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山見水閩南古村落

2023-04-10 20:05蔡剛華
閩南風 2023年3期
關鍵詞:古厝閩南

蔡剛華

最能體現“望山見水記鄉愁”的地方莫過于歷史村鎮、傳統古村落。目前,漳州市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處、名村6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處、名村16處;中國傳統村落45處;省級傳統村落75處。

閩南的古村落總有些相同的構成要素:村口那閃爍著古意包漿的石橋,溪水如白練般潔凈素雅,橋邊定有幾株蓋如巨傘的老榕,村里那汲上一口都清甜的古井……在層層群山與盈盈綠水間,閩南古村興許還冒出祠堂書院、牌匾旗桿。儒雅水靈,讓人過目難忘。

洪坑村

按照老祖宗的說法,“有洪坑富,沒有洪坑厝”,說的就是漳州天寶洪坑的古厝壯觀出名。一彎碧塘映襯著這座當地稱為“七房大厝”古建筑,每一房格局和風格都差不多,依坡面水,一字排開。大厝之間門戶相連,頗具迷宮特色。在設計上,大屋與大屋、大屋與護厝、護厝與護厝之間門戶相連。只要七座大屋的大門鎖上,外人便無法進入,而各家各戶卻出入方便,來去自如。

古道邊古厝里,最具特色的當屬康熙六十年建造的石樓鴻湖樓。它與南靖客家土樓形制相仿,只是建筑材料為青石青磚,故不稱土樓。石樓共有18間房子,各間相通,冬暖夏涼,曾經各戶人員聚集,十分熱鬧。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初,樓內的村民陸續往外搬,在村里其他地方建房,如今樓內僅住著一位修族譜的老人。

鐘靈毓秀的洪坑也是個出英才的地方。其中最出色的當屬戴文賽,他是提出宇觀這一新概念的第一人,開創了中國天文學哲學領域中對宇觀過程的特征和規律的研究,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天文人才。浩渺的宇宙中,編號3405的小行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走進洪坑,尚有一處閩南最早的“村民公約”,就是清康熙年間的“鴻湖社會禁牌”的石碑。碑上所寫的盡是不許犯尊欺弱、竊取物件,不許架棚作廁、起蓋小屋等鄉規民約條文。老祖宗句句都在講規矩,細想一下,其實對一個集體、一個組織,講規矩都是件很重要的事。時至今天講規矩的話題也時常被頻繁提及。

湘橋村

一條不知名的村街把古厝群和華佗廟聯在了一起,九十九灣內河蜿蜒而過,平日里村民們在這里可撒網、垂釣、洗衣、游泳……每當端午節時,還會吸引成千上萬的村民前來觀看龍舟賽會。

湘橋村的“大夫第”“翰林第”“貢元第”“進士第”等10余座歷經數百年的明清古建筑赫然呈現在眼前。

“大夫第”是古村最壯觀宅第。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宅院大門額頂懸掛“大夫第”匾。在閩南、在湘橋考究一座大宅院其實應該先看石鼓。石鼓上的淺深浮雕及動物形像已經告訴你了這家主人的官級與品味,如同當今的曬微博。大院內朱廊畫壁,長廊曲回。宅內每進都有一幅大型木格屏風,這種既裝飾又實用的隔屏,在清雅淡幽間讓宅落更迷離。在古厝群中間,還矗立著一座保存完好的華佗廟,它是全省唯一的華佗廟,廟內供奉三國名醫華佗。廟雖不大,但卻特色有三。一是閩南少見的“畚”形窗;其二是主殿左右墻上相傳是大書法家朱熹的手筆“忠”“孝”“廉”“節”。另有大殿上的“仙方妙著”巨匾,書風靈動超脫。

九十九灣是湘橋的魂,村道旁的繞村河道九十九灣也稱湘江,湘江上架有一古橋名曰湘橋。在此靈橋仙水的境地里,湘橋村便人杰地靈起來。漳州畫院首任院長黃稷堂就是在這塊秀水仙橋上成長的鄉賢俊彥。黃稷堂,號湘道人,晚號稷翁。師從劉海粟、潘天壽等名家,其畫作筆墨凝煉、形神生動,尤以花鳥畫為最。 當年弘一法師駐錫七寶寺,與黃稷堂交往頗深,兩人常在一起商榷書法藝術,黃稷堂亦曾受托為弘一治印,其篆刻得到法師的高度評價:“仁者篆刻甚精”。黃稷堂晚年作畫時,落款常為“湘橋稷翁”??梢娤鏄虻乃?,湘橋的魂早已平靜地沁入了他的心脾。

湘橋,適合午后時光的消磨與揮霍。在這可以安靜地看溪水流過九十九道灣,也可以和坐在溪邊的石階上的老人談一段掩在門后的往事……

塔下村

南靖塔下村是一個中國典型客家村落。這里四面環山,山中古木參天,碧綠如黛,站在村中央的沿溪的村道上,看得到水氣與山色的彌漫,靄霧在青氣中浮淡。一條歡快小河在山谷間跳躍而來,在村中形成了有凹凸感的造型。

塔下村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由于閩西南山高林密,盜匪猛獸為患,加上不時有村落間的爭斗,最初居住的土茅屋不適合聚居需要,于是張姓族人沿著溪谷兩旁,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體的圍合型土樓。由于地理環境所限,張姓族人在沿溪兩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單院式土木、磚木結構的吊角樓,形成大樓帶小樓、高低錯落布局的奇妙景觀。樓前屋后鋪就的卵石小徑,被幾百年先人們的足跡磨得圓潤,細雨輕煙,閃出柔和的光澤。

沿著村道一路向上,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前就是德遠堂家廟。草地連著一片蔥郁的風水林,樹林隨著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家廟前是一口半圓形池塘,廟宇疏影倒映。池塘前邊兩側石坪上聳立23支石龍旗桿,桿柱浮雕蟠龍,勢欲騰飛。德遠堂現存國內最多的石龍旗。在舊時每一次豎起石龍旗桿,就意味著一件可彪炳史冊的好事誕生了。僅從清乾隆至光緒年間,族中有14人獲得舉人、進士學銜,于是張家家廟前便先后樹起14支石龍旗桿。旗桿文化已成為塔下張氏族人篤重文明、注重教化的思想理念。

站在塔下跨溪而立的橋上,手撫橋欄望遠,樹木郁郁蔥蔥,山色如黛,連綿的竹林,葳蕤的草木。暮色中,溪水流動的聲響從橋下傳來,清新中夾帶著些許霧氣。河兩岸土樓人家的炊煙裊裊升騰,一輪明月不知何時已從山崗爬升,月色靜靜地流瀉,為大地覆上一層輕紗。塔下村,你可知夢里花落多少?

埭美村

被譽為“閩南第一村”的埭美水上古村。四面繞水,一條狹長的村道把276座極具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穿繞串在了一起。村里古建筑群對稱排列構成一個頗有陣勢的水上村莊。在盈盈水間的古厝每座都是大小一致、風格相同的明清古厝。每一座都是硬山式曲線燕尾脊,紅瓦屋面,石砌墻體。有一種美來自于集體的凝聚力,規整、統齊是這種美的主色調。因為一句祖訓,也因為高不過祖厝的內心暗示。于是在全體村民的自覺下,一個綺麗般秀色可人的水上村莊就這樣誕生了。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古厝之間,邊門對著邊門,中間只隔一米多寬,當所有邊門都打開,一條由村頭連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這么形成了。雨天,不帶雨傘走遍全村也不會淋濕,走的就是這條村道捷徑。

環繞村莊的內河通往外界的南溪港。南溪港曾經是繁榮一時的閩南重要古港,幾百年前埭美村人利用自家門前水路的方便向廈門運輸大米、日用品等,并在廈門開店。南溪港也是當地村民外遷臺灣或向臺灣運輸農產品、雜貨的重要轉運港?,F在族群中的一個分支已在臺灣生根壯大。

馬來西亞的攝影師符士光是第一個發現埭美社水上古民居的人,感嘆如此規整壯麗之美的他,多次組織馬來西亞攝影團來到埭美,用相機記錄這里的靈山秀水,紅磚燕尾。不僅把所拍攝的照片留在了埭美展出,還在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新洲日報》等報紙上發表文章宣傳埭美,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珍貴的水上古民居。這種“出口轉內銷”式的宣傳反而加大了宣傳效果。如今在抖音、微信的自媒體時代,無需吆喝的埭美村自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逛古巷、進農家,快意暢游古村落。

猜你喜歡
古厝閩南
閩南文化傳承
吳松柏的閩南威士忌小鎮
幼兒園閩南文化傳承三步曲
古典藝術審美——閩南古厝特色窗格
夢中古厝
陳修俊 甘做古厝守護者
閩南,閩南
閩南漁村媽祖巡香蟳埔女盛裝亮相
閩南拍胸舞迎來臺灣小弟子
紅磚古厝 珍藏的記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