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臺深處》:以愛為炬,點燃教育之火

2023-04-15 11:37黃藝華
師道(人文) 2023年3期
關鍵詞:貧民區收容所課室

黃藝華

《講臺深處》由杰夫·布萊克納執導,講述了教師史黛西在流浪漢收容所積極推行教育事業的故事。影片聚焦于流浪兒童的教育問題,整體敘事平穩,溫暖動人,不失為一部具有啟發意義的教育電影。

一、無名學?!吘壢后w的求學困境

《精英的傲慢》的作者邁克爾·桑德爾曾指出美國教育的一個殘酷真相,即在優績主義社會中,教育成為有錢人的游戲。對許多家庭來說, 長年累月的教育投入是一筆不菲的支出,而對那些無家可歸,無事可做的流浪人群來說,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更是如同癡人說夢。影片中的孩子們便是來自這樣的流浪家庭,他們居住在由政府興建的收容所中,美好的童年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

收容所位于鹽湖城市區鐵路旁的貧民區,這是一個充斥犯罪的空間,吸毒、酗酒、偷竊肆虐。當史黛西第一次駛入貧民區時,影片配以輕松愉悅的音樂,然而呈現在她眼前的卻是一片破敗凋敝的雜亂景象,二者形成的聲畫對位不僅揭示出女主角的心理落差,同時也頗為諷刺地體現出貧民區教育的困難。鏡頭采用人物視角,觀眾從史黛西的汽車向外看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警察拷捕犯人的場景。史黛西下車后,流浪漢們投來怪異的眼光,仿佛她是一個意外闖入結界的外來者。跟隨史黛西的視線,電影還向觀眾展現了收容所骯臟、擁擠和混亂的環境。他們居住的地方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孩子們接受教育的課室。他們的課室就在收容所里,與其說是課室,倒不如說是一間徒有四壁的房間:骯臟發黑的窗戶、銹跡斑駁的桌椅、灰塵遍布的書架、昏暗陰冷的燈光以及屋外火車經過的轟鳴聲……盡管這間“學?!笔怯蓪W區政府資助的,但環境條件仍然令人發憂。影片中曾三次強調,這是一所“沒有名字”的學校,而與名字一起被剝奪的,是孩子們接受正常教育的機會。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的父母也難以言傳身教。因為他們自身多是未接受過教育的底層群體,比如格蕾絲的母親辛迪,她目不識丁,填寫求職表格時也只能讓閱讀水平有限的女兒幫忙。在“美國夢”主導的社會中,主流文化對這類貧困人群抱有嚴重的偏見,并將他們的失敗歸咎于他們好吃懶做的天性。然而,盡管被主流拋棄,他們心中也存有接受教育的渴望。在水平分級測試中,一副孩子王模樣的丹尼帶頭搗亂,史黛西忍不住吼罵,喝令他坐到位子上認真完成。對于史黛西的斥責,丹尼的媽媽不但沒有像上一任教師口中那樣“不配合”,反而懇求史黛西對丹尼嚴加要求,因為她相信自己的孩子頭腦聰明,只是缺乏管教。丹尼是幸運的一小部分孩子里的一個,在收容所里,有更多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爭吵與暴力的家庭中,這對他們的成長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一如丹尼在電影中說的,“他們不在乎我們”,這群孩子生活在一個為主流所遺忘的邊緣地帶,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忍受著嘈雜混亂的環境,還要面臨著被疾病傳染的風險。孟母尚能為子三遷,但電影中的孩子卻無處可去,求學之路困難重重。

二、傳道授業——身為人師的教育熱忱

女主角史黛西是一位懷揣著教育理想的新手教師,影片開頭便以獨白的方式交代她自小對教師職業的熱情。在完成大學學業后,她也如愿獲得教師這份工作。然而在她興致勃勃地準備了一晚上后,第二天的情形卻令她措手不及:年齡參差不齊的學生、轟鳴而過的火車、四處亂竄的老鼠,史黛西的教育理想猶如受到當頭棒喝。在幾次向學區主管反映無果后,她決定親自動手,改造課室。影片此時一改先前黑白灰的色調,第一次出現大面積明亮鮮艷的粉色和藍色,穿過玻璃窗的光線也變得澄澈清透,第二天清脆活潑的響鈴聲則預示著這間“無名學?!钡男麻_始。

史黛西與孩子們各自分享自己的故事,并在分享中領悟做人的美好品質。寫著這些品質的卡片很快就貼滿了整面卡紙,取代了上一任教師留下的“黑名單榜”。蘇霍姆林斯基曾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黑名單給孩子留下的只有恐懼,在上一任教師的口中,這群孩子是問題少年,但史黛西如同春風化雨,不僅沒有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反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一顆真摯的心融化了孩子們對外界的防備。史黛西與學生們亦師亦友,她認真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真誠地分享自己的觀點,在交流互動中教給孩子們豐富的知識,引導學生們思考。他們一起學習不同的音樂風格,學習色彩的變化搭配,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學習如何表達自我、表達愛。學生們不再是溫順的聽眾,而是與史黛西平等相待的主角,老師與學生共同創造,共同認識自我與他者。

她心系學生,孩子們送的禮物她都如數家珍,甚至在其中一個學生瑪利亞和她的父親被驅逐出收容所時,史黛西毫不猶豫地收留瑪利亞,只為她能繼續上學。她努力為孩子們爭取課本、爭取課桌,自掏腰包為孩子購置學習用品,十月懷胎期間也堅持給孩子們開夏令營。幸運的是,她的丈夫也身體力行地支持著她的教育事業,自告奮勇在夏令營中開設棒球課。自此,影片終于從封閉的室內空間轉移到開闊的室外,生機勃勃的青青草坪、緊張興奮的棒球比賽、其樂融融的家長孩子,一切都在暗示著希望的到來。

故事接近尾聲時,史黛西滿懷感動地翻看相冊,里面記錄著孩子們的點點滴滴,而在第一堂課上,史黛西分享給孩子們的相冊里還只有她和家人的照片。影片最后,史黛西與孩子們唱起歌,屋外的火車又轟鳴而過,不同于第一堂課的慌張混亂,老師與孩子們都顯得十分從容,他們心有靈犀地等待火車駛過,繼續歌唱。這些巧妙的前后呼應表明,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雙向的交流,唯有真誠的愛與付出方能喚醒一個靈魂。

三、教育公平——改變命運的希望契機

電影中的史黛西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女主角原型名為史黛西·貝斯(Stacy Bess),她隨后還在收容所里任教八年,并積極參與演講,繼續推動社區教育服務發展。1995年,她被國家授予公共事業優秀個人獎。教育是一項長久的事業,教育公平更是關乎著社會正義。影片中對流浪兒童教育問題的展現,無疑在呼喚對這一邊緣群體的更多關注,正如史黛西在影片中所說,這群孩子們值得更好的條件。

影片中的“學?!睂嶋H上是一個流浪兒童援助項目,但無論是學區主管人還是項目負責人都沒有實地考察過“學?!钡沫h境,導致這一援助項目并沒有收獲太多實質性效果,孩子們仍然無法獲得知識的樂趣。盡管如此,接受教育仍然是這些孩子最有可能走出貧民區,走出深淵的上升通道。電影中有一個鏡頭:項目負責人沃倫博士搬來了古舊的鋼琴,亞歷克斯的母親隨即演奏了一小段,美妙的琴聲在收容所門前響起,仿佛與這片貧民區格格不入,鋼琴這種典雅的樂器似乎不應出現在收容所,但貧困不能剝奪他們享受音樂的權利。在音樂課堂上,學生貝卡問史黛西,為什么他們要學習這些知識,史黛西回答,因為知識學了就是你的。知識本身是公平的,它向每個好學之人都慷慨解囊。保羅·弗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認為,教育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解放,以喚醒人們對變化世界的批判意識。他還指出教育是被壓迫者、邊緣群體解放自我的手段,知識改變命運仍然是底層群體走出困境的金科玉律。然而底層群體接受教育并非易事,它要求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影片最后,孩子們學習的課室變得溫馨可愛、整潔舒適,課桌書本一應俱全,學習條件逐漸改善。1988年,鹽湖城建立了第一所流浪兒童學校,這群特殊的孩子終于有了安心的學習之處。而在此之前,流浪兒童因為轉學文件和預防接種記錄等問題,無法正常入學。雖然電影反映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問題,但直至今日,教育公平仍然是一個亟待討論與解決的問題。

電影雖然不長,卻涉及了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公平等方面。盧梭在《愛彌兒》中倡導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與孩子平等對話,影片中史黛西對孩子們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正是順應著孩子們的天性,她努力改善孩子們受教育的條件,為孩子們尋求教育公平,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也許正如該片的另一個英文名Let them Shine,教育的本質應當是為每一個孩子燃起希望之火,讓他們也擁有閃閃發光的機會。

猜你喜歡
貧民區收容所課室
廣東理工學院校園課室共享APP 的設計研究
高校多媒體課室管理模式初探
愛貓新人辦“貓婚禮”:邀1100只貓咪見證愛情
高職計算機專業一體化課室的建設與管理
巴西開放拉丁美洲首座大象收容所
關于城中村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基于二維碼的課室管理服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