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年級數學單元結構化設計的研究

2023-04-20 14:36葉妙妙
小學教學參考(數學) 2023年2期
關鍵詞:知識體系系統化

葉妙妙

[摘 要]結構化教學模式是在深入研究、領會教材編排意圖和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利用課堂將知識點聯系起來,利于學生感悟知識體系、培養主動遷移的意識、感受數學的魅力,使學生具備終身受用的能力。從低年級起,若用結構化思想進行單元教學設計,則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建構知識框架、發展結構化思維。

[關鍵詞]結構教學;系統化;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5-0060-03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掌握一件事物的結構,就是理解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意義的聯系。簡單地說,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么相互關聯的。

課堂框架不應是線性的,而應該要系統地設計,通過對教材的解讀、重整進行結構設計,做到教結構、用結構,實現“整體—部分—整體”的目標。教師要從低年級開始有意識地進行結構化設計,堅持每一節課都有高標準的引領和融合滲透,努力讓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主動遷移的意識,為學生今后進行知識關聯、思維活動奠定基礎,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圖1是筆者探索出來的關于單元教學結構化設計的總思路。

一、整體入手,分析教材

教師在對教材內容進行結構化設計時,要從整體知識縱向分析教材,既要理解整體知識的總目標及分學段、分單元、單課時的具體目標,又要處理好知識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了解知識背后蘊含的學科育人價值。教師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打破年級界限,從知識的整體高位進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學段、單元、單課時的育人目標,做到心中有底、長遠規劃。例如,筆者分析第一學段“數的認識”編排時,發現教材將“數的知識”分散安排在不同的年級(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數的認識”讓學生經歷數的形成和拓展的過程,感悟數的結構。每個年級關于“數的認識”的安排都不可忽視,“20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認識數的起點;“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建立位值制的關鍵;“千以內數的認識”讓學生加深理解十進制位值制,深刻理解數的本質,為學習更大的數奠定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把握數的構造的基礎上不斷認識新的數,讓學生從本質上建立起數與數之間的聯系,了解、感受前人創造數的智慧。從長遠發展來考慮,學生在一年級時掌握的數的結構,對其進一步認識其他數有重要作用。因此,從整體知識縱向分析教材是進行結構化設計的前提。

二、單元整合,結構設計

結構化教學,需要教師用結構化思想,從教材內容出發,對教材進行整體規劃,打破單元界限,將不同的單元進行整合,使知識系統化。

一年級上冊關于“20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教材分了三個單元(1~5的認識、6~10的認識、11~20的認識)。筆者嘗試整合這三個單元,從單元知識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整體思考,使知識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突出知識間的本質關系,利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

1.積累經驗

數都是數出來的,但要怎么數才能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筆者在“1~5的認識”單元,就引導學生用計數單位“一”數數(1個一、2個一、3個一……)。學生在數的過程中,逐漸地有了以“一”為單位的數數經驗,理解“幾個一就是幾”,為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十”奠定基礎。

2.概念前置

“6~10的認識”單元,“10的認識”作為一個獨立的課時,目的就是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十”的概念,但教材卻在“11~20的認識”單元的第一課時才揭示新的計數單位“十”?;趯W生學情的分析,筆者嘗試將“1個十”的概念前置到“10的認識”一課進行教學,將“10個一”與“1個十”通過擺小棒聯系起來。

3.遷移類推

在學習“11~20的認識”時,學生不僅通過擺小棒直觀理解數的概念,還通過計數器初步感受位值。在“實物操作+半直觀模型+建立表象”的基礎上,筆者通過課件整體呈現小棒圖及對應的數字符號(如圖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十加幾就是十幾。

這有利于讓學生直觀感受數與數的運算的聯系。同時,學生在進一步探究“10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時,也能自主遷移,即利用腦海里數的組成的表象進行探究,將學習經驗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充分地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能促進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同時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這正是因為教師打破單元界限,有機地融合并進行結構化教學才出現的良好局面。

三、知識關聯,構建體系

數學教學的重要價值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數學素養,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教材將數的運算安排在不同學段的不同單元里,每個單元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塊。這樣的編排讓學生學到的知識碎片化,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鏈。沒有聯系的知識學起來比較吃力。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單元知識進行結構化設計,聯系前后知識,尤其是在起始課上滲透算理,并將算理遷移到后續內容中。由點及面進行結構化設計,更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

1.分析教材

以“20以內進位加法”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起始課是“9加幾”。教材分三個階段由具象到抽象地呈現本單元內容:第一階段是“9加幾”,主要通過具體的操作、直觀的表象建立“湊十”的模型,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第二階段是“8、7、6加幾”,進一步鞏固“湊十”法,需要學生逐步抽象,借助表象進行口算;第三階段是“5、4、3、2加幾”,則更為抽象,鼓勵學生利用“和不變的規律”進行推算。從單元的整體進行分析,教師可以用“教結構,用結構”的結構化設計,溝通單元知識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結構化思維。

2.結構化設計思路——教結構,用結構

基于教材分析,“20以內進位加法”單元的主要編排思路是把重點放在“9加幾”這節課上,形成口算“9加幾”的思路,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再將數學思想方法遷移到“幾加幾”的學習上。筆者對“9加幾”進行如下結構化設計。

(1)動手操作,建立表象。著重讓學生在經歷“湊十”的具體操作后將數與形結合,引導學生在腦海里想象“湊十”的過程。

(2)觀察比較,理解算理。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9+2,9+3,9+4,…,9+9”8道算式和對應的小棒直觀圖,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和的個位上的數比另一個加數少1”的規律,同時引發學生的疑問:少的“1”去哪了?筆者啟發學生通過直觀圖(如圖3)發現:少的“1”其實與9湊成了十。這一過程其實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理解算理,從而實現“具體操作—形成表象—回到具體”的目標,為進一步抽象做準備。

(3)想象操作,建立模型。在第(2)環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鼓勵學生在腦海里想象小棒“湊十”的過程,在想象中加深理解并建立“湊十”的模型,進而掌握算法。當然,除了“湊十”法,我們也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方法。

學生有了認知經驗和方法基礎,學習“8、7、6加幾”時自然要聯系學過的知識,喚醒原有的認知經驗。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進行方法的遷移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8、7、6加幾與‘9加幾的口算思路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去觀察、討論、交流,目的是把問題引向深處,讓學生發現數的本質,并感受知識間的緊密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知識與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初步感受建模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有了學習基礎,學生學習“5、4、3、2加幾”就更是得心應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數學方法的理解,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和數感。

經過結構化設計的課堂讓筆者倍感欣喜,即使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也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透過現象看見數學的本質,并能深入思考數學知識。同時,學生獲得了良好的學習體驗,增強了學習信心,提高了數學能力。結構化課堂是靈動的、充滿活力的,學生真正置身于課堂,學到了真正有用的數學知識和能力,在學生成長的同時,教師也獲得了成長。引用李政濤教授的一段話:“不生長的課堂是無效的課堂,被生長的課堂是僵化的課堂,自生長的課堂是綠色的課堂,當然,共生長的課堂是理想的課堂?!崩硐氲恼n堂是師生能共同成長的課堂,教師應努力設計結構化課堂,盡力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責編 黃 露)

猜你喜歡
知識體系系統化
堅持系統化思維 構建大安全格局
系統化推進回遷提速
CS2013指導下的程序設計課程實踐教學實施方案設計與翻轉實驗教學實踐
構建知識體系的專題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和探索
智能信息處理實驗課程建設
《飛機結構與系統》課程教學問題與改進措施
基于史觀體系的中學歷史知識體系的建構
系統化護理干預在預防腦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觀察
電視欄目系統化包裝與宣傳
系統化工藝在商用車制造中的應用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