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融合,經濟匡時: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財經教育

2023-04-19 21:29周明莉王宇波張京京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10期
關鍵詞:財經類財經文科

周明莉 王宇波 張京京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 710072)

一、引言

2017年,“新文科”這一概念在美國希拉姆學院率先被提出。2018年,我國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新工、農、文、醫科)論述中,令“新文科”初見端倪。盡管其是舶來品,但是學者們所普遍認同的是:新文科不僅是新舊的“新”,更應是創新的“新”。即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擁抱新興技術給高等教育教學和科研所帶來的便利,回應新時期國家交付給高校的人才培養使命。日生不滯、新舊相推。2019年,由國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正式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開啟了一場新學科范式和人才培養的革命。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對此作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召開了一場與各高校共同研討新文科舉措的大會,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作為新工科與新文科結合的實踐產物,新財經教育應時而生。在此背景下,新一輪財經教育改革所肩負的任務,是培養“愛中國、知中國”的財經人才,是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擁有復合型知識結構應用能力強,面向并走向世界精通數據且善于思辨的時代新人。

二、新文科與新財經教育內涵

(一)新文科:蛻故孳新

當下全球范圍內政治、經濟局勢正發生著風云變幻,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和產業正飛速迭代,人類精神家園正面臨著新一輪的重重考驗,這一系列的變幻無一例外地影響著高等教育乃至人類社會的未來。于“變換”而言,突破和超越的唯一要旨即“應變”本身。正如吳巖司長所述,“高等教育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2020年的11月,由教育部牽頭,召開了有關新文科建設的工作會議,應時而生的是《新文科建設宣言》。學者們普遍持有新文科之“新”即創新之“新”的觀點,盡管于中國而言無論是“四新”還是“新文科”的說法都是新生事物,但各高校建設新文科的步伐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以其學科交叉復合、家國情懷濃厚、培養社會新人、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逐步深化的理念探索著中國高水平的文科教育。集中展現為蘊含中國數據,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的文科,是從舊文科學科間的各行其是邁向同心同德,是取締部分僵化的純舶來體系走向繁榮中國學術、賦能雙一流建設、鍛造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一招。

(二)新財經:吐故納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路向好,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態勢。2014年,中國海路絲綢之路的建設,更是將財經教育的熱度推向了高潮。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家對國際貿易、金融管理類人才求賢若渴。這曾使得高校財經類專業在高考、考研中的考生報考數量屢創新高。然而時過境遷,據英國廣播公司2017年“即將銷聲匿跡的事業”預測,會計專業位居被淘汰率的前30%。自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后,世界經濟更遭遇空前挑戰,大多數國家因此遭遇了漫長的金融寒冬。這一系列變化,意味著全球對于財經領域學術與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無論從深度,高度還是廣度上,均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新財經的概念而言,學界暫無確切的定義,但是普遍認為其是2019年11月10日,由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與河北經貿大學牽頭開展的一項“新財經”本科教育的實驗。此后,以河北經貿大學與西南財經大學為代表的財經類高校就此開展了一系列的專業改革,主動參與并引領新財經教育。西南財經大學校長卓志認為,從“總的來說,新財經是對傳統財經的一種補充與更新,也是對傳統財經的豐富與升華”。因而,新財經教育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帶領人民實現全面小康的偉大成就但又恰逢新冠疫情的巨大挑戰這樣的一種情境之下,中國財經類高校采取主動作為和自覺擔當。即探詢怎樣才能通過高校培育的具備工業4.0時代所需素養的新型財經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新的內生增長點與活力,并以中國的高等財經教育反哺國民經濟雙循壞的藍圖。因而,未來的財經教育應持有前瞻意識,看齊意識和戰略意識。財經學科隸屬于文科教育的巨頭之一,且多數財經類專業高考招生時都文理兼收,因而除卻專業門類豐富外,還自帶學科交叉之稟賦,這為在新文科背景下新財經教育獲得長足發展提供了可能。

三、新文科視域下財經類人才培養困境

(一)傳統財經教育遭遇新興技術的挑戰

勢如破竹的工業化4.0腳步,在拓寬學習方式的時空約束的同時,教育與科研范式正在受大數據和云計算影響而發生變化。并且,在我國財經行業的生產效率因科技進步而提高的背景之下,與日俱增的不是與高校財經類人才相關的職業,而是雨后春筍般的AI崗位。傳統財經領域的許多崗位都被人工智能以自動化、高效性、低成本的優勢所取代。例如傳統很“吃香”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潮”。因其就業崗位日益被“KPMG財務機器”等高科技產品所代替。山雨欲來風滿樓,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2018年3月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報告:預計到2027年,中國金融業的就業人口可將達到993萬人,其中,將有230萬金融業崗位因人工智能的應用而被削減。因此,“與時俱進”這一發展命題對我國各高校來說將具有更深刻的意義。為適應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將挑戰化作機遇,則需要財經院校以培養出熟知財經理論、掌握數理統計和分析、了解計算機編程三種邏輯的,具備戰略思維、家國情懷,領導力的中國精英為使命。

(二)傳統財經教育遭逢學科和體系僵化

“目前,我國高校類型大致分為綜合研究型、專業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但是對于同一專業而言,院校間課程設置的特色性差異并不明顯,人才培養方案同質化、課程內容千篇一律、學科壁壘難以突破等現象十分普遍。以保險學為例,多數院校在開設課程時不約而同地都設置了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課程,體現在教材上甚至作者和出版商都精確到使用同一本書上。重視學科經典教材和課程固然無錯,但是也很難有新的功績可言。因而,不同類型和辦學定位的高校應在學科和課程建設上努力作為。如電子類特色高??梢劳袕姶蟮耐ㄓ崒嵙楹蠖?在經濟類人才培養過程中滲透大數據和信息技術。此外,在人才培養方面,大類培養雖是首當其沖的主流,但是各高校務必要把握好“博通”與“專精”之間的尺度,切勿“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培養復合型人才,并不是學科間的交叉,而是深度的融合。不少高校在提出了跨學科建設方案后,在復合師資跟不上的前提下,盲目進行各種交叉,盲目開設各種以新熱點為導向的課程。長此以往,對于學生的通識教育反而走向了過猶不及的尷尬境地,學生的專業性難以支持走向未來企業亟需的新興崗位。

(三)傳統財經教育下的人才培養實踐創新不足

財經學科向來是一朵雙生花,對于學生理論和實踐能力的要求總是集于一身的。但是,囿于各高校財政水平以及管理者戰略眼光間的差異,多數財經院校學生所接受到的實習實訓機會以及所對標的合作企業間的影響力是斷然不同的。如中央財經大學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京東等大型企業實習、參與到更多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但是,西部不少院校的財經專業大學四年級學生甚至需要自己去聯系實習崗位來滿足畢業所需的學分。除了在實習實訓,創新創業等機會在起點上的不同外,多數高校無法突破自身的人才培養桎梏,將“滿堂灌”等教學方式貫穿始終。堂而皇之的將課程目標定義為一門學問,而不是一項應當實踐才能學會的活動。如部分商管教育將企業戰略管理課程定義為一門實現企業目標的藝術與科學,但是在課程計劃一欄并未給學生安排后續的企業管理實踐。

(四)傳統財經教育的話語體系長期以西方主流

由于我國財經學科在早期發展時就是由效仿西方而壯大起來的,因而大部分院校在人才培養時常以國外知名商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為母版。集中體現為三方面的西化,首先為西化的課程,其次是西化的師資和評價體系。在課程方面,集中體現為西化的教材,例如金融學、財政學等課程也全部改為使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編寫的教材,有的高校甚至只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在師資構成方面,西方經濟學專業的教師多于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專業教師。其次,高校在聘教師時“有無海外留學經歷”日漸成為了能否有面試機會的一道門檻。更有甚者,為了達成國際化的指標,一味引進海外教授和海外博士,儼然一副高水平的財經教育面孔,必須混有盡可能多的顏色。在師生的評價體系方面,亦是唯Sci獨尊,中文期刊常常被視作最末尾的選項??梢?西方的話語體系已經在事實上成為我國高校的主流經濟學。因此,政府和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我國經濟學的大量西化傾向,并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予以糾正。

四、經濟匡時,深度融合:財經類人才培養路徑

(一)技術融合,智慧教學

在金融行業正流行一個詞語,叫做“Fintech”,即“Finance”+“Technology”的含義。旨在通過大數據征信、機器人投顧等方式為金融行業注入新的活力。體現在金融教育上的技術融合即通過及時性地更新課堂內容,并使之與創造性的課堂呈現形式相結合,以此達到內容與形式趨向完美的“融合”狀態。值得注意的是,新技術的引入,于課堂而言產生的實際效用并不一定是簡單的1+1等于2。因為任何技術都需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內容改造加工的基礎上才能被賦予更多適用價值。反之,部分高校強制教師于課堂上引入虛擬仿真教學技術,盡管該技術使得課堂效果更為逼真,增強了趣味性,但是,盲目的引入無法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認知水平以及學習對象真實特征,反而可能失真。因此,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不僅僅是各類要素的堆砌,而且應是各類要素的最優組合。融合的關鍵應是,由高校和政府共同推動智慧教學、互聯互通。政府幫助院校建立云計算、大數據挖掘分析服務平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平臺、“一站式”公共管理服務平臺、智慧校園社區服務平臺、綠色校園管理中心等。

(二)學科融合,復合培養

財經類院校依托優勢學科,面向人才培養和服務區域經濟,形成“厚基礎、精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新文科背景下財經教育改革的應然趨勢。一方面,“優勢學科群將以往單一學科對人才的培養擴大為學科群對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通識教育以其利于培養健全公民的長處,對于學科邊界日益模糊、社會分工日益多元的現代社會至關重要。為賦能財經教育的長足發展、財經類人才的市場競爭,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宜從三方面發軔。首先,提高通識課程的質量,開設名師大家領銜的精品課程。堅持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為學生提供門類豐富的跨學科選修課程。其次,積極探索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復合專業,如數字金融、供應鏈管理等跨學科專業。推行雙學位制、主輔修和微專業,鼓勵以小班研討形式進行教學。最后,組建跨學科的師資,鼓勵科際間教師的溝通合作,完善跨學科的成果認證和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學生跨校、跨院系、跨學科專業選修課程、跨學科組隊參加科研項目、學科知識競賽等,幫助教師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開設跨學科課程、開展跨學科教學研究與改革等,為學生復合型知識、能力形成創造條件。

(三)產教融合,創新創業

為彌合部分財經教育在實踐環節上的功能缺位所招致的學生在財經知識、能力與素養的支離,高校宜從三方面著手調和。一是關注間接知識的累積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奠基作用。隸屬于間接知識的財經理論源于實踐,亦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實踐。教師是教學目標能否達成,教學效果能否發揮的關鍵,因而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智慧”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無論是理論課抑或實驗課教師,都應自覺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貫徹終身學習理念,持續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此外,教師應發揮思想育人的作用,有意識地培育學生的實踐傾向和動手能力。二是重視科教和產教融合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擢升作用。在科教融合方面,學院可通過興辦多樣化的財經競賽來激勵學生將學習所得轉化為實際成果,如開展文獻綜述、項目申報書、財經主題征稿、模擬經營、數智財經等比賽。另外,還應鼓勵學生跨院、跨學科間報名、參賽與合作。在產教融合方面,“與行業共商培養方案、共建實習基地、聯辦學科競賽、共同授課等是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此外,為深化校企間的合作,高校還可探索搭建高水平的特色化訂單班,集教學、實習實踐與就業為一體。三是強調“創新創業,拼搏進取”的校園文化對于學生創新精神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做好前期動員工作,并為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比賽的學生提供專業的輔導團隊。

(四)經濟匡時,為國鑄劍

為提升學生的全球競爭力,助力國家外交場合的國際影響力,新財經教育勢必肩負著深耕國際、為國育才的使命。在構建財經學科話語體系方面,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毅力與決心,堅決完成社會和國家在新經濟背景下交予學界的使命。一是打造中國特色的財經教育品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引入課堂、寫入教材”如研發以中國對外開放、市場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偉大成就為核心的教材,和建設一批以大師為引領的涉及新發展理念、數字經濟為主題的研討課程。以此將中國經濟所取得的建設性成果推廣至高校、全國乃至世界。主動幫助欠發達國家培養財經人才,貢獻中國方案,打響中國財經知名度。二是塑造中國特色的教師評價體系,堅決破除“五唯”(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評價體系的桎梏。如完善分類評價體系,根據財經學科自身的特點,量身打造財經教師的評價方案。高校不得以“海歸”經歷作為教師聘任的門檻,更不得縱容唯“sci”至上的科研取向,應鼓勵教師潛心教學、刻苦專研,從而取得代表性成果,并將“教學質量”作為好教師的重要評價指標。政府應鼓勵并資助財經類院校建立聯盟,打造以新財經為引領的人文社會科學世界知名期刊。

為達成“經濟匡時、為國鑄劍”的人才培養目標,新財經教育理應手握理念更新的指揮棒,高舉建設中國特色財經話語體系的旗幟,牢固樹立以習總書記有關教育和經濟的相關論述為方向指南,以本科階段財經人才培養為強基固本的重點任務,在財經類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培育知中國愛中國、集“知識+技能+數據+素質+情操”為一體的國之重器。未來的財經教育勢必將面向世界,找準高等教育于世界發展格局中的中國坐標。

猜你喜歡
財經類財經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財經日歷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雙平臺嵌入式”的“糧味”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貼近生活的商業財經類期刊
財經閱讀時代
孫文科
財經類MBA院校案例研發隊伍建設研究
財經神回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