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機理、價值意蘊、路徑選擇*

2023-04-17 20:44張倩倩
新疆社科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紅色

康 旭 張倩倩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中的歷史凝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創、共享的中華文化之一,在維系民族精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此,必須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定位,深入挖掘其深層價值,以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機理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征,需要適宜的載體使其具象化,讓共同體成員更容易理解、體認、感知。紅色文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寶貴的可援引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紅色文化傳承提供歷史契機,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價值目標互動中實現統一。

(一)紅色文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寶貴的可援引資源

“文化是精神生產的創造物,它是處于一定社會形態中的人,直接或間接、自覺或自發地為適應和改造自己生存的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進行的精神生產的產物?!雹儆绊懳幕纬膳c發展的因素是多樣的,但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對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起決定性作用是無疑的?!耙欢ǖ奈幕?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雹谥腥A民族獨特的民族心理、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和精神風貌,與長期積累的文化規定性對中華民族成員的行為選擇、價值觀的形成密切相關。從根源上看,紅色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的集體歷史記憶,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自在”走向“自覺”、再走向“自為”的歷史進程。

作為歷史和時代演進的痕跡,紅色文化充當了新時代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和共同價值理念表達的媒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可直接借鑒的文化資源。以新疆為例,抗戰時期,新疆各族人民在以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抗日救國活動,確??箲饎倮?凝聚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新疆本土塑造的“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彰顯了國家危難之際新疆各族人民的擔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為根治風沙危害,阿克蘇地委啟動柯柯牙綠化工程,30年間各族干部群眾在南疆戈壁荒灘上孕育出百萬畝的“綠?!?確保了祖國西部屏障的安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塔吉克族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以傳承父輩愛國守邊精神為榮,堅守邊境線,勇救落水兒童不幸犧牲;哈薩克族“黨徽大叔”阿布都加帕爾·猛德幫助游客后拒絕游客的酬謝現金,并展示其胸前熠熠生輝的黨徽。來自不同民族的中華兒女以實際行動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品質,他們展現的先進事跡構成紅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豐富了紅色文化的時代意義,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內容。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紅色文化傳承提供歷史契機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創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凝聚時代力量、投身偉大征程的內在支撐和強大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紅色文化發展、傳播提供外在條件,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提供歷史契機。

從縱向的歷史脈絡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賴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分為“自在、自覺、自為”等三個階段。中國傳統社會的共同體觀念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大一統”理念。20世紀初,中華民族確立了“五族共和”的自覺共識,強調民族間的和諧,這是中國封建“大一統”國家向近代統一多民族國家轉型的價值理念。在各民族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一直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一意識覺醒于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列強入侵后,我國各民族在抵御外侮、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鞏固了各民族榮辱與共、休戚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認知,傳統的家國認知得到升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民族自為,則是在民族自覺基礎上,對民族自身發展規律和發展道路的清醒認知以及深刻把握,也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規律和現實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為不斷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提供了理論保障,彰顯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自覺到自為的升華。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共創、發展的,從創立之初就始終圍繞深化、凝聚、升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創新、傳播提供歷史契機,需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所蘊含的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元素,以及思想觀念、人文情懷、道德規范。因此,當前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契機,進一步激發紅色文化活力,最大限度地促進紅色文化傳播與發展。

(三)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價值目標互動中實現統一

紅色文化提煉和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得以傳承,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認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主體性發展,兩者主體一致、內容相通、目的契合。

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一致。紅色文化的生發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逐步展開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等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立基層政權,整合中華各民族國家認同,初步實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合。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將中華各民族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在發展中進一步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華兒女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中培育的時代精神集合體,也是團結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思想旗幟。中國共產黨在創建紅色文化、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中均擔當著主導角色。

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相通。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在共同抵御外侮、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形成的命運共同體。它涵蓋了對我國國家制度、文化觀念、政黨制度和民族政策等方面的認同,最終指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百年歷程中創造的先進文化,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色彩,孕育著民族團結的智慧,其傳承的精神品質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相契合。

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契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實現社會動員能力現代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穩固的群眾基礎的過程。紅色文化在各方面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實踐理念、追求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價值觀念,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提供了精神動力??傊?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契合,旨在堅持以人為本、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全部奮斗軌跡熔鑄、升華的精神印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通過發揮紅色文化凝聚價值共識、強化集體記憶的作用,幫助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通過發揮紅色文化“黏合劑”的作用,提升中華兒女的國家認同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通過發揮紅色文化守正創新的作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

(一)通過發揮紅色文化凝聚價值共識、強化集體記憶的作用,幫助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體現人們對歷史作出兼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解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紅色文化的生發、演進過程伴隨著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的歷史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建、互助的歷史。在多元社會思潮沖擊下,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歷史內涵,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思想引領作用,有效構筑起抵制和防范各種錯誤思潮的銅墻鐵壁。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雹垡獪缤鲆粋€國家,往往先從解構其歷史為始。紅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明的政治底色,紅色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之本。歷史虛無主義作為“舶來品”早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就已顯露端倪,但其真正進入公眾視野是改革開放之后。歷史虛無主義這一錯誤思潮以虛無主義的態度貶低傳統、歪曲歷史,否定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不斷解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加劇我國社會的思想分化。歷史虛無主義在所謂“立場中立”“價值中立”的理論和學術外衣包裹下,采取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曲解歷史,大肆制造不實言論,妄圖沖擊唯物史觀和“虛無”正確的歷史,炮制出“遠離崇高”“質疑主流”“娛樂無極限”“一切都別當真”“歷史是用來玩的”等錯誤思想觀念。尤其是近年來文藝領域的個別文學和影視作品急于求新、求異,從野史逸聞中尋找創作靈感,編造非理性、非常規的故事情節,消解民族憂患意識,抽空歷史事實、英雄烈士和紅色經典等蘊含的精神力量,培養背離、抗拒現實政治制度的社會心理等,嚴重破壞人們共同的歷史記憶。紅色記憶是中國革命史、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真實、全面、立體的歷史“筆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記憶,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固本強基的史實回憶。這種集體記憶揭露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虛偽面目,以客觀的歷史事實拆穿其謊言,形塑各族人民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對增強人們的中華民族身份認同具有持久的作用。

(二)通過發揮紅色文化“黏合劑”的作用,提升中華兒女的國家認同感

從統一多民族國家建設角度看,各族人民對國家制度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高度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保障。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國家認同是認識主體對自己賴以生存的、作為認識客體的國家的認知與意識。學術界一般將國家認同劃分為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和政治層面的國家認同等兩種類型。政治層面的國家認同是基于利益關系使特定群體具有公共品質或者公共性,其公共事務的核心就是實現利益協調與平衡。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強調了社會一系列文化心理評價,以及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與支持,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是政治層面國家認同的深層演進和升華,因而相較于政治層面的國家認同,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且更具有持久性,更容易產生國家凝聚力。紅色文化是近代中華兒女完成救亡圖存歷史任務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精神凝結、思想升華,體現了對黨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的傳承、延續,成為當代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政治和情感記憶,具有廣泛的價值認同基礎和群眾基礎,是提升國家認同的重要精神資源。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價值觀和社會階層呈現多元化,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帶來挑戰。因此,重塑國家認同、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尤為重要。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致性。紅色文化包含著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熱愛祖國等豐富內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呈現,是現實素材的高度整合,其所體現的價值理念規定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和方向,在引領各種社會思潮、減少社會分歧和隔閡、增強社會成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有助于轉型時期的國家認同重塑?;仡欀袊伯a黨引領紅色文化建設的歷程,紅色文化早已將個人、社會和國家整合到統一的發展軌道上,并將中華各民族的力量、價值觀和信念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中。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華各民族的歷史中,引導中華各民族將中華民族歷史視為“我們的歷史”,并不斷喚醒后人,促使個體的人生價值融入國家的前途命運中,促進個體力量、民族力量融入國家歷史命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整合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

(三)通過發揮紅色文化守正創新的作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雹芗t色文化傳承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引領各族人民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共同理想。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提升中國道路選擇的辨識力,引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

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成立之日起,黨就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國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強,文化自信是基礎。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雹?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特別闡述了“第二個結合”,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⑥。紅色文化堅持守正創新,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紅色文化體現了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發展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德政”“仁愛”思想。中國共產黨自誕生開始,其目標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自此之后無數共產黨人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無數革命先烈舍生取義、前仆后繼踐行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不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向共同富裕邁進。紅色文化還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忠”的理念,《論語·學而》指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雹咧袊伯a黨人具有堅定的理想信仰,為達目標可以犧牲生命,這些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忠”有共同之處。因此,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守正創新的作用,應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紅色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升華,其所弘揚的理想信念,所蘊含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與新時代黨中央的執政理念一致,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提供了歷史參考,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動力。

三、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選擇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紅色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為中華民族奮斗的最好見證,是一部生動的革命文化教科書。因此,以紅色文化為載體,著力從情感共振、教育共鑄、社會共進等三個方面創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路徑,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實踐。具體來說,就是既要實現情感的同頻共振,以紅色文化認同為牽引,筑牢認同之基,又要運用教育共鑄,發揮好學校教育主陣地功能,還要社會共進,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場域。

(一)情感共振:以紅色文化認同為牽引,筑牢認同之基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要端正歷史文化認知,突出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雹嗉t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體現,訴說著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依托教育載體和途徑,受眾能夠把對紅色文化的認同上升為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從而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既要做好紅色文化挖掘、闡釋工作,也要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挖掘紅色文化要做到“有底”“有形”“有料”,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使之“有形”“有感”“有效”。我們黨在百年奮斗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大批記載著黨光輝歲月的紅色文物、紅色文化遺址,針對這些文物和文化遺址,各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全面、系統地分類保護,規范、理性開發,既要做到底數清,又要做好嚴密性挖掘論證,針對現有紅色文化遺址分布零散、革命文物損毀嚴重等問題,要做好搶救性修繕保護,盡量還原當時的歷史人文風貌,確保紅色文化的真實性。另外,要加強紅色文化專業性整理、研究,進一步闡釋好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

如何做到以紅色文化認同為牽引,促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有感有效?

首先,應以紅色文化為載體,打造具象化的活動形式,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可見。比如,合理利用紅色旅游資源,在導游解說詞中真實、形象地講好各民族共同團結斗爭、維護國家主權的紅色故事;創新紅色旅游文創產品,可在產品標識上體現各民族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在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設計上體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游客真實感受到濃厚的革命文化氛圍等。

其次,創新生活化的實踐內容,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感”可悟。文學藝術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它通過曲折的情節、生動的形象、美妙的語言等藝術手法,表達出深層次、理性、主流思想價值,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從而進一步激發各族人民的情感共鳴。換言之,就是使紅色文化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人心,如《覺醒年代》《長津湖》《功勛》《故事里的中國》等優秀文藝作品,就是創新性地講好中國紅色故事、傳遞中國聲音,使紅色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引發觀眾強烈共鳴,進而喚醒其家國情懷。

最后,建立常態化制度體系,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可感。所謂“有效”,即要注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效果的呈現。通過創建目標責任機制,列出責任清單,做好發揮紅色文化作用與價值的頂層設計,使各地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實現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同時,形成有效的監督檢查機制,讓工作成效集中體現于使各族群眾享受發展成果、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上。

(二)教育共鑄:以學校教育為載體,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學校教育既是常態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核心陣地,也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實踐場域。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養料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優質資源。

根據教育、教學和學生認知規律,將紅色文化循序漸進、恰當地融入學校思政課中,要尤其注重因地制宜,結合本土紅色文化資源,使學生對紅色文化接受程度更高、成效更顯著。在小學階段,根據小學生認知特點,應在紅色故事講述中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如舉辦紅色詩詞朗誦、紅色故事演講、紅歌演唱比賽、紅色圖片展覽等,以“故事寓意道理”“道理滲透故事”的方式,清晰、明了地將道理、知識講解給小學生,從而為思政課增加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在中學階段,中學生認知的有意識性和目的性有了極大提高,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根據教學要求感知有關事物的意識增強,初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此時創新開展實踐教學,大力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利用互聯網技術使中學生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共情英雄人物的崇高追求、理想信念和頑強意志,使中學生對紅色文化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接受轉變。在大學階段,隨著大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可以更加多樣、更加豐富。如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校內活動與校外活動等相結合,組織紅色文化宣講團、微黨課、征文活動、知識競賽等系列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讓大學生真切感受紅色人物、先進事跡和紅色歷史文化的巨大魅力,自覺增強對紅色文化認同,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傊?通過適應各年齡段學生學習方式,循序漸進融入紅色文化,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紅色情感和意識,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三)社會共進:以新媒體為平臺,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雹嵩诋斍耙苿踊ヂ摼W時代,新媒體呈現出便捷性、個性化、移動化等特征,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新載體、新平臺和新方式,如短視頻、直播、二次元動漫等新媒體形態,不僅有利于現代性境遇下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而且進一步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場域。

首先,要轉變思維。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往單一的灌輸式宣傳、學究式理論闡釋、刻板的資料堆砌已不能滿足受眾需求。要講好中國紅色故事,主流媒體必須轉變傳播理念,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展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動畫片《焦裕祿》,通過細膩、豐滿的情感傳輸,豐富、靚麗的色彩表現,向受眾講述了焦裕祿一個個感人的紅色故事,生動再現了焦裕祿的時代形象;動畫短視頻《一杯咖啡里的脫貧故事》、紅色主題動畫片《九點半晚餐》等優秀作品,讓更多受眾了解和感受到中國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力。

其次,要創新傳播技術和手段。融媒體的多元傳播模式打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限制,實現了信息的多維交互和立體傳播,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多元的、雙向互動的傳播生態系統。突出紅色文化傳播成效,當然離不開先進的傳播技術和手段的支持,如對現有紅色資源的制作應用短視頻、H5、動畫等新傳播方式,由現實環境拓展到虛擬環境。另外,要不斷拓展紅色文化傳播范圍和途徑,通過小程序、小游戲等實現參觀者互動,增強受眾視、聽、觸多維沉浸式體驗,突出紅色文化傳播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最后,在傳播方式上,除了提高傳播的及時性、互動性和廣泛性外,還要更加重視受眾的體驗感,在傳播過程中,把受眾的感受和需求置于關注的核心。通過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沉浸式傳播方式、豐富多樣的傳播內容、情感共鳴的故事敘述,以及個性化互動體驗,提升受眾參與度和享受感,從而更好地理解、傳承和推廣紅色文化。如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實現紅色文化傳播主體與受眾間的即時互動,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認同。

注 釋:

①陳先達:《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4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頁。

③《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2頁。

④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⑤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1版。

⑦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8頁。

⑧《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強調: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N],《人民日報》2022年7月16日,第1版。

⑨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紅色
愛的共同體
紅色是什么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紅色在哪里?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