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開美國公立中學與大學銜接行動的序幕:對《麥考什報告》及其爭論的歷史考察

2023-04-23 00:34張斌賢
現代大學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生源中學報告

楊 帆 張斌賢

與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分流的雙軌制不同,美國采用的是各級學校相互銜接的單軌學制系統。公立中學與大學的銜接(下文簡稱中高銜接)是其中的關鍵一環。美國教育系統的這種自然銜接和過渡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南北戰爭前,公立中學并不是大學的升學預備教育機構,而是為學生就業做準備的終結性教育機構,與大學相獨立而存在。南北戰爭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對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要求的提升,以及美國高等教育的現代轉型和公立中學的迅速崛起,關于公立中學的性質和功能定位,或者說中高銜接問題,引發人們的強烈關注,成為教育界爭論的焦點。韋斯利(Edgar B.Wesley)指出[1]:

南北戰爭后,在對公立中學問題的思考和關注中,有一個問題幾乎處于支配的地位。對公立中學與大學銜接問題的考慮和討論將經費支持、功能、課程、教學方法等問題都推到了一邊。

具體而言,是否應該讓公立中學承擔大學升學的預備教育任務,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中高銜接?很多組織和個體,如美國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著名大學校長、大學教授、中學教師和教育官員等,紛紛加入關于中高銜接問題的爭論和行動,并在中高銜接體系的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873年,普林斯頓大學校長麥考什(James McCosh)在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上作的《高級學?!?Upper Schools)報告(下文簡稱《麥考什報告》),引發與會人員的激烈爭論。

《麥考什報告》以及圍繞報告產生的爭論,是美國公立中學與大學關系演變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關鍵事件,是美國教育界最早的一次規?;?、組織化的關于公立中學的性質、功能定位以及中高銜接問題的爭鳴和探討,對美國中學性質和功能定位的厘清以及中學與大學關系的規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然而,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梳理發現,學界專門對《麥考什報告》及其爭論的系統研究并不多見,只有個別研究的部分內容中涉及相關的介紹和簡要分析。凡諾貝克(Marc A.VanOverbeke)在《美國學校教育的標準化:連接中等和高等教育(1870—1910)》(TheStandardizationofAmericanSchooling:LinkingSecondaryandHigherEducation,1870-1910)一書中簡要介紹和分析了《麥考什報告》的內容并給予較高評價,認為這是一個“相當重大的行動號召”[2]。洛克伍德(Theodore D.Lockwood)在《詹姆斯·麥考什:轉型時期的教育家》一文中簡要提及麥考什發表《麥考什報告》的原因,并認為《麥考什報告》引發的爭論是一場“至今仍在進行的討論”[3]132。吳嬋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美國公立中學與大學關系的變遷(1870—1918年)》中對《麥考什報告》的內容進行籠統梳理,并對麥考什與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Charles W.Eliot)的爭論進行了簡要分析。[4]然而,圍繞《麥考什報告》的爭論不局限于大學校長之間或大學內部,還有教育各界代表的參與,這已經遠遠超出高等教育的范疇,涉及整個教育領域,而且爭論的觀點可以具體細化和歸類為不同的主題??傊?,筆者并未發現專門對《麥考什報告》及其爭論開展的系統全面的研究。

綜上所述,本文在較為充分占有文獻史料的基礎上,立足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變革的整體視野,對《麥考什報告》及其爭論進行全面整體的系統研究,仔細考察報告形成的背景,詳細梳理報告發表及爭論的過程,細致地呈現報告及爭論的具體內容,深入探究報告及爭論的意義和影響,并對美國公立中學的性質和功能定位以及中高銜接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中國中高教育銜接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一、《麥考什報告》的形成背景

南北戰爭以來,美國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傳統學院向現代大學轉型,而轉型的實現需要充足的合格生源作為支撐。19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高校原有的生源預備機構拉丁文法學校(Latin Grammar School)和文實學校(Academy)等私立中學走向衰落,公立中學迅速崛起。到19世紀90年代,公立中學成為美國最主要的中等學校類型,其公共屬性和生源類型也更符合現代大學發展的需要,于是引發教育界人士尤其是大學校長對公立中學功能定位以及公立中學與大學關系的重新審視和思考。19世紀后期,麥考什領導的普林斯頓大學也同樣面臨嚴峻的生源困境,迫切希望從公立中學找到解決生源問題的突破口。

(一)傳統學院向現代大學轉型

傳統學院是美國在殖民地時期,在移植和模仿英國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南北戰爭前美國最主要的高等教育機構。傳統學院以本科教學為主,招生對象多為社會上層子弟,教育功能單一,教學內容側重拉丁語、希臘語和數學等古典學科,主要目的在于培養牧師、律師、醫生等社會精英。南北戰爭以來,工業化、城市化以及社會民主化的發展對傳統學院提出新的挑戰。一方面,傳統學院的學術水平低下,遠遠落后于歐洲研究型大學;另一方面,傳統學院偏重古典學科的教學,缺乏實用性,難以滿足工業化發展對實用和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此外,學院的精英教育屬性也與社會民主化發展的訴求背道而馳。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美國高等教育發生由傳統學院向現代大學轉型的變革,傳統學院開始朝科學化(學術性)、實用化和民主化(公共性)的方向發展:通過建立研究型大學,提升學術水平;增加實用課程和科學課程,突破古典課程的局限;打破階層限制,向所有階層的人開放。傳統學院向現代大學的轉型既是結構的調整,也是規模的擴大,迫切需要充足的合格生源作為基礎。高等教育實用化與科學化的發展趨勢也要求其生源具備多樣化的知識背景,尤其是現代語言、物理、化學、地質、算術等實用科目和自然科學科目。

(二)公立中學成為大學理想的生源預備機構

長期以來,傳統學院的生源主要來自拉丁文法學校和文實學校等私立中學或大學預科部。大學預科部主要在中西部地區的州立大學流行,是學院或大學自己開設的預備教育機構。其作為學院或大學的附屬部門,由學院和大學直接管理,師資和教學設備都來源于學院和大學。南北戰爭以來,隨著傳統學院向現代大學轉型的推進,大學都試圖削弱預科部預備教育的功能,專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在此背景下,大學預科部逐漸被廢除,到19世紀末期退出歷史舞臺。進入19世紀70年代,拉丁文法學校和文實學校等大學原有的生源預備機構也走向衰落,過于偏重古典課程的教學內容難以滿足高等教育實用化和科學化發展的需要,且私立中學的精英屬性也與這一時期高等教育民主化發展的趨勢相違背。與此同時,公立中學迅速崛起,到19世紀90年代超過私立中學,成為美國最主要的中等學校類型。從地域劃分來看,1890年,美國中西部地區和新英格蘭地區進入公立中學就讀的學生比例分別為83%和73%,就連公共教育發展落后的南部各州的這一比例也達到43%。[5]公立中學的課程設置靈活多樣,強調實用科目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因此,其生源類型更加符合大學發展的需求。作為面向大眾的公共教育機構,公立中學也更能滿足美國大學民主化發展的訴求,因而,成為19世紀末期實現傳統學院向現代大學轉型的最理想的生源預備機構。

19世紀70年代,就辦學性質而言,公立中學并非學術性的,而是職業性的。自1821年美國第一所公立中學成立以來,公立中學一直是面向學生實際生活和為就業做準備的終結性教育結構,而非與大學相互銜接的升學預備機構。由于公立中學具有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共屬性,因此,它被某些學者稱為“人民的學院”[6]。其中,“人民的”體現公立中學的公共性和民主性,“學院”則體現公立中學作為終結性教育機構的現實。

總之,長期以來,美國公立中學的主要任務并不是為學生進入大學做準備。例如,在整個威斯康星州,每所公立中學每年平均只有1名學生進入威斯康星大學,這種情況在美國并不罕見。[7]公立中學的終結性教育定位形成一種無形的障礙,阻止了大學招收充足的合格生源。這是處在轉型時期的大學在尋求充足生源時必須努力解決的一個實質性問題,由此引發教育界人士,尤其是大學校長對公立中學性質和功能定位以及公立中學與大學關系的重新審視。

(三)普林斯頓大學面臨的生源困境

南北戰爭后,和美國大多數學院一樣,普林斯頓大學的發展也遭受重創。1868年,為了改變頹勢,實現現代轉型,普林斯頓大學董事會決定聘請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學院(Queen’s College,Belfast)哲學教授麥考什擔任校長。19世紀7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生源匱乏。1873年,只有1所文實學校為普林斯頓大學提供生源。而新英格蘭地區的私立大學,如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則擁有數量眾多的預備教育學校。此外,新大學的建立和老學院的擴張與普林斯頓大學形成激烈的生源競爭,極大地縮減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入學人數。面對普林斯頓大學的生源困境,麥考什認為,只有通過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學系統,才能持續為大學提供充足的合格生源。

1862年出臺的《莫雷爾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提出了一項建議,美國聯邦政府將出售土地的9,000萬美元所得的全部或一半用于發展所謂的農業學院。麥考什對此表示強烈的反對和擔憂。他認為,就當時美國教育的整體發展狀況而言,應該用這筆錢來資助公立中學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教育系統受益。[3]132為了表達他的立場和觀點,1873年8月,麥考什作為重要會員出席在紐約召開的美國全國教育協會年會,并在大會上作了長達16頁的主題報告——《高級學?!?。該報告的內容十分詳實,引用了大量的實際案例和數據,是麥考什在對美國中學教育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麥考什作的報告在會場上引發激烈的爭論,有13位與會者參與其中,既有中學校長,也有大學教授、大學校長和教育管理人員,還有美國聯邦教育專員哈里斯(William T.Harris)、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等教育界的領軍人物。爭論從麥考什作完報告的當晚一直持續到會議的第二天晚上,僅關于爭論部分的會議記錄就長達15頁。[8]50在麥考什作完報告后,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敏銳地認識到該報告所提問題的重要性,立即通過決議成立一個以海斯(George P.Hays)為首的審議委員會,專門負責對麥考什的報告進行審查,并要求委員會在協會的下次年會上就建立中學與大學有效銜接的方法作出匯報。[8]35這是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歷史上少有的直接在年會會議現場就某一主題成立專門調查委員會的舉動,由此可見《麥考什報告》在當時引發的重要影響。

二、《麥考什報告》的主要內容及其引發的爭論

麥考什是較早公開呼吁加強公立中學與大學有效銜接的大學校長。在1873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年會上作的題為《高級學?!返膱蟾嬷?,麥考什建議各州和市鎮使用公共稅收支持公立中學的發展并加強公立中學與大學的有效銜接,旋即引發與會人員的激烈爭論。下文將對《麥考什報告》的核心觀點和主要內容進行詳細梳理,并對報告引發的爭論做細致的分析和探討。

(一)《麥考什報告》:加強公立中學與大學的有效銜接

麥考什在報告中重點闡述了他關于公立中學的性質、功能定位及加強中高銜接的期望和設想。他首先對美國高等院校學術水平的落后現狀進行批判。他指出,就學術水平而言,美國大學嚴重落后于歐洲大學,尤其是德國大學。因此,他建議鼓勵預備學校給大學輸送更多的合格生源。[9]22然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面臨一個十分關鍵的難題——大學的預備教育機構存在嚴重的缺陷,尤其是文實學校。[8]22-23一方面,文實學校中的絕大多數學生并未進入大學深造。即便將進入學院、科學學院和科學學校的學生都算在內,文實學校在1872年送入大學的學生總數占其學生總數的比例不到6%。[8]27-28因此,麥考什認為文實學校并沒有很好地承擔起為大學輸送生源的任務。另一方面,在相當多的文實學校中,教師不以升學為目標。教師認為,當他們為這些學生的謀生和就業做好準備時,他們已經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且,相當一部分文實學校是寄宿制學校,除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沒有人能負擔得起高昂的費用。[8]29麥考什認為,不僅是文實學校,整個美國的中等學校系統在大學預備教育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在很多地區包括在一些教育最發達的州,甚至沒有公立中學。針對中等學校的落后狀況,麥考什哀嘆道[8]31:

所有這一切的結果是,這個國家失去了大量的人才。這些聰明的孩子,原本可以在更高的社會階層工作,如文學界、科學界、政界或教會,但卻不得不把一生奉獻給體力勞動。

麥考什針對中等學校在大學生源預備教育方面的缺陷提出建議。首先,設法增加中等學校的數量。麥考什提出了兩種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一種是私人贊助,即由富有的個人或具有公益精神的團體在各地出資建立文實學校,但麥考什并不希望采取這種方案。他認為,這會導致中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問題。有些富裕的地方可能擁有大量的、高質量的文實學校,但是,在貧困的地方可能連一所文實學校都沒有。[8]31-32另一種方案是在州或市的贊助下廣泛建立公立中學。麥考什認為第二種方案更為可行。他建議將公立中學置于某種組織的管理之下,那些由私人捐贈資助的學校也可以自愿參與,并對那些隸屬于城市或州的學校進行公眾監督。麥考什認為,這將使中等教育獲得多樣性的統一,并將中等教育從較低的層次提升到較高的層次。[8]31基于此,麥考什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努力增加公立中學的數量。麥考什在報告中給出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8]23:

我們怎樣讓我們的年輕人向上攀登呢?我聽說有這樣一個人,他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兩層樓的房子,每一層都很寬敞,但問題是他忘記了在兩層樓之間安裝一個樓梯。在我看來,美國的大多數州都犯過類似的錯誤。我們需要一系列中間學校,使更多有能力的美國青年能夠利用學院提供的教育優勢。

麥考什在這里提到的“中間學?!敝饕侵腹⒅袑W。他在報告中還提出促進公立中學發展的具體措施。例如,聯邦政府應按照1862年頒布的《莫雷爾法案》的要求,提供價值9,000萬美元的土地捐贈資金全部或部分用于鼓勵公立中學的建立和發展。他說:“我冒昧地建議把這些未撥用的土地收益用于鼓勵公立中學的發展?!盵8]34麥考什認為,資助公立中學發展對大學的幫助要比直接給大學撥款的作用大得多,因為大學不得不面對的巨大困難在于生源輸送。只有建立強大的中學系統,才能為大學持續輸送充足的優秀生源。因此,麥考什建議將9,000萬美元的贈地基金用于鼓勵公立中學的發展,并進行嚴格的監督,以防止公共資金的濫用。[8]34-35

總而言之,麥考什在報告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承認公立中學作為大學預備教育機構的性質,并且用公共資金支持公立中學的發展;增加公立中學的數量,提高公立中學的質量,使其承擔起為大學輸送合格生源的任務,成為銜接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教育系統的中間環節,推動整個教育系統的協調發展。

(二)《麥考什報告》引發激烈的爭論

麥考什在報告中提出的基本觀點是在保留文實學校的基礎上,利用公共稅收大力發展公立中學,同時改變公立中學的職業性和終結性屬性,使其承擔起為大學輸送生源的預備教育任務。該觀點引發與會人員的激烈爭論,有13位與會者參與其中,既有支持的觀點,也有反對的觀點??偟膩碚f,支持的觀點認為應該讓公立中學承擔大學預備教育的職責,反對的觀點認為不應讓公立中學承擔大學預備教育的職責,應該維持其職業性和終結性的屬性。無論是支持的觀點,還是反對的觀點,又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支持的觀點分為以下兩種。

第一種觀點是在保留和支持文實學校的同時,大力發展公立中學并使其承擔升學預備教育的任務。來自馬薩諸塞州的協會代表懷特(Joseph White)與麥考什的觀點完全一致,即主張大力發展公立中學并使其承擔升學預備教育的任務,又主張同時保留和支持文實學校的發展。他指出:“公立中學使原本沒有機會進入大學的孩子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讓那些沒上過大學或文實學校的人也能從事實際工作?!盵10]43“如果人們愿意的話,兩者都應得到支持;中學靠政府資助,而文實學??看壬凭栀??!盵10]43時任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主席的諾斯羅普(Birdsey G.Northrop)也對麥考什持贊成態度,指出麥考什在公共教育制度建設方面已經作出很多成績,在他的帶領下新澤西州建立起免費的公共學校制度。[11]來自紐約的協會代表布萊克斯利(Edward D.Blakeslee)對麥考什的建議也表示支持。他認為每個年輕人都應該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呼吁高校接納來自公立中學的學生。[12]

美國聯邦教育專員哈里斯對于麥考什將公立中學作為大學預備教育機構的建議也持支持態度,并建議加強大學入學要求科目與公立中學課程的聯系。哈里斯指出,阻礙公立中學與大學建立聯系的癥結在于課程設置的問題。長期以來,美國大學在入學要求方面只認可具有心智訓練功能的古典科目,如拉丁語、希臘語、數學等,而忽略以傳遞信息和知識為內容的科目,如地理、歷史、現代與古代文學、英語文學、自然哲學、化學和修辭學等。[13]46公立中學的課程設置廣泛多樣,涵蓋不同類型的科目,既包括部分心智訓練科目,也包括一些以傳遞具體信息和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科目。哈里斯認為:“如果大學能改變它的入學要求,使其包括以傳遞信息和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科目,那么大學系統就會適應公立學校系統的需要?!盵13]46

第二種觀點是徹底廢除文實學校,將大學預備教育任務完全交由公立中學承擔。這是一種比較激進的觀點,以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威克沙姆(James P.Wickersham)為代表。威克沙姆在討論環節中指出[14]:

與其增加文實學校的數量,不如增加公立中學的數量。就像馬薩諸塞州那樣,在每個城鎮都建立一所公立中學,提供古典、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教育。這是賓夕法尼亞州已經完成的事情。如果其他州也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可以廢除文實學校。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協會代表海斯(George P.Hays)也持此種觀點,并指出賓夕法尼亞州教育委員會(Pennsylvania Board of Education)已經成立專門改建現有公立中學的實際調查委員會。[15]密蘇里州立大學校長里德(Daniel Reed)也認為,如果能夠建立完善的公共教育體系,那么,就不再需要私人捐贈或教派資助等其他形式的援助。[16]38

反對將公立中學作為大學預備教育機構的觀點也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支持將大學預科部作為大學預備教育機構的觀點;另一種是支持將文實學校作為大學預備教育機構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主張將大學預科部作為主要的升學預備機構并從大學獨立出來。這種觀點以俄艾俄州的塔潘(Eli T.Tappan)為代表。塔潘雖然支持建立相互銜接的教育系統,讓更多的學生獲得進入大學的機會,但是,他希望通過大學附屬的預科部而非公立中學來實現這一愿望。塔潘主張保持公立中學的職業性,讓大學預科部作為主要的生源輸送機構,并建議將預科部從大學中單獨分離出來。[17]

第二種觀點認為高等教育的精英屬性決定文實學校只能作為升學預備機構。來自馬薩諸塞州的協會代表哈蒙德(Charles Hammond)指出,與公立中學的公共屬性相反,高等教育應該是精英屬性的,讓每個孩子都能進入大學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應該維持公立中學作為為學生就業服務的終結性教育機構的屬性。如其所言:“公立中學不能像專門為此目的設立的學校那樣為學生進入大學做準備?!盵18]

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對麥考什的建議表達了最強烈的反對,并給出詳細的反對意見。艾略特首先指責麥考什提供的高校生源數據是不可信的。他說:“把如此不完整的統計數據公諸于世是一件邪惡的事?!盵19]43艾略特堅持認為,公立中學的性質是職業性的,而非學術性的,其功能是為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就業做準備,而非面向升學,升學應該是文實學校等私立中學的主要任務。馬薩諸塞州高校的絕大多數生源并非來自公立中學,而是來自文實學校以及其他私立學?;蛩饺思彝ソ逃?。艾略特還認為,公立學校不適合為年輕人上大學做準備,正是由于公立學校的這種缺陷,各教派才建立了自己的學校。艾略特指出[19]44:

馬薩諸塞州的民眾對所有人為某些人的孩子支付高等教育費用的公正性持懷疑態度。技工、鐵匠、織布工會說:社區并沒有給我的兒子提供鍛造機或織布機,那我為什么要為律師的兒子、牧師的兒子支付專業教育的費用?我說的不是合理性,而是事實。

針對麥考什提出將原本用于資助贈地學院發展的9,000萬美元公共資金用于支持公立中學發展的建議,艾略特認為這些資金不僅是微不足道的,而且這種做法也是有害的,無異于在一桶清水中加入一滴毒藥。艾略特說:“它打擊了我們的士氣,削弱了我們自由的根基?!盵19]44

(三)麥考什對反對意見的回應

在會議的論辯環節,麥考什對支持意見表示感謝,也對反對意見作了回應。針對其他反對意見,麥考什只做了簡單的回應。而針對艾略特的激烈反對,麥考什做了詳細的回應。

首先,麥考什反駁艾略特對自己報告中所使用數據真實性的質疑。他指出[16]49:

艾略特校長認為文實學校是高校的主要的生源輸送機構,并根據所謂的官方數據指出絕大多數公立中學的學生并沒有進入大學學習。然而,根據我從聯邦教育局報告中得到的數據,馬薩諸塞州有3,171名公立中學的學生在為上大學做準備,這一數據跟文實學校幾乎相當。由此可見,艾略特校長所提供的數據也是值得懷疑的。

其次,麥考什對艾略特關于用公共資金支持公立中學發展的合理性的質疑做了回應。艾略特認為,商人們會反對為政府官員或律師的兒子的教育付費。麥考什反駁說[16]49:

但我們要說的是,你付錢開辦學校,你自己的兒子可能也會去。我們所要的學校是這樣的:在這個國家里,每一個貧窮的孩子在他居住地周圍幾英里的地方都有一所使他能夠有機會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學校。

最后,麥考什認為,艾略特關于9,000萬美元的公共資金對于公立中學的發展是微不足道的批評也是不客觀的。第一,9,000萬美元是一筆很大的數目,能夠為公立中學的發展提供很長時間的經費支持。第二,麥考什強調,他并不是建議要無條件地把這筆資金分配給各州,而是有附加條件的。附加條件就是各州必須自己籌集一定數額的配套資金。這種由聯邦政府引導的經濟刺激計劃是推動各州支持公立中學發展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6]49第三,麥考什重申用公共資金支持公立中學發展的合法性。早在1647年,馬薩諸塞殖民地議會就率先頒布美國最早的公共教育法令——《1647 年學校教育法》(Massachusetts School Law of 1647)。該法令強制各市鎮用公共稅收設立免費的中小學校,對本市鎮所有兒童實施普遍的義務教育。該法令被視為美國公共教育制度的源頭,為美國公共教育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早期法律基礎。麥考什據此指出[16]49-50:

我認為,用國家資金支持學校發展的原則是正確的。這個原則從我們的政府成立之初就得到了批準。我們有權將政府手中的土地用于這一普遍目的。

總之,麥考什認為,美國公立中學應兼具職業性和學術性兩種屬性,既應該是一個面向學生實際生活和就業的教育機構,同時,也應該是面向升學的高校預備教育機構,應該主動承擔起為大學輸送生源的任務。[8]35麥考什呼吁政府使用公共資金支持公立中學的發展,建立更多的公立中學,使其承擔起銜接整個教育系統的“樓梯”的功能,讓更多的人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麥考什的建議雖然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也獲得了很多支持。更為重要的是,麥考什的觀點符合高等教育現代化轉型和公立中學迅速發展的時代潮流,逐漸成為教育界的基本共識。

三、《麥考什報告》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來,傳統學院的現代轉型、公立中學迅速崛起的客觀現實使得美國教育界關于加強公立中學與大學有效銜接,將公立中學作為大學升學預備機構的呼聲逐漸高漲。麥考什的呼吁順應時代潮流,成為教育界的基本共識。進入19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作為現代大學奠基者的大學校長,如普林斯頓大學校長麥考什、密歇根大學校長安吉爾(James B.Angell)、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特勒(Nicholas M.Butler)等人,開始接受公立中學作為大學預備教育機構的觀念。這些大學領導者的典型觀點是,當公立中學承擔起通往大學的預備教育工作時,它們履行了最高的社會義務。[20]即便是在全國教育協會年會上對麥考什提出強烈的質疑和批判的艾略特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19世紀70年代,艾略特反對讓公立中學承擔大學的預備教育任務。然而,進入19世紀80年代,面對哈佛大學在招生方面的現實困境以及公立中學迅速發展的客觀現實,艾略特開始認可公立中學作為大學的生源預備機構的性質,并相繼發表多篇關于加強中高銜接的演講和報告,如1888年在全國教育協會督學部(the Department of Superintendence)會議上發表的題為《學校課程是否能夠縮減并豐富?》的演講、1890年發表的題為《公立學校與大學之間的鴻溝》的演講以及1893年撰寫的《中學課程十人委員會報告》等。

總的來說,麥考什是全美范圍內第一批呼吁建立與大學緊密相連的、更強大的公立中學體系的大學校長?!尔溈际矆蟾妗返陌l布揭開了美國教育界加強中高銜接行動的序幕,引發了全國教育協會對中高銜接問題的關注和系列行動的開展。

(一)揭開美國教育界加強中高銜接行動的序幕

《麥考什報告》及其引發的爭論是對公立中學性質和功能定位的一次深入的辨析和厘清。麥考什在1873年全國教育協會年會現場作完報告后,全國教育協會立即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對《麥考什報告》進行審查的審議委員會。審議委員會得到大會許可,要求對公立中學感興趣的與會者回答以下問題:為了使公立中學學生為鄰近大學的新生班做好準備,需要做哪些修改?需要付出多少額外費用?大學可以做些什么來讓鄰近公立中學的畢業生進入新生班?需要得到多少捐助,才能保證附近的文實學校長久有效?[8]35這些問題直接涉及公立中學的性質、功能定位以及公立中學與大學關系的規范。由此可見,圍繞《麥考什報告》產生的爭論焦點在于是否應該將公立中學作為相互銜接的教育階梯上的中間環節,使其承擔起為大學升學服務的預備教育任務。此次爭論的參與人數眾多,人員構成復雜,既有中學校長,也有大學教授、大學校長,還有督學、聯邦教育專員等教育行政人員。全美最大的民間教育團體——全國教育協會的平臺以及教育界權威人物的參與,使爭論產生了廣泛的傳播?!尔溈际矆蟾妗芬I了美國教育界關于公立中學性質和功能定位及其與大學關系的爭論和探討,揭開了美國教育界加強中高銜接行動的序幕。

(二)引發全國教育協會對中高銜接問題的關注和系列行動的開展

到19世紀末期,全國教育協會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專業性教育社團,同時,也成為討論和研究重要教育問題的全國性平臺,曾多次成立針對具體教育問題的專門委員會開展全國范圍的教育調查、召開教育研討會并發布改革方案,在美國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享有“民間教育部”的稱號。麥考什關于加強中高銜接問題的呼吁引發了全國教育協會的強烈關注。協會連續開展一系列加強公立中學與大學有效銜接的行動。在1873年年會的會議現場,協會就成立專門負責對《麥考什報告》進行審查的審議委員會,并要求其在下次年會上就建立公立中學與大學有效銜接的方法做出匯報。1892年,全國教育協會成立中學課程十人委員會(Committee of Ten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ies),以解決中學課程統一以及大學入學標準統一的問題。這個委員會是美國第一個關于中等學校課程改革和加強中高銜接的全國性的專業委員會,開展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范圍的中等學校課程調研和改進行動。委員會的工作是為實現中學課程統一與大學入學要求統一提供建議。由于委員會共有十位成員組成,因此,被稱為十人委員會,由艾略特擔任主席。委員會發布的總報告——《十人委員會報告》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對美國中等教育改革產生了極大影響。1895年,全國教育協會又成立大學入學要求委員會(Committee on College Entrance Requirements)以調整大學的入學要求,實現公立中學與大學的有效銜接。[21]

進入20世紀,中高銜接進入一個重要階段。1910年,全國教育協會成立中學與大學銜接九人委員會(Committee of Nine on the Articulation of High School and College),專門解決中高銜接的問題。1918年,全國教育協會中等教育改造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出臺影響廣泛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Cardinal Principl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報告。該報告明確了公立中學的雙重屬性(職業性和學術性)以及面向升學和面向就業的雙重功能,建議將同時包含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的綜合中學作為美國中學的標準類型[22],規定了美國中學的未來發展模式,被譽為“20世紀美國中等教育的憲法”[23]。此后,關于美國公立中學性質和功能定位的爭論基本告一段落。美國公立中學發揚公共學校所秉持的教育公開性和社會效用性的公共精神,同時,也為學生提供進入大學做準備的課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相互融合的綜合中學成為教育階梯的中間環節。[24]

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過眾多教育家的呼吁和教育團體的行動,中高銜接不僅在觀念上成為共識,而且在現實中也取得顯著成效。美國公立中學的畢業生占大學生源的比例不斷提升。1873年,也就是《麥考什報告》發表的那一年,公立中學在美國大學生源中所占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到1895年,在學院和大學錄取的學生中,已經有41%是公立中學的畢業生。[25]到1909年,部分大學的公立中學生源已經超過一半,如哈佛大學為53%,麻省理工學院為71%,威斯康星大學為92%,明尼蘇達大學為95%。[26]充足的生源保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高等教育的繁榮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四、結 語

實現中學與大學的有效銜接是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和教育系統協調運行的關鍵,也是當前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深入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27]。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是人才培養和人才成長過程中的兩個重要階段,兩個階段的有效銜接是人才培養規律的要求。[28]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美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經歷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中高銜接問題成為矛盾爆發的焦點。公立中學在整個教育系統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強中高銜接成為構建有機連續的完整教育系統的關鍵所在??疾臁尔溈际矆蟾妗芳捌錉幷?、探究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中高銜接的發展歷程,對于解決當前中國的中高教育銜接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

首先,要高度重視發揮大學校長在加強中學與大學銜接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教育界加強中高銜接的行動中,許多著名的大學校長,如麥考什、艾略特、巴特勒、安吉爾等人,都積極參與其中,起到關鍵的呼吁和引領作用。麥考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呼吁引發美國教育界關于公立中學性質和功能定位及其與大學關系的爭論和探討,引起美國教育界對中高銜接問題的關注和重視。中國的大學校長目前在教育銜接中的聲音還比較微弱,其工作范疇主要聚焦高等教育內部,對中等教育事務的關注程度不高,對中高銜接行動的參與度較低。然而,作為整個學校教育系統最高層級的領導者,大學校長應該樹立教育整體觀和系統教育觀,將不同層級的學校教育視為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銜接工作,承擔起引領和導向的責任。

其次,要充分調動民間教育組織和團體的參與力量。由于高度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美國聯邦政府對教育的管理權十分有限,因此,給予很多民間教育專業組織和社團更多的發揮空間,尤其是全國教育協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教育界加強中高銜接行動的過程中,全國教育協會起到了重要的組織和推動作用。協會不僅為銜接問題的討論和爭鳴提供平臺,而且組織成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開展一系列加強公立中學與大學有效銜接的調查和研究,成為加強中高銜接的重要推動力量。雖然中國的教育管理體制與美國存在根本性不同,屬于中央集權式教育管理體制,政府在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是,也要注意調動民間教育社團的力量,使其發揮重要的配合和補充作用。

最后,教育階段的獨立性是教育銜接的基礎和前提。不同教育階段應該是相互銜接的,但也應該是相互獨立的。不同教育階段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決定其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管理機制的獨特性,因此,教育要適應該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獨特需要。雖然麥考什主張將公立中學作為大學的預備教育機構,但是,他并不主張讓公立中學完全依附于大學,或者將升學預備教育作為公立中學的主要任務。他認為,公立中學應該兼具職業性和學術性,既面向升學,也面向實際生活和就業,不僅為大學提供預備教育,而且為沒有繼續進入大學深造的孩子提供各學科的學習機會。正如麥考什所言[8]35:

公立中學應該包括適合每一個16歲或18歲以下的青年男女的科目,如英語寫作、英語語言、歷史、古典文學、現代語言和基礎科學。像公立小學一樣,公立中學應該對所有的孩子開放,無論他們是窮人還是富人。

總之,中學與大學的關系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銜接。中學不應完全淪為為大學升學服務的預備教育機構,而放棄自身開展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獨特需要的教育使命。合理的銜接方式應該既能保障大學招收到充足的合格生源,同時,又不會影響中學教育階段的獨立性以及中學對自身教育改革進行獨立探索的權利?!?/p>

猜你喜歡
生源中學報告
長洲怡生源記貨單考論
農村生源不是“搖錢樹”
在多解中學創新
一圖看懂十九大報告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報告
報告
寧波市四眼碶中學
報告
諸暨市學勉中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