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因素對浙江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儲備糧管理對策

2023-03-26 05:40盛林霞付豪應玲紅高藝書林濤朱鎦琪項景
糧食科技與經濟 2023年6期
關鍵詞:糧食產量中溫

盛林霞 付豪 應玲紅 高藝書 林濤 朱鎦琪 項景

摘要:糧食的生產、收購、儲備、流通與天氣條件均緊密相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糧食減損增效意義重大。文章聚焦氣候變化這一非傳統要素對“糧食安全”的影響,選取人多地少的傳統缺糧大省——浙江,分析探討了其所處的第五儲糧生態區內主要氣候特征中溫高濕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同時,結合浙江省級儲備糧管理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管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中溫;高濕;糧食產量;糧食質量;儲備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616

基金項目:新時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第四層次“浙江青年工匠”培養項目。

The effects of climate on food secur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ain reserve management

Sheng Linxia1, Fu Hao2, Ying Linghong2, Gao Yishu1, Lin Tao1, Zhu Liuqi1, Xiang Jing1

( 1. Zhejiang Provincial Grain Breau of Grain and Oil Reserve, Hangzhou, Zhejiang 311100; 2. Zhejiang Reserve Grain Management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06 )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acquisition, storage, and circulation of food are closely linked to weather conditio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tively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and improve grain loss and efficiency.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non-traditional factor of climate change on "food security". Zhejiang, a traditional food-deficit province with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 was selected.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the main climate medium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on food security in the Fifth grain storage ecological zone.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Zhejiang provincial grain reserve management,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grain management enterprises and units.

Key words: medium temperature, high humidity, food production, food quality, grain reserve management

農為邦本,糧食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浙江作為傳統缺糧大省,人多地少,面臨著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總產量不斷下降等不利形勢,糧食安全形勢一直很嚴峻。2020年,全省人均糧食產量94 kg,不足全國人均產量的20%,比2000年的266 kg減少了65%[1]。

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糧食的生產、收購、儲備、流通與天氣條件均緊密相連,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戰,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糧食安全與營養問題高級別專家組(HLPE)于2012年出版??懻摎夂蜃兓c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國也越來越關注氣候變化這一非傳統要素對“糧食安全”的影響[2-3],并將我國第26個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的主題定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糧食減損增效”。

本研究立足浙江中溫高濕的儲糧生態,從糧食生產、糧食儲藏及儲備糧管理等方面著手,探討氣候對浙江糧食安全的影響。同時,結合浙江省級儲備糧管理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管理對策和建議,旨在為其他糧食管理企業及單位提供參考和借鑒。

1 浙江氣候特點

浙江地處亞熱帶中部,屬季風性濕潤氣候,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5~18 ℃,年日照時數1 100~2 200 h,年均降水量1 100~2 000 mm。1月和7月分別為全年氣溫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和6月為集中降雨期。因受海洋和東南亞季風影響,浙江冬夏盛行風向有顯著變化,降水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氣候資源配置多樣。同時受西風帶和東風帶天氣系統的雙重影響,氣象災害繁多,是我國受臺風、暴雨、干旱、寒潮、大風、冰雹、凍害、龍卷風等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4]。根據各地氣候環境條件,《糧油儲藏技術規范》將我國劃分為7個儲糧生態區域,浙江屬于第五儲糧生態區,這一生態區的主要特點是中溫高濕。

2 氣候對浙江糧食生產的影響

2.1 氣候影響糧食產量

土壤、水、陽光和空氣是糧食生產的四大要素,受制于不同的地理條件、環境氣候,糧食生產旱澇保收是個永恒的話題。雖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近年來在農田水利建設、優良品種選育、規?;瘷C械化作業上投入了很多,但是依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糧食生產“靠天吃飯,靠地穿衣”的情況,風調雨順是糧食豐產的必要條件,惡劣天氣對糧食產量影響很大。周文魁[3]分析了全國及各地區溫度、降水量和農業氣象災害的變化情況,并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總結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欒健等[5]根據1978—2012年山東省統計數據,分析了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程度,結果表明自然因素是影響糧食單產的首要因素,影響程度約為59.50%。羅靖[6]研究了貴陽市糧食單產與氣候的相互關系,發現,1998—2018年,貴陽市氣溫對糧食單產存在負影響,平均氣溫“低谷”與糧食單產“峰值”同時出現,降水量與糧食單產單位年增減趨勢相同。陳海生等[7]研究了浙江省雜交晚秈稻豐優9339產量及生長期降水量空間變異性,表明在浙江省境內,拔節孕穗期的降水量對雜交晚秈稻豐優9339產量負影響達極顯著水平。崔靜等[8]通過運用1975—2008年全國主要糧食生產省份的氣溫、降水和光照與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要素組成的面板數據,構建生產函數模型,研究發現在過去34年中,氣候因素對各種糧食作物的產量影響顯著。其中,作物生長期內的溫度升高對一季稻產量的影響顯著,降水量增加對小麥產量影響顯著,溫度升高和平均日照時數增加對全國的玉米產量影響顯著。據報道[9],2019年浙江早稻總產量60.32萬t,比2018年減少1.81萬t,下降2.9%。主要原因是早稻生長期間農業氣象條件整體偏差,拔節抽穗期間,浙江遭遇持續降雨,不利于早稻揚花授粉,局部地區稻穗結實率降低明顯;灌漿期間氣溫偏低,又遭受連續降雨天氣,不僅不利于早稻灌漿成熟,造成品質下降,還造成單產下降。

2.2 氣候影響糧食質量

氣候對糧食質量的影響也很嚴重,對于浙江來講,降水量是影響糧食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2021年正值早稻收獲關鍵期,臺風“煙花”逼近浙江,帶來大量降雨,部分早稻來不及收割,致使早稻泥芽谷較多,而搶收的早稻受烘干能力限制,部分稻谷黃粒米超標嚴重。天氣對浙江糧食質量的影響在小麥上體現得最為明顯,主要是由于浙江五六月份進入梅雨季節,在小麥生產成熟的關鍵時期,降水偏多,光照不足,造成小麥赤霉病普遍較多,很多都不符合省級儲備糧的質量標準。此外,因糧油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強度與溫度、濕度及氧氣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而且氣候也影響糧油微生物的分布及生長,從而影響糧食質量。其中霉菌對糧油的危害最嚴重,李振權等[10]研究表明,較低的糧食水分和儲糧溫度可長時間限制霉菌進入菌絲生長狀態,從而避免霉菌對儲糧品質造成危害。

3 氣候對糧食儲藏的影響

在儲藏過程中,糧食仍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機體,溫度、濕度、光照等因素發揮著重要影響。通常在含水量少(12.5%以下)和環境溫度低(15 ℃以下)的情況下,糧食的呼吸強度微弱,但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命活動,對儲藏有利。呼吸作用強,則有機物的損耗大,造成糧油干物質損耗及品質下降快,甚至喪失利用價值。

糧食儲藏的安全性,不僅與糧食水分有關,而且與儲藏環境中的空氣相對濕度有關。糧油的臨界水分一般是與大約75%大氣相對濕度相平衡的糧油含水量。在20 ℃以下,小麥、玉米和稻谷在短期儲藏時環境的相對濕度宜控制在75%以下,否則即使入庫前已經干燥,在高濕度環境下貯藏時也會吸濕返潮,還會出現糧面結露現象。因氣候變化而引起的倉庫墻溫升降以及糧堆內局部區域害蟲所產生的熱量,常導致糧堆中的溫度差異,引起水分轉移,使局部受潮變質。儲藏期間糧食的許多生理生化變化隨溫度升高而加速,隨溫度下降而減緩。較高的溫度也是許多微生物和昆蟲生長繁殖的重要條件。溫度每降低5 ℃,還可取得約相當于水分減少1%的貯藏效果。50 ℃以上的溫度可使糧食中的酶活性遭到破壞,因此也有減緩呼吸及機體代謝機能的作用。但高溫易導致糧食的蛋白質變性,影響糧食品質,因而一般不應用于糧食儲藏。此外,光照對糧食儲藏也有一定影響。光照會增加糧堆的溫度,同時光(主要是紫外線)對糧食中光色素和某些維生素有破壞作用,并能激發脂肪的自動氧化,因此糧食以避光貯藏為宜。

人們根據糧油水分溫度的聯合效應,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糧油安全水分值,成為糧油儲藏安全水分。一般禾谷類糧油的安全水分是以溫度為0 ℃、含水量為18%時為基點,溫度每升高5 ℃,安全水分降低1%[11]。

4 浙江省級儲備糧管理對策

4.1 建立預防預警體系

主動與省氣象、水利、自然資源、防汛防臺抗旱指揮部等部門加強工作聯系,及時獲取各類重大預報預警信息,及時掌握雨情、汛情、災情等應急工作情況。建立健全單位預防預警體系,通報天氣動態,布置相關工作,加強信息溝通,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重點針對浙江氣候特點做好防汛防臺工作。

4.2 嚴格倉儲管理

秉承“用心保糧每一粒,創新發展每一天”的企業精神,堅持把細節做規范,讓規范成習慣,不斷提高倉儲管理水平。一是嚴格執行“一、三、七”糧情檢查制度,定期持續關注溫濕度等基礎指標,時刻監測糧食是否儲存安全。二是夯實日常儲藏基礎作業。定期測量糧情,并根據天氣情況適時進行通風、壓蓋、制冷等作業。經過基層人員多年的糧食保管經驗,總結了儲糧四季控溫歌,即“冬季雙向通風降糧溫、春季壓蓋密閉保低溫、夏季排除積熱緩升溫和秋季均溫補冷控糧溫”。溫度不僅直接影響糧食的劣變速度,也是反映糧食是否生蟲、發霉的重要標志,因此控制糧溫是儲糧安全度夏和延緩糧食品質變化的重要技術手段。三是大力實施儲藏技術。除了利用自然溫度條件外,還通過谷冷、氣調等技術手段,積極改善糧食在高溫季節的儲藏環境,延緩糧食品質變化,抑制蟲害的發生和發展,實現綠色儲糧的目的。

4.3 做好防汛防臺

由于浙江地處東南沿海臺風、洪澇多發地區,受臺風等惡劣天氣影響較多,因此防汛防臺工作也是常規工作之一,防汛防臺預案是每個基層糧庫的基本制度,每年都會根據預案組織防汛防臺演練,來檢驗預案是否有漏洞,并進一步修改完善。臺汛期間應檢查并布置防臺防汛工作。一是強化責任落實。按照省、市、縣關于安全生產工作部署的要求,進一步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明確規定企業負責人是防汛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明確汛期各崗位的安全責任,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防汛方針,增強防范意識,堅決杜絕饒幸心理。二是落實防汛值班制度。建立防臺防汛值班制度,直屬各單位執行主要負責人到崗帶班制度,24 h安全值班制度和事故報告制度,及時掌握天氣變化和雨、水、災、險狀況,強化防汛措施,做到任務到崗、責任到人、管理到位,并做好詳細記錄。三是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對防臺防汛設施、倉房、宿舍、圍墻、配電設施等進行一次全面排查,重點排查下水道、溢洪道與周邊地區的水溝,以及庫存的糧食安全情況,對排查出各類隱患和問題,明確責任,確保及時整改到位。四是做好防汛應急處置。立即做好防臺防汛設備、設施的檢查維護工作,備足防臺防汛器材與工具,確保防臺防汛設備、設施可隨時投入使用。對發生重要險情要迅速組織搶險救援,確保存糧安全,并立即向縣糧食購銷公司及縣商務局報告,不得遲報、瞞報。

4.4 確保儲糧安全

儲備糧的基本屬性是調節糧食供求總量,穩定糧食市場,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突發事件等情況,因此應急供應是儲備糧的基本要求。根據《浙江省糧食安全應急預案》,找準定位,不斷優化省級儲備糧的布局和品種結構,努力提高省級儲備糧的保管能力和應急供應能力,確保浙江糧食安全。一是豐富糧食采購渠道。首先是省內訂單,本著鼓勵本省糧食生產的原則,通過訂單形式收購省內農戶種植的糧食,并進行一定的補貼,大大提升了農戶的糧食種植意愿;其次是省外采購,為了彌補省內糧源缺口,通過招標采購,將山東、河南的小麥或者安徽、江西的稻谷運回浙江;最后是通過中糧進口國外糧食,近年來,每年進口國外糧食達10萬t以上,有效地補充了糧源的缺口。二是提升倉儲能力。通過近年來的改建、擴建,浙江省庫(浙江省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所屬6個庫:直屬庫、中穗庫、德清庫、越州庫、舟山庫、衢州庫)倉容有了大幅度提升,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簡稱直屬庫)倉容從原來的7.5萬t提升到了現在的11.8萬t,增長了57%;越州庫從原來的5.88萬t提升到了現在了10萬t,增長了70%;德清庫從原來的4.95萬t,提升到了現在的9萬t,增長了82%;中穗庫從原來的12.5萬t,提升到了現在的23.5萬t,增長了88%;舟山庫從原來的8.8萬t,提升到了現在的33.4萬t,增長了2.8倍;衢州庫從原來的7.5萬t,增長到了現在的15萬t,增長了1倍。三是提升吞吐效率。通過“包改散”工程、橫向通風改造工程,新建淺圓倉、疏浚碼頭、增配大產能機械設備等一系列措施,直屬各單位進出糧效率大大提升,舟山庫具備了進糧1 300 t/h、出糧1 200 t/h的作業能力,其余的省庫也具備了日吞吐能力2 000 t的能力。

參 考 文 獻

[1] 浙江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浙江統計年鑒:2021年[M/OL].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1.[2022-06-20]. http:// zjjcmspublic.oss-cn-hangzhou-zwynet-d01-a.internet.cloud.zj.gov. cn/jcms_files/jcms1/web3077/site/flash/tjj/Reports1/2021-%E7%BB%9F%E8%AE%A1%E5%B9%B4%E9%89%B4/indexcn. html.

[2] 解偉,魏瑋,崔琦.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糧食作物單產影響的文獻計量Meta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1):79-85.

[3] 周文魁.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及應對策略[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1-7.

[4] 浙江省統計局.自然地理[EB/OL].[2022-09-13].http://tjj.zj.gov. cn/col/col1525489/index.html.

[5]欒健,周玉璽.自然災害對山東省糧食生產影響的實證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4):127-131.

[6]羅靖.近20年氣候變化對糧食作物單產的影響研究:基于貴陽市地區數據[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7):36-40.

[7] 陳海生,楊玉泉.浙江省雜交晚秈稻豐優9339產量及生長期降水量空間變異性[J].西南農業學報,2016,29(10):2263-2268.

[8] 崔靜,王秀清,辛賢.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2):54-60.

[9] 張斌,陳佳琦.浙江今年早稻產量60.32萬噸 受氣象條件影響單產下降[EB/OL].(2019-09-04)[2022-09-13].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43752434662653545&wfr=spider&for=pc.

[10] 李振權,蔡靜平,黃淑霞,等.不同生理狀態霉菌對儲糧品質危害性的研究[J].糧油加工,2007(7):96-98.

[11]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糧油)倉儲管理員[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0:47-52.

猜你喜歡
糧食產量中溫
中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陰極材料Pr2Ni(1-x)CuxO4的制備與電極性能
一種安全節能爐水調節劑在中溫中壓蒸汽鍋爐上的應用實踐
釓摻雜氧化鈰納米陶瓷的中溫介電行為
一種中溫透波自黏性樹脂及復合材料性能研究
高速公路養護中溫拌超薄磨耗層的施工技術分析
中國糧食產量變化的驅動效應及其空間分異研究
組合預測法在我國糧食產量預測中的應用
中溫加壓下鎂基吸附劑CO2吸附和再生性能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