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保護傳承應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
——基于云龍“耳子歌”個案的思考

2023-04-17 14:40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共同性白族中華民族

葉 瑩

(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地考察調研時,多次考察非遺項目、與傳承人親切交流,對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為做好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云龍“耳子歌”與強化民族共同性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岸痈琛?,留存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檢槽鄉一種具有儺文化特征的傳統舞蹈藝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①《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2014年11月11日,https://www.gov.cn/govweb/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92636.htm,2023年9月20日?!岸痈琛本哂腥宋?、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表演程式,兼具“原始性、儀式性、戲劇性、舞蹈性”等特質,是驅邪逐疫、祈求生殖繁衍、表達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的一種自娛自樂的具有古儺文化特性的民間藝術?!岸痈琛笔悄壳皣鴥人l現的最早的儺儀之一,有著極深的民族文化底蘊,被有關專家學者稱為“舞蹈藝術的活化石”或被專家形容為“剛出土的民俗活化石”。

“耳子歌”原名叫“裝飾紅”(zuafsihup)?!岸痈琛笔窃诎渍Z音譯和意譯的基礎上翻譯過來的,“耳子”代表憨厚,其白語意為憨子,“歌”意為舞,“耳子歌”在白語中是憨包、啞巴、不太聰明的人打鬧、跳躍的行為,意為“啞巴跳的舞蹈”?!岸印贝虬?,全身用棕皮裹身,不露真面目;參加演出人員全部為男性,男扮女裝;所用道具都是原始、古老的生產、生活用具。整個活動過程中有舞蹈表演、臺詞對白、白族山歌演唱等內容?!岸痈琛睂儆诎鬃迕耖g婚俗表演藝術,現如今它是白族婚禮中祈求吉慶、祥和,以倫理道德傳承教育為主題的民俗活動?!岸痈琛蹦康脑谟诮栉柙⒔逃跇?,祈禱人丁興旺、五谷豐登,這種農耕文化展現了人類繁衍生息,體現了人之初的道理。

“耳子歌”儀式活動與該區域的民族發展歷史及民族融合有密切關系。唐、宋時期,西南地區均存在地方民族政權,大理國統一西南疆土后,吐蕃羌族部分南遷,后裔分支成傈僳族游牧,順云嶺而下,其中部分進云南。其中有一支涉足蘭州界棲居馬椒地。幾年后進入師里(今檢槽)落住,起初游居在師井、煉登、大工廠、文興、清朗半山腰至山頂一帶,以放牧狩獵為主,因交通不便,難與外界交往,發展緩慢。①檢槽鄉人民政府:《檢槽鄉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頁。從民間傳說到墓碑、祖先堂、家譜來看,檢槽白族不是土著民族,多為元末明初之時隨傅友德、藍玉以及沐英征西入滇的軍士及移民之后裔。下清朗楊成寶墓碑記載:“洪武前一甲子,成寶攜楊、沈、董、尹、白五姓百余人丁,由內地游至清朗,見山清水秀,地靈人杰,認為日后必為發祥之地”而落籍居住。明朝洪武年間開發師井鹽礦,朝廷在師井設鹽課司。隨著鹽業的不斷興旺,內地移民大量涌入師里。由于移民長期與本地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演變成了后來的白族。檢槽河谷先民多為明初中原一帶的移民,他們不僅帶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屯田墾荒,促進地區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中原文化。②檢槽鄉人民政府:《檢槽鄉志》,第4頁。正由于明代漢族對西南地區的管轄,使得漢族文化在西南地區廣泛傳播,“耳子歌”中尤為突出道家的宗教文化思想即為實證。白族受漢文化影響較早,生活中的節慶、民俗活動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當地彝族、傈僳族、白族和漢族均會白族話,儀式中的白族話歌詞貼合地方生產生活,各族群眾都能聽懂、意會。表演展現了文化生活認同,是生活的產物?!岸痈琛钡囊魳酚僧數馗呱桨鬃宓囊魳放c漢族道家音樂相結合而成,歌曲、歌詞風格簡單輕快,頗具熱情好客的民族風情,旋律較為簡單,易在當地傳唱。在“耳子歌”表演中有白族話打諢的內容,展現了世俗性;有禮儀人倫教導,體現了儒家“禮”文化;有驅邪庇護儀式,祈求多子多福多健康。

文化活動彰顯了民族共同性,“耳子歌”不單是白族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同時也在發展中進一步強化了民族共同性。關于民族共同性的定義,見于谷苞在新疆調研期間發表的《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一文,他認為在長期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同時又有著許多民族所共有的共同之點,即中華民族的共同性。③谷苞:《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新疆社會科學》1985年第3期,第1頁。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彝族、傈僳族、漢族與云龍的主體民族白族和諧共榮,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歷史與民族文化?!岸痈琛痹诎l展過程中,吸收了漢族、彝族、白族等民族文化,極大地豐富了當下“耳子歌”的表演形式與內容,展現了“耳子歌”在傳承過程中的包容性?!岸痈琛眱x式中不同道具的使用,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內涵?!岸印毖g懸掛的豬尿脬象征男性生殖器官,代表白族祖先在原始社會中的自然崇拜、性啟蒙以及對繁衍子嗣的渴望;系在“耳子”腰間的馬鈴、牛鈴原本是居住在山區的高山白族、彝族、傈僳族在放牧時掛于牲畜身上的,在儀式中體現了人畜之間的和諧關系;耳子手持的舂棒、鋤頭、笊籬等都是最古老的生產工具,其出場順序與道具的使用順序是一致的,體現從播種、收割到打舂的生產過程,是山地文化的體現;女性角色身上的竹筐,強調當地人民對女性生育的辛苦付出的肯定。在“耳子歌”一次次的表演過程中,群眾一次次看到、感受到其代表、傳遞的民族文化,在集體歡娛中進一步增進民族的文化認同,從而強化民族共同性。

“耳子歌”不是一成不變的表演,一方面保留著舊時的禮儀文化,同時在表演的內容上加入新的元素,表演形式結合人們的生產生活進行更新創作,更加貼合實際,能夠引起共鳴。由于時代的變遷,現如今儀式中新娘著西式白色婚紗,新郎著一身黑色西服,其余角色則保留一定原始形態?!岸印?,穿戴一身由棕櫚樹皮制成的衣服,包括面部也被包裹嚴實。表演中無臺詞,只能發出“呃”“嗯”“哼”的聲音,手上拿著工具,像是鋤頭、連枷、杵等,通過大而夸張的肢體動作塑造出一個憨憨傻傻卻又十分老實,笨拙卻又踏實肯干的形象,是一種樸素的農民形象,也是民眾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期盼?!岸痈琛备嬲]人們即使時代在發展,生活在向好,但是農民的傳統美德不能丟,只要踏實肯干,生活就能蒸蒸日上。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以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為特征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確立起來并不斷鞏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保有和發展自身特色的同時,民族的共同性也在逐步增強。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步入新時代,各民族共同性不斷增強,結成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形成了云南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云南現象”,云龍縣檢槽鄉也在時代的發展中彰顯出民族的共同性,通過“耳子歌”在文化的歡娛中進一步強化了民族共同性。

二、云龍“耳子歌”與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人類的智慧、人類歷史的文明與輝煌,塑造著人們共同的價值情感與文化認同,是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云龍“耳子歌”自1992年向外推介后,引起國內民俗、文學藝術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被譽為舞蹈的“活化石”。1996年,“耳子歌”被大理州白族學者謝道辛撰寫介紹后,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藝能部長星野弘先生一行于1999年4月到云龍縣進行田野調查。2002年,“耳子歌”邁出國門,走向世界,日本星野弘先生于2002年向我國提出邀請“耳子歌”到日本參加“國際民俗藝術節”即“日中交流民俗蕓能祭”,進行民族文化交流。2009年10月,“耳子歌”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岸痈琛痹缫咽艿綄W術界的重視,多個國家的民俗專家曾多次到云龍縣做田野調查。2016年,云龍縣掛牌成立三個保護傳承基地,“耳子歌”的核心傳播地檢槽鄉興建了“耳子歌”主題文化廣場。通過一系列的保護措施,“耳子歌”不斷為人們所認知,諾鄧、關坪等地的表演活動也逐步得到恢復; “耳子歌”又重新回到了民間,活態傳承,健康發展。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云龍縣文化館獲得“耳子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耳子歌”的保護傳承工作有序進行,這一“具有原始文化形態和深厚歷史意蘊的遺產”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地理環境對于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岸痈琛蹦軌虬l展、存續至今,與其生存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并且能夠成為該民族的文化標識,都是來源于民族環境的滋養。歷史上有許多的文化學者認為,某個地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對形成人們的衣著、生活習慣、生產方式等起著重要作用。①楊瑞華:《白族繞三靈起源考》,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42頁。檢槽鄉隸屬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位于縣城北部,距縣城30公里,地處云嶺山脈南端,滇西縱谷區,北緣山麓,民族居住分布為立體型,高山為彝族,半山腰為傈僳族,河谷為白族和漢族。在四個民族中,傈僳族是本地的土著民族,白族人口居多,為當地主體民族。各民族間“打老友”②即結交朋友。多為山地民族(彝族、傈僳族等)同壩區民族(白族、漢族)等自愿建立的類似親屬的特殊親密關系。,促進民族間生活的交流。文化展現生活,文化亦進一步影響生活,通過生活中的交流交往進而增進文化認同。

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日益增多,民族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快,各民族間通婚現象亦日益增多?!岸痈琛睂⒚袼孜幕慕蝗谂c民族之間的通婚聯系在一起,強化了云龍縣檢槽鄉與周邊甚至更遠地區之間的家庭關系、姻親關系。在當地,逢喜事必會在家中開一場“耳子歌”狂歡,借此驅邪納福,成為各族群眾樂于接受的有效載體,也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場域?!岸痈琛弊鳛橐环N婚俗儀式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在逐步現代化的婚禮中依舊保留著跳菜、春官審案、起五方等以娛神為主要目的的儀式過程。在表演開始之前,群眾會就“耳子歌”的背景、形式、文化內涵、宗教信仰進行溝通交流,這為活動中互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岸痈琛笔前鬃宓膫鹘y文化,但在當地不止白族觀看“耳子歌”,不論是何種民族,只要在村內辦喜事的家庭,有條件的都會請“耳子”前往家中造樂一場?!岸痈琛敝杏?2個角色:跳菜人員1個、“耳子”3個、“耳子”媳婦3個、老媽1個、老倌1個、主人1個、判官1個、郎中1個,儀式中模糊了不同社會角色的邊界和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出現“官民同樂”“人神共樂”“眾人同樂”的現象?;雨P系體現了鄉土社會中的人情關系,通過儀式表演將腦海中的理想社會轉化為舞臺上短暫的現實,為人們建構出了一個理想的社會關系,在其中體現出文化認同層面下的“禮樂”思想與人文情懷。

“耳子歌”通過“自娛自樂”的表演形式將多民族聚合起來,通過文化展演促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前文說到,“耳子歌”儀式既包含漢族文化,亦含有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以白族文化為主?!岸痈琛笔窃谥腥A文化“大傳統”流動與傳播的背景下,與地方性的“小傳統”文化互動交融后,逐漸地方化而形成的具有區域與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岸痈琛眱x式的開場借鑒了彝族跳菜文化,跳菜在彝族、白族婚俗儀式中的共性體現在其不僅可以克服飲食、舞蹈和音樂三者之間相對獨立的狀態,還可以藝術性地、有機地將音樂、舞蹈、飲食融為一體,塑造廣泛的地區認同、群眾認同、文化認同。通過跳菜,人們把飲食從廚房到餐桌的過程夸張化、儀式化、戲劇化,這一環節有著鮮明的審美價值、自娛價值、文化價值。跳菜環節展示主人家做的傳統八大碗——紅肉酥、肉豆腐、彩蒸、花生等佳肴,這些菜在生產中象征著吉祥如意,借用白族話的諧音意指生活中現實存在的需求問題,既是當地特色美食又有象征性意義,代表了當地飲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有很多傳統菜肴已經被替換,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地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以及對新事物的接受。在“耳子歌”儀式中,表演者的服飾有的時候仍然使用彝族跳菜服飾,這也從側面體現了白族與彝族在相互尊重的同時,對本民族的文化充滿自信,在相互交流中既保持本文化的特性也兼容其他文化。彝族跳菜出現在白族的“耳子歌”中,是當地白族在婚俗中的族群認同及與周邊少數民族和睦相處的表現。彝族與白族多有通婚現象,跳菜這種被認同的共通表演形式,成為族群內部成員、親屬關系聯通的媒介。他們在觀賞跳菜時亦在交流各自屬地文化事項,在文化交流和對比中明確民族的特殊性與共同性,在這個過程中民族關系得到進一步的融合發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耳子歌”既是傳統文化、民間文化,也是民族文化,是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資源?!岸痈琛币园鬃逦幕癁橹?,蘊含著生活在當地的漢族、彝族、傈僳族的文化,是一個豐富的民族文化體系?!岸痈琛敝刑N藏著當地的多民族文化基因、意識形態、心理結構、情感認知等要素的遺產財富,展現了當地的文化歷史,體現各族群眾的精神追求,增強了各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在“耳子歌”文化中不僅展現的是白族文化,更是當地群眾的共同文化認知,各族群眾在保持自身民族認同的同時,通過不斷地交往交流活動,在生活生產中慢慢呈現出異源同質的發展趨向,當地各族群眾之間始終堅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與藝術共享,是當地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團結之根、和睦之魂。承載著民族記憶的“耳子歌”,是當地民眾通過民族傳承而流傳下來的文化財富,在歷史發展演進中,通過同當地民眾的交往交流,在個性中尋找文化共性,不斷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價值情感與文化認同,在不斷增強的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中“耳子歌”得以保持原生性和完整性。

三、云龍“耳子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聯通

把握好民族文化關系,正確理解非遺保護傳承應用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聯通關系是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新理念,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①閔言平:《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2020年第7期,第11—12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民族文化,也蘊藏著解答民族現實問題的考證線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中國特色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論的決策性部署,也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理論的民族性凝聚,更是非遺保護傳承應用的歷史性支撐。

“耳子歌”凸顯中華民族凝聚力,展現出強大的包容性和共同性,通過儀式化的敘事構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岸痈琛庇型暾臄⑹陆Y構,如儀式中的“跳菜”“耳子搶紅肉”“耳子鬧婚”“點菜名”“春官審案”“起五方土”就有著十分嚴謹的敘事性,通過貼合實際的敘事給觀看者傳授人倫禮儀知識,通過詼諧有趣的對話和夸張的表演形式將平時難以啟齒的話在公眾中展演,民眾在集體的歡娛中習得人倫道德、禮儀規范,也在集體的歡娛中加強交流,增進情感認同,構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在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指引下,各民族人民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通過不斷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岸痈琛痹趥鞒邪l展中融合各民族的文化,體現了民族共同性,通過集體記憶將民族聯系在一起,通過一段段儀式化的敘事將當地民眾的情感凝聚在一起,通過同喜同樂增進各族群眾的文化認同,進而構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通過云龍縣有關部門的合力打造和全縣各族人民的共同參與,“耳子歌”經歷了從民族傳統節目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到公共節目的發展轉型,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各民族共享共創的文化節目?!岸痈琛钡膭撔屡c發展,推動了當地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交融,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持續深入發展,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耳子歌”在當代的發展中基于“共同體意識”發揮教化功能,推動當地民族融合發展,走向“共識共榮”?!岸痈琛辈粏螁问且环N藝術活動,其還運用于當地群眾生活之中,具有教育教化、情感表達、儀式延續、強化溝通、文化認同等功能。從宏觀來看,“耳子歌”最初是為了教化人們繁衍后代,繼而與我國的婚俗結合。人們通過“耳子歌”儀式來加強雙方的互動與了解,并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學習繁衍生息知識。從微觀層面來看,“耳子歌”儀式的表演結構展現出其多層面多角度的教化功能,包括但不僅限于繁衍生息。從儀式信仰來看其教化功能主要體現在:敬畏自然、傳遞性教育、維護村落秩序;從儀式表演的具體內容來看,其文化功能主要體現在驅邪除疫、增強族群認同、娛神到娛人的轉變。從“共同體意識”的角度來看,在社群中共享的文化符號能夠喚醒社群成員的個體情感,進而產生身份、情感或文化認同。①金姚、林發欽:《粵劇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遺產》2022年第1期,第2—3頁?!岸痈琛辈粏问菉蕵沸缘幕顒?,還在群體性的表演中發揮著增進共識的凝聚作用,在互動中發揮著傳遞優秀文化和規范言行的教化功能?!岸痈琛辈粏问前鬃宓膫鹘y活動,它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受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在自身建構中又吸收了彝族、傈僳族、漢族的信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仰文化,凝聚著當地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記憶,表演中體現出包容性、環境適應性的特點。這種特點又反作用于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各民族在保持個體的同時又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斷豐富自身文化內涵?!岸痈琛弊鳛閲壹壏俏镔|文化遺產,要肯定其在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中的積極作用,其作為構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載體和場域,積極發揮其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凝聚功能,讓其在新時代進一步發揮出巨大的功能和作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文化共同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方面,且各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是實現文化交融的必要前提,更是體現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形式。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推進非遺保護傳承應用工作,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猜你喜歡
共同性白族中華民族
“共同性擴大”: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演進規律再認識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異性原因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圖像與風格——略論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白族火把節:一天星斗下人間
白族敬酒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