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EP體系下的內陸開放經濟合作與發展
——2023年“中國—東盟內陸開放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綜述

2023-04-18 05:16葉一軍
貴州商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內陸開放型貴州

葉一軍

(1.貴州商學院 經濟與金融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4;2.貴州商學院 數字經濟與商務數據智能分析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14)

為不斷加強中國—東盟交流對話、維護多邊共識、聚焦務實行動、挖掘合作潛力,探索中國—東盟內陸開放經濟合作新方向,也為貴州省加快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探索新路徑,“中國—東盟內陸開放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于2023年8月27日在貴陽隆重舉行。

作為“2023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主論壇之一,中國—東盟內陸開放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由貴州省社科聯、貴州省商務廳、貴州商學院主辦,亞洲藝術教育學會協辦,上海市社科聯、廣西壯族自治區社科聯、重慶市社科聯、四川省社科聯、云南省社科聯、重慶工商大學聯合支持。來自泰國、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盟成員國和中國超過120名政界、學界、企業界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此次論壇的主題為“RCEP體系下的內陸開放經濟合作與發展”,設有“高水平開放與通道建設”“東盟多維交流與合作”“RCEP與數字經濟”三個平行論壇,圍繞“RCEP框架下的區域經濟合作”“RCEP框架下的數字經濟發展”“RCEP框架下的內陸開放研究”“RCEP地區貿易效應、貿易質量與貿易潛力”“內陸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內陸地區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內陸地區企業國際化戰略與路徑”“內陸地區國際通道建設”“內陸地區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數字經濟驅動下的服務貿易轉型升級”“國際數字貿易及規則新動向”“有關內陸開放經濟合作與發展及RCEP的其他研究”十二個方面展開探討。

本綜述從“高水平對外開放與RCEP發展的內在關系”“RCEP體系下中國—東盟的發展”“RCEP體系下內陸開放型經濟的發展”“RCEP體系下貴州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建議”四方面,將本次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學者主旨發言和學術研究的主要觀點進行總結歸納,展示當前RCEP體系下內陸開放領域最新研究成果,以期推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學術研究進一步深入,也為內陸開放的實踐應用提供理論參考。

一、高水平對外開放與RCEP發展的內在關系

就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內涵而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研究室主任許宏強、云南財經大學龔剛教授引述了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論述“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高水平對外開放融入“國際經濟循環體系”的關鍵是開放模式的轉型,具體涉及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分工位置、對外開放主要對象、貿易模式、貨幣模式和投資模式上的轉變[1]。龔剛教授認為,當前國際經濟循環體系是一個“中心—外圍”體系,盡管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我國在國際經濟循環體系中仍處于外圍,而高水平對外開放倡導的、不同于“中心—外圍”體系的新國際經濟循環體系,是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新格局。

許宏強主任認為,RCEP15(15個簽署國)在人口、GDP、出口、外商投資等重要經濟指標上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均在3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自由貿易區,其內在經濟互補,且經濟活力強勁。貴州省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貴州省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主任,貴州省開放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執行主任馬雷認為,空間鄰近性與經濟互補性是RCEP合作發展的重要考量。東盟與中國之間合作空間巨大[2]。龔剛教授也認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是RCEP發展最為重要的著力點之一。由此可見,RCEP簽署不僅體現了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也體現了RCEP成員國間更高水平的開放。拉曼理工大學李仕偉教授認為,RCEP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使RCEP自貿區有望在較短時間兌現所有貨物貿易自由化的承諾。這不僅體現在投資者、公司內部流動人員、合同服務提供者、隨行配偶及家屬等各類商業人員在簽證上的便利化,尤其還體現在RCEP成員國經濟合作質量與效應上的提升,供應鏈得到整合和優化,生產效率快速提高,也拓展了彼此的市場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RCEP的影響力和貿易潛力將會更加顯著[3]。

二、RCEP體系下中國—東盟的發展

學者們就東盟與RCEP的關系和加強東盟在RCEP經濟合作中的作用作了深入探討。

(一)RCEP發起及東盟在RCEP區域合作中的地位

RCEP是由東盟十國發起,并以東盟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組織(1)見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2012年10月8日《RCEP:東盟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網址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fzdongtai/201508/27819_1.html.。。自東盟成立,其在東亞地區機制建構和發展中扮演了“設計師”和“掌舵手”的角色,也逐漸成為東亞地區合作機制中的核心。東盟倡導并推動了東亞及亞太區域合作機制的創立,并將東南亞各國引入地區合作機制網絡之中,為東亞地區區域合作發展一體化奠定了基本框架;鞏固了東亞地區的多邊合作框架,并為更廣闊的亞太地區合作提供了平臺。伴隨著東盟在地區合作機制中心地位的確立,東盟已經成為東亞甚至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上海社會科學院劉阿明研究員認為,東盟在東亞地區中心地位的確立是冷戰后東亞地區合作進程的重要特點,東盟決定著地區合作架構的穩定,更是影響東亞乃至亞太地區權力格局的重要變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李開盛研究員認為,東盟在區域合作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劉阿明研究員認為,在綜合研判之下,東盟意識到鞏固并強化其中心地位的重要性?!秴^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落實將推動東亞區域合作向更深入、更為協同共生的方向演進,助力東盟繼續保持區域合作中心地位和發揮其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作用。

(二)RCEP體系下中國—東盟合作與發展

劉阿明研究員認為,支持東盟中心地位是中國發展與東盟關系、促進地區合作的戰略支點。自1991年中國與東盟正式對話以來,到2021年11月22日,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正式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這成為中國—東盟關系史上新的里程碑。(2)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21年11月22日《習近平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的講話(全文)》,網址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22/content_5652461.htm.。中國堅持開放包容的精神,積極參與以東盟為中心的東亞合作機制,視東盟發展壯大為世界多極化的必然趨勢和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的積極因素。泰國農業部副部級專家Narong Kittiwatsirikul認為,在新的國際化形勢下,中國與東盟借助如東盟教育交流周平臺加深彼此的溝通與交流,能推動雙方在教育、農業經濟等領域的深入合作,共同發展,共創輝煌?;谌宋膬r值觀視角,西南大學徐輝教授提出,中國—東盟合作的本質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認為中國—東盟的合作契合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國際理解教育主題——明確提出培養“世界公民”的目標,及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提出的“促進全球公民的責任意識和團結”的理念。劉阿明研究員認為,在聚焦地區穩定與繁榮、推動區域合作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會繼續堅定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架構中的中心地位,推進全球發展倡議重點領域同東盟自身發展的優先領域協同共進,使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取得更大成就。

(三)RCEP體系下中國—東盟產業發展

加強產業合作是RCEP的活力所在,是各國開放市場達到共贏的基礎,是縮小RCEP內部經濟差距的舉措,是實現這一更大范圍FTA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5]。通過對比分析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泰國近幾年雙邊貿易數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社科聯常委郭愛國認為,中國—東盟在產業鏈、供應鏈上高度聯結、相互協作,由生產加工傳統農副產品、初加工產品和低附加值工業品不斷向工業制成品、高附加值機電產品、機械器具和數字化機械設備轉型升級。對外開放市場給本國產業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將給彼此產業發展帶來壓力和挑戰。從當前形勢看,RCEP的實施使得中國—東盟產業鏈合作關系更為密切,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得到提升。但當前中國—東盟合作也面臨著一些困難,RCEP構建的(東盟)產業鏈與中國的存在一定競爭關系[6],部分生產環節甚至產業面臨從中國移出的情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俊教授提出了“以制度型開放推動RCEP產業鏈合作”的建議。他認為在金融、投資、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邊境內規則領域,我國尚未構建完善的規則體系,與發達國家主導的高標準規則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制度差距。我國應通過制度型開放逐步完善行業技術標準、產品品質標準、環境保護標準、勞工標準等標準體系,并推動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國際合作新機制和RCEP體系下新型“雁陣式”產業鏈,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各國產業鏈優勢互補。

就具體產業合作,有與會學者認為中國與東盟經貿依存度、數字互聯互通水平和合作共識的不斷提高,為構建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數字經濟必將作為提高中國—東盟雙邊合作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增長點[7]。四川大學李優樹教授探討了RCEP框架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及面臨的困境。他認為,RCEP一方面增加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數字技術上的戰略合作機會,另一方面在RCEP框架下,數字經濟有助于中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推廣數字技術,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市場,能更好地釋放中國在數字化產業中的潛在優勢。當然,RCEP協定在數據、信息安全與知識產權保護和數字規則上易受外部環境沖擊,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他強調數字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及數據安全框架監管機制,是制約中國數字經濟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兩大因素。也有與會學者以跨境數據流動為切入點,提出可借助中國數字經濟先發優勢推動中國與東盟成員國開展產業合作的觀點。他認為,東盟與中國的跨境數據流動治理水平相較于歐盟、美國還存在不小差距,構建基于RCEP的數據流動治理體系,力求加快RCEP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和經濟數字化進程,可提升中國—東盟在全球數據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還有與會學者提出中泰兩國可共同打造數字產業合作樣板,推動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合作高質量發展。

除開展數字經濟產業合作外,有學者基于數字媒體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作用提出以數字傳媒業的合作與創新為契機推動文創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另有學者提出要促進碳匯生態產品全產業鏈合作與發展,認為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碳匯生態產品將成為全球性公共產品,RCEP的簽署為碳匯生態產品全產業鏈的跨國協同創造了條件。

三、RCEP體系下內陸開放型經濟的發展

(一)RCEP體系下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

為加快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推動區域互動合作和產業集聚發展[8],國務院相繼設立三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3)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2012年設立)、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2016年設立)、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2020年設立)。,提出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4)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和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國發〔2022〕2號文件也賦予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戰略定位。上海財經大學靳玉英教授認為,內陸地區高水平開放需“雙自雙一”(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協定,“一帶一路”)聯動,最終實現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協定、“一帶一路”三輪共同驅動,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高效結合,形成多層次對外開放體系。內陸打造開放型經濟的本質是追求內陸經濟高質量發展,山東理工大學李平教授認為其關鍵在于實施制度型開放。關于制度型開放的測度,李平教授在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規章條例基礎上,采用熵權法構建包括“規則一致性”“規制一致性”“標準一致性”“管理一致性”四個一級指標的制度型開放綜合指標體系。李平教授還認為,基于數字經濟水平、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結構升級三個層面上的制度型開放水平才能反映出高質量發展的狀況。

有學者從國際傳播力視角探討內陸經濟開放。提高中國敘事能力,傳播中國特色聲音,構建國際話語體系,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是提高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和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手段。他認為重視內陸地區的海外傳播工作,尤其是內陸地區國際層面的海外傳播工作,要從國際現實和中國國情出發提出具有世界意義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理論,引領國際話語、設置國際議題、制定國際話語規則、建構強大國際話語傳播載體,并以此建立內陸地區海外傳播范式。

(二)通道與平臺建設在RCEP體系下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中的地位

開放首先體現在通道與平臺的開放上[9],打通國內國際物流大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才能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知識流和數據流的交匯與融合。有學者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實證研究中歐班列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發現不論中歐班列是始發還是過境都對當地對外貿易有促進作用。對比始發班列與過境班列帶來的影響,發現中歐班列發揮通道經濟的影響更顯著。中歐班列開行量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影響較弱,對第三產業的影響最大,表明中歐班列的開行不僅促進當地物流行業、商貿行業發展,還促進了關務服務、金融服務、展會行業、租賃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隨著商貿與運輸業的發展,口岸作為交通運輸網絡樞紐和貿易往來門戶,在發展國內外貿易、促進國際友好往來和地區物資交流、方便人們旅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0]。云南師范大學陳長瑤教授認為,要著力加強沿邊航空、水運、鐵路口岸的建設,聚焦重點發展,提升口岸功能,推進“口岸+通道+城鎮+產業+物流”協同發展,既有利于內陸地區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又能有效地推動沿邊口岸地區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還有與會學者基于多邊合作機制和區域司法合作視角提出“完善司法協助機制和邊境地區檢察機關直接合作機制”,“開創沿邊口岸檢察對外合作新局面”。

(三)RCEP體系下內陸地區產業發展

RCEP各成員國均將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大舉措。學者們分別從跨境電商、跨境旅游、特色農產品、服務貿易升級轉型視角探討了RCEP的影響,尤其認為跨境電商是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方式。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商市場,也是世界上市場滲透率最高的電商市場,(中國的)跨境電商未來發展無論是科技創新、物流及支付方式個性化,還是在小眾市場方面都將成為標桿,引領全球跨境電商發展。

四、RCEP體系下貴州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建議

本次論壇為中國和東盟成員國的專家學者搭建了學術交流平臺,國內外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校的領導、專家學者也為貴州加快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提出建議。

泰國東碩學院校長Pornjit Arunyakanon認為,借助東盟教育交流周平臺,加強了包括貴州省(高校)在內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校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學術成果的共享與要素資料流動。

貴州商學院黨委書記呂國富圍繞《推進貴州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與路徑》進行交流研討。呂國富提出:首先,應擬定戰略目標,構建“布局完整、重點突出、總體提升”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積極對接RCEP,深度融入區域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深度參與國際間的產業分工合作與產業鏈建構,構建國際區域間產業鏈上的協同機制,推動“通道經濟”落地生根;其次,就是有實施路徑,即空間維度異質互補,時間維度動態優化。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打造制度新高地;聚焦產業鏈開放,打造產業新高地;拓展開放平臺新功能,打造平臺新高地;發揮通道新效應,打造通道經濟新高地;推動人才雙向開放,打造人才新高地。按照新國發2號文件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升級版的要求,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的開放新路。他還談到,貴州商學院等貴州高校近年來主動服務國家建設和對外開放大局,持續深化“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合作,國際化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合作交流新格局,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貴州商學院充分發揮貴州區位優勢和自身辦學特色,成立國內首家內陸開放型經濟學院,為貴州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人才支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研究室主任許宏強認為,陸海新通道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5)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2019年8月2日《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網址https://www.gov.cn/xinwen/2019-08/15/5421375/files/345c17c4bbaf4606ac36f49b149cbaec.pdf.,貴州在“一帶一路”南向建設中地緣優勢顯著。如何把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及經濟合作基礎等匯集的地緣優勢轉化為基于互聯互通基礎上的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全新布局的網鏈優勢成為各界的關注點。他提出要充分利用西部陸海新通道形成“多港聯動、多式聯運”的陸海聯運體系,促進資源要素跨區域流通,有效破解“西貨東出”困局;立足綜試區核心區戰略定位,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匯聚集成。

上海財經大學靳玉英教授提出了基于“雙自雙一”聯動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貴州方案。她認為,貴州要利用自身優勢積極申請加入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參與RCEP實施,主動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促進貿易便利化;綜合利用區位和交通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貴州財經大學趙光輝教授認為,貴州作為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重要成員之一,應加快與粵港澳大灣區通道的互聯建設,以鐵路為主干、公路為支撐,航運航空相銜接,開辟一條與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經濟通道。得益于東西部地區相關合作政策紅利,越來越多貴州農特產品走進大灣區市場,越來越多來自大灣區的企業扎根黔貴大地。貴州深度對接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突破口和發力點在于要優化區域合作,提升通道服務能力,如建設重慶經貴陽至柳州至廣州港、深圳港、北部灣港等鐵路集裝箱貨運大通道建設,努力把貴州打造成廣東產品西南地區首要集散中心;南廣高鐵和貴廣高鐵橫跨廣東、廣西與貴州(黔桂粵)三省區,連通內陸與沿海地區,貴州與廣西資源、產業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廣西大學李紅教授認為,應深化內陸—沿海區際旅游產業差異化分工與互補合作的新格局,共建內陸—沿海高鐵旅游經濟帶。

對于推動貴州跨境電商的發展,特別是與東盟成員國跨境電商的合作發展,貴州省政協副秘書長曾麗認為“中文+跨境電商”教學資源的研發與推廣是可行的發展路徑?!爸形?跨境電商”教學資源一方面能為貴州培養跨境電商人才,另一方面可借力國際中文教育滿足東盟國家培養語言和電子商務人才的需要,還能有效推動“黔貨出山”,助推貴州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貴州省是中國內陸省份,由于地理與歷史原因,貴州省國際國內傳播相對滯后,傳播能力相對不足。與會學者認為,應在區域合作、創新傳播手段、文化交流、政策支持引導,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加強,通過協作舉辦論壇、交流活動等形式促進內陸地區的經驗分享與合作;利用數字化平臺、社交媒體等傳播本地優勢與特色,提升傳播效果。

五、結語

對接落實RCEP等區域自由貿易協議,應構建和推進國內國際區域產業鏈協同發展,以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優勢,提升發展新動力,構建更高層次的內陸開放型經濟。本綜述梳理歸納2023年中國—東盟內陸開放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國內外各界專家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主要觀點,系統呈現了RCEP體系下中國—東盟內陸開放型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為相關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入發展和社會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論壇提出,貴州要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增進國內國際經濟聯系互動,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暢通創新轉化鏈條;利用全球資源、市場和技術實現內陸開放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在高質量發展要求下闖出一條適合貴州的內陸開放型經濟新路徑。未來,要持續深化關于中國—東盟內陸開放經濟合作發展的理論探索,拓展“雙自雙一”場景下的應用創新,面對和解決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協定、“一帶一路”三輪共同驅動所帶來的新挑戰和問題,更好地助力貴州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實現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內陸開放型貴州
打好“僑”牌,穩中有為——打造江蘇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窗口”
江蘇鞏固拓展高質量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新態勢
解讀:70年,重慶從內陸變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
貴州,有多美
沉醉貴州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我與貴州茶一起
內陸移民(外二首)
100噸吸內陸漁政船
內陸國家級新區發展政策建議——基于內陸與沿海新區的對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