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教育的烏托邦建構與展望
——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述評

2023-04-20 11:24孟令軍
教育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愛倫母性兒童

孟令軍

(湖州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湖州 313000)

《兒童的世紀》(TheCenturyoftheChild)一經問世,就引發了歐洲教育學界的關注,被稱為“一本充滿活力的書”[1],此后被翻譯成26種語言[2]。作者愛倫·凱(Ellen Key,1849—1926年)也因該書被冠以“改革措施運動的先知”[3]、“北歐女子的先覺”[4]、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那片土地上第一個女人”、“婦女政權論者”[5]、“兒童世紀的先驅”[6]、“永恒的女祭司”[7]、“現代的圣布麗姬”[8]等多種稱號。她的兒童教育思想在德國、英國、瑞典等歐美國家廣泛傳播,[9]隨后經過翻譯影響到了日本[10]、中國[11]等多個亞洲國家。

一、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

歐美學者比較重視愛倫·凱的教育思想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研究?!稅蹅悺P,她的生活和工作》(EllenKey,HerLifeandHerWork)一書介紹了愛倫·凱的生活和工作經歷,以及她所主張的教育思想(1)參見:HAVELOCK ELLIS.Ellen Key,Her Life and Her Work[M].trans A.E.B.Fries.New York &London:G.P. Putnam’s Sons,1913.?!秲和瘷嗬氖兰o》(TheCenturyoftheRightsofChildren)則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兒童的世紀》做出解讀,認為該書揭示了一種新的兒童文化的發展方式,并討論了兒童被愛的權利、選擇父母的權利以及淘氣的權利等。[12]《限制或解放:愛倫·凱對學校、宗教教育的看法》(Limitorliberation:EllenKey’sviewonreligiouseducationinschool)討論了在當時政治—宗教框架下愛倫·凱對宗教和學校教育的態度,特別對宗教教育給兒童帶來的是限制還是解放做出細致探討。[13]第二,對愛倫·凱著作的書評。如《愛倫·凱所著的〈兒童的世紀〉》(The Century of the Child by Ellen Key)簡要介紹了《兒童的世紀》的思想內容和主要觀點。[14]第三,把愛倫·凱的教育理念與其他教育家進行對比研究。如《愛倫·凱和魯道夫·契倫論戰爭、和平和一戰后歐洲的未來》(Ellen Key and Rudolf Kjellén on war,peace,and the future of post-First World War Europe)考察了同為瑞典公共知識分子的愛倫·凱和魯道夫·契倫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揭示了他們的政治背景和世界觀。[15]《個人主義與利他主義之辯》(Debating Individualism and Altruism)討論了一戰前德國中產階級女權主義者的溫和團體,特別是格特魯·伯伊默對愛倫·凱作品的批評與接受,并討論了兩位對宗教作用的不同態度。[16]

國外對愛倫·凱教育思想的研究較為多元,無論是對其教育思想的探討還是對比研究,都呈現出研究多樣化的趨勢,并且從研究時間上看也是比較持久的。不過仍需要看到的是,在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研究中,其所研究的范疇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學校教育兩方面,即便是有文章關注到了愛倫·凱的宗教教育,也沒有把它納入到整個兒童教育思想的框架內加以討論。

(二)國內研究

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譯介,愛倫·凱的“母性論”“新性道德”等思想傳入中國,對我國20世紀20年代的女性解放思潮[11]和五四新文化運動[17]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就目前學界的研究現狀來看,對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研究主要可分為譯介研究和專題研究兩部分。在譯介研究方面,沈澤民翻譯了《戀愛與道德》(2)參見:愛倫·凱著,沈澤民譯:《戀愛與道德》,上海書局1925年版。,愛倫·凱批評了傳統的婚姻觀念,主張自由戀愛,建立新型家庭關系;朱舜琴翻譯了《戀愛與婚姻》(3)參見:愛倫·凱著,朱舜琴譯:《戀愛與婚姻》,光明書局1926年版。,以愛為基礎的戀愛是構建幸福家庭的基礎;黃石翻譯了《母性復興論》(4)參見:愛倫·凱著,黃石譯:《母性復興論》,民智書局1926年版。,該書把母性作為女性的自然屬性,民族、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都與母性息息相關。在評介方面,瑟廬的《愛倫·凱女士與其思想》[18]簡要概括了愛倫·凱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茅盾發表的《愛倫·凱的母性論》[19]164-173論述了她的母性觀。此后,有關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的評述多集中在教育研究史中,如滕大春主編的《外國教育通史》(第四卷)、張斌賢主編的《外國教育史》、單中惠編寫的《西方教育思想史》等。在國內,專題研究愛倫·凱的著作和論文相對較少,學術論文有龐德祿的《愛倫·凱的教育思想述評》[20],楊潔、閆娜的《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探析》[21]和吳明海、李功雨、梁芳的《愛倫·凱“兒童的世紀”教育思想及其借鑒意義》[22]三篇,碩士論文有張霞的《愛倫·凱教育思想研究》(5)參見:張霞著:《愛倫·凱教育思想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版。和雷蕾的《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6)參見:雷蕾著:《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版。兩篇。

就國內研究來看,其研究范疇同樣集中在家庭和學校教育兩方面,而忽視了對宗教和社會教育兩個維度的考察,研究不夠整體全面。同時,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具體研究中也存有可商榷之處:從家庭教育上看,學界關注到了愛倫·凱提出的新型家庭教育模式,但沒有對其主張的“女內男外”的家庭結構做出深入分析。此外,愛倫·凱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并不意味著認可所有的家庭教育,她批判了兩種家庭教育,當前學界對此關注也不夠;從學校教育上來看,當前學界看到了愛倫·凱提出的新式學堂以及對體罰教育的反對,不過就此認為愛倫·凱“推行新式學校教育”[21]的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另外,從教學模式上來看,學界關注到了愛倫·凱提出的開放式教學,但認為她“否認班級授課制,否認教師的指導作用”[20]的觀點也有悖于她的思想主旨,愛倫·凱不曾否認班級授課制以及教師的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對愛倫·凱著作的文本細讀,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和深化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并指出它是帶有烏托邦性質的建構與展望,以期豐富對愛倫·凱教育思想的研究。

二、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19世紀前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及傳統教育不適配社會需求等因素影響了教育思想、制度和實踐的發展??茖W知識被納入教育中,兒童身心發展成為教育關注的重點。教育由原來的古典教育轉向了科學教育,出現了新人文主義教育、主知主義教育、幼兒園教育、全人類教育等新的教育思想。新人文主義教育主張教育應是無功利性的,它反對崇尚科學知識的百科全書派和功利主義派;主知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提出兒童的關聯理論,認為教育應加強對兒童的管理,以培養有序的道德觀念;幼兒園教育則強調學前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重要性,福祿培爾主張兒童在游戲中發展;全人類教育思想反對等級學校,主張普及教育。

19世紀后半期,歐洲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茖W知識的進步,特別是生物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為“新教育”提供了科學依據。新教育思想批判了傳統教育,它更注重兒童個性自由的發展,愛倫· 凱的兒童教育思想就是新教育運動的一部分。雷迪認為學校應促進兒童身心的自由發展,教師與兒童之間應是真誠的信賴關系。德可樂利批判了傳統教育過度關注課本知識、學科細化等弊端,他主張生活教育,認為兒童應從生活中學習。新教育運動注重把現代生物學、心理學的學科納入教育教學中,重視兒童的自主性,在教學中也更加強調科學教育。[23]

通過對歐美教育史中“兒童研究運動”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想史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在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出現之前,新人文主義教育對審美、道德等精神層面的關注以及對教育的無功利性的關注與愛倫·凱對“未來學?!钡臅诚牒蛯逃呐惺且恢碌?幼兒園教育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和愛倫·凱重視兒童教育也有相似性;全人類教育思想主張的教育同等化和宗教與教育相分離的觀點與愛倫·凱主張的為所有人建立“高級意義的學?!薄敖K身學習的學?!焙托滦妥诮探逃奶岢鲆灿谐欣m性的關系。雷迪主張的真誠信任的師生關系與愛倫·凱對教師灌輸知識的抨擊內在邏輯相符;德可樂利反對學科細分與愛倫·凱強調教育回歸生活和自然是相同的??梢哉f,愛倫·凱提出進入的新世紀(即1900年以后)是“兒童的世紀”,這一觀念的提出并不是憑空而來,它順應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的發展規律。

此外,從瑞典歷史發展來看,19世紀后半期瑞典進入工業化階段,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婦女和兒童成為主要廉價勞動力來源。同時,19世紀的瑞典對“家庭價值觀”仍比較重視,如《瑞典家庭雜志》和《家庭之友》等新雜志的發行,它們宣揚并標榜家庭和睦的價值理念。瑞典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和對家庭價值觀念的重視形成了沖突。這一點也體現在愛倫·凱既主張婦女獨立又強調婦女要有母性氣質并回歸家庭等方面。在學校教育方面,瑞典的宗教教育與學校教育關系密切,十六七世紀,教會實際上成為了國家的一個部門,民族主義和民主的教育理念也使宗教教育得到了深化。[24]5在1842年頒布的《公共教育法》(the Law of Public Education)中,它確保了7~13歲兒童獲得基礎教育的權利,其教授范疇包括讀、寫和算術,以及路德教基本信條等。[25]在瑞典青年運動中,赫丁(Hedin)和伯格(Berg)于1879年和1882年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人會議上批評了學校教育中學習宗教教義的授課內容。隨后,在1897年第四次工人會議上,爭取學校與教會相分離,把學校而不是教堂作為教授知識的教育場所。1904年文法學校委員會的成立,取代了大教堂負責課程教授的教育職責。[24]11-13可以看到,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的提出符合了時代發展的教育訴求:工業化對勞動力的需要使婦女走出家庭,獲得工作的權利,不過它又動搖了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路德教在瑞典國內依舊占有主流,宗教教育與學校教育相分離的理念也開始嶄露頭角。因此,19世紀瑞典的社會狀況為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提供了現實依據,它是針對瑞典工業化發展向教育提出新要求所做出的反應。

三、愛倫·凱對傳統教育的批判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在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中占有核心位置。家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前端,在生活中以或隱或顯的方式影響著兒童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她首先批評了兩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無論父母只為自己的利益存在,還是為孩子傾其所有,其結果都是可悲的?!盵26]173家庭教育既不是在生活中只關注自我利益也不是犧牲自我,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以有意識的教育教化和無意識的家庭氣氛共同建構起來的。從受教育群體上看,學校教育需要關注多數學生的發展需求,難以顧及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家庭教育面對的是單個或少數兒童,在時間、精力等方面更為充裕;從教授內容上看,學校教育以學習科學知識為重心,家庭教育以培養品性為主;從教育影響上看,學校發揮作用的時間和場所有限,而家庭作為兒童生活、學習的場域,在時間上是持續不斷的,在空間上又是無所不包的。

(二) 機械化和功利化的學校教育

愛倫·凱批判了傳統學校教育中引以為傲的秩序、方法、制度、紀律等內容,她表示這種不從兒童角度而是從教育者角度制訂方針、政策的學校教育是“教育犯罪”。她指出當今學校教育的病癥:“在教育兒童時,最大的錯誤仍然是把‘兒童’當作一種抽象的概念,把他當作一種無機的或個人的材料?!盵26]145傳統教育中“教”與“學”不是雙向互動,而是單方面的灌輸,學校教學是流水線式的重復生產,它培養出來的是缺乏生機的工業產品。統一的紀律要求限制了兒童個性的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被成批次地制造,這種專業化、統一化的教育加工生產方式是對兒童個性發展的戕害,是對受教育者樣態多樣化的忽視。

愛倫·凱對知識和教育做了區分:知識可以通過不斷積累獲得,它是固定的、無機的、中立的;教育與觀點相關,它是變動的、有機的、引人向善的。當前學校教育是知識的講授而非教育的學習,機械式的學校教育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價值引導,“教育”中“育”的一面被抹殺了,只剩下知識的“教”。愛倫·凱批評了機械化和功利化的學校教育,指出這培養的只能是缺乏思辨能力的工業產品。

(三) 社會教育的缺失和僵化的宗教教育

體罰和雇傭童工是社會教育缺失的主要體現。愛倫·凱批判了馴化兒童的體罰教育,它既不道德又容易滋生暴力?!绑w罰對受體罰者和施體罰者都是一種羞辱,它是無效的?!盵26]328體罰作為教育的手段,它直觀地表現出教育的強制性和規訓性。在愛倫·凱看來,體罰引發的是奴性思維,它使兒童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表現自我,是對自我意識的否定。此外,體罰只能帶來不良的結果,體罰的效力是短暫的,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兒童的邪惡意志,甚至會加劇兒童的逆反心理,強化其邪惡感。體罰最嚴重的后果是對道德觀念的錯置,它以強制的方式規訓兒童的言行,從根本上否認了兒童具有獨立意識和自我判斷的能力,凡不符合社會的行為統統以懲罰的方式強行馴服,這會使不道德、不正當和非正義的觀念變得道德、正當和正義了。

愛倫·凱堅決反對雇傭童工行為。工業化發展加劇了對工人的需求,機械式的操作工種被分配給更靈巧的兒童,對兒童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害,并使上層階級的奢靡放縱與下層社會的貧困潦倒相對立。從兒童教育來看,雇傭童工影響了兒童的身心發展;從社會發展來看,它加劇了社會內部之間的矛盾,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在宗教教育方面,愛倫·凱批評了把基督教教義視為絕對真理的教育理念:“在影響人類的所有錯誤教育中,最危險的錯誤是這樣一個事實,即現在的孩子被教導把《舊約》中的世界視為絕對真理?!盵26]285在知識方面,人們從對基督教的感性信仰轉為對自然科學的理性認識,宗教所教導的知識和科學知識完全相悖相離;在觀念意識方面,資本主義追求的個人利益最大化也與基督教宣揚的愛人如己理念大相徑庭。此外,在婚姻方面,基督教主張結婚應遵循上帝的旨意,宗教婚姻是對愛欲的抑制而非凈化,所培養的是責任而非愛,這也與自由婚戀觀相矛盾。宗教想要發揮教育的作用勢必要做出適當調整,它“不應該以孩子需要基督教為借口把孩子培養成基督徒”[27]297。

四、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以愛和母性為基礎的家庭教育

1.以愛為基礎的戀愛觀

愛倫·凱認為,傳統戀愛觀“以強制為基礎喚醒了靈魂和感官上的敵意”[26]35,它不會帶來幸福的婚姻。她主張人們應自由戀愛,只有在愛情中才有可能孕育出優秀的兒童。愛倫·凱把兒童置于戀愛婚姻中的重要位置,自由戀愛的前提是對兒童負責,兒童是戀愛的主導。

2.以母性為基礎的婚姻觀

以母性為基礎的婚姻觀是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中最重要,也是被討論的最為廣泛的一部分。愛倫·凱認可了婦女解放運動的現實價值和意義,不過她又是謹慎的:“婦女解放運動是世界歷史上所有爭取自由運動中最重要的運動。不過它是將人類引向更高還是更低的方向,這是當今最嚴峻的問題。那些無條件地主張前者或后者的人,是做了不成熟的判斷?!盵28]60愛倫·凱看到了婦女解放運動帶來的權利自由,不過它在使女性獲得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權利的同時也動搖了家庭的根基,在宣揚自由獨立之余又帶來了自私利己的潛在風險。

愛倫·凱批評了婦女解放運動帶來的混亂和無序,指出這“很容易陷入一種毫無道理的利己主義之中”[26]64,婦女解放運動帶來的最壞影響就是對母性的忽視。她認為兒童發展是高于女性自由的,女性擁有選擇工作的權利,不過一旦她想要或將要成為母親時,她就應考慮這份工作對兒童造成的可能危害。愛倫·凱進一步指出當前女性氣質中存在的問題:“早期對女性氣質的定義忽略了女性存在中的人類普遍因素,而現在對女性氣質的定義忽略了女性存在中的女性因素?!盵28]104傳統思想把女性視為男性的附庸,這是對女性氣質中人類普遍性的忽視,而婦女解放運動過度強調了兩性之間的共性而忽略了女性的特性。

愛倫·凱從人格原則分析了女性的氣質。人格原則的形成受智力動機、道德動機、情感動機和審美動機的影響,只有四種動機相協調時人格才能獲得整全,“這種和諧一直是最優美的女性所特有的”[28]105。為此,“婦女必須以一種更加完美的方式來完成她迄今為止最崇高的任務:生育和養育新一代?!盵28]187愛倫·凱從本體論的意義上賦予了女性獲得的整全人格,女性具有調和四種動機的能力,這種完滿借助生育得以傳承,生育是女性的天然驕傲,是其殊榮的表現。

愛倫·凱認為性別分工是有其合理性的,如在一些重體力勞動上,女性天然不如男性。兩性不是對抗關系,而是“兩者相互補充和幫助”[28]16。部分女性主義者就此認為愛倫·凱的婦女觀是保守的,這會導致女性重新回到家庭中,淪為生育的工具、家庭的保姆。(7)如芬蘭婦女協會成員、國際知名女權主義者格里彭貝格(Alexandra Gripenberg)在劇本《肖像,或十一個女人》(Portraits,or Eleven Women)中就嘲諷了愛倫·凱的家庭教育,認為這嚴重阻礙了婦女解放和人類進步。參見Tiina Kinnunen.Fighting Sisters:A comparative biography of Ellen Key (1849-1926) and Alexandra Gripenberg (1857-1913) in the contested field of European feminisms[M]//Erla Hulda Halldórsdóttir,Tiina Kinnunen,Maarit Leskel?-K?rki,et al.Biography,gender and history:nordic perspectives.Turku:k&h,kulttuurihistoria,Turun yliopisto,2016:144.這種評價其實多少是有失偏頗的。誠然,愛倫·凱不是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她是以溫和的方式對當前家庭教育做出改良。在她看來,婦女解放的價值在于使女性獲得選擇的自由,獨立女性和回歸家庭二者并不矛盾。

愛倫·凱把女性分為作為母親的女人和作為女性的女人,肯定了前者回歸家庭的價值,批評了后者回歸家庭的行為。對于女性來說,母性是根本性的自然法則之一,“即便是作為情婦,其最好的品質也與她天性中的母性密不可分?!盵27]124同時,愛倫·凱把母性氣質抬高至社會層面,認為這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母性氣質與民族活力和國家發展密切相關聯,一個民族的活力取決于女性生育和撫養孩子的能力和意愿,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母親。從自然法則層面上看,母性是女性所特有的自然屬性,它是基本法則之一;從社會準則層面看,母性是民族、社會和國家得以持存的根基。

(二)以發展個性和注重生活為主的學校教育

1.注重兒童個性的發展

在愛倫·凱看來,學校教育應是以兒童為中心的無差別教育。所謂以兒童為中心,意味著學?!敖o孩子提供材料來構建自己的個性,讓他完成這個構建工作?!盵26]160-161無差別教育則意在表明教育的共性,教育不以性別、種族、信仰等不同而有所區別,學校教育應當是開放式的、包容的,它在敞開的環境中允許兒童平等自由地發展。

金屬空氣電池是燃料電池的一種,是以金屬為燃料,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產生電能的一種裝置,是新一代綠色電池的代表之一。金屬空氣電池與一般電池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只有一個電極儲存能量,另一個電極依靠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提供能量。金屬空氣電池就像大部分生物一樣,要正常工作,就得呼吸新鮮空氣。

當然,平等自由發展并不意味著無序發展,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仍有存在的必要,愛倫·凱認為教育者最主要的職責是陪護而非教導:“教育者最偉大的技能是暫時保持沉默?!盵26]161教育者的失語不是不作為,而是在保護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對兒童的干預,在必要時提供保護。在愛倫·凱看來,學校教育是自由的守望,它提供的是一個自由的場地,一種無礙的守護,一份安全的保障。

2.教育回歸生活的旨趣

在愛倫·凱那里,學校教育應回歸現實生活。新型的學校教育應“依據孩子的特征、技能和需求而做出與現實生活世界相關的方法?!盵29]愛倫·凱暢想了理想的學校教育樣式:未來學校的考試是沒有試卷的,教官會陪同學生走到戶外,考察他們對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歷史的理解;未來學校是被大花園所包圍的,兒童在審美教育中得到心靈的凈化;未來學校是帶有禮堂和操場的,兒童可以享受藝術的洗禮和自由玩耍的愉悅;未來學校是被藝術環繞的,兒童的藝術感被藝術品所喚醒。[26]260-266她用詩意的筆法描繪了未來學校的狀態,兒童在學校獲得自然、生活、藝術的多重審美體驗,從生活中獲取知識,同時又把知識應用于生活。

基于此,愛倫·凱反對學科細化分類的教學模式,“不是每一門學科都要細分……要將藝術史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盵26]216把理性知識與感性經驗相結合,把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在現實生活中把所學知識加以利用,把知識融入現實中,在生活中使兒童的情感得到升華,審美得到提升。傳統教育制度被徹底廢棄、替代,以兒童個體活動為主旨的生活教育成為主流。在未來學校中,切實以兒童為發軔點,回歸生活的教導,實現生活與學習的交融共存。

(三)建立法規的社會教育和新型宗教教育

1.社會立法教育

愛倫·凱進一步指出社會立法教育和新型宗教教育的重要性。在社會教育方面,她認為兒童的墮落與社會相關,“墮落的兒童是社會本身的產物,社會就像一個暴君,挖瞎了一個人的眼睛,然后毆打他,并責怪是他自己找不到路,它通過懲罰迫使他們走上‘美德之路’?!盵30]323雖然愛倫·凱反對體罰教育,不過她也承認適當的疼痛還是有必要的,比如說兒童不知道火的危險,那么在安全范圍內使他碰觸火并感受到灼傷感,在愛倫·凱看來這是合適的,因為它會使兒童對火有切身的體會和認知,可以減少以后的危害,不過這種體驗應以保護為前提,不能帶有風險性。

愛倫·凱批評了在兒童教育中社會教育的脫節,在她看來,法律法規的作用甚微,不過它又是不可或缺的:“在人類的改良方面,風俗和情感的改變總是最重要的。與之相比,立法的影響微不足道?!⒎ㄓ兴淖饔??!盵26]59她指出,在兒童和婦女保護方面,“當前社會意識的當務之急是制定一項保護兒童和婦女的有效立法?!盵26]323愛倫·凱主張社會教育建立法律法規,以保護兒童免受體罰,減少雇傭童工事件的發生,通過制定撫養權以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

2.信仰自由的新型宗教教育

愛倫·凱對宗教教育的態度是復雜的。她認為,宗教教育要尊重兒童的自我需求,它是對教育的增補,不能是強行傳道,以布道的形式對兒童進行宗教教化是不合適的。宗教教育要以激發兒童的興趣為著力點,在尊重兒童意愿的基礎上實現宗教教化。在愛倫·凱看來,宗教教育是可行的,但不是必須的。正如她所指出的那樣,“自發的懺悔是很有意義的,這是一種深切渴望得到寬恕的欲望。但是,一種人造的情感無論何時何地都是毫無價值的?!盵27]131愛倫·凱主張宗教信仰自由,兒童擁有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愛倫·凱的生命信仰并不強調脫離宗教的自由,而是強調信仰的自由?!盵30]人們之所以棄惡揚善,并非出于宗教宣揚的善在天堂、惡在地獄的知識和道德,而是善本身就比惡更值得追求,這本身和宗教無關。

愛倫·凱提出的新型宗教觀和原有基督教教義并不相同,她并不認可基督教所提倡的自我犧牲精神,“她的愿景可以被視為一種宗教的愿景,旨在拯救人類,即使它不是一種基督教的救贖形式?!盵31]愛倫·凱的宗教教育始終以兒童發展需求為主旨,帶有鮮明的個人主義色彩。同時,她的宗教教育又是與時俱進的,借助達爾文進化論和心理學實驗對基督教教義中不符合社會發展和科學知識的內容(如傳統基督教的婚姻觀、善惡觀等)做了適當刪改。因此,愛倫·凱建構的宗教教育觀是復合的,它是一條“從基督教到生命信仰的愛倫·凱之路”[32],是個人主義、進化論等思想雜糅的兒童宗教教育觀。

五、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的反思與啟示

距愛倫·凱提出“二十世紀將是兒童的世紀”已有一百余年,兒童的身心發展日益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重點話題。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中的部分觀念業已成為教育和社會領域的共識,如倡導兒童個性發展、反對體罰、強調跨學科教學等等。正是因為這些思想已經成為當前兒童教育的傳統慣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它的持續性深入研究稍有不足。愛倫·凱兒童教育思想的相關觀念符合了兒童教育的發展規律,這使它被廣泛地接受、采納和運用,成為兒童教育活動的教學指導。從這一點來講,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實現了從新式教育到教育共識、從教育理論到教育實踐的范式轉換,在教育學界出現研究式微的現象恰恰證實了它的成功。

不過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既包含對現實教育的批判,又帶有對未來理想教育的憧憬。它是帶有對未來的美好期許,是烏托邦式的教育愿景。這種兒童教育的理想范式一方面可以作為參照系,通過它我們可以反觀和審視當前教育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它也寄托了愛倫·凱對理想教育的期盼,理想化的教育理念雖然不能直接作用于現實世界和生活,但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是可以更新、轉換人們的教育觀念的,而人是可以改變社會和世界的。愛倫·凱提出的理想化的兒童教育理念是以間接而非直接的方式影響了教育理念和教學活動的革新。因此,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既具有當下性又具有未來性,它是通過對現實教育的批判來完成對未來教育的展望。

(一)理想化的家庭教育

愛倫·凱提出的以“愛”和“母性”為基礎的家庭教育是很難實行的:“愛”和“母性”帶有很強的感性情感,我們很難對這種新型家庭教育制訂合適的標準,這為評判家庭教育是否為兒童的健全發展提供保障帶來了實操上的困難。愛倫·凱贊成女性獲得自由獨立的權利,不過在這權利之上她又懸置了“母性”氣質,主張女性應以“母性”特征為主,必要時犧牲個人權益。愛倫·凱提出的“長期以來所宣稱的婦女個性的自治與僅通過婦女對生育的承諾而使人類變得更完美的預言是不相容的?!盵33]無論是以愛為基礎的戀愛觀還是以母性為基礎的婚姻觀,它們都是愛倫·凱理想化的家庭教育模式,只提供了一種未來的可能,但在具體的實操性和可行性層面則需要打個問號。

(二)烏托邦式的未來學校

愛倫·凱的未來學校是帶有鮮明烏托邦性質的,它是對未來的一種構想,“在‘家庭學?!蟮膶W校教育,愛倫·凱沒有提出任何系統的方案?!盵34]學校教育的受教育者是群體而非個體,它從源頭上斷絕了全面發展學生個性的可能性。在未來學校里,兒童的發展是自由的,是無蔽的,是敞開擁抱知識的,是面向自我和世界的。愛倫·凱用文學性的語言描繪了未來學校的美好愿景:“當方舟來到旱地時,人們不需要建造學校,而只需種植葡萄園,在那里,聘請的教師將成熟的葡萄帶給孩子們?!盵26]257理想的學校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它沒有圍欄的束縛、沒有知識的灌輸,它從現實生活中來又回到現實世界中去,兒童在個性興趣的感召下自由采摘知識的果實,它是一種烏托邦的理想教育圖景。

(三)浪漫化的社會、宗教教育改革

愛倫·凱重視社會和宗教教育的作用,她的兒童教育觀是立足社會的,“愛倫·凱是一個致力于改變社會的夢想家”[2]。不過她把希望寄托于情感良知,認為社會立法的效用甚微,這又注定了她是帶有浪漫色彩的夢想家。她主張通過立法來減少體罰和雇傭童工事件的發生,不是立足現實對立法做出具體規定,而是把立法作為對情感良知的適當補充,愛倫·凱所提倡的,我們可以稱其為浪漫的制裁。[35]立法是必需的而非必然的,它是當前社會不完善條件下不得已的折衷,是對道德良知覺悟不高的彌補。愛倫·凱提出的宗教教育是經過改良的新型宗教觀,她把對上帝的信仰轉換為對自我生命的信仰。她堅信終有一天兒童會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重庇護下自由成長。到那時,新世紀的新宗教,即兒童的世紀將真正到來,而現在,這只是一些夢想家心靈中的一個希望。[36]

愛倫·凱主張的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是帶有浪漫色彩的,它沒有對現實制度的具體改革,對宗教教育的抨擊力度也不夠,它只是對情感教化不足的補充,是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她建立起愛與良知的理想國度,但這種理想的教育范式在現實中是難以實現的。因此,一定程度上說,她的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改革是對遺憾現實的浪漫化補償。

六、小 結

愛倫·凱從家庭、學校、社會和宗教四方面入手,系統闡發了她的兒童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她強調樹立以“愛”為基礎的戀愛觀和以“母性”為基礎的婚姻觀;在學校教育中,她認為學校應尊重兒童個性發展,回歸現實生活,而不僅僅是提供一個適合兒童學習的場所,教師在其中應扮演護佑者而非教育者的角色;在社會教育中,愛倫·凱認為立法在保護兒童權利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宗教教育中,她主張建立新型的宗教教育觀,兒童具有信仰宗教的自由,這是混雜著個人主義、進化論等思想的新型生命信仰宗教觀。不過,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思想帶有鮮明的浪漫成分,如她提倡的“愛”“母性”“道德”“良知”等都是教育活動中難以量化的標準。未來學校的構想和相信道德情感高于立法等也顯示出她對未來理想教育的展望。因此,愛倫·凱的兒童教育是對其所處時代教育不足的反思與重構,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建構與展望,它在揭示出其所處時代教育存在不足的同時,又因浪漫化的構想成分而變得難以實施。

猜你喜歡
愛倫母性兒童
嚴歌苓小說中“母性·雌性”觀的建構及特征
母性的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風險
愛倫·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懸疑與死亡:愛倫·坡哥特小說《黑貓》恐怖意象渲染
儒家家庭主義的母性角色——以醫療實踐為視角
埃德加·愛倫·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追尋”與“回歸”——論女性電影中“母性”秩序的構建
烏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