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農村建設思想及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鏡鑒

2023-04-22 23:09郭余豪石宏偉
保山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蘇俄列寧農民

郭余豪 石宏偉

(1.江蘇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2.江蘇大學 新時代“三農”問題研究中心,江蘇 鎮江 212013)

十月革命勝利后,作為一個農民人口占比多且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農業大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為蘇俄)面臨著如何鞏固新生的工農聯盟、如何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如何實現農村向社會主義過渡等艱巨任務。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在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農村革命和農民地位的思想的基礎上,根據蘇俄所處的特殊歷史時期和具體國情,從實踐層面開啟了探索符合蘇俄農村實際的農村建設新征程。通過研讀《關于土地問題的報告》《論糧食稅》《論合作社》《日記摘錄》《關于俄共策略的報告》和《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獻,重溫列寧農村建設思想,汲取列寧艱難探索蘇俄農村建設的歷史經驗和理論方法,對我國走中國特色農村建設道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列寧農村建設思想形成的哲學依據

列寧農村建設思想作為一種寶貴的理論財富,絕不是憑空產生的,經歷了從思想萌芽、曲折發展到初見成效三個階段,既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蘇俄農村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又是構建“辯證法、邏輯學、認識論三者統一”的過程。蘇俄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沒有可借鑒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處境下,列寧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開啟了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先河,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地觀察、思考與實踐,逐步為落后的蘇俄如何開展農村建設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與經驗。

(一)國內主要矛盾的轉變是探索農村建設的邏輯起點

1917 年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花了四五個月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剝奪剝奪者”的任務,各大銀行機構和大機器工廠實現國有化,國家的經濟命脈掌握到了無產階級手中。1918 年春天,蘇俄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布列斯特和約》。在這來之不易的喘息時機中,列寧制定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計劃,提出了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造的方法和措施。然而,蘇維埃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引起了帝國主義的敵視與反對。1918 年夏天,西方列強聯合了14 個國家向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發動了武裝干涉,同時蘇俄內部的反動勢力也挑起了內戰。在國內和國外的雙重戰爭威逼下,蘇俄動蕩不安,爆發了一場嚴重的大饑荒。為解決糧食危機、保住革命果實、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制定了以余糧征集制和取消商品貨幣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種臨時性政策的實施,對于擊退西方列強的武裝干涉力量和粉碎國內反革命勢力,保衛新生的工農政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戰后的蘇俄真正迎來了新舊社會交替時期,落后貧窮的農業國現實與馬克思主義設想的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的差距成為國內主要矛盾,蘇俄政府便開始“社會主義建設”和“共產主義過渡”的任務。面對矛盾問題最突出的農村地區,蘇維埃政權始終將“尋找與小農共處的最好形式”作為首要的、關鍵性的任務。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人認為,農民是蘇俄中占人口數量最多的階級,需要讓農民真正地得到好處,讓農民去信任我們[1],這是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的勝利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社會的勝利,鑒于農民群體在當時蘇俄所占據的強大根基,列寧不斷根據蘇俄農村的實際情況調整農村建設思路,以力圖改變貧窮的蘇俄農村境況。因而,國內主要矛盾的轉變成為列寧探索蘇俄農村建設、創立農村建設思想的邏輯起點。

(二)列寧農村建設思想來源于真理與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運動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的過程。列寧農村建設思想同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實踐是聯系主體與客體的樞紐,認識的真理性才有了檢驗標準。蘇俄農村建設政策不斷調整的過程,既是認識在實踐基礎上朝著科學性方向愈加深化的過程,也是實踐在認識的指導下朝著合理性方向愈加前進的過程;既是充滿艱辛、曲折的過程,也是前進、上升的過程。列寧領導蘇俄開展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實踐過程是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發展過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蘇俄從土地革命,到共耕制,再到新經濟政策,不斷通過優化農村建設政策去滿足整個國家社會發展需要,同時又力求維護農民的利益,這些都遵循了價值尺度,體現了開展農村建設的“合目的性”。經歷過各種戰爭后的蘇俄千瘡百孔,農民始終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者,給予農民真正的好處、真正的自由,才能利用農村的發展去有效地恢復國民經濟。由此可見,列寧創立農村建設思想的第一個出發點在于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其二,蘇俄農村建設的實踐過程是馬克思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蘇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遵循了真理尺度,體現出“合規律性”。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不止一次在其著作中提到,他的理論必須要聯系現實,不能照搬照抄,應當遵循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將真理與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把握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才能科學解決問題。譬如,十月革命后,蘇俄制定的平均使用、分配土地和勞動的政策同社會主義原則在要求上是相背離的,但這又是在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的前提下進行的,對于極其落后的蘇俄來說,依據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作出相應調整,該政策不乏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好政策,很容易得到農民群眾的支持,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穩定,因而符合社會主義原則背后的發展方向。由此可見,列寧創立農村建設思想的另一個出發點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靈活的制度力求維護社會穩定。

(三)思維和存在的統一性要求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設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整個國家在政治制度上是先進的,但在社會主義道路準備和民眾政治思想方面是膚淺的。從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到新經濟政策,蘇俄另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孟什維克黨對其產生了嚴重的質疑,認為實行糧食稅、搞貿易自由和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在葬送革命果實,是在走回頭路,“意味著共產主義的破產”[2]。1921年,蘇俄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少數政治覺悟不高的農民只注重自己個人利益的得失,只看到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曲折性,只糾結于目前的短暫困難,而對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政策背后的真正用意只字不提。顯然,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的理論方面,農民們還沒有形成科學的、足夠的認識。

在當時,蘇俄農村建設中還存在著一個普遍問題,即農民文盲率較高。長期的沙皇專制統治、封建殘余和官僚主義影響著蘇俄農村基礎政權建設的有效性,影響著地方政府和農民群眾的斗爭性的發揮,農民的思維保守和識字率低使得他們很難去理解和接受新的農村政策,甚至會對新的政策產生誤解和懷疑。蘇俄雖然已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但封建官僚制度的維護者們隨時都可能復盤。盡管蘇俄政府以最真實的行動向農民群眾驗證了社會主義民主、自由和平等,但保守落后的農村文化環境依然在阻礙蘇俄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如若徹底消滅封建官僚思想,需要全民共治,強化農民的社會主義認識。蘇俄基層政府的管理干部也大多是從農民群眾中挑選出來,他們自身的文化局限性致使他們難以有效參與到國家管理中??傊?,農民的社會思維與社會制度的不同步影響農民對蘇維埃政權的政治認同,進而影響政策的響應和落實。思想文化的進步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教育成為列寧開展蘇俄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蘇俄的具體國情要求在社會主義農村建設中辯證地認識資本主義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政治和軍事上是占足夠優勢的,但在經濟和其他方面根基并不穩定,這也是蘇俄在十月革命后仍然落后、不發達的原因。蘇俄共產黨人始終仇視資本主義、自由貿易,始終懼怕因經濟政策的失誤導致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復辟。同發達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蘇俄的經濟基礎和科技發展水平也相當薄弱。列寧意識到,無產階級上臺執政后,如果禁止和斷絕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切都無異于是在“干蠢事”、在“自殺”。蘇俄是一個小農經濟為主且經濟文化都相對落后的國家,沒有經歷過充分的資本主義發展。列寧對此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資本主義本身就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同時也是將來必然被消滅的對象。資本主義相比于社會主義,那自然是落后的、禍害的,但相比于封建奴隸社會要先進得多,它通過強大的工業機器和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因此,無產階級要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要善于運用資本主義中的經濟成分和因素去為社會主義發展服務;無產階級要想鞏固自己的專政,就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資本主義,必須恢復大工業企業的生產,利用資本主義促進社會主義。

根據文獻資料,就人口統計情況而言,1912 年蘇俄農村人口占全國86%;就國民經濟和收入統計而言,1914 年蘇俄農業固定資產占比53.7%,農業收入占國民收入53.6%;就農業機械化而言,1910年的蘇俄只得美國的1/20。在這個農民人數相當可觀和經濟相當落后的國家,要想實現社會主義過渡,必然要組織農民群體、采取“特殊的形式”。1921 年,列寧要求不摧毀“舊的經濟結構”,利用現存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積極因素來發展國民經濟,該指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蘇俄經濟高漲,一度成為當時蘇俄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在經濟文化落后的蘇俄,無產階級要具備規制和約束資本主義的本領,不要懼怕和排斥資本主義,更不能堵塞資本主義發展的通道,要利用資本主義來為蘇俄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因此,利用資本主義促進社會主義的思想成為列寧農村建設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列寧農村建設思想極具特色之處。

二、列寧農村建設思想在實踐層面的典型探索

列寧農村建設思想的主線是維護農民核心利益和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其內容散見于《關于土地問題的報告》《論糧食稅》《論合作社》《日記摘錄》《關于俄共策略的報告》《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獻中,主要包括開展土地政策調整思想、實行糧食稅思想、開展農村文化建設思想和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思想等四個典型方面。這些思想在蘇俄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關于土地政策的調整

十月革命勝利的第二天,列寧發表了重要講話,其核心要義在于,十月革命的勝利得益于農民的真心擁護,因而最先應當回應農民的訴求,這樣才能形成鞏固的工農聯盟,從而繼續獲得他們的支持[3]。講話內容的主要精神就是,蘇俄政府應當首先關注和解決農民土地問題,開展土地革命。在經濟文化極度落后的農業國家,如何解決和安排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問題是進行農村建設的第一步。

1917年秋,《土地法令》的頒布,使得蘇俄傳統的土地私有制度被廢除,規定按照平均使用土地和勞動的原則來分配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從本質上來說,這項法令規定與社會主義集體使用土地、集體勞動的原則是相背離的,但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物質生活資料嚴重匱乏的蘇俄,它是維護農民的利益、滿足農民對土地的渴求、解決農民的實際溫飽以及鞏固蘇維埃政權的最佳方案。列寧認為,背叛了農民的意志,“就等于背叛革命”[4]。到了1918 年秋,土地的平均化和社會化政策雖然解決了土地問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沒有改變蘇俄農民的貧苦生活狀況,整個農業生產率依舊十分低下。此時,西方列強和國內反革命勢力聯合起來引發了蘇俄內戰。為了保證戰爭期間的糧食供應,列寧決定改變土地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其一,實行農村公社制,即對農村中全部生產生活資料實行公有化。其二,實行共耕制,即在土地耕種時實行集體勞動。其三,實行農業勞動組合制,即在共同耕種勞動的同時可以適度經營副業。列寧認為,西方列強希望通過發動戰爭來將蘇俄逼上絕境,只有通過集體勞動耕作才能提高生產率、保證農業生產安全、保障物質供給安全。然而,戰爭結束后,這些制度并沒有被調整,共耕制剝奪了農民自由支配糧食的權力,農民們的生活也每況愈下,整個農村社會都充斥著強烈的不滿情緒。

1921 年3 月,列寧在農村建設問題上又有了新的思路,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列寧認為,蘇維埃政權應當根據農民的利益需求來制定農村政策,即堅持土地國有化,農民擁有土地使用權,農民自由耕種土地、自由支配勞動成果,允許自由貿易,從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的生活狀態得到了極大改善。

(二)關于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的政策

1920年底,蘇俄的國內外戰爭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國內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列寧強調,余糧征集制是戰爭期間應對各方反對勢力所采取的臨時措施,廣大農民響應號召支援戰爭,為勝利付出了巨大代價,同時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恢復了我們的工業以后,我們一定要償還”[5]。農民向國家提供了糧食,幫助蘇俄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各種危機困難,但國家向農民支付的“換糧票據”并不完全具有購買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余糧征集成了無償捐贈。然而,農民作為小生產者,糧食是他們唯一的生存來源。在緊急情況下,除了農民的余糧被征集外,保存的口糧也被迫上交。既不能自由支配糧食,又不能等價換取工業品,在戰爭頻發和物質資料嚴重匱乏的時期,農民對蘇俄政府所制定的經濟政策極度不滿意,對工農聯盟政策產生了懷疑。如果再不調整政策,再不恢復農村經濟,蘇俄必將失去廣大人民群眾,動搖工農聯盟的地位。

1921 年3 月,為重新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以列寧為核心的蘇維埃政府迅速作出“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定,農民根據糧食稅率上交糧食給國家,農民余下的糧食交給農民自己自由支配,比如用余糧和國家等價交換生活工業品,但所有的交換流通必須在國家的監督下完成且納入社會生產核算的范圍內。其中,糧食稅率是在滿足國家軍隊和城市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計算得出,為獲取更多可支配的余糧換取工業品,農民們以糧食稅率為最低生產標準,擴大播種面積,改良農具,以高亢的干勁和積極性致力于糧食增產增收,整個蘇俄農村一度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糧食稅制度是新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列寧等人將農民利益擺在關鍵位置的光輝典范,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還讓農民看到了真正的“好處”。

(三)關于開展農村文化建設

農村文化繁榮不僅是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蘇俄在開展經濟建設過程所必須具備的環境需要。然而,當時蘇俄的文盲率是極高的,新社會中依舊充斥著各種“舊思維”“舊文化”。列寧曾表示,不識字就會有流言蜚語,訛言惑眾,“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6]。新經濟政策,就實施目標而言,是彌補蘇俄“現實落后”和社會主義社會“要求先進”之間差距的好策略。之所以“好”,列寧認為,“新經濟政策是一種進步,因為它恰恰適合于一個最普通農民的水平,并沒有對他們提出絲毫過高的要求?!盵7]為了驗證糧食稅在農村的實用性和進一步展現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列寧不僅從物質層面上滿足和重視農民的利益要求,還逐步從思想層面上改造農民的“小農經濟”思維、抵御各種錯誤思潮、撥開各種錯誤認識的云霧,以便于緩解政治危機??傊?,在新生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農民群眾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的有力群體,提高農民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文化程度,是新經濟政策能否發揮應有效用的重要環節。

列寧認為:“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盵6]農村開展文化建設的第一步就是開展“掃盲運動”。蘇俄政府首先將“掃除文盲,普遍識字”運動上升到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其實施的法令,在農村基層成立掃盲特設委員會,開設掃盲班,并呼吁社會知識青年積極投入農村建設。注重培育更多的教師,提高教師的待遇和地位。農民受教育、普遍識字僅是文化建設最基本的要求,列寧還十分重視文化載體的作用。為擴大農民的視野和提高政治覺悟,列寧提出創辦農民報紙、期刊,在農村建設圖書閱覽室等主張,并對直接傳遞到農民手中的報紙做出了具體要求,既要堅持質量優先,又要通俗易懂。在電影文藝作品方面,應該更多展現農民群眾的故事。此外,開展農村文化建設的保障是文化和教育經費的持續投入。列寧晚年時在《日記摘錄》中指出,即使是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哪怕削減其他開支,也要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6]。

(四)關于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

蘇維埃政府在實施以征收糧食稅為核心的新經濟政策后,作為政策最大受益者的蘇俄農民,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都因負擔的減輕而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小農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此外,新經濟政策還允許城鄉之間可以進行自由貿易和交換,旨在幫助農民實現農產品換工業品,幫助私人工業、小作坊恢復生產和買賣。私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自由貿易的出現,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的條件[8]。當時,蘇俄盡管實現了無產階級專政,但占優勢地位的經濟成分仍然是“小商品經濟”。換言之,蘇維埃政權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必然會導致蘇俄內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增長。對此,列寧的觀點為,蘇俄小資產階級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成分的增長,這些都符合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且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共產黨人不應該回避它們。

“將資本主義的發展努力地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即實施國家資本主義,通過無產階級政府的政策去支持、干預和引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列寧對國內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增長問題所主張的觀點和態度。

“租讓制”和“合作制”是列寧實施和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的兩大典型辦法?!白庾屩啤庇袃煞N具體展開形式:其一,對內租讓。蘇俄政府同國內資本家簽訂租讓合同,即在一定期限內,將國家無法長期維持的、無法高效率運作的國有企業租讓出去,既通過增加社會工業產品、發展工業機器來提升社會整體經濟實力,又通過國家引導和監督來改造小生產者。其二,對外租讓。蘇俄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條件,同國外資本家(例如:美國、英國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家)簽訂租讓合同,即在合同規定期內,將國內無力生產和經營的森林、油田、礦山等資源地租讓給外國資本家,即使會讓蘇俄在資源和環境方面付出一定的代價,但他們可以把外部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帶進蘇俄,從而能夠促進蘇俄經濟發展,夯實社會主義經濟的物質基礎。

所謂“合作制”,就是舊社會留下來的且運作得非常好的經濟組織或工廠,過去是由資本家或其代理人負責經營的,現在仍然由原先的人員負責經營,但必須服從蘇俄無產階級政府的引導、干預和監督;復雜情況下,就是無論面對數以萬計的小業主,還是數以百計的大組織、大工廠和聯合生產者,他們的資本活動都必須在無產階級政權的監督下進行運作、交易和計算。

三、列寧農村建設思想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啟示

列寧農村建設思想是列寧對落后國家如何進行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偉大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蘇俄農村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為其他國家的農村建設也提供了寶貴經驗和重要參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盵9]國家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村的現代化。新時代下,列寧農村建設思想不僅為我國“三農”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還為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啟示。

(一)以組織振興引領全面鄉村振興

堅持無產階級領導農村建設是列寧農村建設思想的基本前提。列寧指出,農民群眾只有同無產階級結成聯盟,才能擺脫城市資本、農村地主私有制的壓迫[10]。這段話的核心思想在于必須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列寧領導蘇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事實證明,無產階級開創的農村建設道路和制定的農村政策確實比資產階級、地主階級更適合農民,提供的利益也更加實惠。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鞏固執政黨在農民心中的核心地位,農村進入共產主義的理想才不會落空。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11]。在基層工作中,注重把握好提升組織力這一重點,建強基層黨組織,選好基層領頭羊,用好“三農”人才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

第一,建強基層黨組織,筑牢基層堡壘。農村黨支部是農村基層社會工作的領導核心,是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壓艙石”。黨組織是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堡壘站。要把農村黨組織的建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通過黨建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發揮黨建在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等方面的引領作用,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聚焦黨建過程中的突出問題,統籌規劃鄉村振興工作,促進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相互融合,同步發展[12]。第二,選好基層領頭羊,強化責任擔當。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都是農村基層社會的領頭羊,尤其支部書記更是農村群眾的“主心骨”“頂梁柱”。強化村黨組織書記能力測試工作,對成績不合格者及時“補課充電”。支部書記應該強化自身的政治站位,始終堅守初心,牢記基層工作使命,用初心換民心、用擔當換信任、用行動換支持。第三,用好“三農”人才,完善工作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充分發掘和培育本土人才、農村致富帶頭人,將傳統鄉賢和新鄉賢納入鄉村治理人才隊伍,發揮本土黨員同志的模范帶頭作用;鼓勵和吸引社會人才投入農村基層,完善人才服務保障機制,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大顯身手??傊?,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13]。

(二)以產業振興助推農民共同富裕

列寧在國內戰爭結束后深刻認識到,余糧征集制不但沒有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還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因此作出了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的重大農業政策調整。當時的蘇俄主要依靠小農經濟來發展,這種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個體經濟直接抑制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列寧利用社會主義集體化原則幫助農民建立了多種農業生產組織,比如國營農場、共耕社等。列寧還向農業不斷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幫助農民改良農具,建設農業實驗站、示范田和牲畜農場,為農民提供優質種苗和人造肥料,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我國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也應當維護農民根本利益,始終把產業振興作為核心任務,致力于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從而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盵14]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和根本需求,從根本上就是帶領農民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農民求富的根本方式就是發展產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實現脫貧和鞏固脫貧的根本之策。第一,以城鄉融合促進三產融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城鄉資源流動不順暢、城鄉體制機制融合等壁壘,打通各種要素向鄉村轉移的路子,以城鄉自由、平等交易激發農村市場活力,發展城鄉連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新型業態產業。第二,壯大鄉村特色產業。立足本土鄉村特色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培育特色產業,以“特色”為核心突出自然特色、人文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等,推動產業實現規?;?、專業化、品牌化[15]。第三,發展“園”或“區”產業集聚地[16]。除發展本土特色產業之外,還要以更多地域、政策優勢吸引外資下鄉建廠,從而吸收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業,增加家庭收入。同時要注重集聚地產業和本土特色產業的結合,充分利用園區資源,打造“產業+生態+旅游+服務”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以創新驅動提供優質農產品和服務,推動農村三產在質量和效益方面的整體提高。第四,優化鄉村產業發展環境。良好的鄉村產業環境要同時具備財政金融支持、土地保障政策和人才支持。吸引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注入鄉村,關鍵在于投資保障,因此需要優化金融服務機制。創新、探索多樣土地供給方式,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鄉村產業。完善鄉村創新創業各項支持政策,吸引各類產業實力派、管理精英、大學生下鄉助農,以人才振興支持鄉村振興[17]。

(三)以文化振興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列寧在《論教育人民委員部的工作》文章中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報紙被資產階級包裝成欺騙和愚弄民眾的工具,現在要改造報紙成為開啟農民階級覺悟的工具,教導農民在沒有資本家和地主的社會中應當如何生活。加之蘇俄當時的文盲人數較多,許多農民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原則都是模糊的[5]。列寧通過創辦可供農民閱讀的報紙和出版物來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各種積極向上的、展現農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電影、文藝作品來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激發農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主義建設熱情。我國也是在落后的國情下開展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既要盯緊物質層面的建設,又要重視農民精神文明的提升。在全面鄉村振興過程中,任何一方面的振興都離不開文化的基礎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強調:“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18]。文化振興厚植良好的“鄉風、家風、民風”,既能凝心聚力,又能維護鄉村社會和諧穩定。第一,強化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充分利用村委、社區的宣講報告廳,定期組織黨的先進理論宣講會,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教育,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崇德向善融入農民的血液里。挖掘農民周邊模范和典型,弘揚本土真善美事跡,向全社會傳播正能量。第二,開發和利用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農耕文化”“艱苦奮斗”等孕育于農民實踐[19]。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鄉村的思想道德觀念、人文精神來教化民眾。開發和保護鄉村的物質文化遺產,將各種名人故居、代表建筑和歷史遺跡利用起來,借助自然地理優勢,傳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各種傳統技藝推陳出新,融入市場,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第三,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鄉村傾斜,打造鄉村圖書角、歷史館、文化廣場和健身館,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現鄉村網絡、數字全覆蓋,推動智能家居、智能養老進鄉村。優化鄉村生活環境,美各種自然、人工景觀,打造清潔美麗的鄉村。第四,大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陳規陋習是阻礙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有效的最大“軟石頭”。反對各種“大操大辦”,遏制各種“人情消費”“盲目攀比”風氣,治理鄉村社會“黃賭毒”,破除封建迷信,加強農民法治觀念和科學精神教育[20]。制定符合本村實情的村規民約,約束鄉村社會的各種不良行為。落實村內黨員、干部帶頭踐行紅白喜事簡化,以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四)以糧食安全筑牢鄉村振興基石

糧食不僅是人民維持生計的最基本的物資,同時也是保證工業正常生產的最基本的原料。蘇俄內戰爭爆發后,在國內經濟封鎖的情況下,列寧深刻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征集余糧的方式將糧食供給牢牢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保證了軍糧的穩定供應,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列寧在戰后的社會主義農村建設過程中,集中力量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糧食產收,因為糧食安全也是體現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F代社會中,糧食安全是掌握各種發展主動權的最基本的前提。如今各種國際危機一觸即發,糧食和工業原料基本來源于農村,作為種糧大國,我國只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才能在各種突發事件中轉危為安。保證糧食安全問題,就是保證國內百姓吃飯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盵18]第一,實施藏糧于技。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以科技提高糧食的質量與數量??萍歼M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是巨大的。培養農業高科技人才,改良糧食品種,培育能夠借助各種地理自然優勢實現增產的優質種子,既提高種糧面積,又提高糧食的數量與質量[21]。優化農機農具,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全面機械化,解決“種得慢,收得慢,耗勞力”問題。第二,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F階段,我國種糧主力主要集中在55 歲以上。種糧人將會越來越少,主要因為農民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要想吸引更多的種糧人,應當落實惠農政策,延長糧食產業鏈,打造更多糧食加工產品種類投入市場,增加糧食收益。發展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輔助農民做好田間管理,完善糧食生產、營銷和物流等方面的配套服務。第三,落實藏糧于地。耕地是最寶貴的資源,是保證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關鍵,在于保護耕地面積和耕地質量。實現拋荒地清零,確保18億畝耕地名副其實,不論什么樣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都不能與“糧地”爭地。堅持綠色種糧,堅持秸稈還田,整治傳統的施肥方式,防治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問題,要以生態保護的方式對待耕地保護。第四,時刻倡導節約糧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盵22]在全社會中營造“節糧”氛圍,培養節約習慣,反對奢侈浪費,開展“光盤行動”。節糧也要從娃娃抓起,讓節糧止損的道理融入家庭文化、校園文化。

四、結語

列寧農村建設思想雖誕生于20世紀初期,但其中的基本觀點和措施是當年落后的蘇俄有效解決農村矛盾問題的法寶,對百年后的中國開展脫貧和鞏固脫貧、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新時代下,我國應當繼續深入探索和挖掘列寧開展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理論和經驗,同時廣泛調研農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尋找列寧農村建設思想和我國“三農”工作的契合點,從而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思路。由于列寧農村建設思想是蘇俄特殊時期的產物,加上我國農民農村問題更具復雜性,想要找到二者更多的結合點,還需要今后的學者進一步深化對列寧農村建設思想的思考與解讀。

猜你喜歡
蘇俄列寧農民
十月革命以后列寧對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啟示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信與疑:魯迅如何看蘇俄
另一種“以俄為師”:民國基督徒蘇俄觀的轉變(1918—1937)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列寧的贈言
紀念列寧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