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法治文化建設:核心內涵、價值蘊含與實踐遵循

2023-04-19 17:28曹華偉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法律

曹華偉 張 蓉

(安徽工業大學,安徽 馬鞍山 243002)

進入新時代,文化日益成為彰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突出強調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大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不僅是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加快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更是推進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文化動力。

1 新時代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

充分理解法治文化的核心內涵、深刻把握法治文化的理論意義不僅是新時代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更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1.1 法治文化的定義

法治文化是相對人治文化而言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是深植于人們內心深處和行為方式中的法治意識、法治原則、法治精神及其價值追求,它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法律組織和法律載體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法治文化具有軟約束力和判斷力,具有教化與調控的功能。簡而言之,理解法治文化要兼顧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上的法治文化主要包括精神、制度和行為;狹義上的法治文化主要涵蓋法治意識、精神、理念等精神層面內容,其核心內容不僅包含對法治精神的尊崇,更體現了對人權的充分尊重。法治文化凝結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法治的精神內核,是法治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兼具制度形態、觀念形態、實踐形態,它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為人們所普遍認可的法治價值觀[1]。

1.2 新時代法治文化的內涵

新時代法治文化是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以法治思維為核心、以法治精神為靈魂、以法治理念為基礎、以法治方法為手段、以法治制度為保障、以法治行為為導向,全面推進法治建設的一種文化形態,其具有鮮明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人民主體性、歷史傳承性、體系開放性和發展漸進性。它不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新時代法治文化的建設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全面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提出以全面依法治國為基本方略。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新時代的法治文化逐漸形成。

2 新時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價值蘊含

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步入新時代,我們要充分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以體現其獨特作用和強大功效。

2.1 法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文化動力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軟實力,法治文化不僅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也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有利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僅需要剛性的法律制度作為基本的制度依據,而且還需要柔性的法治文化作為支撐。

法治文化成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強大動力主要體現在法治文化的功能與作用上。首先,法治文化具有自身的判斷力。當人們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情況或出現立法空白和沖突時,就會借助自己學習的法治文化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的判斷,從而妥善處理問題、公平對待各類案件。其次,法治文化具有教化和調控的功能,能夠有效引導法律的制定與實施,沒有法治文化的充分融入,再科學的法律制度、再合理的實施辦法也如同廢紙一張毫無生機和價值,正如完備周密的法律制度與條文是依法治國的基礎與關鍵,同時也是法律能否為人民守護利益的關鍵。最后,法治文化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進而最終影響法治國家和社會的建設。當法治思維與理念深深扎根在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中、體現在他們每時每刻的生活與工作中并逐漸內化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準則時,這樣便自然地形成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為全社會人民所認同和支持。這時的文化才可稱為法治文化,才能真正做到由小及大,由微小的個人進而輻射到整個社會乃至國家,最終成為推動法治國家建設和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文化助推力。

2.2 法治文化建設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立場要求“法順民心”,法治之成敗在于合民情、順民心、護民利?!叭嬉婪ㄖ螄顝V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2]。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價值旨歸、法治中國邁步前行的力量源泉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眾最廣泛力量推進法治建設。同樣地,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一環,法治文化建設對于人民維護自身利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首先,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增強人民的法治信仰,使其能夠尊重憲法和法律的地位,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法治素質,培養應具備的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應秉承的法治理念、應形成的法治思維、應奉行的守法行為、應具有的運用和維護法律的能力,這也是當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其次,法治文化建設能夠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通過開展法治文化宣傳和教育活動、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和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等方式,營造全體人民積極學習法律和提高法治素質的法治文化氛圍,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6,這也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手段。通過推進全面的法治文化建設,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同時富有勇氣和法律智慧,毅然地拿起法律這個公正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保護自己的人身利益。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解決法治問題一定要首先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和角度。法律是由人民賦予的,是為人民服務的,保障好人民的利益是必然的、根本的。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不可一蹴而就。要全面推進,緩緩而行,落實到基層的每一個角落,關切到每一位人民群眾。

2.3 法治文化建設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文化自信是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駕齊驅的第四個自信,如何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成為當下中國的時代課題?!敖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4]。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文化自信必然要在法治建設中得以體現。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有博采眾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法文化,也有深入人心的法治精神和故事。隨著近代以來西方法治精神的不斷影響,加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豐富滋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氣質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且這種法治文化仍在不斷進步和完善,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的根基。尤其要提及的是自全面依法治國方略提出且全力貫徹以來已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成為建設中國當代法治文化的根本遵循,也為中國當代法治文化建設指明了明確方向。這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強大底氣與動力。

新時代我國正處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4],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比當下更迫切地需要我們齊心協力堅定法治文化自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使人民更加深刻地認識并理解我國傳統法治文化的內涵,增強對自身本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并自發地成為我國法治文化的傳播者和宣揚者,進一步提升我國法治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作用力,讓全世界有機會學習和了解來自中國歷史悠久的法治文化,通過彼此間的不斷交流分享,于無形中更加增強對于我國本土法治文化的理解與喜愛,更加堅定對于中華文化的自信心。

2.4 法治文化建設是鞏固黨的領導的必然要求

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是領導一切的,法治文化建設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并且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步調一致,才能更好地發揮法治固本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民。與此同時,在黨對法治文化建設全面領導的過程中,法治文化建設也鞏固了黨的領導。

憲法文化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是我們黨在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經驗。從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始,我們黨為制定和實施人民憲法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和實踐,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于1931年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和1946年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隨著新中國的建立,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為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保障和推動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82年制定并公布新憲法,并根據實踐發展,先后5次對現行憲法作出必要修改和完善,充分體現了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成功經驗,肯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發展的新成果,有力地推動和保障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歷史充分證明,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要增強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捍衛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法治文化建設不斷進步對政黨治理的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推進作用。中國共產黨依憲執政,把憲法作為根本活動準則,使憲法制度更好地轉化為治國理政的效能,這是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動黨的領導的一個重要體現,依憲執政的方針使黨的全面領導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

3 新時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實踐遵循

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一環,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的選擇關系到全面依法治國的成效。對于現階段而言,應著重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3.1 完善法治體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確立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意味著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爸袊厣鐣髁x法治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的重要實踐成果,同時也需要正確的法治理論作為引領,方能確保正確的實踐方向”[5]。必須錨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這一目標,統籌推進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13。

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聚焦國家治理急需,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防范風險等重要領域立法,加強對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立法問題研究。聚焦人民群眾急盼,加強民生領域立法,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電信網絡詐騙、新型毒品、黃賭毒和“食藥環”犯罪等突出問題盡快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補齊監管漏洞和短板。聚焦涉外法治急用,把拓展執法司法合作納入雙邊多邊關系建設的重要議題,提升涉外執法司法效能。

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其根本在于把法條規定落到實處,轉化為實際行為。要把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重要環節,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食品藥品、公共衛生、生態環境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司法力度,堅守防止發生冤假錯案的底線,“把打擊犯罪同保障人權、追求效率同實現公正、執法目的同執法形式有機統一起來”[6],努力實現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會效果。

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其重心在于規范和約束公權力,要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7],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此外還要強化法律監督,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8],做優做實“四大檢察”,不斷增強法律監督質效。

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要加強科技和信息化保障,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全面建設“智慧法治”。加強人才隊伍保障,完善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加快發展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調解等法律服務隊伍,著力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加強運行機制保障,研究制定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7]22。

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它既是管黨、治黨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依據,要聚焦首要任務,完善“兩個維護”體制機制,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治國理政各領域。狠抓制度執行,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確保各項法規制度落地生根,努力形成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保障的格局。

3.2 堅定法治文化自信,構建人民共同精神歸宿

文化自信關乎文化繁榮、民族自強和國家興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培育和增強人民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一條重要的分支,我們要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蓬勃發展,就必須自始至終堅定法治文化自信。

在漫長的法治發展歷程中,逐漸積淀出一種博大精深的中華法文化。這一文化不僅匯聚了古圣先賢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更是為燦爛輝煌的中華法系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石。春秋時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以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來實現治理國家的目的;戰國時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著名論斷:“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等,所有這些對當代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有著重要啟迪意義[9]。在古代立法中,《唐律疏議》是留存至今最為完整的古代法典,對于我國法律發展具有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許多相鄰國家紛紛學習并仿照制定了本國法律。與之相似的《大明律》也同樣深刻影響了相鄰國家,如日本、朝鮮等。由此可見中華法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10]。除此之外,當代中國法律的制定仍然受益于“一元和合”“實益均衡”“順時為是”等傳統法律文化精粹,充分體現了傳統法文化精神[11]。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傳播中國法治故事,必須建立文化自信。新時代堅定法治文化自信應立足于傳統文化大背景下,認真審視中華傳統法治文化,在比較鑒別的前提下汲取其中有益的因素,同時要與現代法治文化巧妙結合,為法治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免會接觸成熟的西方法治文明,我們要深深立足于本國文化立場,不能“照單全收”,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而要“因地制宜”,發揚批判精神借鑒吸收國外法治的有益經驗,從中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來構建適合中國的法治模式??傊幚砗媒梃b與轉化的關系,從而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得當代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3 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助力法治文化推陳出新

作為時代精神核心的改革創新精神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動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需要改革創新精神這一新鮮血液的灌注,具體體現在思維創新、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三方面。

堅持思維創新,打通法治文化建設思維理路。思維創新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先導,要堅持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歷史思維、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12],但歸根到底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這一永恒智慧源泉。思維創新源起于全面而準確的信息采集。我們要對當前法治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資料搜集,了解其歷史起源、發展過程、目前的狀態、存在的問題等等,只有獲取了全面、準確的信息,才有創新思維的基礎。但進行思維創新僅僅有全面的信息掌握是不夠的,還要有加工處理這些信息的創新思維能力。要借助邏輯思維的嚴謹推理,梳理法治文化各個方面的內在聯系,找出其發展的脈絡和內在變化的規律,從而確定其可能被利用并放大的創新點。因此,我們需要不斷解放思想,交換思維,進行充分的觀察和思考,這樣才能不斷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各方面變革。

堅持理論創新,鞏固法治文化建設理論基礎。理論創新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與靈魂。法治文化建設的理論是支持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石。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深刻的理論來源于充分的實踐,而實踐又推動著理論不斷向前進步和發展。我們要不斷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就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法治文化建設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相統一,堅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創新相統一。

堅持實踐創新,豐富法治文化建設實踐經驗。實踐創新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關鍵一步。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我們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人民的法治建設積極性,引導人民積極參與法治建設的進程。以各地的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廣場為載體,開展豐富多樣的法治文化宣傳活動,如法治文化演講和宣講、法律知識競賽和問答等活動,設置精美的參賽獎品吸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法治文化宣傳進鄉村,開展法治文藝進社區等巡回演出文藝活動,推動法治文化宣傳進基層入民心。要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的重要宣傳作用,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電視滾動字幕、電子廣告等形式擴大宣傳覆蓋面,形成全方位宣傳。也要加快建設法治隊伍積極培養法治宣傳人才。通過整合社會各項資源加快法治文化宣傳,能夠全面提高人民群眾法治文化素養,形成全社會積極學習法治文化的濃厚氛圍。這樣才能使人民在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對法治文化有切身理解,才能不斷筑牢法治文化建設的實踐基礎。

3.4 提高全黨法治修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黨與法治的關系既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關鍵問題。新時代要將全黨的法治素養提高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將執政理念法律化、制度化,為構建中國特色法治文化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培養和提升全黨的法治修養,使其成為全黨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標志[13]。良好的法治修養能夠將對法律和法治的敬畏內化為全體黨員的獨特氣質和品格,使其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法治修養與黨性修養具有辯證統一性[14],要提升全黨的法治修養,就要使黨員干部們理解黨性修養對法治修養的滋養作用,從而使其自覺將加強黨性修養與弘揚法治精神結合起來,達到不斷提高自身法治修養的效果。提高全黨法治修養關鍵在于提升黨員干部法治能力,黨員干部要自覺遵守憲法法律,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要把全面提升法治能力當成新形勢下各級黨員干部提升執政水平、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具有法治素質的治國理政的黨員干部隊伍。

在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一體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法治建設,這是我國法治建設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政治和法治關系在黨的建設中的集中反映,關鍵在于能否正確認識黨和法的關系、正確處理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必須抓住黨的全面領導這個根本,并以此為一切活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進入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要靠黨的領導,黨要加強自身執政能力建設就必須提升依法執政能力,實行法治從嚴治黨。因此,黨應當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和機制,依據黨章從嚴治黨,運用黨內法規把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同時將豐厚的法治意識與修養轉化為執政過程中的法治能力,合理運用法治工具和手段,將黨的意志與憲法法律密切結合,從而提升黨的依法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4 結語

文化的形成是一個自外而內逐步內化的過程,不僅需要時間沉淀,更需要實踐。在此過程中,我們務必充分認識到法治文化建設對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維護人民利益、堅定文化自信和鞏固黨的領導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更要堅定貫徹其建設路徑?,F階段,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一以貫之地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憲法法律運行的過程中,努力完善法治體系、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堅定法治文化自信、培育社會主義法治修養、堅定法治理想信念,這樣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才能使法治文化成為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突出文化力量。

猜你喜歡
依法治國法治法律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讓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