翻譯思想發展過程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1]?!痹诖藭心芜_首次提到了“動態對等”的理念。 后來,奈達又出版了《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一書,為了使表達含義更加清晰,用“功能對等”代替了“動態對等”。 要符合功能對等的翻譯標準,譯文的功能應該處于以下兩個層次之間:一是譯文讀者能夠理解譯文,能夠想象源文本的讀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賞文本的;二是譯文的讀者能夠以與源文本讀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賞文本[2]。 在翻譯實踐中,譯者要通過多種翻譯策略打磨譯文,努力實現源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方式與譯入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方式的對等。

二、 英文長句之特征及處理方法

范仲英認為:“一般說來,英語長句較多,而且結構比較復雜,往往從句里含從句,短語中又有短語。 宛如一棵大樹,有樹干,有枝杈,有樹葉?!薄芭c此相反,漢語句子一般簡短明快,很少長句。 即便是較長的句子也不像英語那樣,盤根錯節,十分復雜。恰似一根春竹,一節之后又生一節,中間掐斷無傷大雅[3]?!币虼?,如何以合適的方式翻譯英文長句,適應中文的語言特點,實現功能對等,是英漢翻譯中的一個重難點。

英文長句的最少字數一直存在爭議,筆者參考了彭萍、宋天賜、袁江等學者的觀點,文章討論的英文長句是指二十五個單詞以上的英文句子。 英文擅用長句,為樹式結構。 所謂樹式結構,有三層意思:①句子有一個基本的主干。 ②所有的枝丫都是從主干上分出來的。 ③句子的復雜化不影響這個基本的主干[4]。

通過以上對英文句子特征的描述,不難看出,英文的構句方式與中文存在較大差異。 翻譯應讓原作在譯入語中“投胎轉世”。 而欲得原作之胎,必須復活原作者的精神,使其靈魂附體于譯文[5]。 翻譯英文長句,必須有所側重,分清輕重緩急,知道哪些部分是重要的,才能將句子中重要的信息翻譯出來。不可在看到句子之后亂譯一氣,主次不分。 筆者一般遵循以下翻譯步驟:第一,確定主謂賓,抓住句子主干,掌握句子結構;第二,切分句子,化繁為簡,化整為零;第三,翻譯句子的各個部分;第四,運用適當翻譯策略修改、重組句子。

若是把英文長句全部逐字翻譯成中文,有時會因句子過長而讓人讀來喘不過氣。 如此一來,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方式便會存在差異,違背了功能對等的翻譯標準。 要實現功能對等,需要譯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對英文長句進行調整,譬如,使用分譯法、順序調整法等翻譯策略,使之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然而,不排除有些句子順句驅動翻譯就能達到和原文相同的效果,順譯法也是一種常用的英文長句翻譯策略。 除了對句子結構的調整,當譯文存在文化和意義上的誤讀時,尋求合適的翻譯策略調整譯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章第三部分將結合具體例句對英文長句的翻譯策略進行探討。

三、 英文長句翻譯策略之應用

(一)順譯法

所謂順譯法,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按照原文的順序和結構進行翻譯,盡可能保持原文的流暢性和自然性。 這種翻譯策略通常適用于句子結構簡單、語法清晰、語義明確的文本。 需要注意的是,順譯法并不意味著完全按照原文的順序和結構進行翻譯,譯者還需要根據目標語言的特點和文化背景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寫。

例1 More than a millennium before Islam,about 500 bce, early Arab mariners had already developed the shallow-draft, lateen-sailed dhow to ply the waters of the Arabian Gulf and the Indian Ocean.

譯文:早在伊斯蘭教誕生一千多年前,大約公元前500 年,早期的阿拉伯航海者就已經發明了淺吃水、斜掛大三角帆的單桅帆船,往返于阿拉伯灣和印度洋水域。

分析:例1 的開頭是時間狀語,然后才出現主語和謂語。 這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中文習慣先說時間,再說什么人發生了什么事。 因此,翻譯這個句子時直接使用順譯法,將句子各部分在其原本的位置上翻譯即可。 但是,使用順譯法并不意味著逐字翻譯,還需要譯者根據中文的特點進行適當改寫。 譬如,句尾的“the waters of the Arabian Gulf and the Indian Ocean”,這部分應該翻譯為“阿拉伯灣和印度洋水域”,而非逐字翻譯為“水域的阿拉伯灣和印度洋”。

例2 Exchanges created very ancient knowledge corridors that extended from Tanzania to the Spice Islands, involving barkcloth, spices, linguistic patterns, and the elegant wind dynamic of the lateen sail.

譯文:交流創造了非常古老的知識走廊,從坦桑尼亞延伸到香料群島,涉及樹皮,香料,語言模式,以及三角帆的巧妙風振。

分析:例2 是一個主從復合句,“that”后面的內容是在解釋“corridors”的內涵。 在英文中,定語從句跟在先行詞之后修飾先行詞,人們在翻譯時可本著符合中文習慣、通順流暢的原則,根據從句的長度選擇前置或后置翻譯。 例2 中定語從句長度較長,明顯是無法前置翻譯的,前置翻譯會使中文句子顯得頭重腳輕。 因此,筆者采用順譯法,將從句在其原本的位置上翻譯了出來,無須改變句子結構即可實現功能對等。

(二)順序調整法

所謂順序調整法,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根據目標語言的特點和文化背景,對原文的順序進行調整和重新組織。 這種翻譯策略通常適用于結構復雜、邏輯關系較強的長句。 譯者需要先理解原文的邏輯關系和信息結構,然后根據目標語言的特點和文化背景進行重新組織。 這種翻譯策略可以保證譯文在邏輯上的連貫性,同時也可以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語言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 需要注意的是,順序調整法并不意味著隨意改變原文的順序和結構,而是要在保持原文信息完整性和準確性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寫。

例3 Journeying among multitudes of islands large and small, and astonished by the presence of peoples everywhere, Europeans arriving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puzzled over a water world of such remarkably diverse yet apparently related civilizations.

譯文:十六世紀到達這里的歐洲人,在大大小小的眾多島嶼中旅行,對到處都有民族的存在感到驚訝,水世界擁有如此多樣的文明,文明之間又有明顯的關聯性,這令其感到困惑。

分析:例3 長度長,結構比較復雜,以標點為界,原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說在大大小小眾多島嶼中旅行,第二部分是說對到處都有民族的存在感到驚訝。 到此為止,還沒有出現主語,顯然是不能按照句子原本結構進行翻譯的。 第三部分是說十六世紀到此的歐洲人對各式各樣又存在關聯的文明感到困惑。 考慮到功能對等,要盡量達到譯文讀者讀來與原文讀者觀原文無異。 筆者必須將這三部分重組,調整部分內和部分間的順序,重新梳理其內在邏輯。 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先出主語,把“十六世紀到達這里的歐洲人”放在句首。 “在大大小小的眾多島嶼中旅行,對到處都有民族的存在感到驚訝”意思較為清晰,直接跟在主語之后。 如此一來,還剩下“puzzled over a water world of such remarkably diverse yet apparently related civilizations”沒有翻譯。由于主語放在了句首,這部分筆者將偏正結構“a water world of such remarkably diverse”,翻譯成主謂結構“水世界擁有如此多樣的文明”。 后半部分增加了“文明之間”,譯為“文明之間又有明顯的關聯性”,譯出了內在邏輯,使句子更加連貫。 然后把“puzzled over”調整到句尾,譯為“這令其感到困惑”。 經過這一番調整,句內各部分順序改動較大,譯文讀來清晰流暢,實現了功能對等。 此外,通過例3 的翻譯可以看到,在順序調整的過程中,筆者還適當進行了增譯,以使句子更加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因此,翻譯中要做到靈活應變,不要拘泥于某一種翻譯策略。

例4 Ultimately, exposed dryland or littoral areas would once again disappear beneath the waves as sea levels rose with the melting of the polar ice caps.

譯文:最終,隨著極地冰蓋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暴露在外的干地或沿海地區將再次被海水淹沒。

分析:例4 中包含因果關系,“as sea levels rose with the melting of the polar ice caps”是“exposed dryland or littoral areas would once again disappear beneath the waves”的原因,是一種結果在前,原因在后的結構。 而在中文中,人們習慣先說原因再說結果。因此,筆者在譯文中對原句原因和結果的順序進行了調整,先翻譯了句中表原因的部分,然后再翻譯表結果的部分。 做出這種調整是因為中英文有不同的表達習慣。 當英文長句中的邏輯關系明顯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時,譯者可以嘗試采用順序調整法進行翻譯,從而避免讀者閱讀譯文時感到違和。 例4 也可以理解為按照時間順序的先后進行翻譯,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陸地被淹沒是存在時間先后順序的,“先發生的先翻譯”也是一種快速把握英文長句邏輯的方法。 當然,翻譯中不可機械使用翻譯策略,策略只是一種思路,譯者應當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分譯法

所謂分譯法,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將原文中的長句或復雜結構分解成幾個短句或簡單結構進行翻譯。 這種翻譯策略通常適用于語法層次較多、信息量較大的長句。 分譯涉及從詞到句到段的所有語言單位,翻譯時需要單列出來的部分都屬分譯[6]。

例5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had not slept for more than 24 hours and was exhausted from the intense physical labor, John managed to complete the marathon, which surprised everyone who knew how challenging the race was.

譯文:盡管約翰已經超過24 小時沒有睡覺,并且由于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而筋疲力盡,但他還是完成了馬拉松比賽。 這令所有知道這場比賽有多么艱難的人都感到驚訝。

分析:由于中文擅用短句,英文擅用長句,在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對句子進行拆分。 在翻譯一些松散的句子時,分譯法比較常用。 例5 是一個典型的英文長句,包含了一個復雜的主句和一個修飾性的從句,前后成分連貫性不強。 筆者采用分譯法,將其翻譯為兩個句子,把這樣一個松散的英文長句處理成兩個中文句子之后,句子的意思和邏輯關系便清晰可見。 在使用分譯法翻譯英文長句時,人們要注意從何處“分”。 “分”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由意群、句子邏輯決定的。 例5 譯文的第一句講的是約翰完成馬拉松比賽這件事情,而第二句講的是其他人對這件事的反應。 如此拆分是符合邏輯的,既避免了句子說法歐化,又能使句子意思更加清晰,盡量實現譯入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方式與源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方式的對等。 由此可見,在英文長句翻譯中,擅用短句的中文難以一句話說清楚或是翻譯成一句話顯得冗余時,對句子進行拆分是一個實用的方法。 當然,這種拆分是建立在不改變句意的基礎上的。

四、 結論

功能對等的翻譯標準由來已久,且在翻譯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文章在功能對等視域下探討了英文長句的翻譯策略,文中翻譯策略的使用都是為了符合功能對等的翻譯標準。 經過案例分析可知,在功能對等的指導下采用順譯法、順序調整法、分譯法翻譯英文長句是可行的,可以盡量實現譯入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方式與源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方式的對等。 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翻譯英文長句,有助于快速理清句子脈絡,提高翻譯的速度和精度,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猜你喜歡
長句譯法原文
倒譯法在韓漢翻譯中的應用探究
吼唱在關中大地上的“秦腔”——論小說《白鹿原》中長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韻味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英語長句譯法新探
——意群—動態對等法
正反譯法及其原則
長句變短句方法例談
“好”字譯法種種
談“經脈”等詞的英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