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新工科的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研究

2023-03-26 10:14赟,張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機械類工科專業課程

陳 赟,張 思

(江蘇科技大學,江蘇 鎮江 212100)

1 研究意義

教育部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計劃,并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指導性文件,為新工科建設指明了方向,圍繞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開展相關研究實踐,成為當前高等工程教育領域改革的前沿領域。新工科提出人才培養應堅持立德樹人、德學兼修,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法治意識、生態意識和工程倫理意識等,培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新工科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與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不謀而合。在高等教育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以新工科建設為背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建設一流課程的新機遇和必然要求。

目前,各個高校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我校作為行業特色鮮明的工科院校更是深感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但是同時也有其相應的特殊性及困難性。(1)在機械類專業課程課時普遍被大大壓縮的情況下,如何在傳授知識和提高實踐能力的同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立德樹人的目標“潤物細無聲”地貫通于專業課程,顯得尤為棘手和困難;(2)機械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講授并不能做到“零過度”和“無縫對接”,思政教育往往存在“孤島”困境。追本溯源,是在教育教學體系中存在教學目標、內容、模式、評價等方面的盲區或漏洞。具體體現為以下幾點:

1.1 教學目標的思政理念認識不清晰

機械類專業課更加關注“目標控制”與“科學管理”,教師在課堂上一般只注重傳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幾乎不涉及知識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意義。此外,受科技工具主義思潮的影響,高校理機械類專業多以培養“一專多能”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教學目標,課程工具理性傾向凸顯,容易加劇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分化,導致現實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機械類專業課教師之間出現價值性疏離,亟須提高機械類師生的思政理念認識。

1.2 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機械類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部分教師認為思政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是割裂的,或者完全為了思政教育而強行在專業知識講授過程中生硬的加入思政元素。但其實思政教育內涵豐富,包括但不局限于成才觀教育,愛國主義與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教育,法制觀教育等,專業課程知識中各方面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教學內容?,F有機械類課程建設嚴重忽略連接思政元素和教學內容的橋梁,缺乏教學內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升華。

1.3 教學模式的思政方法改革不徹底

新工科背景下對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討論式教學、模擬式教學、實踐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被不斷開發和運用來提升教學質量,用以滿足新形勢下對學生在人文、社會及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等多方面的畢業要求。然而,如何合理利用各種教學模式,“春風化雨”式的融入思政教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同時,需要開展新型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實踐,實現對學生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中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1.4 教學評價的思政考核體系不健全

新工科對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目標及新的評價體系。然而,機械類課程目前還缺乏統一的思政考核評價體系,不能做到細化過程管理與考核,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狀態和教師教學狀態。如何將課程思政內容納入機械類專業課程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中,需要結合各門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探索研究。

總而言之,新工科背景下的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在理念認知、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等環節存在盲區或漏洞。具體體現為,在理念上沒有正確認識到知識講授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教師立德樹人能力與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機械類課程的思想政治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不徹底,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考試評價體系過于簡單,教學運行機制不健全等。為推進新工科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必須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在理念認知、人才培養及管理機制等方面統一思想,做到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傳授相融通。

2 研究思路

以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的為引領,結合新工科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利用船海行業特色和機械類專業課程優勢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學全過程,把知識傳授與價值培育相結合,實現課程全方位育人,是本項目研究與實踐的總體思路。具體研究路線如圖1所示。

圖1 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研究路線

3 研究內容

3.1 立德樹人,牢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通過機械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在新工科背景下利用行業特色及專業優勢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的總體目標。具體從以下三個方向入手:

3.1.1 知識目標——課程思政根基

機械類專業課程知識永遠是課程教學的根基和基本立足點。課程思政的目標就在于引導學生通曉專業知識,包括國情、民情、黨情和世情等,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個自信”,以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工程導論》課程中可以通過視頻、圖片、文獻等形式,回顧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歷程,從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到制造業大國,再到制造業強國,體現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提升,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堅定“四個自信”,增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

3.1.2 能力目標——課程思政拓展

理工類專業課程教學不僅要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精度和深度,構建合理的技能要點為目標,還要融入思政元素,同時以培養學生的行業紀律和職業道德規范為目標。全面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專業技能與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滿足新工科要求的復合型人才。例如,通過講述“中國內燃機奠基人——支秉淵”“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奮斗史,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機械行業的發展歷史,學習大國工匠精神,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1.3 育人目標——課程思政升華

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弘揚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勇敢擔當,做新時代的奮斗者;培養學生敬業、愛崗、具有創新精神,培養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例如,在講授螺紋連接知識點時,通過螺紋連接在古代地動儀機構到現代月球車中的應用,引出學生關于螺紋的哲學思考,突出我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夢的升華。

3.2 相輔相成,挖掘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挖掘思政要素,圍繞科學態度、家國情懷、大國擔當等思政內容講好中國故事,在“線上與線下”一如既往地進行價值塑造,幫助同學們堅定“四個自信”,不忘學習的初心和使命。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3.2.1 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和環境保護意識

人口、環境與發展是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課題,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次巨大進步,都與環境密切相關。針對黨中央提出的“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個重大戰略目標,機械類課程教學中應于此相結合并作為重要教學任務。例如,《綠色制造技術》課程可以通過介紹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全壽命周期中所采用的綠色環保技術,提高學生對生態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解。

3.2.2 培養科學素養和職業精神

理工類專業課程的客觀性、直觀性特點,是以理服人的最佳工具。通過專業課程中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應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科學素養,包括求真務實和職業精神的理解。例如,《機械控制工程基礎》課程在講授變壓器相關知識時可以引入2008年冰雪災害造成南方大停電的案例,強化學生對變壓器并聯運行的重要性,培養學生作為未來工程師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和誠信意識。

3.2.3 提升愛國情懷和時代使命感

為了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時代使命感,在課程教學中,講述假設的提出、定理的發現、實驗的驗證等,通過事例形式巧妙運用人類文明進步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例如,《船舶與海工機械裝備設計》課程中引入“蛟龍號”“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我國載人深潛突破的先進事跡,塑造和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時代使命感。

3.3 推陳出新,改革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機械類課程思政模式可以通過大量的圖片、視頻、動畫、數據和討論等,在尊重教學內容科學性、邏輯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把工匠精神、中國效率、大國速度等鮮活素材及時納入課堂,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發青年學子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由純專業教學向“專業+思政”的模式轉變,致力于培養“中國制造2025”需求的新型人才。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3.3.1 項目式教學

將理論和實驗內容轉化為項目教學內容,將傳統的教學單元轉變為單元項目任務。單元項目的實施為課程設計大項目的操作奠定了基礎。課程設計以工程實際問題擬定設計題目,同時鼓勵學生自擬題目,通過組建課題小組完成單元項目。例如,《機電傳動及電氣控制》課程課設置“PLC指令應用”單元項目,當電路出現故障時,學生從電路原理、電源、線路連接、器件質量等方面展開排查,并進行總結分析故障原因、歸納排故的合理有效方式,大大提高了排故后的成就感、能力提升的獲得感。

3.3.2 發揮第二課堂思政育人功能

申請學校與學院的實驗設備與儀器自制、本科生創新創業計劃、實驗室建設與改革等項目,吸收學生參與其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研究觀念和工程實踐觀念,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科學創新精神。例如,《工程制圖》課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華東區大學生CAD應用技能競賽”等學科競賽,提升學生的主動思維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3.4 以人為本,健全課程思政教育考核

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構建評教評學相統一思政考核評價體系,為課程思政提供保障。細化過程管理與考核,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狀態和教師教學狀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勤于探索,激勵教師敢于創新、思政育人。具體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3.4.1 學生培養質量體系

學生課程成績評定由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兩部分組成,將課程考核、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對學生技能、知識掌握與情感態度綜合考量。通過隨堂問答、單元項目、考試等多種考核形式,讓學生注重細節、精益求精、腳踏實地,把工程倫理、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的理念貫穿其中。同時,注重學生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通過對畢業學生及其工作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和走訪等形式,評價學生對課程思政獲得感,并分析課程思政對畢業生職業生涯的作用和影響。

3.4.2 教師教學考核體系

任課教師課程思政從教學設計、教案、講授、輔導等方面進行考核。同時,對教師的考核過程中將學生評教環節納入教師德育評價體系,教學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及課堂作業均應布置相應的課程思政內容。實踐教學中的實驗報告內容也應體現課程思政的育人元素。

4 結論

針對新工科的高等教育改革趨勢和我校船海行業特色,探討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研究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和思政教育工作結合的有效途徑,提出從教學目標樹立、教學內容挖掘、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評價健全等方面著手,培養有思想、有情懷、專業強的滿足新工科需求的應用型高質量人才,建設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如下:

4.1 結合新工科和我校行業特色,契合國家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海洋強國戰略

本研究結合新工科和我校行業特色,針對國家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發展戰略開展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既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需求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又符合國家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和海洋強國發展戰略。

4.2 課程思政教育貫穿專業課程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本研究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全面思考機械類專業課程教育教學全過程,不僅從教學目標、教學評價體系等頂層設計進行思考研究,還具體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的課程思政教育研究入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3 提出教育教學體系架構方案,建立思政教育檢驗標準,具有全校推廣價值

本研究以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研究作為切入點,提出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體系架構方案并制定相關檢驗標準,便于其他學科的專業課程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嵌入教育教學體系架構中,并制定相應檢驗標準,具有全校推廣價值。

猜你喜歡
機械類工科專業課程
基于OBE理念的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電大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討——以福建電大為例
機械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報告定量分析計算若干問題探討
機械類“先進制造技術”課程教學研究
中美綜合大學在音樂專業課程上的比較與啟示
中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創新
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基于“零距離就業”的機械類“CAD/CAM”技能培養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