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潁上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特色研討

2023-04-12 06:27王筱蓮
海外文摘·學術 2023年17期
關鍵詞:潁上縣文化遺產物質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底蘊豐厚,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2023年3月,中國錄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已達43項,數量居全球之冠。然而,隨著全球化程度日趨深入,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之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遭遇著重重危機,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瀕臨失傳。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繼承、利用和發展,是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關鍵。為此,本文以潁上縣為例,闡述了潁上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現狀及其特色成效,并探討了其構建策略,旨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參考與借鑒。

1 潁上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現狀

潁上縣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和傳承,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全縣已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7個,其中國家級項目1個(潁上花鼓燈),省級項目5個,市級項目6個,縣級項目25個。此外,還有2個安徽省民間藝術之鄉。建立了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基地),擁有國家級傳承人2名,省級傳承人8名,市級傳承人30名,縣級傳承人192名。

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潁上縣在2016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該中心主要負責項目申報、挖掘、整理、研究、保護、發展和傳承工作。潁上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縣文化館合署辦公,由縣文旅體育局管理,共有3人專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1人,均具有大專以上學歷。

在管理體制方面,潁上縣構建了一個以縣級行政為主體,聯合各鄉鎮及相關部門共同協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機制。全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行政審批工作由縣級部門負責,而各鄉鎮文化站則承擔各自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任務。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和各級職能部門,尤其是縣文化館,積極履行職能,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通過這些努力,潁上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和發揚,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民間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

2 潁上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特色成效

2.1 全面普查,積極申報

秉承“不遺漏任何鄉村、項目、種類”的原則,潁上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團隊長期深入鄉村、地頭和農戶村社,確保數據詳盡。自2005年全縣范圍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來,專業團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工作人員已到訪所有鄉鎮村隊,接觸超過2萬名群眾,整理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200多條,并完成了近百個項目的調查。期間,超過30%的項目為首次發現。

2.2 打造特色,傳承發展

潁上縣積極強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潁上花鼓燈的保護與創新傳承,縣政府每年撥付???0萬元,并成立潁上花鼓燈藝術團有限公司,年創收達500萬元。潁上縣還建立了傳習所,推動“非遺進校園”活動,并與安徽各大高校實施校企合作,每年培訓花鼓燈新人,幫帶培育的潁上花鼓燈隊伍在國內外比賽中頻獲殊榮,提升了知名度。2022年,安徽師范大學藝術團榮獲安徽省第六屆青年志愿者服務大賽銅獎,2023年參加了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參與國家級和省級演出活動,如中央電視臺專場演出和安徽省民俗文化節,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成果。

潁上縣政府和文化部門亦著力推進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交流與發展,尤其是潁上大鼓書和潁上琴書??h政府新建護城河休閑長廊,為其提供場地支持,休閑長廊每天有免費義演。文化館曲藝社成為市級傳承基地,時常舉辦公益演出,如鼓王爭霸賽。對這些公益活動的數字化記錄工作也得到推進。

潁上縣管研會在2020年取得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仲的傳說》研究成果,提交研究文章十篇,其中《管子傳》獲獎,系列叢書亦獲獎項。潁上縣管研會在理事會領導下積極履行職責,推進管仲文化研究,為當地文化發展提供了策劃案,取得了一定成果。

3 潁上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策略研究

3.1 固本強基,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日?!?/p>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于保護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意味著持續促進其創新轉化和發展,使其更自然地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為了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潁上縣著眼于三個主要方面:首先,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地的建設與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場館要能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文化價值。為此應秉持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民眾需求為核心,同步發展硬件和軟件設施,創建多樣化、風格各異的“非遺生活體驗館”。其次,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技藝與服務能力。通過實施傳承人的培訓計劃,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融入校園,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業資源,落實對年輕一代“傳二代”的培養,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適應新時代。同時在社區中創建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一體的多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提供培訓和展示平臺,促進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1]。最后,開展系列公益活動,創新生活方式。以“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為宗旨,推出一系列可持續的公益項目,如戲曲常態化演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日宣傳、花鼓燈免費培訓班、技藝體驗課程等,鼓勵公眾參與,營造新的文化生活模式,讓生活無處不“非遺”。

3.2 文旅融合,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組合拳”

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旅產業在多個方面的融合創新,讓公眾深入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將其推向市場,實現商業價值。

首先,通過“非遺+節慶”的方式,弘揚傳統文化,挖掘節日的文化內涵,創新活動形式,讓傳統節日更貼近民眾生活。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慶典,如潁上花鼓燈展演、鼓王爭霸賽和非遺剪紙藝術節,使公眾能夠更多地體驗和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

其次,“非遺+演藝”模式可以挖掘傳統表演藝術的時代價值,采用生動的轉化手段,通過情境創造與觀眾互動,使其能夠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此外,在增加展演的頻率、提高展演質量的同時,將其與“文藝帶入千家萬戶”和“將戲劇帶到社區”等活動結合,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興,激勵杰出的劇目創作和演藝人才,為表演藝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的生機。

再次,“非遺+文化創意產品”的模式需要強調主題的獨特性,并契合市場的需求??稍谖膭摦a品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生產新穎的藝術衍生產品,組合面花、糖塑、泥人、烙畫等“指尖上的非遺”產品作為旅游紀念品,使其更適應年輕消費者的習慣[2]。

與此同時,旅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獨特的場景優勢,公眾對旅游的追求已經從外在形態轉向內在的文化內涵??砷_拓創新的發展路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成為產業。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IP)和美食體驗店,利用城市的文化和歷史街區、美食街、公園等公共空間,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和“非遺購物節”“非遺進商圈”等活動,發展夜間非遺體驗,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和服務。

例如,“非遺+飲食”可以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協同餐飲企業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特色街區,讓傳承人的手中技藝成為人們口中的美味和心中的記憶?!胺沁z+民宿”則可以讓民宿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平臺,讓游客在住美宿賞美景的同時感受到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身邊,無處不在。

最后,“非遺+研學”模式通過設置開放的文化空間,讓體驗者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領略當地的風俗風光。這種方式不僅促進了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的轉化,也讓公眾在休閑消費的過程中提升了文化素養。

3.3 數字賦能,點燃非物質文化遺產“加速器”

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高效途徑是推進其數字化轉型。數字化不僅能夠拓寬非遺的傳播范圍,加深公眾對其理解,還能夠促進其商業化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新的生機,讓其獨特魅力得到更廣泛的認可。

(1)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技術的融合。鼓勵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體驗館、數據分析實驗室和遺傳資源圖譜中心,迅速構建集互動體驗、傳承保護、教育培訓一體化的傳承平臺,提升數字化傳承的普及程度和可達性。

(2)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媒介的傳播。例如,利用短視頻平臺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和“非遺帶頭人計劃”等進行產業化的宣傳推廣,促進其創新性發展和轉化,挖掘其可觀的市場潛力。同時,還可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推出一系列影視、紀錄片、宣傳片、舞臺劇和短視頻等作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更多渠道進入公眾視野[3]。

(3)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藏品的結合。全面提升館藏珍品和藝術品的數字化水平,加強三維立體(3D)建模和數字化檔案建設,整合數字展示、在線鑒賞、藝術品交易以及文物保護等多元化的應用場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升級和非遺旅游發展開辟新路徑。

3.4 培育品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器”

品牌建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傳承至關重要,通過塑造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可以提高項目的識別度、影響力及聲譽。因此,應堅持市場化與品牌化策略,有效應對品牌建設、保護傳承及市場營銷中遇到的難題,創建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品牌,滿足現代人對文化消費的需求。

首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品牌建設。鼓勵企業結合本地文化及民族特色,打造品牌,并支持其發展。其次,利用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構建品牌矩陣,探索定制化生產模式,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的知名度,同時,支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并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跨區域聯合保護機制。再次,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的創新市場營銷策略。采用知識產權開發、情感聯結、體驗改善和情境互動等市場化策略,重新塑造和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向消費者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的內涵、娛樂性和美學價值,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進而激發品牌活力并提高其市場地位。同時,設立專門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的培育和運營機構,提供包括品牌創建、咨詢評估和保護在內的一系列專業服務。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的印記,映射著中華文化的璀璨光芒,閃耀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是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潁上縣為例進一步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策略,包括人才引領、文旅融合、數字賦能、品牌培育等,旨在通過創新手段,讓更多人了解并熱愛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一項項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得以延續與創新,向世界展現出我國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引用

[1] 宋琪,徐鑫.非遺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14):91-93.

[2] 郭強.淺談文創產品設計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23(12):59-61.

[3] 石正濤.短視頻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媒介構建與表達[J].濰坊學院學報,2023,23(4):9-12.

作者簡介:王筱蓮(1976—),女,安徽潁上人,館員,就職于安徽省潁上縣文化館。

猜你喜歡
潁上縣文化遺產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潁上張家”倒臺,牽出“保護傘”
蠶桑在潁上縣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發展對策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全面落實工會職能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記安徽省示范縣工會潁上縣總工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