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科背景下學術英語課程建設困境及策略
——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

2023-04-20 03:16徐旭艷常欒華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農科英語課程學術

■徐旭艷,常欒華

(1.云南農業大學外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農業大學人事處,云南 昆明 650201)

一、引言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支持地方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深入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計劃和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1]。2019 年1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 年)》,明確提出實施科學研究支撐行動、技術創新攻關行動、能力建設提升行動、人才培養提質行動、成果推廣轉化行動、脫貧攻堅助力行動、國際合作提升行動[2]。該計劃為“科技興農”戰略進一步明確了七個路徑,其中“人才培養提質行動”要求高校從提升農業從業人才質量方面助力鄉村振興。由此可見,實施鄉村振興大政方針,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重要位置,始終貫徹“科技興農”這一戰略方向。在這一前提下,作為“科技興農”的主力軍,國內涉農院校本科生的人才培養質量需要提高。

2022 年12 月底,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新農科建設形成了“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三步曲,在這次涉農院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國邊疆地區的農業院校同樣要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農林人才。然而,新農科發展過程中理應成為科研大軍選拔基礎的本科生卻出現了指導缺位。近幾年,本科生發表SCI 論文的報道層出不窮,既有985/211 等“雙一流”高校的學生,也有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說明本科生的科研潛力、科研熱情、創新精神都不可小覷。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高校要開設跨學科專業的交叉課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3]。因此,在涉農院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國地方農業院校要實現以農林為特色優勢的多學科協調發展,打破固有學科邊界,兼容并濟,融合貫通,推進農科、文科、理科、工科、醫科等交叉融合的創新發展。中國農業大學劉竹青認為,在新農科建設中,應提升與拓寬涉農學科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及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增強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4]。

農科和文科的融合發展方向之一是農科學術英語。農科學術英語通過對農科學術文章進行語類分析、形成農科學術文體的知識體系,是連接通用英語和專業英語的橋梁課程,最終為學生在國際舞臺進行學術交流奠定堅實基礎。農科學術英語以服務農科學科建設和學生專業學習為目標,在關注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加強其學術素養,培養其批判性學術思維,進而提高農科學生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近年來,關于農科學術英語的研究多集中在為研究生所開設的學術英語、與專業課聯系緊密的農科專業英語,對于在地方涉農院校針對本科生所開設的學術英語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旨在從“學術英語”課程建設的角度,分析現狀及困境,提出解決策略,以期為地方普通農科高校的特殊用途英語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二、農科學術英語課程建設困境

農科學術英語建設對于涉農院校的學術型人才培養目標有著不容小覷的重要意義,然而,在地方普通高校農科學術英語的建設過程中,困難重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科大學生人文素養欠佳

從高考文理分科來看,大部分涉農院校的學生是以理科生身份進入大學,相對文科生而言,理科生對于中國文化和語言學科理解不夠透徹,同時也缺乏對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的感知,進而影響高等教育階段的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5]。此外,近幾年來,我國高等農業人才的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囿于傳統的農科教育中重專業輕通識教育的觀念,學生的人文素養欠佳。農科人才被鼓勵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深挖,但卻極易走進功利導向過重、重應用、重實用的誤區。通識教育能夠開闊學生眼界、使其領會人類創造知識、產生知識、生成經驗、進而體會知識造福人類的意義,形成全面綜合的能力,而過度實用、功利導向重的教育難以培養動力十足、潛力巨大的高層次人才[6]。

(二)學生學術意識淡薄

筆者對于云南農業大學大二農科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發展目標模糊,職業定位泛化,學術意識淡薄,對自身學術能力缺乏了解,更無從談起學術自信。從主觀上來講,80%的學生認可學術能力對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但缺乏專業指導、主觀能動性和驅動力,盲目跟隨學校制定的培養計劃,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或學術發展有清晰的認識和規劃。從客觀事實來看,許多已經過了英語四、六級、初步具備學術英語閱讀能力的同學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專業課,無暇顧及學術英語的學習。學生在主觀認識和客觀現實之間存在矛盾,一方面,認可學術英語對其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卻困于學業選擇,不能投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紤]到國家層面的“科技興農”戰略和地方涉農院校的發展目標,目前本科教育現狀存在國家和社會的迫切需求與學生人才質量脫節的矛盾,以及學校的頂層設計與學生的實際認識脫節的矛盾。

(三)學生外語能力基礎薄弱

長久以來,金融、經濟、與互聯網相關的專業是高考志愿填報的熱門專業,而農科是志愿選擇的邊緣學科。從生源質量來看,全國的涉農院校,包括“雙一流”高校,生源大部分來自農村,較之于一線城市,生源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而邊疆涉農院校的生源大多來自于基礎教育較弱的邊疆農村,據不完全統計,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80%的學生來自云南本地,其中70%的學生來自農村,入校時的英語平均分(以云南省高考英語成績為準,總分為150)約為84 分,由此可見,學生入校時英語基礎水平相對較低?!斑吔貐^”“涉農院?!薄稗r村生源”形成制約邊疆農林院校培養注重科研創新、有足夠國際話語能力的人才的三大因素,這為學校學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四)課程建設缺乏相關政策支持

云南農業大學于2019 年在全校范圍內推行分大類教學(人文經管、工科、農科和體育)的大學英語改革,改革后的大學英語分為I、II、III 和IV 四個級別,依次分布在大一大二學年的四個學期,從大二學年第二學期開始新增通識課模塊供學生選修包括,迎合學生考試需求的四、六級輔導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的文化課程以及培養學生學術閱讀和應用能力的學術英語課程。為了提高學生四、六級過級率,于2019 年實施了大學英語免修政策,即通過英語四級的學生可以申請免修大學英語,不少優秀學生的英語學習就此止步,筆者對此進行過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學生迫于大二學年的專業課壓力,放棄選修任何英語課程。作為了解專業前沿信息的語言工具,英語對學生學業、職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國家層面進行了多次中高考改革始終將英語置于主科的地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學正是實現英語學習終極目標(以英語為工具,探索本領域前沿知識)的階段,因為過了四六級就放棄學習英語實在是目光短淺之舉,而這種以應試為目的的英語學習不利于英語教育的發展。

三、農科學術英語課程建設的策略

在國家“鄉村振興、科技興農”的方針政策和“新農科”建設改革的雙重背景下,地方涉農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應既有能適合區域或地方農業發展需求的“立地”人才,又有注重科研創新、有足夠國際話語能力的“頂天”人才,二者缺一不可[7]。作為邊疆涉農院校的代表,云南農業大學是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然而學生人文素養較低、學生英語基礎較弱、學生學術意識淡薄,相關政策缺失等因素不應該成為培養高端人才的阻礙。邊疆涉農院校學術英語課程建設應結合新農科建設和大學英語改革的雙重背景,找準定位,突出校本特色,切實助力學生專業發展,促進學校學科發展。

(一)以師資轉型為抓手,橫縱并舉,內外兼施,提高學術英語課程質量

深化農科和文科的融合,打破學科壁壘,橫向聯合辦學定位一致的同水平涉農院校,縱向整合線上國家一流課程資源,開通靈活創新的融合通道。放眼全國,農科學術英語處于起步階段,學術英語現在是大學英語改革的熱點,大學英語教師轉型的方向,因此,各涉農院校的學術英語師資相對短缺。若能加強與兄弟院校學術英語課程建設的合作,建立虛擬教研室,橫向打造體現農科學科優勢和特色的系列通識課程不失為一個解決師資問題的嘗試方向。

向外尋求合作的同時,學術英語課程建設也應向內發力。一方面,加強自身的師資隊伍建設,開展教研活動,利用好Coursera 等國際在線教育平臺資源,組織教師學習國際學術英語寫作優質課程,在知識層面進行充電;另一方面,在學術英語教學中,利用線上優質課程平臺(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等),整合國家一流課程資源,比如,華南理工大學的“學術英語”課程,結合本校學生情況創建SPOC,利用智慧教學工具,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同時,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使教師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有一定的正面反饋。例如,把英語通識課程建設作為評價大學英語教師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甚至績效考核的硬性指標,充分調動教師課程建設的積極性。

(二)以創新創業項目為契機,雙師合力,通專接力,提升學生的學術意識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倡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教師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其創新創業靈感。創新創業項目的調查、定題、方案制定、方案實施、結果分析本身既是一項實踐項目,也符合學術項目的一般流程,因此,學術英語課程鼓勵學生帶著創新創業項目走進課堂,帶著需求走進書本,以賽促學,以賽促研,激發學生專業學習和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設計方案完成項目;在學術英語老師的指導下,解決語言問題,閱讀文獻,嘗試寫作;雙師合力,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接力,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總結知識,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進入實驗室,形成知識到能力的轉換閉環,激發了農科學生的學術意識,提升了其學術能力,進而提高涉農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在上述過程中,一個助力因素是專業教師邀請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以部分學術英語班級為例,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學生進入學業導師的課題組,基于前期的研究,一項關于滇池治理的創新創業項目獲得立項。學生產生學術需求之后,學術英語課程即從學術論文的構成、語步、寫作方法及語體特點等多角度系統地指導學生進行學術論文閱讀與寫作,采用項目教學法促使學生學以致用,獲得系統的學術論文知識,提高其學術英語讀寫能力。

(三)采用分級教學模式,靈活設定學術英語開設學期,擇優培養科研潛力股

大學英語課程覆蓋面廣,是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設置上,切不可一刀切,既要考慮國家農業發展戰略,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又要考慮各個學院、專業類別的差異以及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的現狀,要保證大部分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尤其要顧及英語基礎處于優劣兩個極端的學生需求。對于學有余力、英語基礎佳的學生,他們已經不滿足通識英語課程的知識含量。據筆者課后訪談,這部分學生大部分有考研意向,學業目標清晰,具備一定的科研潛力。對于這類“吃不飽”的學生,要加強院系合作重點培養,作為通識課程的大學英語課,應采用分級教學,取消大學英語免修政策,督促學生在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后可選修學術英語課程。

學術英語課程的開設學期需要靈活設定。學術英語課程對于語言基礎有一定的要求,筆者認為學術英語課程適用于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的學生。然而,學生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的時間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難以確定,因此,如果僅在某個學期(如,大二學年第一或第二學期)開設學術英語課程,相當一部分學生將沒有機會選修,對于學生專業學習的助力程度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學術英語課程的開設時間應該靈活設置,建議從大二學年開始直至大三學年結束,屆時學生已經修完了大部分的專業課程,或者已經進入學業導師課題組,學生對專業有了全面的了解,產生了深入探索的需求或欲望,作為通識英語和專業英語的橋梁課程,通用學術英語將發揮有效的助力作用。

(四)充分考慮學校的辦學定位,修訂培養方案

各地方涉農院校要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和特點,找準辦學定位。地方涉農院校難以比肩“雙一流”高校,大力培養創新能力強的科研學術人才,但是也不可全力培養迎合區域農業發展需求的職業應用型人才,否則將與當地職業院校的發展目標無異。地方涉農院校應根據學科優勢,學生的整體水平,同時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職業發展規劃,分門別類地培養不同發展方向的人才,確立不同層面的人才質量衡量指標,比如,可以選拔出專業知識扎實、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選修學術英語課程,以此培養學生的科研潛力、助力其專業發展。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熚挥谑孜坏募词恰皞魇诘览怼?。在堅持愛黨愛國的思想教育目標的同時,師長應引導學生的學業發展方向,使其向正確的、更為廣闊的道路上發展。為了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達成人才培養目標,大學該教什么?為了自身學業和職業發展,學生該學什么?這些問題不應由學生基于個體經驗狹隘地選擇,而應是在政策引領和老師的專業指導下,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師生達成一致的目標和理念。

四、結語

在國家鄉村振興的時代主題下,新農科教育對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要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單純靠現有學科在傳統體系下孤立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構建一個多學科復合系統,協同推進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農科學術英語融合了新農科和新文科的發展任務,旨在服務學科發展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其重要性不容小覷。在農科學術英語課程建設中存在諸多主觀觀念和客觀因素方面的障礙,只有突破主觀觀念限制,打破客觀制約因素,并從政策上加以支持,農科學術英語將有助于組建具備國際話語能力的人才隊伍,進而促進涉農院校的新農科建設。

猜你喜歡
農科英語課程學術
農科城如何為鄉村提供“振興樣板”
公費農科生培養試點工作實施
農科問答
農科110專家,你們辛苦啦! 省總工會與省科協聯合舉辦農科110專家送清涼慰問活動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大學英語課程委婉語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