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壩州地名文化探析

2023-04-18 15:49貢波扎西
阿壩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馬爾康阿壩若爾蓋

貢波扎西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是四川省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阿壩州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川西高原重要的生態旅游區。阿壩州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峽谷為主,西北部和青海果洛、甘肅甘南等地的高原草地連成一片,是我國優良的草原牧區。阿壩州西南部則是橫斷山區的高山峽谷,山勢險峻,河流激蕩。長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岷江和大渡河都發源于阿壩州;查真梁子以北地區又屬于黃河流域,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嘎曲河縱貫全境,在唐克鎮注入黃河,屬于黃河上游重要生態保護區。阿壩州也是藏、羌等民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里的傳統文化和節日活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阿壩州歷史悠久,茂縣營盤山出土的文物與國內馬家窯文化,尤其和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被稱為營盤山文化,距今已達5000年之遙。其后的漢文藏文有關史籍都有諸多關于阿壩州古老民族歷史的記載,阿壩州的藏、羌、回、漢等多個民族,都為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歷史和文化譜寫了絢麗的篇章。作為川西地區的重要文化地帶,其地名文化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和自然信息。

阿壩州地名文化記錄了阿壩州的歷史、地理、民俗、傳說等方面的信息,這些地名,既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阿壩州的文化內涵,也豐富了阿壩州的地方文化意義。阿壩州地名文化是阿壩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其進行研究,可以發掘和保護阿壩州的文化遺產,促進阿壩州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阿壩州地名文化還是阿壩州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研究阿壩州地名文化,可以更好地開發阿壩州旅游資源,提高阿壩州的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進而推動阿壩州的旅游產業發展。阿壩州地名文化的研究不僅可以探索地名的含義和來源,還可以通過地名反映地理環境信息,加深對阿壩州地理環境的認識,為阿壩州的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提供參考。

一、阿壩州部分縣級地名文化解析

(一)馬爾康市

馬爾康——火苗燃燒之地。馬爾康市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也是阿壩州唯一的縣級市。馬爾康位于四川西北部、阿壩州中部,屬于橫斷山區,處于大渡河的上游,往北可達阿壩縣、紅原縣高原草地,往南則是金川縣和小金縣,向東穿過鷓鴣山隧道經過理縣可達汶川、成都,總面積達6600 多平方千米。馬爾康是藏語的譯音,藏文由兩個字和組成,字的釋義是燃燒,字主要有地區、地域、地方等意義,僅從字面意義來理解,馬爾康在藏語中是燃燒的地方之意,引申意義為火苗燃燒之地、興旺之地,等等。

馬爾康是阿壩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獨具文化特色的嘉絨藏族的主要聚居地。馬爾康作為一個地名來講歷史并不悠久,解放前馬爾康鎮所在的這個地方屬于嘉絨四土①嘉絨四土:嘉絨地區四大土司,分別是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地的土司。之一的卓克基土司轄地,中華民國時期鴉片的種植和貿易在內地被禁止后,眾多內地土匪流民、不法商販深入此地種植、加工鴉片,帶來了一段時間的畸形繁榮。

此前馬爾康并未形成城市,僅有集鎮雛形,其集鎮規模的迅速擴大完全因鴉片貿易而產生。其時,卓克基土司索觀瀛來自離內地最近的汶川瓦寺土司家族,較為開明,重視發展商業貿易,帶來經濟的較大發展,如此馬爾康才逐漸成為一個深藏于嘉絨山谷中的新興商業中心。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到這里來做生意的除了內地漢族的商販以外,還有很多甘肅臨夏、臨潭一帶的回族馬幫商人,包括馬步芳的商隊等,他們從西北地區通過若爾蓋、阿壩等地,將大量布匹、茶葉、槍支和日用百貨馱運到馬爾康,再換成鴉片煙、銀圓運回西北各地。

馬爾康,正如其意——火苗旺盛之地,從一開始出現便是伴隨著像火苗一樣旺盛的繁榮,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前那是一種畸形的繁榮,但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川西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真正火苗旺盛燃燒之地。馬爾康作為一個集鎮或者商業中心是中華民國時期才興起的,在這之前漫長的歷史中默默無聞。據考證,“馬爾康”因駐地寺廟得名②阿壩藏族自治州馬爾康縣地名領導小組.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馬爾康縣地名錄[M].馬爾康:馬爾康地名領導小組,1982.,這樣的現象在信仰藏傳佛教或苯教的藏族地區較為常見,甘南的拉卜楞地方就是因為拉卜楞寺而得名,甘孜州甘孜縣的這個“甘孜”作為地名也是因為甘孜寺而得名。馬爾康寺所在的這個山谷本來默默無聞、平平淡淡,突然有一天這里出現了很多牛背馬馱的商隊,大家駐扎在這里開始進行貿易。大家一開始可能不知道應該怎么稱呼這個地方,當看到山谷中馬爾康這個寺廟時,就以此稱呼此地為馬爾康。如此的命名原本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二)阿壩縣

阿壩州得名于阿壩縣。阿壩縣位于四川省北部,往南是馬爾康市,往東可達紅原縣、若爾蓋縣,向西是壤塘縣,北邊則和甘肅省瑪曲縣、青海省久治縣、班瑪縣等接壤,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處。全縣面積達10435 平方千米。

阿壩這個地名源自阿里地區還是鼓手阿壩?

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些本來很小的地名,小到可能是一戶人家的姓氏或者一個村子的名字,但是因為種種因緣,這個小地名逐漸成為代表方圓幾百里范圍的大地名,最后甚至成為面積達到近十萬平方千米的地州級地名,阿壩這個地名正是如此。阿壩既是阿壩州的地名,又是阿壩縣的地名,還是阿壩鎮的地名,追溯其源頭,它來源于阿壩縣阿壩鎮這個地方的一個古老部落——阿壩部落。

阿壩部落為什么叫阿壩,這個地名在本地民間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流傳廣泛的說法,說阿壩這個名字,源于吐蕃時期,當時吐蕃王朝在松贊干布當上國王以后東征西戰,先后征服了象雄、蘇毗、吐谷渾等許多青藏高原上的小邦王國,特別是征服了東部的吐谷渾以后,直接和唐王朝對峙,為了鞏固東部邊境,從西部的原象雄故地征調了很多兵馬奔赴東部多麥地區。因為有一部分人馬來自原象雄的阿里地區,所以這部分人以阿里娃(阿里人)自稱,后來其自稱漸漸由“阿里娃”演變成“阿娃”,最后成為“阿壩”。

這個說法把阿壩部落乃至阿壩地名的來歷直接和吐蕃王朝聯系在一起,然而稍懂藏族歷史者覺得不可信,原因是吐蕃王朝時期根本沒有阿里這個地名,一直到吐蕃王朝瓦解以后的約公元950年,吉德尼瑪袞建立阿里王國以后始有阿里之稱呼。所以,如果阿壩人是吐蕃時期的東征軍后代的話,不可能自稱阿里娃。更何況阿里()和阿壩()的“阿”字在藏文中寫法不一樣,讀音也有一定差異。

第二種說法是根據阿壩地區的河流走向和地形來解釋的,克曲河和若曲河在安斗匯合,至安羌一帶,兩岸地勢逐漸開闊,形如鼓狀,克曲河和若曲河正如套在圓鼓上的繩索,故而此地得名阿壩(),意即鼓手。這個說法將阿壩地名的來源和河流地形結合在一起,似乎更可信一些。

(三)若爾蓋縣

若爾蓋縣位于整個四川最北邊,和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向西和阿壩縣相接,往南直達紅原縣,東南方向則是九寨溝縣和松潘縣。若爾蓋縣處于黃河和長江支流的上游流域,黃河和長江分水嶺將全縣劃為東西兩部分,全域有眾多沼澤、河流等濕地,屬于黃河上游重要濕地保護區。若爾蓋縣面積10326 平方千米,是阿壩州面積最大的縣。

關于若爾蓋這個地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吐蕃時期的赤松贊普統治時期,另一種說法是源于吐蕃時期的贊普赤熱巴巾時期。若爾蓋這個地方的歷史有多種提法,在藏文史籍《嘉格諭令》等書中有詳細記載。今之若爾蓋縣實則是包含傳統的若爾蓋地區和潘州地區兩個部分,而若爾蓋這個地名來歷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見于《貢唐·丹畢準美傳記》的記載。吐蕃時期赤松德贊王指派內庫大臣噶·益西達吉,到此擔任地方官員,因其同時是一名比丘僧,藏語內庫()和比丘僧的簡稱()二字合在一起,正好是若爾蓋(),故而此地得名若爾蓋。如果按照這種說法看來,若爾蓋這個地名起源于公元8 世紀。當今有一些人不了解情況,說若爾蓋地名源于卓尼(今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但如果他們看了卓尼版《丹珠爾目錄》中的記載,就會知道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另一種說法見于藏文版《姓氏庫花園》中記載。吐蕃時期衛藏地區有一位未能繼承王位之王室帝胄,此人因無后,遂向唐古拉山神等地方神祈禱求子,天顯祥瑞彩虹,彩虹一端落地處有一男童顯身,正是天神賜予的兒子,遂大喜,其氏族乃得名噶氏(歡喜之意)。后此氏族中出了一名叫做噶·益西達吉者,成為贊普赤熱巴巾手下的一員大臣,為駐守吐蕃邊地被派往唐蕃交界之處,生子有二,長子曰噶·達圖堅,次子曰噶·江圖堅。噶·達圖堅之子名曰拉瑪蓋登。因拉瑪蓋登在吐蕃的一位大活佛赴內地時擔任過內庫職務,得名為若爾巴蓋登(),簡稱為若爾蓋(),后逐漸演變成為地名。此種說法源于19世紀。

上述的兩種關于若爾蓋地名來歷的說法,難以斷定孰是孰非,但眾多關于若爾蓋地名來歷大多源于這兩種說法。今若爾蓋縣轄地除了傳統若爾蓋十二部以外,還包括了非傳統若爾蓋之潘州七部地區。

(四)松潘縣

松潘縣是阿壩州歷史最為悠久的縣之一,位于阿壩州東北部,行政區域面積達到8486 平方公里,往北可達若爾蓋縣,東北方向是九寨溝縣,往西和紅原縣接壤,南方分別是茂縣和黑水縣,往東可以到達四川省綿陽市。松潘縣歷史悠久,“松潘毗連邊塞,據岷江上游,北望河湟,南通文灌,廣袤數千里,昔皆氐羌吐蕃部落。至漢武置郡而后領州屬縣旋置,旋罷,迄于宋元千余年間,僅羈糜之而已”①張典.松潘縣志·卷三·邊防[M]/ /董常保.阿壩州舊志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281.。明朝洪武時期在今松潘縣設松州衛,在今若爾蓋求吉一帶設潘州衛,后將二衛合并,成立松潘衛,松潘由此而得名。1913年改松潘直隸廳為松潘縣,縣級建制沿用至今。

松潘縣處于岷江上游地區,這里民族成分復雜,居住著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居民,元代時藏族便成為主體民族。早在公元前4 世紀末,已有先民在這里游牧飼養牲畜。秦末之時,氐羌人開始經營農業,由放牧狀態逐漸轉為定居狀態。西漢設置護羌校尉于此。經過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規模遷徙,西北地區的大量羌人來到岷江上游地區,成為這里羌人的主體。到了唐朝時,吐蕃王朝逐漸崛起,勢力也不斷壯大,于是向東擴展,侵占岷江上游地區。經過長期的戰爭,唐朝和吐蕃分水而治,沿岷江、大渡河為界,以東屬唐朝,以西屬吐蕃。岷江上游地區就成了唐朝和吐蕃勢力交匯的地帶。大量“番人”進入岷江上游地區,因此該地區的羌人勢必會受到吐蕃文化的影響。

唐末五代初,河西走廊西部的吐蕃部落大部分遷到涼州城外的“六谷”,“六谷蕃部”之名遂興。北宋初,涼州吐蕃眾多部落皆受六谷蕃部大首領潘羅支統率,附于宋。潘羅支的勢力后來發展到今阿壩州北部一帶,在今若爾蓋求吉一帶建立潘州。明洪武四年,明王朝滅掉大夏后,把注意力集中在松潘這一地區,在軍事上不斷確立了與松潘毗鄰的龍州和茂州的統治地位。洪武十二年,朝廷派遣大將丁玉率師討伐松州的叛亂,最終平定松州地區,明朝從此開始派兵進軍松潘。洪武十四年,“松潘等處安撫司,以龍州知州薛文勝為安撫使,秩從五品。又置阿昔洞等十三簇長官司,秩正七品”①顧祖成,王觀容.太祖實錄[M]/ /明實錄藏族史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57.,改松州衛為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管轄?!扒宄跞詾樗膳诵l,屬龍安府。雍正九年(1731),裁衛,改置松潘廳。乾隆二十五年(1760),升為松潘直隸廳?!雹谄研s.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431.

二、阿壩州藏語地名中的藏族姓氏

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血統觀念,根據古人的樸素思想,認為人的骨骼血肉源自父母的精血融合,其中來自母親的造就了人體血肉之軀,來自父親的造就了人體之骨骼體貌。故而談及父系傳承的姓氏叫做骨系()。

如果追溯藏族的骨系姓氏源流,根據眾多的藏文史書記載的藏族來源,是神猴與羅剎女結合而生的后代,其中最早產生的四個姓氏分別是色、穆、東、董,后來又在四大古老姓氏基礎上加上扎、朱,發展成為六大姓氏,經過不斷的演變、分化,產生了各地藏族眾多的姓氏,而這些姓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有的固化成為地名,比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藏族姓氏瓊波后來逐漸成為西藏昌都地區丁青地方的地名,而有的地名則因為被冠于名字之前又演變成為姓氏,同樣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的著名大臣吐彌·桑布扎則是因為地名被冠于名字之前,地名最后成為姓氏。由此可見,姓氏和地名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形成了十分獨特的文化現象。

藏族的姓氏骨系在牧區的傳承更為講究,究其原因,是因為藏族牧人經常遷徙不定。一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雖然一般有固定的季節性游牧地點,但是在雨雪旱澇等氣候變遷時期也會遷徙到陌生的未知地。二是藏族牧人多從屬于部落,部落間常常因為矛盾、糾紛甚至戰爭而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到其他地方。這種游牧群體的社會經常處于動蕩的狀態,為了加強氏族之間的聯系和明確氏族的血緣傳承,牧區人唯有記住自己的骨系姓氏,代代相傳,才能在這種高頻度的遷徙不定中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家族世系和親緣關系。所以不管是西藏的羌塘牧區,還是青海的果洛等牧區,乃至四川的色達、石渠、紅原、若爾蓋、壤塘、理塘等地,牧人們的骨系姓氏文化都相比于定居的農區更為完整和古老,這些姓氏不但會固化為地名,也會伴隨著部落遷徙和流動成為新的地名。

除了藏族骨系氏族中的須氏和擦氏等氏族名演化成地名以外,在阿壩州牧區還有一種現象,很多地名帶有藏文“塔”()字的后綴,雖然這個還算不上是姓氏,卻和姓氏關系很密切?!八边@個字在藏文中有“出走,到達”的含義,所以,據筆者猜測,帶“塔”字后綴的地名或者部落名,表示的是從一個老地方“出走”或者“到達”一個新地方的氏族成員或者部落成員,比如紅原縣色地鎮的茸塔部落,便是如此。

三、阿壩州地名文化的社會意義

阿壩州地名文化的社會意義在于它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文化的傳承;既是地域特色的體現,又具有旅游價值和社會科學研究價值,同時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

(一)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

地名是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記載,是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阿壩州的地名文化深深地烙印了藏族、羌族等民族的歷史文化,通過地名的傳承,可以使后人了解和認識這些民族的歷史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些文化。同時,地名文化也是地方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對于增強地方文化認同感,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阿壩州的地名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獨特的民族文化。這些地名見證了阿壩州的變遷與發展,是歷史的重要見證,對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域特色和旅游價值

阿壩州地名文化具有豐富的旅游價值。首先,地名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于吸引文化旅游者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通過地名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可以開發出一系列的文化旅游產品,如地名文化解讀、地名文化體驗等,這些產品可以豐富旅游產品線,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地名文化的推廣可以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來訪,從而推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阿壩州的地名文化也體現了該地區獨特的地域特色和自然風光。這些充滿神秘色彩和歷史文化內涵的地名,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來探訪,對推動當地的旅游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社會科學研究價值

對于社會科學研究者而言,阿壩州的地名文化是研究該地區歷史、地理、民族、語言等方面的重要素材。這些地名反映了歷史上人類活動的分布、遷徙、融合等過程,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四)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阿壩州的地名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一部分,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習和了解這些地名文化,可以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四、阿壩州地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阿壩州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擁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它的每一個地名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個傳統,一個記憶,不僅反映了這個地區的歷史、地理、人文等信息,也體現了藏羌人民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都具有極高的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的文化現象正面臨消失的危險,阿壩州的地名文化也不例外。保護和傳承阿壩州的地名文化迫在眉睫,因為保護阿壩州的地名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保護我們的文化根基。要有效地保護阿壩州的地名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開展地名文化的研究與教育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傳統地名文化可能面臨被淡化甚至消失的風險。一些地名可能因城市化和商業化而被改變,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同時,如果缺乏對地名文化價值的充分認識,可能導致地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足。因此,政府與學界的當務之急一是協同工作,通過搶救性的田野調查研究,系統而科學地挖掘阿壩州地名的歷史文化內涵,建檔保護;二是大眾教育,將阿壩州地名蘊含的歷史文化普及于大眾,提高大眾對其深入認識,由此激發他們的情感認同,培養他們的保護意識。

(二)建立地名文化的保護機制

要對阿壩州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地名進行保護,避免城市化和現代化推進帶來的不可逆轉的破壞。在這個方面,政府、社區和學者三方需要協同發力。政府出臺相關法規,確立地名文化的保護地位,禁止隨意更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地名;設立專門的地名文化研究機構,負責地名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對地名文化價值的認識和尊重。社區和學者通過實地考察、研究和整理,為地名文化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三)促進地名文化的傳承

舉辦文化活動、展覽等,讓更多的人了解地名文化的傳承并參與其中。在傳承方面,我們需要創新思路,讓地名文化在保持傳統意義的同時,也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梢越柚F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地名文化數據庫、開發地名文化APP 等,使地名文化的傳承與現代生活更加緊密結合,將阿壩州的地名文化傳播得更廣,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還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將地名文化融入學校教育,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和接受這種文化;編寫地名文化志、開展地名文化展覽、舉辦地名文化講座,使地名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還可以將地名文化與旅游等結合,開發地名文化旅游產品,使地名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新的生命。

總的來說,阿壩州地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各方協同用力,久久為功。當阿壩州地名文化的價值得以彰顯與賡續時,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便留存了一份歷史的記憶,一份文化的瑰寶。

猜你喜歡
馬爾康阿壩若爾蓋
馬爾康馬到功成
馬爾康市
大美阿壩新夢想
近30年來若爾蓋高寒濕地變化及其對區域氣候變化的響應
《瓷玫瑰》
?一圖
阿壩/紅原機場簽派放行與運行控制研究——以“成都-紅原”往返航線為例
在馬爾康,我看見了一些樹(外一首)
綠龜
在若爾蓋草原(外一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