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問題和對策

2023-04-19 00:52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服務平臺成果科技

虞 梅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設計與傳媒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1]。高職院校要“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2],不能僅限于人才培養的適應性,還必須體現在科技創新服務的適應性上。打造“兼具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加強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成果的推廣轉化,推動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3],也是“雙高”計劃改革發展十大任務中的兩大任務。但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卻存在著高層次科技創新服務領軍人才不足、有影響見實效的高水平創新平臺較少、科技創新服務成果量少質低、科技創新服務成果轉化率較低等問題。這固然源于多種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還是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本身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缺乏長遠規劃

首先,高職院校辦學經費有限,難以投入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盡管1.2 萬元是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的最低水平,但部分公辦高職院校生均財政撥款并未達到這個最低標準,個別省份為“達到”這一標準竟將生均學費也算成生均財政撥款,行業企業舉辦的高職院校和私立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則更低[4],導致部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資源投入不夠,生產性、新技術和新產品等研發功能的設備購置較少,更遑論將有限財力投入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其次,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運用資金缺乏有效保障。盡管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對縱向項目和橫向項目的申請,但校內配套資金較少,導致不少研究項目浮在面上,難以進行深入、持久和有效的研究。最后,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資金投入缺乏可持續性??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無疑需要長期投入,“項目式”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一旦經過項目驗收用完原有外來投入資金后,高職院校往往就不再為其投入資金,而是要求其自負盈虧,自謀發展。如果平臺不能自我造血,將難以穩定、持續運行,甚至因缺乏資金支撐而名存實亡。長期投資所需資金過大,風險難以控制,以及追求短期效果等問題,必然使高職院校不愿在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上進行長線投入。

(二)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團隊水平有限

1.高職院校缺乏領軍人才組織引導

高職院校教師研究成果有限固然與自我研究能力有關,但與有無領軍人才的組織和引導也有很大的關系??萍紕撔路疹I軍人才指在科研團隊中,不僅要有某個領域的理論發現或技術發明的人才,而且要有發揮確立科技項目和組織領導作用的人才。這類人才的外在勝任力通常包括: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寬廣思維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融合性學習能力。內在勝任力通常則包括藝術修養、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高職院校由于缺少科技創新服務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服務團隊,導致其科技創新服務難出成果,特別是難出顯性成果。

2.高職院校教師科創服務能力不強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決定著高職院??苿摲漳芰Φ膹娙??!皺M向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縱向科研項目到款額”與高職院校專任教師數量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技術交易到款額”與“雙師”教師比例之間同樣存在顯著正相關[5]。例如,由于“長三角”高水平高職院?!半p師”教師比例中位數達到了90.13%,比“京津冀”和“珠三角”高水平高職院?!半p師”教師比例中位數高10.13 個百分點[5],所以各類統計均顯示“長三角”高水平高職院校的科技創新服務水平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高水平高職院校的科技創新服務水平[6]。高職院校教師科創服務能力不強,既與部分高職院校對科研重視程度不高有關,也與教師學歷層次偏低、缺乏正確的科研觀、科研能力較弱有關。從而使得高職院校教師越來越遠離科技創新服務,科技創新服務能力越來越難以提高。

(三)高職院?!半p高”科學研究成果偏少

“雙高”指高水平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和高水平科技創新服務成果。首先,高職院校缺乏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較少的資金及設備投入與追求科技創新服務短期效應的做法導致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技術退化及供給能力有限,很難長期支撐高職院??萍紕撔路展ぷ鞯男枰?。如在全國1 000 多所高職院校中,擁有省級、國家級科研平臺的高職院校不過幾十所,大多數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為市級乃至校級。[7-8]其次,缺乏高水平科技創新服務成果。由于高職院校往往將科研重點放在縱向課題的申報及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其科技創新服務工作并不突出,相應的科技創新服務成果也不多。即使這樣,2020年在全國1 468 所高職院校中,僅有294 所公辦高職院校在“4 家職教核心期刊”和14 家教育類“雙核”期刊上發表了879篇論文[9];與2016年相比,上述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公辦高職院校數減少了68 所,發表論文減少了345 篇。[10]特別是更能反映高職院校技術研發和應用水平的發明專利年均僅1.54 項,而本科院校發明專利年均卻達60.29 項。[11]相關量化研究結果顯示,高職院校發表的普通論文及核心論文的數量多少、影響大小以及專利數量多少及影響大小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強弱之間是一種高度正相關關系[12],不過尚未將其較為直接地轉化為科技創新服務能力。

(四)高職院??萍紕撔路粘晒D化及應用率不高

企業最迫切的科技創新服務成果是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科技創新服務成果。但高職院校在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原本就弱的情況下,由普遍的畏科研逐步轉向去科研后,科技創新服務更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此外,高職院校由于不了解企業對科技創新服務成果的需求,即使有一些科技創新服務成果也并非基于企業需求來開展的技術研發,而是從理論研究出發,該成果尚處于實驗室階段,因此雖已成樣或者產出了初級產品,但無法“即時轉化”為企業能夠用得上的科技服務成果。如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我國高職院校平均專利成果轉化率不足1%。[13]這一方面與高職院校重視論文發表和課題申報,忽略專利研發影響成果轉化有關,但另一方面,最根本的還是高職院??萍紕撔路粘晒尼槍π圆粡?,導致企業無法將其轉化為某種技術和產品。

(五)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內外聯動不夠

1.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與人才培養聯動不夠

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理應融合于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以確保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聯動共促,而非游離于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之外。以專業群建設為例,布局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的出發點,雖然主要是考量已有建設基礎的實力,但更為重要的還是考量能否服務于現有及已培育的專業群建設的需要。但由于高職院校忽略了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與專業群建設之間應有的聯動共促的作用,導致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和對接度較低[14],并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

2.高職院??萍紕撔路漳芰ㄔO協同融合不夠

只有校企深度融合,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才能真正吸引企業的有效參與,“形成聚合式、緊密型的研發團隊”[14],實現校企之間在科技創新服務上的合作共贏。否則,即使企業參與了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其參與的象征性也可能會大于實質性。但實際卻存在著以下問題:

首先,缺乏資源共享開放和多元運行融合機制。盡管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的目的是傳承、積累、轉化與輸出科技創新服務成果,但這一目的的達到仍有賴于政行企校等多元主體資源的匯聚、高效配置、深度融合和互惠互贏。然而,現實卻是高職院??v向聯動不夠和橫向合作不足,導致其科技創新服務能力不足,社會服務效果欠佳。

其次,高職院校尚未健全“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目的是改變各種科技資源“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使技術攻關、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智庫咨詢等功能集聚于平臺。但由于平臺功能的有限性,使得以下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一是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隊伍的育人功能不足??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應當是人才培養,即服務或反哺于人才培養的需要,或將“人才—專業—科研—服務”四種功能融為一體。[15]而非單純地開展技術攻關項目及社會培訓項目,導致產學研合作項目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和教學難以實現良性互動。二是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服務功能不顯。技術服務(交易)收入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但除少數高職院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外,絕大部分高職院校技術服務水平有限,(交易)收入較低。

(六)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及管理亟待加強

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是“雙高計劃”提出的一項任務,但高職院校在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中卻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平臺建設遲緩。相關資料顯示,不僅2/3 的高職院校在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中未提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而且在僅有的20 所提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高職院校中也多為學術交流平臺。[16]其次,制度建設滯后??萍紕撔路掌脚_管理制度對平臺運用和作用發揮具有指導性、導向性與約束性。但從高職院校年度質量報告制度建設中可以看出,政策落實、經費保障與質量保障普遍被視為制度建設的重心,卻很少涉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設。由此導致高職院校既未設立專門的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及配置專業化的管理和服務人才,也使得在日常管理中難以科學地規劃平臺研究方向和針對性地選擇研究項目。而是依舊由形是實非的平臺“成員”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項目進行研究?!俺蓡T”為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務和平臺考核,需要選擇一些與平臺功能定位未必相符的“短、平、快”研究項目,甚至將一些與平臺研究方向不一致的“成果”也拼湊成平臺的服務成果,以應付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業績考核??梢?,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依舊任重道遠。

二、解決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應堅持的原則與方向

(一)平臺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

首先,要堅持能夠解決技術難題的原則。高職院校要將科技創新服務的區域定位為針對地級市及其附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要;將服務對象定位為中小企業;將科技創新服務的層次定位為以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為重要抓手的立地式的項目策劃、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工藝改進、成果轉化、技術培訓、技術升級等科技創新方面,以有效服務于中小企業的轉型與升級;其次,要堅持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原則。高職院??萍汲晒芊褶D化為教學資源是衡量其內涵建設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須從“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社會服務四個維度”進行認定的新規定[17],意味著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必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自己的教學內容、形成自己的教學案例、編進自己的教材及講義。最后,要堅持服務師資能力提升的原則??萍紕撔路漳芰姷母呗氃盒=處?,內在表現為具有穩固和遞增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外在表現為可以直接顯性地帶動教學質量提升的能力。即高職院校教師只有通過對“教育教學、工藝改造、新品研發、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應用、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等”[14]進行創新研究,才能真正在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中成長和提升。

(二)“三方”必須聚焦產學研用

政府、企業和高職院校等“三方”要聚焦“產學研用”[8],發揮各自優勢,不僅要形成科技創新服務耦合機制,而且要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應用一體化機制。政府在耦合機制中的職責除了宏觀上的服務、引導和推動以外,還應設立專項資金及獎勵基金,鼓勵校企圍繞產業升級、技術改造、產品開發等開展科技創新服務。高職院??萍紕撔路罩挥信c企業需求保持一致,才能實現校供企需的無縫對接。這一方面要求高職院校必須真正進入企業,在了解企業需求的前提下,提供針對性的技術服務;另一方面,企業除了主動向高職院校尋求技術服務以外,還應積極與高職院校共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共同建立創新技術、改進工藝、研發材料、孵化產品、質量提高、規模生產等全鏈條式的“產學研用”科技創新服務耦合機制。

三、解決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問題的對策

(一)構建全新“大平臺+”,確保服務功能的完整性

構建全新“大平臺+”指高職院校要將資源整合、運行管理、人才隊伍、成果評價集聚于“大平臺+”模式中,以確?!按笃脚_+”人才培養、科技攻關、智庫咨詢、技術服務等功能的實現。第一,在資源匯聚上必須創建既按需導向,又開放共享的模式。企業需求引導甚至決定著高職院??萍紕撔路盏墓┙o,企業只有需要高職院校的科技創新服務產品,才會將自己的資源投入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及運行中。同時,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只有面向社會實施全方位開放,才能吸引并對各種創新資源進行整合,最終使自己的平臺實現功能最大化和效應最大化。高職院??梢栽谄髽I需求導向下,以項目為依托,聯合行業企業共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使校企之間的人才、技術等實現有效對接。第二,平臺在運行管理上必須實施既耦合強能,又多元共治的模式。如構建高職院??萍紕撔路张c區域經濟發展耦合的模式,構建政行企?!岸嘣仓巍钡目萍紕撔路掌脚_運行模式。第三,在人才管理上必須實行既重視“外部人才”的引進,又重視“內部人才”的使用模式。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提質升級的關鍵是必須以人事聘任管理改革為突破口,通過“大平臺+”人才聘任、人事管理、績效考核模式,聚天下英才協同研發新技術、開發新工藝、運用新專利、創造新產品。第四,平臺在服務功能上必須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互促共進的發展模式。一是在人才培養功能發揮上,要服務于教師能力提升和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二是在科技攻關功能發揮上,要重點服務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發展以及重點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的需要;三是在智庫咨詢服務功能發揮上,要確保智庫成果服務于學校教科研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四是平臺在技術服務功能發揮上,要建立“一站式”技術轉移生態體系、“四位一體”科技創新成果服務轉化機制、“三端(供給端、需求端、市場端)協同”信息服務機制;最后,在成果評價上必須建立科學的質量監測評價體系[15],評價時要將人才培養、科技攻關、智庫咨詢和技術服務等列為一級指標并設立相應的二級指標,可以將專利轉化收入及給企業帶來的收益,服務企業項目數量及給企業帶來的收益,獲得的科技獎、創新獎和服務獎情況等列為科技攻關的二級指標,將制定行業標準、創新成果轉化服務用戶量、科研成果轉化率、技術服務收入等列為技術服務的二級指標。

(二)明確平臺服務類型,提升服務供給質量

高職院校作為有別于本科院校的一種類型院校,應當錯位化地將科技創新服務定位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將重點放在解決中小企業急需的技術應用或轉型升級方面,而非與本科院校爭奪相同層次和相同領域的科技創新服務。一是要求高職院校分類建設不同服務平臺。技術創新類平臺要圍繞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的需求,將重點放在技術研發、技術咨詢、專利轉化等方面;產教融合平臺要圍繞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將重點放在為政府、園區、行業和企業“提供政策咨詢、產業轉型對策、社會技能培訓、行業標準制定等”[16]方面;技術技能類平臺則要圍繞重點行業、支柱產業的技術需求,將重點放在“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和技能人才培養”[16]等方面。二是錯位化地創建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例如,岳陽職業技術學院慢性病市級重點實驗室依托本院臨床醫學、護理、助產、藥學等專業,將重點研究方向放在加強岳陽乃至湖南慢性病防控上,既不同于本科院校與相關醫院開展相同的服務項目,又彰顯了自身獨有的特色和優勢;再以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紡織服裝省級重點實驗室為例,學校將研究目標定位于“高性能纖維、功能性技術面料、先進紡織工藝、服裝CAD、染整新技術等”[8]方面,并通過“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成為在寧波紡織服裝業“學術水平、人才培養及承擔科研任務”方面最具競爭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實驗室[17]。

(三)高起點確保平臺硬件的先進性,持續性充足投入促進內涵建設

首先,高起點確保平臺硬件的先進性。高職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加快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步伐。高職院??萍紕撔路掌脚_硬件建設的先進水平,對其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具有“先天性”決定作用。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投資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前,一定要組建由技術專家組成的調研組,圍繞新技術、新業態、高標準進行充分調研、專家論證、預算安排和隊伍配置,以確??萍紕撔路掌脚_建設的高起點、先進性和有效性。其次,持續性充足投入促進內涵建設??萍紕撔路掌脚_在建設過程及建成之前投資的重點無疑是硬件,但建成投入運行之后,學校則不僅要將投資重點放在內涵建設方面,還要提供充足的平臺運行經費,以確保平臺高質量運行。

(四)打造科技創新服務“研究型”教師隊伍

只有“建立成果轉化職業經理人隊伍”[18],才能促進科技創新服務成果的轉化。因此,第一,高職院校要培養科技創新服務“研究型”教師。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擁有強烈的探究意識和鉆研精神,不僅要研究專業理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等,而且要將研究觸角延伸到行業企業需求、技術服務方法、產品工藝改進等。第二,平臺負責人要科學統籌研究計劃。平臺負責人要密切聯系行業企業,時刻關注其需求動態和需求趨勢,以精準把握平臺研究方向,科學選取企業急需的技術項目并制定可行的研究計劃及保障項目按預期進度進行,不斷擴大平臺的成果產出和提高平臺的服務質量。第三,打造專兼結合的“成果轉化職業經理人隊伍”[18]。隊伍中除少數專職技術及服務人員以外,更多的是由相關技術、法律、會計、稅務、投資等專業的教師兼職。由他們綜合發力,通過不同的途徑將科技創新服務盡快高效地予以轉化。

(五)健全科技創新服務成效考核評價激勵機制

首先,學校要建立科技創新服務成果轉化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要在科技創新服務成果轉化考核評價體系中將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而且要將科技創新服務成果轉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二級學院辦學能力和教師能力評價的重要指標,并且由其效果決定該學院的總收入及教師職稱評審數量,以及教師個人收入與職稱晉級。其次,學校要加大科技創新服務成果轉化人員的獎勵力度。獎勵次數既可以是一次性物質或現金獎勵,也可以是股權性或收益性獎勵;不僅要有來自外部的獎勵,而且必須有高職院校二級學院乃至教研室的獎勵;既要對直接人員進行獎勵,更要將不少于50%的獎勵金額和70%的轉化收益獎勵給項目負責人。從而激勵教師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服務工作,以提高其科技創新服務成果轉化成效。

總之,高職院校要履行好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和產品升級等科研職責,除了繼續采用傳統科學研究方式以外,還需要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只有對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進行科學管理,才能實現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預期目標。

猜你喜歡
服務平臺成果科技
密碼服務平臺
打造一體化汽車服務平臺
論基于云的電子政務服務平臺構建
工大成果
基于云計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科技助我來看云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在線
“三醫聯動”擴大醫改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