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能力貧困理論的高校心理干預策略研究

2023-04-20 03:56謝榮芝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貧困學生貧困生資助

王 爽 謝榮芝

(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云南 昆明 650000)

引言

能力貧困理論研究了經濟貧困與能力貧困,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貧困學生,首先是由于經濟困難產生了心理危機壓力。這種危機嚴重影響了學生在學習與生活各方面的信心,進而進一步造成了心理與能力的貧困。此時高校要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通過相應學習和思想轉換,使學生掌握改變經濟困難現狀的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因此,高?;谀芰ω毨Ю碚搹娀瘜W生的思想引導、心理干預,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經濟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努力學習,對貧困有正確的認知,進而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順利成才提供有力支撐。

一、能力貧困理論現實內涵

(一)能力貧困理論

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對貧困的界定提出了關于能力貧困的標準,貧困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可行能力。能力貧困是指貧困者在社會資源上獲取或者分配上的可行能力缺乏或處于劣勢,很難通過自身的可行能力在社會上獲取保持自身發展的資源。并且,基于能力貧困理論分析貧困時,一個人的可行能力同處在同一的社會資源下,無法通過自身的能力來改變自身的處境?;拘袨槟芰θ狈е碌牟粌H僅是收入低下、經濟貧困。往往可行能力還會影響到是否存在著健康的心理狀況、受教育情況,以及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成就;是否能夠在公共場合保持良好的自信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社交活動。另外,可行能力是促使一個人實現各種各樣功能性活動的基礎,是自由的、獨立的,功能性活動的組織實施都是自由的。而能力貧困理論現實內涵體現在將經濟貧困與能力貧困相結合,在傳統對貧困的概念分析時,會重視經濟困難家庭的收入分析,簡單地從收入層面去解決實質問題。然而改變貧困者的經濟狀況并不能改變貧困者的貧困狀況,收入是基礎,實質上能力才是改變貧困狀況的根本原因。能力貧困理論則打破了傳統的僅依靠經濟支撐解決貧困問題的格局,開拓了研究評估問題的視角,成為從根本上解決貧困者貧困狀況的重要依據[1]。

(二)能力貧困理論研究對高校各項工作開展的意義

能力貧困理論的研究提高了人們對貧困內涵的認識,打破了傳統從經濟角度界定貧困的概念。以往對貧困學生的判定,僅從貧困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支出上去判斷其是否貧困和貧困程度,對貧困學生的資助也僅停留于經濟支持,解決眼下學生的經濟困難問題。能力貧困理論提出貧困是人們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是新的貧困界定方式。那么高校開展貧困學生資助工作也由此打開了眼界,從傳統的經濟貧困視角中脫離出來,從經濟角度、能力角度、心理角度去給予貧困學生資助,進而使各項資助工作手段和方式做出轉變,從資助方式、思想引導、心理干預等多種方式去做出創新和優化,從而提高貧困者的能力,轉化貧困者的思想,促進各高校各項解困工作更好地開展。通過各種方式的轉變,為貧困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超越經濟層面,以能力為界定,突出了能力的重要性。社會各界及高校在研究學生貧困問題時受到能力貧困理論啟發,關注貧困者的經濟狀況、能力狀況,從能力、經濟、心理等多方面發力,從而有效解決貧困問題。

二、基于能力貧困理論對高校貧困學生心理的動機剖析

(一)社會環境影響因素

社會市場經濟在不斷發生變化,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僅會給學生家庭成員的就業帶來影響,也勢必會影響到家庭的經濟情況,對就業的恐懼以及對就業沒有正確的認識,會導致高校大學生形成較大的就業心理壓力。并且在社會上還有一些經濟至上、急功近利、利己主義等各種不利思想傳入校園中,部分學生形成嫌貧愛富、歧視貧困的觀念,而貧困生處于這種觀念下會導致人際交往受到影響。這種思想觀念存在會導致貧困生出現心理困惑,造成心理負擔。

(二)家庭環境影響因素

基于能力貧困理論上分析家庭教育環境,從傳統意義上分析貧困生是通過家庭經濟困難來進行判定的,那么經濟困難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上會出現經濟拮據、物質缺乏、沒有正確的消費觀念等問題。同時,社會上呈現出的攀比心理,導致貧困生在反觀自身家庭環境時,容易出現自卑,在人際交往上不自信,產生嫉妒等不良心理。而能力貧困理論從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是可行能力的缺失,家庭經濟困難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期待等各方面都會對其性格特征、心理素質造成影響。同時,家長為了解決家庭經濟壓力常年在外奔波,對學生的關注、關心和關愛缺失,相關教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還有部分家長為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問題,將家庭脫貧壓在學生身上。學生背負著較大的期望,會導致精神壓力增大,在社會生活中,容易產生心理挫敗感[2]。

(三)學校環境影響因素

貧困生在進入高校之前所接觸到的教育評價方式多是以考慮學生的成績為主,而進入高校以后會以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基礎,相關的評價標準轉換,很多貧困生在對自己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時是明顯較低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享受著家庭給予的各項優越待遇,而貧困生由于自身經濟資源缺乏,在高校中的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方式都與其他學生有所不同,貧困生的思維就會產生矛盾。若在這期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心理教育引導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會導致貧困生的思維方式受到影響,認為社會不公平、未得到應有的尊重等。除此之外,在傳統的資助工作開展時重經濟、輕心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但未充分地考慮貧困學生的心理因素,未很好地保護受資助學生的自尊心,。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的心理受到影響,部分貧困學生產生極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對資助的防范意識[3]。

(四)個人內部影響因素

基于能力貧困理論分析貧困學生的心理時可以發現,學生的個人內部影響因素是最突出的。家庭文化環境、接受教育的條件及經濟條件的影響,導致部分貧困學生未形成正確的認知,自我控制能力弱、未對自身進行正確的定位,消極情緒、自卑心理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為內向、膽怯、情緒化、自我價值感較低等。結合實際情況發現貧困生心理貧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問題上:一是自卑心理。這是貧困生心理問題的突出問題,家庭經濟貧困,面對各項費用,感覺低人一等;還有部分來源于偏遠貧困地區的學生,在藝術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接受得較少沒有特長,認為自己平庸所產生的自卑心理。二是焦慮心理。貧困學生有很多心理沖突、矛盾心理,面對較大的經濟壓力,有著較強的心理負擔,最為突出的是經濟交流和學習成績焦慮。三是嫉妒心理。貧困學生嫉妒家庭富裕的學生,不服氣、在心理不平衡導致一些不良心理產生。四是封閉心理。經濟條件不如他人而產生的自卑導致部分貧困學生將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接觸,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4]。

三、基于能力貧困理論的高校心理干預路徑

(一)思想解困

基于能力貧困理論的高校心理干預策略,應從貧困學生的思想入手,以思想作為引導,使學生能夠首先在思想上解除貧困,讓學生樹立正向的思想,再由思想引導自己的行為轉換學習方式、人際交往方式。思想解困上的策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貧困觀教育,使貧困學生對貧困有正確的認識和健康的心理狀態,促進貧困生了解經濟貧困是暫時的,而精神貧困才是長久的,使貧困生明白貧困并不可怕,只是人生苦難中的一部分,只要勇于克服,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就可以擺脫貧困。二是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自立自強、發憤圖強的精神可以使貧困生從心理樹立戰勝貧困的理想信念。各高校應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主題活動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等途徑使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思想價值觀,使貧困學生能夠以積極向上、堅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對貧困,促進貧困生能夠在活動中找到自信、贏得尊重,幫助貧困學生在活動中展現自己的可行能力,進而從心理層面解除貧困。三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即將面對社會,良好的合作意識、合作型親社會行為都會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社會責任意識教學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通過誠信、感恩、樂于助人等責任意識的引導,不斷豐富貧困學生的責任情感能力;以各種專業教育、實踐活動為載體,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接收到不同方式的合作,促進貧困生能夠在合作過程中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

(二)社會支持

經濟上的匱乏只是貧困的一個方面,而最重要的是能力上的貧困,從社會上給予支持,使貧困生能夠識文認字、享受政治參與等各項自由,促進貧困生能夠在社會群體中得到尊重、關心和關注。結合目前我國高校對貧困生所開展資助工作來看,社會各界確實給予了貧困生較多的經濟支持和物質支持,很好地解決了一部分貧困生的家庭經濟困難問題?;谀芰ω毨Ю碚摵托睦砀深A策略角度來看,社會各界還應給予貧困生精神支持和情感支持。從高校角度出發,給予學生精神情感支持,可以從校園文化建設、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等多方面給予學生肯定、信任、尊重,使學生在校園生活中能夠得到精神支持和情感支持,促進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從心理層面更好地脫貧。從學生管理工作角度出發,貧困生長時間與其他學生生活在一起,而很多不良心理來源,都是由于周邊環境的影響。為了使貧困學生能夠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生管理工作開展時應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在班級學生管理工作開展時、寢室管理工作中都應該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相互關懷、誠信互助、樂于助人的人際氛圍,使每個學生都養成良好的合作共贏意識,共同促進、共同發展,進一步為貧困生身心健康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三)心理援助

對于高校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高校應該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援助工作,在資助工作機制中融入心理援助,心理援助工作和資助工作同向同行。心理援助工作開展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各高校應結合實際情況設立心理咨詢平臺、校園心理咨詢室、線上心理咨詢渠道,以專業的心理教師為主導,開展各項心理援助工作,尤其是線上心理咨詢渠道的構建是非常關鍵的。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高校能夠隨時了解到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也能夠及時提供給學生心理干預,更好地做到隱私保護,使學生能夠放下戒備更好地吐露心聲,提高心理教育的質量,全方位地促進貧困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二是高校應提供多種形式的心理援助服務,分析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同思想政治工作一起開展,從人生理想、心理知識、心理技能等多方面策劃專題活動、講座,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強化實踐活動,使貧困生能夠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體會資助的情感,促進學生能夠形成奉獻精神,在各項活動中面對現實,樹立正確、積極向上的思想價值觀念。三是高校全體教師參與心理援助工作。每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都要關注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的心理狀態,若發現有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思想存在,給予學生正向的心理引導。

(四)經濟資助

在能力貧困理論中提出經濟貧困只是一方面,從經濟貧困方面去解決學生的經濟問題也是對貧困學生心理干預的一種措施。因此,高校應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科學的貧困學生資助機制和資助工作開展制度。從貧困學生認定開始,到資助落實的各項工作開展情況,全方位地通過機制和制度引導落實各項資助工作。一是建立貧困學生資助機制。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完善各項評定工作,發揮出資助育人的作用,使那些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支持,緩解貧困學生的經濟壓力。二是制定資助工作開展制度。高校需要充分考慮制度建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各環節的廉潔工作落實到位,促進家庭經濟貧困學生更好地認識到高校的經濟資助是公平的,給予全體學生正向影響。三是高校應重視勤工助學機制的建立,基于人力貧困理論下勤工助學的經濟資助方式是最佳途徑,高校應尋找更多崗位,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機會,使其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解決部分經濟問題。但需注意的是應對提供給學生勤工助學的崗位應全面審查,保障安全性和合理性。通過勤工助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可行能力,進而實現“造血型”資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使學生能夠在勤工助學機制中學習到更多的能力,促進貧困學生能夠更好地走入社會[5]。

結語

綜上所述,能力貧困理論為高校研究貧困生資助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強化可行能力的培養。從貧困學生的心理出發,分析貧困學生的心理貧困影響因素,采取合理科學的高效心理干預策略,提升貧困學生的能力,使貧困學生能夠從心理實現自我解困,促進貧困學生能夠成人成才,有效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為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人才。

猜你喜歡
貧困學生貧困生資助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美國防部資助研發能垂直起降的無人機
軍旅書法家李洪海捐助蘭考縣貧困學生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貧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籌資百萬救助貧困學生
十年籌資千萬元 資助八千貧困生
結對"百千萬"情暖貧困生
克力朩傾心捐助貧困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