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教育需求的高校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構建

2023-04-19 17:28伍建平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展品文物內涵

伍建平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數字技術的多形態呈現效果為校園博物館建設打開了新的思路,高校為了發揮其教育資源的優勢也紛紛建設不同專業或學科的數字博物館,使之能服務更大的范圍,產生更大的教育影響。每個專業或學科因其本身的特點而形成了不同的建設方案。校園殯葬數字博物館因其專業屬性和所處建設環境屬性的雙重特殊性而為其建設帶來了諸多的困擾。只有尊重其本身的特點,找到合適的途徑、方法,解決這些困擾,才能使殯葬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充分發揮其功效。

1 殯葬數字博物館的產生背景

1.1 數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催生了殯葬數字博物館

博物館就如學校一樣,通過文物的展示,使受眾在參觀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著文物傳遞的歷史文化知識與科學技術傳承。隨著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遞的方式、手段已進入了全面的數字化時代。博物館的文物展示、文物管理、觀眾管理等方面都融入了數字化技術?;ヂ摼W技術更是開啟了博物館的線上窗口,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受眾隨時隨地都可以瀏覽博物館的信息內容。內容數字化,在豐富傳播形式、手段的同時,也解決博物館占地龐大的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我國學者就開始嘗試研究將計算機技術運用到博物館的建設中,以此推動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自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數字博物館勢頭發展迅猛。隸屬民政部的101所于2014年就承擔了“互聯網+殯葬服務”平臺項目建設,在項目建設中,也開展了殯葬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工作。廣州殯葬博物館以線上數字博物館的形式于2021年3月在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正式開館。

1.2 生命教育與行業需求提升助推了校園數字博物館的建設

在教育需求的前提下,許多高校根據各自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學校資源也紛紛以數字化手段建起了各種專業性很強的數字博物館,使之成為形象生動、信息內容豐富的教學科研資源和文化科學傳承之地。

殯葬行業因歷史、文化、宗教、習俗等因素的影響,讓殯葬蒙上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由于對死亡的忌諱和避諱,造成了人們對殯葬的認知不足,殯葬成為普通人的知識儲備真空。知識儲備真空會導致在親人去世時出現焦慮和無助,還可能影響對生命知識的理解和對生命的尊重,甚至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普及殯葬行業知識,塑造正確的生命觀,急需一種博物館的教育傳播方式,使普通民眾能通過文物的方式獲得殯葬知識與生命觀。傳統博物館中的確有大量的殯葬文物,但其傳播目標重在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很少涉及殯葬本身的內涵意義,加上靜態的實物展示也很難表達文物的殯葬含義,雖然博物館中存在大量的殯葬器具展品,而傳播殯葬文化知識的博物館卻幾乎是空白的存在。

為了填補該領域空白,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育人要求,充分發揮專業資源和數字技術優勢,于2019年啟動了殯葬數字博物館的建設。該項目的建設旨在向社會傳播殯葬文化與知識,使廣大非殯葬專業的普通民眾能夠科學認知生命與死亡,重塑健康生命觀,了解殯葬的歷史文化內涵,掌握新時代的殯葬文化以及國家的殯葬政策與法規,熟悉殯葬服務的流程與內容,消除對殯葬的避諱與陌生。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殯葬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使之成為全社會的殯葬文化與生命教育學習交流平臺。

2 殯葬內涵的特殊性、復雜性為高校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構建帶來了困擾

博物館是以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證”為基礎的教育機構[1],數字博物館和普通博物館一樣具有科普教育功能。普通博物館是營造一定的氛圍,制造一定的情境,通過文物展示向受眾傳遞文物的信息,在講解員引導與講解或展示文物內涵的媒體提示下,受眾通過自我學習和建構自己的意義,讓受眾產生深刻的印象與記憶,進而實現博物館的科普特征,使博物館實現其對廣大受眾的教育功能。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博物館在文物展示的準備工作中,嚴格選擇展品、制定展示內容是首要工作。殯葬數字博物館和其他博物館一樣,如何選好“物證”資源、構建展示內容也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其內涵的特殊與復雜給“物證”資源的選取與內容的構建帶來了許多困擾與構建難度。

2.1 生命終結的內涵困擾著殯葬數字博物館的內容構建

殯葬映射著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我國有諱談死亡的文化背景和民俗傳統[2]。死亡前身體的痛苦和死亡后意識的未知使之相較于其他事物更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厭惡等負性情緒[3]。當死亡的概念出現在人的意識中時,或者與死亡相關的殯葬物品出現在人的視野時,就會出現心理焦慮、恐懼、厭惡和緊張反應,身體也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即內分泌系統的變化引起人的不適,而造成了大眾對死亡以及與死亡密切相關的殯葬話題的忌諱。這種忌諱心理給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構建帶來困擾,忌諱意味著對信息接收的回避和阻止。因此,在組建博物館展示內容時,如何消除或降低受眾在觀展時的不適、恐懼與焦慮,拆除阻隔其接受展示傳遞信息的心理障礙之墻,成為了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構建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2.2 不同歷史時期與不同地域的復雜多樣的殯葬文化困擾著高校殯葬數字博物館的內容構建

殯葬文化其實也是人類面對死亡的一種態度,是對遺體處理的一種方式,以及包括遺體處理過程中的儀式、方法,甚至包括遺體處理的制度,也是一種對生命思考與覺醒的體現,不同時期的殯葬文化變遷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自從有了人類的開始,就有了死亡的存在,有了死亡,就有了對待死亡的態度,從而產生了殯葬文化。殯葬文化是人類歷史的獨特文化,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對死亡的認識與思考正是喪葬行為背后隱藏的哲學觀,是人類認識宇宙、自然、社會、生命所形成的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4]。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眾對生命與死亡的認知存在差異,其生產力水平也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死觀以及不同的殯葬行為、禮儀、習俗與宗教,也造就了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地域殯葬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除了縱向的歷史原因造成了殯葬文化的復雜性之外,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也增添了殯葬文化的多樣性。殯葬習俗包括了不同地域對人故后遺體處理的禮儀、葬法、葬具、葬式等活動。這些不同地域禮儀活動既有一定的區別,又有相對固定的規范、規則;同時伴隨活動展開,通常還有相應固定的物品,如法事活動中的法器道具,葬式中的隨葬冥器,營造儀式活動氛圍的禮器、樂器,以及活動展開過程中還包括了鼓樂、舞蹈、哭喪和繪畫活動形式等等。這些活動總合起來形成了殯葬文化。由于地理環境、民間習俗、宗教信仰、生產力水平、特產資源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地域的不同殯葬習俗。從葬法來看,不同的地域與民族文化傳統、地形和地理條件影響和存在不同的葬法,傳統漢文化影響的區域主要是以“土葬”為主,而游牧民族則存在著“樹葬”“天葬”,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因自然地理的影響存在著“水葬”“懸棺葬”,因宗教文化的影響還曾流行過“火葬”。雖然不同的葬法決定了不同的葬式與葬具,但即使是同一葬法也存在著不同的葬式和不同的葬具。在我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如傳統的土葬,不同階層的葬禮、葬具、墓室的建造都有著等級的差別,普通民眾的土葬就是簡單的墓穴和存放遺體的棺材,但帝王、王室、達官貴族則有著復雜的墓室構造、多層棺槨以及代表身份的不同隨葬物品,葬具棺材也有很大的差異,有木、石、金等不同的材質,從而形成了地域殯葬文化的多樣性。

因歷史與地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一方面增加殯葬博物館內容框架搭建的難度;另一方面復雜的殯葬行為隱含的殯葬意識與生死哲學也會給現代民眾造成生死內含的困惑,從而困擾了以教育需求為導向的高校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構建。因此,從歷史的角度理清殯葬文化內容展示的線索、梳理不同地域的殯葬習俗與文化、架構內容框架,成為了高校殯葬數字博物館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

2.3 殯葬物品的特殊性困擾著殯葬數字博物館的內容構建

在古代因人們對生命認知不夠,對待死亡總是存在著恐懼、敬畏、神秘的心理,以至于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生死觀。早期的人類認為宇宙由天上、地獄、人間三個不同的世界組成,生命以不同的形態存在于這三個不同的世界,認為死亡是另一種生命的狀態,死亡后,生命將進入另一個世界。結合人們對宇宙的認知局限和對生命的美好祝愿,在我國古代,“飛升”是一種十分普遍并且影響時間最長的一種生死觀。這種觀點認為死亡是生命升天成仙,是生命的一種蛻變。生命在新的環境中仍然有著一個仙的社會,在仙的社會,也有著和人類相類似的需求。為此,后輩生者為了能讓逝去的先人在仙界中體面地生活,而在殯葬儀式活動中制作一些陪葬物品或祭奠物品。在早期,這些物品就是人們生前所使用的物品。由于社會發展、不同時期殯葬理念差異,厚葬、薄葬風尚的變遷也影響了這些物品形式的變化。隨著人本思想的強化、薄葬觀念的普及以及造紙技術的發展,陪葬品逐步以各種代表了人們對先人美好祝愿的紙制祭品出現,如紙錢、紙馬等。早期的陪葬品和殯葬祭祀品大多是隨逝者葬入墓中,而后來的紙制祭品則以火化的方式,使物品羽化傳入先人生活的仙界,供先人使用。這些物品不管是葬入墓穴中還是火化,都是一次性的物品,即使葬于墓中也會損毀,火化的紙制祭品就更不用說了。這就造成了殯葬物品形態難以尋找,更難以考證其歷史的階段性,而成為了數字化還原和信息準確傳遞的難點。它作為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的組成部分,而困擾了殯葬博物館內容構建。

3 充分發揮高校學術優勢與數字博物館特點,以教育需求為引導,破除困擾,構建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

3.1 以教育需求為基礎,構建殯葬博物館學術資源內容,消除“殯葬”帶給受眾不適心理的困擾

殯葬(死亡)這個概念之所以會給人以不適,主要來自受眾對死亡的未知和各地風俗文化中對死亡與殯葬文化的曲解(特別是神鬼說對人的影響),不能正確看待生命與死亡的關系,而使人們存在對死亡的恐懼,這就需要一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學術思想引導受眾,通過博物館文物、真實感知影響力的影像資源,使受眾從感知中獲得殯葬物品的信息,客觀認知、理解生命與死亡的內涵,消除死亡神秘未知所帶來的恐怖,應用現代殯葬文化思想,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矯正風俗文化中對死亡與殯葬文化的曲解。

高校殯葬專業是殯葬領域人才的培養基地,所培養的人才需要具有現代殯葬技術、知識,更需要有正確的生死觀、現代殯葬思想和現代殯葬服務理念,在構建高校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時,應該以現代殯葬文化思想為指導,以學術內容傳播為手段,發揮高校學術影響力,充分應用數字技術的特點,選擇既具有學術內涵、又具有一定趣味性且能方便數字化轉化的學術資料,使之轉化為感知力強的信息,使受眾多方位獲得清晰的感知信息,理解殯葬資料、物品所承載的信息內涵,并應用生動的、豐富的感知信息展示人類社會生死觀的變遷歷程,剖析風俗殯葬文化中的各種曲解的原意,使受眾清晰認知各種生死觀的成因,從而達到破除受眾因未知而產生的負面心理困擾、啟迪受眾認知的目標。

3.2 以教育為引導,構建本土典型殯葬文物內容,破除歷史變遷與地域風俗所造成的困擾

體現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以文物實物為載體,用文物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它的要求是文物“物證”的真實性,而非系統發展的全面性。在實體博物館建設過程中,一般都是因地制宜以地域所具有的“物證”資源建設相應的博物館。雖然數字博物館的虛擬化“物證”資源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但在建設過程中可以從地域資源特點切入,做好虛擬“物證”與實體“物證”之間的鏈接,強化虛擬“物證”的真實感和可信度。

學校有系統的學術性優勢,但文物“物證”則顯得資源匱乏,為了獲得相應的“物證”資源,學校建設數字博物館時,需要獲得文物單位的支持,或者通過實地調研考察獲得文物信息素材,再通過素材構建數字展品,形成展示內容。因此在短時間內要獲得真實的文物素材,適合于從本土出發,挖掘本土能反映殯葬文化的文物,構建數字文物展品資源,以數字形式傳遞殯葬文化內涵。比如說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的構建應立足于湖湘殯葬文化,從湖南地域殯葬文化入手,探尋湖湘殯葬歷史,找出能反映湖湘殯葬特色的文物,建設文物數字資源,向受眾傳遞殯葬文物承載的內涵和文化。讓普通人群通過展品展示,挖掘展品在殯葬中的作用,了解殯葬內涵,獲得殯葬文化與知識,正確認知生命與死亡的意義,獲得生命教育的體驗。

為此,在構建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時,不必資源求全,而應從教育需求出發,做到虛實“物證”兩全。

3.3 以教育需求為目標,構建殯葬數字博物館以虛代實的教育內容資源,解決殯葬物品特殊屬性的困擾

高校的殯葬數字博物館是殯葬領域的專業博物館,除了向普通受眾科普殯葬文化之外,還有學校專業教學的要求。驅動學校建設博物館,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學校沉淀了相關領域深厚的文物資源;二是學校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目前學校的數字博物館大多是基于學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是根據專業的基礎和資源建設的博物館。殯葬數字博物館的主要目標是服務殯葬專業人才培養,其受眾人群是學校殯葬專業的學生。高校的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是知識與技能的創新和思想的升華。高校的數字博物館在通過展品向受眾傳遞它所承載的信息的同時,也具有啟迪受眾思考和創新的功能。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博物館展品內容除了以本土典型文物為數字內容外,還應擴充在專業領域內最具代表性、學術性的展示內容。這些展品既可以是本土的,也可以是其他區域的,甚至是海外的。以本土為縱,以擴充為橫,讓受眾在觀看過程中去比較、思考,找出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啟迪受眾產生新的思考,尋找更深的內涵。為此,在構建展品內容時,除了要考慮到真實性之外,更需要考慮展品的典型性、學術性的特點。

數字博物館不存在展廳,不存在展架,也不存在實體展品,所以更加便捷自由,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體展覽方式的不足[5]。殯葬數字博物館在于數字展示的靈活性、可復原性的特點,它可以采用三維虛擬的方式,把無法搬遷甚至復制的對象復原,應用互聯網的傳播,使受眾不受時空的限制觀看展品。因此,在組織內容時,首先可以將國內最典型且不可以搬遷或難以以實物復制,或者在實物復制中會受到諸多條件限制的文物列為首選,以其為主線展開細節展示。

在殯葬文物中,最難以移動、搬遷和復原的應該是體現著不同葬式的地宮墓穴了。在我國就存在著土葬、水葬、天葬、懸棺葬等不同的傳統葬式。水葬和天葬重在它的形式,其物化內容并不太多;土葬是我國傳統葬式的主流,不同的地宮墓穴又因不同的地域和墓主人不同的身份有著不同的形式,而成為了殯葬文化中最能體現文化內涵的文物類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古代的王陵,具有規模大、結構復雜的特點,在地宮墓穴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墓穴的形式、葬品都嚴格受到階層等級的約束和技術水平的限制,體現著不同地域、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水平,是區域與時代的縮影。它對不同學科的學習與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再加上地宮中重要的陪葬品,更是豐富了展示的內容,也使各展品形成了內在的連接。但因其具有難以移動、搬遷和復原的特點,給很多對此有興趣的受眾增加了學習與研究的難度。

殯葬數字博物館數字文物復原技術正好可以彌補實體博物館的不足。它可以復原實體博物館中不可為、難實現的地宮墓穴,使之以三維虛擬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并以虛擬現實沉浸性的特征,可以復原和重現地宮墓穴的環境氛圍,增強受眾的體驗感,幫助受眾構建知識牽連,把各展品和受眾自身的知識沉積形成有機的連接,讓受眾的知識構成在觀看展品時自然提升。通過互聯網又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為受眾的觀看、學習和研究都提供了方便。

殯葬數字博物館的展品是與殯葬相關的物品,主要是以數字媒體的形式向受眾呈現文物。如果只是把文物展示出來,受眾只能在感官上感受到文物的外在特征,很難理解文物的內涵,為此,在傳統博物館中會以文字標簽和講解的方式向受眾傳遞文物的內在信息。由于觀展的時間與場地限制,并不能深入呈現文物,再者文字表述也會因受眾本身的知識構成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這會使信息在傳遞與接收的過程中產生偏差和出入,所以實體博物館在文字與講解的基礎之上還會制作和復原一些場景,在多媒體技術興起之后,更會制作一些動態的場景以補充文物所要傳遞的信息,使信息傳遞更準確、更形象、更生動。但實體博物館場景的還原終歸受到場地的限制,既不可能使場景充分復原,更難以讓展品與場景一一鏈接。數字博物館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殯葬數字博物館除了需要展示殯葬靜態展品外,在殯葬文化中,更多是殯葬過程中所應用到的器具,這不僅需要場景的還原,更需要情境動態的展示。因此,在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建設中,更是可以結合靜態文物的展示,以數字媒體和虛擬現實的方式,應用聲像、動畫、影視、語音和動態文字構建動態數字情境,把殯葬過程的不同情境展現出來,使受眾能直觀感受到文物意義和內涵。同時根據數字化的特點,更可以使文物與情境一一鏈接,使信息傳遞更為準確。

4 結論

由此看來,殯葬數字博物館內容的構建雖然龐大,但也并不是無邊界的。在殯葬數字博物館建設時,應依據真實性原則、典型性原則、關聯性原則和結構性原則構建展示內容,達到殯葬數字博物館在教育中最大的應用效果。

根據真實性原則,在構建殯葬數字博物館展品時,可以從本土資源切入,突出本土特點,選擇本土典型的殯葬文物和殯葬文化的典型,從本土的博物館中尋找相應的文物資源。比如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葬數字博物館可以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獲得博物館中的文物資源,作為構建數字展品內容的素材。長沙有著大型的漢墓王陵和馬王堆漢墓,湖南省博物館有馬王堆專項展示和研究部門,它們都能為殯葬博物館建設提供資源。特別是馬王堆漢墓保存完好,有大量涉及殯葬文化的文物,其墓穴也是殯葬文化的典型體現,文物中更是體現了漢代殯葬文化和當時生命文化的內涵,是湖南殯葬傳統文化的典型體現,是殯葬博物館建設不可多得的特色資源。

根據典型性原則和數字博物館的特點,可以根據殯葬專業領域的特點,找出殯葬文化中最為典型的內容和實體博物館展示困難的內容,以數字化方式呈現,使之形成虛實互補,最大化地顯現數字博物館的特色,使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

根據關聯性原則和結構性原則,在構建內容時,應把展示與情境構建融合,把展示內容劃分成為不同的主題,通過主題使各展示對象形成有機的關聯,使之形成一個整體,給展品賦予生命的內涵,并通過各種數字媒體形式,把展品所能承載的信息從不同的角度釋放,使受眾獲得知識并得到啟示,拓展其思維,進而得到全方位的教育。

殯葬數字博物館和其他博物館相比,對于普通受眾來說有其特別的意義。殯葬與死亡緊密關聯在一起,每一個人對它既有一定的認識,又有一定的心理回避。它既能給受眾帶來恐懼,也會帶給受眾好奇和神秘。高??梢詰闷鋵I領域的知識和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優勢,組織好內容,消除殯葬中消極的因素,最大化地傳遞積極陽光的內容,使之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乃是殯葬博物館建設的關鍵。這也是其他數字博物館建設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猜你喜歡
展品文物內涵
2022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展品展示第2輯
文物的棲息之地
展品被盜了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挖掘習題的內涵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預覽(一)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