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探析

2023-04-17 15:10劉芯瑜
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代表性南寧壯族

劉芯瑜

(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7)

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程中保護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探索與實踐,也是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一大創舉[1]?!拔幕鷳B保護區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的特定區域?!保?]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要求堅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孕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2015 年12 月,南寧市設立“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以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方式,推進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壯族歌圩基本情況

廣西素有“歌?!敝u,首府南寧更是“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是南寧乃至廣西享譽中外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這些都與壯族歌圩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歌圩,壯語稱為“圩歡”“圩逢”“籠峒”“窩坡”等,可分為節日性歌圩、臨場性歌圩和競賽性歌圩,規??纱罂尚?,大則數萬人,小則數百人。歌圩持續時間多則兩三天,少則一天,根據時間可分為“日歌圩”和“夜歌圩”。歌圩最主要的活動是對唱山歌,對歌的內容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生產生活等各方面,有情歌、苦歌、古歌、農事歌、時政歌等。圩期伴有拋繡球、搶花炮、斗蛋等活動,甚至還有壯劇、師公戲、采茶戲等文藝演出,熱鬧非凡,深受群眾的喜愛。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南寧市形成了橫州市壯族三相圩逢、橫州市云表壯族歌圩、武鳴區靈水壯族歌圩、上林縣三里壯族歌圩、隆安縣更望湖壯族歌圩、良慶區壯族毬絲歌會、賓陽縣露圩壯族圩逢、西鄉塘區歌圩等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歌圩,轄區內民歌豐富多彩,其中馬山縣壯族三聲部民歌、良慶壯族嘹啰山歌、上林四六聯民歌、隆安壯族排歌、武鳴壯族山歌、南寧平話民歌等特色鮮明,影響深遠。壯族歌圩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豐富的民歌資源、濃厚的歌圩文化氛圍、鮮明的地域特色、良好的存續狀況,為創建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奠定了基礎。

二、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現狀

近年來,南寧市不斷探索與發展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實施了切實可行的舉措,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工作機制

南寧市成立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及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工作機制,出臺了《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印發了《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2016—2020 年)工作方案》等指導性文件。目前,南寧市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牽頭研究編制《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以“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為建設目標,分近期、中期、遠期實施,以規劃為引領,促進生態保護區的整體建設,為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抓項目建基地,強研究重保護

截至2022年12月,南寧市現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252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9項。與壯族歌圩直接相關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 項;與壯族歌圩密切相關的民俗類非遺代表性項目20多項。經認定,南寧市現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34 人,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4人。認定與壯族歌圩直接相關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 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8 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1人。先后建立了橫州市云表鎮鄧圩壯族歌圩傳承基地、邕寧區新江鎮團陽壯族歌圩傳承基地、馬山縣壯族三聲部民歌傳承基地、武鳴區城廂鎮第三小學壯族歌圩傳承基地、青秀區古岳坡壯族歌圩傳承基地等一批歌圩傳承基地。組織專家學者挖掘、整理、搶救壯族歌圩文化資源,出版了《壯族歌圩調查研究》《南寧歌謠集成·壯族卷》《壯族三聲部民歌傳承與保護研究》等一批學術研究成果,為壯族歌圩的傳承發展提供學術支撐。通過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方式,不斷建立和完善文化生態保護區各項檔案和數據庫,加強對檔案和記錄成果的社會利用和轉化。文化生態保護區內,粵劇、邕劇、絲弦戲、師公戲等傳統戲劇,壯族五色糯米飯制作、賓陽織錦、橫州市茉莉花茶制作等傳統技藝,賓陽炮龍節、壯族三月三、壯族會鼓等民俗以及其他類別的非遺項目均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傳承。

(三)聚焦點面結合,全面推進建設

根據傳統歌圩點存續狀況、活動規模、歌圩特色、民眾參與程度等,持續建設武鳴壯族歌圩、馬山縣壯族三聲部民歌、隆安縣更望湖壯族歌圩、良慶壯族嘹啰山歌等一批示范性歌圩點,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幫助,在場地、演出設備、服裝道具等方面予以扶持,支持開展傳承活動,發揮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示范帶動的作用?,F有的252項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已基本同步建設了1個傳承基地。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推動壯族歌圩文化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維護區域內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完整。

(四)夯實隊伍建設,激發內生動力

南寧市建立了一支以縣(市、區)文化機構業務人員為骨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村鎮(社區、街道)業余文藝隊伍為基礎,社會志愿者等為補充的非遺保護隊伍,通過組織歌手采風、開設培訓班、舉辦學術研討、舉辦歌圩傳承現場交流會等方式,提高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技能藝能和非遺保護工作者的業務能力,為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人才支撐。鼓勵和扶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各中小學開展歌圩傳承活動,提高開展非遺傳承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內生動力。通過建設馬山縣壯族三聲部民歌傳承基地、壯族歌圩傳承基地等校園文化傳承陣地,培育武鳴妮達妮合唱團、橫州市鄧圩小學壯族民歌合唱團、賓陽縣露圩圩逢五言壯歡合唱團等校園文藝團隊,舉辦“壯族歌圩進校園”活動,開展山歌教學和“朵朵花兒山歌飛”壯族歌圩進校園成果展等活動,推動山歌在校園中傳唱,在青少年間提升歌圩文化的美譽度。

(五)加強活動交流,增強文化傳播力

近年來,南寧市不斷加大非遺保護工作力度,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文化走親東盟行”、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等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借助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壯族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節慶文化活動平臺,組織開展歌圩展示展演活動,舉辦歌王大賽、歌圩擂臺賽,不斷加強國內外非遺交流與合作。利用城市主流媒體、自媒體傳播平臺,開展“壯族三月三”等民俗活動融媒體直播,組織拍攝《壯族三月三》《我們的節日·壯族三月三》《“壯族三月三”的非遺記憶》等非遺專題片,加大對壯族歌圩文化的宣傳與推廣,提升壯族歌圩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三、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面臨的困難

(一)壯族歌圩文化生態的改變

“文化生態的改變主要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社會發展而出現的漸進式改變或破壞,另一種是因外力強力介入而出現的爆發式改變或破壞?!保?]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壯族歌圩文化生態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漸進式、爆發式的改變或破壞。據不完全統計,南寧市歷史上曾存在130 多個歌圩點,其中武鳴區、橫州市歌圩點數量最多。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有些歌圩場地因被其他建筑占用已無法恢復,有些因社會發展歷史原因“元氣大傷”而未恢復,有些因群眾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的改變而永遠消失。歌圩點的數量日漸萎縮,民歌手后繼乏人。目前,南寧市只有30 多個較為活躍的傳統歌圩點。這些仍活躍的歌圩點主要集中在武鳴區和橫州市,有些縣(市、區)已基本沒有群眾自發性的歌圩了。

(二)專業指導較為缺乏

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涉及多領域的專業性建設工作,是一項文化系統工程,需要專家團隊的指導,做好規劃、建設、管理和實施等各項工作,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撐?,F階段,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缺乏專業指導,建設工作處于摸索階段,進度較為緩慢。

(三)專門的管理機構尚未建立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各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應成立由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牽頭、多個相關部門共同組成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化生態保護區管委會),負責指導、協調、推進、監督本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4]?,F階段,南寧市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實踐與其他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環境等保護工作缺乏統籌和管理,專門的管理機構尚未建立,專業人員較少,與各相關單位、部門缺乏密切合作,協調建設工作相對滯后。

(四)專項經費投入力度有待加強

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專項經費不足,經費缺口較大,基礎設施設備較為缺乏,難以維持開展常態化的傳承活動,項目保護的基礎建設滯后,保護工作后繼乏力。

(五)宣傳傳播力度不夠

社會傳承傳播的力度不足,缺乏系統性和常態化的宣傳和培訓,社會宣傳氛圍不濃厚。主流媒體、自媒體對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關注、宣傳少,缺乏技術和人才。民眾對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情況了解不多,民眾參與度不高。

四、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思路探討

(一)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加強文化生態的保護與修復

“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其建設過程以保護為主,維護和培育文化生態,使不同文化形態之間相互依存,并與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及其所處的自然、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和諧相處?!保?]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應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協調,堅持維護和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條件和實踐環境,采取積極有效的保護和修復措施維護文化生態。保護和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是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核心工作,應積極探索適合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的保護方式,把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成為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鮮明、表現形式更加鮮活的保護區。

(二)完善制度建設,分期落實目標任務

制定并印發《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等相關配套文件,建立和完善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績效考核、工作考評、監督反饋等工作機制,推進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分期分步落實好各項工作任務。

(三)以政府為主導,協調推進各項工作

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還處于探索階段,建設思路和理念都帶有探索實踐的性質,需要不斷研究總結,穩步審慎推進。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從政策把握到宏觀管理,從科學規劃到經費投入以及具體的實施細則,都要以政府為主導,加強對工作的監督與考核評估。要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相關工作人員,落實財政資金,指導、協調、推進、監督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定期組織開展學習培訓,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通過委托相關高等院?;蚩蒲袡C構,培養一批文化生態保護專業人才,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為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還可以聘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建設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對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予以指導,同時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推動形成“中央財政補貼、地方財政支出、社會資金參與”的多渠道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資金投入機制,著力解決經費困難問題。

(四)以項目保護為主,注重傳承人、民眾的主體地位

以項目申報為契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進一步摸清保護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建設,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共享平臺,推動記錄成果的轉化、傳播和利用。一是實施分類保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二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保護,讓傳承人活躍在民間,充分尊重傳承人和民眾的主體地位。三是支持和鼓勵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等活動,積極為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創造條件。四是制定傳承人研培計劃,舉辦各類培訓學習和傳播交流活動。民眾受益是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目標,在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體現民眾的主體性,關注民眾的合理化需求,建立起廣泛的群眾基礎,將民眾的生產生活與文化保護相結合,推動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有序開展。

(五)以傳承基地為抓手,加強傳承體驗設施建設

以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為抓手,打造一批示范性傳承基地,重點推進非遺保護傳承體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大對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域內非遺傳承示范點的扶持力度,改善設施設備,為傳承活動創造條件;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建設,為保護區內各項非遺項目活態傳承和發展提供文化陣地。要持續提升場館利用水平,進一步提供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六)開展宣傳展示活動,打造傳播活動品牌

積極組織開展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非遺代表性項目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商圈等展示展演活動,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為契機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和影響力。通過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打造本地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非遺展示傳播品牌。加強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內非遺項目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性發展,維護文化多樣性。

(七)發揮“非遺+”優勢,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發揮“非遺+”優勢,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促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非遺+旅游”“非遺+研學”“非遺+鄉村振興”“非遺+康養”“非遺+夜經濟”“非遺+景區”等發展模式。認真貫徹落實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精神,積極探索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將保護區內的非遺館、傳承基地、展覽館、歷史文化街區等與旅游相結合,開發建設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和主題民宿、主題酒店、康養基地。支持建設包含非遺元素的養生旅游、研學旅游、鄉村旅游的產品體系,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五、結語

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我國促進非遺保護傳承的創新之舉,通過十多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可喜的保護成果。隨著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的不斷推進,區域內自然環境的保護、民眾的生產生活、文化資源的挖掘、非遺保護與傳承、文化產業的發展等各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同時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建設也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和問題,需要政府部門、專家學者、非遺保護工作者、非遺傳承人、媒體等多方發力,從建設理念、建設制度、管理、人才、項目保護、基地建設、宣傳推廣、創新發展等方面繼續深入,通過科學有效的措施,共同推進壯族歌圩文化(南寧)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充分發揮文化生態保護區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作用,促進非遺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保護,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可協調發展。

猜你喜歡
代表性南寧壯族
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簡介
數讀南寧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眷戀南寧
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閩臺地區代表性道地藥材
輕輕松松聊漢語——去南寧出差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勉沖·羅布斯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