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舍有法,尋根求本

2023-04-16 12:06吳中杰
教育界·A 2023年7期
關鍵詞:取舍課堂效率小學數學

【摘要】在實施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各種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令人目不暇接。然而,部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卻仍未顯著提高,因為教師無法很好地把握教學素材的關鍵,所以課堂效率低下,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學生的學習也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改變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懂得取舍,讓數學課堂煥發光彩,也讓課堂教學效率顯著提升?;诖?,文章對小學數學教師備課時的取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取舍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取舍;課堂效率

作者簡介:吳中杰(1995—),男,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千燈中心小學校。

在一次磨課時,筆者被一句話觸動—“課時有限,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本課所應掌握的內容呢?”這句簡短的話直擊教學本源。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需要思考清楚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既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又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交流、合作、自主探索與思考,在愉悅的教學環境中輕松掌握知識、發展思維。

但魚與熊掌如何兼得呢?古人給出了答案—唯有取舍。取舍是一種人生態度,用在教學上,又當如何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備課和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取舍問題入手,著重分析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在課前導入、預設與生成等環節進行取舍。

一、備課時的取舍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備課是每一位教師必做之事。在備課時,教師得明確教學目標及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備課時,即便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還會遇到預設與生成、使用教學媒介等方面的取舍問題。下面,筆者結合相關教學理論對小學教師在備課時遇到的取舍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給出一些具體的取舍之法。

(一)教學目標的取舍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于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此同時,《課程標準》強化了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育人導向,從重學科教學、知識掌握,向重學科育人、核心素養培養邁進。在呼吁教學減負增效的大環境下,在注重素養提升理念的引領下,數學教育無疑面對著更高的要求,但小學數學教學的取舍也被指明了方向?!墩n程標準》要求:“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保?]然而,在一堂課中,教師即便可以兼顧以上教學目標,也會發現難以把上述目標都當作重點逐一實現,甚至可能在課堂最后發現連一個目標都沒能很好地達成。那么,究竟該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取舍,確立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呢?

筆者以為,首先,教師在備課前需要把握全局,綜觀全套教科書的編排,做到心中有數,再結合單元結構進行內容的選取和編排,并對教授順序做適當的調整;其次,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把握教學重點,深究數學本質,才能更好地取舍;最后,在了解學生學情以后,教師要合理地取舍教材內容,根據教學目標選取教學重點,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及其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取舍。

此外,教師在取舍時,應注意取有趣的內容,舍乏味的內容;在教授低、中年級數學知識時,還需取具體的內容,舍抽象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適當地滲透數學思想與方法。

(二)備課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取舍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p>

在此理念的指導下,小學數學課堂從以“滿堂灌”形式傳授知識的課堂逐漸轉變為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教師相機引導、啟發的開放型課堂。這樣的授課模式對于教師來說,無疑更具挑戰性,可能教師在課前精心預設的教學過程,會因學生一個猝不及防的問題而難以發揮作用。那么,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突發的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教師該如何面對呢?華應龍先生的化錯思想給出了答案。華應龍提出了“容錯,融錯和榮錯”的三步化錯理念。其中,“化錯,是指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融化為一種教學資源,相機融入后續的教學過程中化錯誤為正確,‘化腐朽為神奇,變‘事故為‘故事”[2]。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生成,如果教師按照先前的預設繼續教學,使整節課無一點波瀾,以期達到所謂的完美課堂,教師可能會發現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生成,讓課堂多一些學生的思考與生機。為此,教師需要做出正確的取舍,把握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間的關系,讓課堂既不會因突發狀況變得無法收場,又洋溢著學生的思考、互動和積極探索。在課堂上,學生出錯在所難免,教師如何對待這些差錯,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發現學生的差錯后,如果教師刻意地去逃避或遏制,那么學生的發展會受到限制,思維也會被禁錮,學生會更少在數學課堂上大膽地想象、創新?!岸隆辈蝗纭笆琛?,面對學生有價值的錯誤,教師應該學會尊重,正確對待學生因個體差異得出的結果,明白這些問題也是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只要合理利用,這些錯誤便能化作課堂上最亮麗的風景,讓課堂多一分真實,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的個性也得以張揚。唯有正視學生的差錯,學生才會有精彩的創新,獨到的見解;唯有教師放慢教學的腳步,心存關愛,靜待一朵朵思維之花的盛開,才能于化錯之中啟迪智慧,助力學生成長。

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取舍

(一)課堂導入—情境導入和舊知導入的取舍

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導入新課環節大多使用復習舊知或者創設情境的方法。然而,這兩種方法到底孰優孰劣,教師該如何取舍呢?

筆者在設計“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方案時,便設計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新課導入方式。

1.喚醒舊知,以點、線、面的順序逐步深入

為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筆者鼓勵學生先試著表示橫排、豎排,再試著表示某個面上的點的位置。與此同時,筆者鼓勵學生結合現實的班級空間思考,讓學生憑借日常生活經驗進行簡單的描述,將舊知和新知在無形之中銜接起來,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2.創設情境,以情激趣,以境導課

在當下,情境教學法已經成為小學課堂教學中十分常見的教學方法。合適的課堂情境能讓課堂更加貼近生活,學生的學習更加愉悅。于是,筆者導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看電影找位置為引子,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位置問題。

考慮到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確定位置的方法,因此,從理論角度來說,以舊知導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點、線、面入手,由一維轉入二維,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讓新課得以開展。然而,經過實際的磨課和總結,筆者發現舊知導入的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學生學習舊知與學習新知的時間間隔較長,他們雖然能很好地回答教師的問題,但并不是依靠回憶舊知,多是憑借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這導致本次課堂導入效果不佳。

因此,筆者又使用了第二套新課導入方案,創設了合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思考,再提出問題(座位上沒有編號,我們又該如何確定位置呢?),讓學生的視線移至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經過討論,學生發現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新知學習便悄無聲息地展開了。

那么,到底是取舊知導入法還是情境導入法呢?實際上,這兩種導入方法皆有優勢,導入舊知可以幫助學生回憶舊知,并通過實際運用鞏固舊有知識,做到學以致用;而創設情境卻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有利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予取予舍,筆者認為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決定,從教學內容與舊知之間聯系是否緊密、新舊知識學習間隔的長短和內容的難易等方面出發進行取舍。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有大局觀,從整個單元,整本書,甚至是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著眼,充分把握各部分知識間的聯系,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再進行系統備課,不應僅僅將眼光局限于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來進行教學設計。

(二)教學思想、方法的取舍

在百家爭鳴的當下,教學思想、方法紛繁復雜,教師又該如何取舍,使教學更為高效呢?

筆者以為,教師應明確,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面對同一份教案,不同的教師會想到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場景。此外,不同的學生也會讓課堂大相徑庭。因此,教師唯有根據自身和學生的特點,結合課時安排,選擇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方法。

大道萬千,殊途同歸。在選取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時,教師還應避免課堂過于紛亂,要讓課堂回歸本真,讓學生識破數學思想外在的偽裝,掌握本質的數學思想與方法,自覺追尋數學之本。這樣,數學課堂才能在擁有教師、學生獨特風格的同時,更加高效。

(三)數學史的取舍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應“保持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體現數學學科特征;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反映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對于數學文化這個概念,學界有許多不同的見解。認真閱讀眾多專家、學者給出的定義,不難發現,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講授與數學史相關的知識。李吉龍、王林老師曾說:“數學課堂應當也必須承擔向學生傳遞數學文化的重要職責?!保?]然而,數學史相關的內容浩如煙海,教師又當如何取舍呢?

蔡宏圣老師指出:“數學史,研究數學知識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向前能詮釋一個知識、一種思想乃至一個數學分支的起源,向后能詮釋它們的流……數學史提供了整個課程的概貌?!保?]為合理進行取舍,教師需要抽出部分時間研究數學史,追根溯源,找到數學知識出現與生長的起點,并于這些源頭尋找教學的突破點。

據筆者觀察,教師講解數學史時,往往會采用鏈接式、再現式和融入式三種方法。運用這三種方法的確常??梢匀〉昧己玫慕虒W效果,但在運用這三種方法時,教師還需要注意,數學史的順序并非就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順序,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時要充分考慮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重新建構數學史的進程,以更好地契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讓數學課堂更加高效。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授小學數學知識時,教師的取舍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根據不同教師、學生、地區的特點,因人、因地制宜地進行取舍;2.具備全局觀,綜觀小學數學教材的整體編排,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好地進行取舍;3.注意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4.注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5.注重育人的教學宗旨。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上可能出現多種情況,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面對的取舍問題也會不斷變化,應對策略難以囊括于一文之中。因此,一線教師還需要不斷地探索、研究、總結,將取舍之道不斷更新、完善,形成更加系統、全面的取舍之法,讓數學教學回歸本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華應龍.華應龍與化錯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李吉林,王林.情境數學典型案例設計與評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4]蔡宏圣.數學史走進小學數學課堂:案例與剖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取舍課堂效率小學數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取舍之道
做好音樂歌唱教學環節的取舍研究
取舍之間彰顯有效教學
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取”與“舍”的思考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品德教學利用微課開展預學的實踐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