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與大國外交之道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

2023-04-24 14:11陳僑予
探求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式大國外交

□陳僑予

在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下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融合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之間內在貫通的辯證統一關系??v觀歷史,世界大國的現代化無不是依靠戰爭、掠奪而達致的。從十五世紀末以來的五百年里,以葡萄牙海上帝國為開端,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和俄羅斯與蘇聯先后成為了全球超級大國[1]。它們的崛起充滿了血腥、殖民與掠奪,而中國是唯一一個不依靠戰爭實現崛起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所指出的:“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中國共產黨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盵2]因此,探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邏輯及在現代化新征程上的實踐路徑,是為世界提供和平與發展的中國方案,是對世界現代化版圖的全新闡釋。

一、中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邏輯

(一)中西方文明起源的異同分析

夏朝作為“三代”之首和我國邁入文明社會的開端,通過“家天下”國家制度,設立了社會結構與相關國家制度,實現了各個族邦對自己的權力認同,具備了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到的國家出現應具備的兩個標準:一是“按地區劃分它的國民”,二是“公共權力”的設立[3]。夏朝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雛形?!坝碡暰胖荨薄八吹涫荨钡仁窌鴮τ谙某挠涊d,說明在這一時期夏朝至少具有九塊甚至十二塊相連的邦域[4]。從夏朝開始構建了由各族邦構成的一套行政系統,并各自長期占有固定地域,具備了龐大的空間規模與人口規模,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定居性農耕文明。這種文明起源的條件決定了中華文化“天下大同”的一體化追求,相對穩定的治理邦域、宜居宜業的氣候條件、肥沃的土地資源環境,使得中華民族走上了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的道路。

反觀西方文明起源之地的古希臘,其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地形起伏大、山體縱橫而崎嶇、沒有廣闊的平原。海島及山谷將古希臘人分割在彼此相對孤立的碎片化區域。公元前8 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希臘整體上由數百個獨立的城邦自由統治與管理,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形成小國寡民的特點。正如柏拉圖說的:“我們圍繞著大海而居,就像青蛙或者螞蟻圍繞著池塘”[5]。

從人口規模來看,古希臘多數的城邦大概只相當于中國某些鄉村的規模,城邦的人口一般都在幾千人至幾萬人以內,形成了游牧民族小國寡民的特點。而中國的管轄范圍截至秦朝就已經達到300萬平方公里,管轄范圍內人口高達3000萬。古希臘的游牧文明跟中國定居型的農耕文明有著根源性的區別。

(二)中西方探索世界道路的異同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絕大多數時間是領先于西方的,落后于西方是從五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地理大發現開始的。從歐洲游牧文明開啟的大航海時代,開啟了人類探索世界的道路,帶來了人類對整個世界地理范圍的重新認識,也是西方現代化的開端,這種影響不論從深度還是廣度來看,都是極具世界性級別變革的。

在1500 年前的歐洲人開辟新航線之前,人類對整個地球的范圍認識有著極大的誤解。15世紀到17 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在此過程中進行了遠洋探索,期間發現許多當時并不為歐洲人所知的國家和地區,證實了地圓說。[6]也正因為如此,這一時代還被稱為探索時代、海權時代或發現時代,地理大發現開辟了人類對全球地理范圍的概念,世界第一次在人類的認識中成為了地理上連在一起的有機整體。[7]作為西方文明的主要起源地,古希臘的自然資源極其匱乏,決定了西方文明的源頭將會走上游牧文明、商業文化。大名鼎鼎的麥哲倫海洋探索帶出去兩百人,活著回來的只有18人,而喬治安森帶出去1854人,只回來188人[8]。

這次地理大發現通過海洋探險的方式,使得在公元16 世紀之前比較封閉的、斷絕的世界形態,在此之后出現了一種逐漸聯合的趨勢??梢哉f,來自歐洲的幾位探險家,帶領著各自的船隊,跨越過重重汪洋大海,將這一片片相互陌生的大陸連接起來,隨之而來的是殖民擴張,歐洲諸國近乎瘋狂地擴張自己在全世界的領地,再將殖民地的財富據為己有,比如歷史上崛起的西方大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最終,資本主義改革、工業革命接踵而至,整個歐洲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動,靠著掠奪、殖民和戰爭,探索出了一條充滿著血腥和暴力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道路。

實際上,中國對于海洋的探索領先于大航海時代。在15 世紀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鄭和主力艦比后來80 多年之后,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圣瑪利亞”號排水量大100 噸[9]。在當時,大明王朝國家的軍事與經濟實力可以說是處在世界的最前列,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一方面考慮的是鄭和可以通過這幾次的遠洋航行把明朝當時的發展情況以及大明王朝在各個領域的最先進的技術與產品直接帶到其他國家。另一方面考慮則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趁機宣揚大明王朝的實力,建立朝貢體系,與各個藩國發展和諧共處互利的關系,希望建立起一個以大明王朝為中心的擁有極高等級秩序的國家與世界的關系。

定居型的農耕文明帶來的是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統治者更傾向于把發展重心放在內陸的農業生產上,中國的各種資源和物產能夠滿足當時的需要。我們并不需要掠奪別國的資源來滿足自身的生產生活需求。明朝對于商業貿易、版圖擴張,并沒有抱有太大的興趣。因此,早期中西方文明的起源差異注定了西方和中國對世界的探索之路是不一樣的,文明起源的局限讓西方的殖民者們到達之后建立符合他們政體的主權,使整個世界變成受西方支配的體系,滿足西方國家對于各種資源的索取,而中國探索世界的道路卻是以吸納的方式來借鑒人類各種文明的存在。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邏輯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定位于:“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0](P21)其中有兩個關鍵任務:一個是內向性任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另一個則是外向性的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現代化道路與西方國家的復興之路的本質區別,那就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一)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外交事業發展的中心任務

外交是落實對外政策的工具,對外政策的制定服務和服從于國內政治。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三部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同時亦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一部分將外交層面的目標任務定位于:“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進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具體來說,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外交工作遵循的核心原則和主要目標體現在二十大報告第十四部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首先,中國式現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本質要求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要抓手,要創造一個與過去三百多年來由西方文明主導的充滿著血腥暴力、爾虞我詐、零和博弈、霸權霸道霸凌等理念與實踐形態完全不同的,走和平與發展道路、講究公平正義、天下大同、休戚與共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而未來五年是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需要一個和平和穩定的國際環境。因此,對標對表黨的中心任務,未來五年在外交工作中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實現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進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宗旨和方式,就是要以“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同時為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條件,為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進一步提高而助力,為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保障。這是我們新時期中國外交戰略的主要任務,是黨中央精準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制定正確的外交工作目標和全球戰略方針。

(二)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邏輯聯系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5 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詳細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五位一體”的總體路徑,提出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2017 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進一步提出建設“五個世界”的總體布局[11]。2021 年和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國際形勢出現的新變化新挑戰新問題,從解決和平與發展兩大核心問題出發,先后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呼吁打造全球發展共同體和人類安全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幾年來,在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推動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不斷豐富完善,形成了科學完整、系統周密的理論體系,成為習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寫入多個國際性組織的多個決議中,有力推動了這一理念變成全球性共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具體來說,在現代化征程上,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的理論邏輯,表現在政治邏輯層面、安全邏輯層面、經濟邏輯層面、文化邏輯層面及生態邏輯層面的“五個堅持+五個世界+五個本質要求”。

1.堅持對話協商。這是政治層面的實踐方式。就是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目的是要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這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不同的文明之間、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差異性,出現矛盾和沖突,就要堅持對話協商來解決問題。采取強權和暴力只能掩蓋住表面的沖突,這也是美國幾十年來深陷中東戰亂泥潭的原因。我們堅持在相互尊重與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協商,這就是民主協商制的優勢,運用到國際上,就是用政治手段協商的手段來促進和平談判,使雙方的利益都獲得最大化。這是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舉。

2.堅持共建共享。這是從安全層面提出的新要求。具體說來,是要統籌應對世界人民共同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威脅人類發展的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目的是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這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本質要求。19 世紀英國主導海洋霸權之后推行的“大陸均勢”和美國強大后推進的“離岸平衡”這兩個理念幾乎影響了19世紀以來整個國際關系格局。這兩個理念的核心是“把我的安全,建立在你的不安全上”。但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的是共同安全,堅持共建共享,超越了“離岸平衡”的狹隘私利。

3.堅持合作共贏。這是經濟層面的的實踐原則。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目的是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這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使得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世界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12]。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工程,將世界人民緊緊維系在一起,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4.堅持交流互鑒。這是文化層面的價值追尋。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目的是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這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主要觀點是國際格局未來的沖突都將是由各大文明的沖突造成的,911 事件的爆發充分印證了他的這個觀點。這一理論認為,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與基督教文明之間必然會發生沖突。美國政府采納了這一觀點,并于2010 年前后在中亞北非地區大力宣傳《民主和平論》。這一理論的主要內涵是指民主國家和民主國家之間爆發戰爭,但民主國家可以聯合起來對非民主國家采取軍事的、血腥的、暴力的、戰爭的手段把非民主國家改造成為民主國家。通過英美西方國家的不斷宣揚,2010 年前后爆發了席卷中亞、北非直抵波斯灣的顏色革命。這場革命已經過去十多年,但是中亞和北非地區非但沒有變成和平與富饒的國家,反而使這些國家深陷戰亂的泥潭,至今無力復蘇。因此,我們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堅持交流互鑒。

5.堅持綠色低碳。這是生態層面要遵守的原則。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目的是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基于國情,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摒棄西方發達國家大量消耗資源能源、肆意破壞生態環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老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1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以中國式現代化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

(一)新時代新征程我國外交事業面臨的國際戰略環境

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在對于面臨的新的國際形勢的分析中,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沒有了黨的十三大以來關于“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世界)主題”的表述。十三大報告首次提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題,直至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指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二十大報告不再延續前幾次大會對“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的表述,也沒有以前歷次大會所說的“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等樂觀認識[14]。而是提出“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币簿褪钦f,二十大報告對國際形勢的分析更加冷峻。

另一個重大變化是對中國發展所面臨的戰略機遇期的認識和判斷。十六大報告提出:“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八大報告明確表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九大報告提出雖然挑戰十分嚴峻,但“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二十大報告指出:“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之復雜、斗爭之嚴峻、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艱巨世所罕見、史所罕見”,“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要“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二)樹立正確角色觀,應對外部環境新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提出研判國際戰略環境,要樹立正確的角色觀。我們觀察分析國際形勢,歸根到底是要為制定對外方針政策服務,為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服務,為我國改革發展創造有利外部環境服務。這就要求我們把“從中國看世界”與“從世界看中國”兩種視角統籌起來,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還要把自己擺進去,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對外方針政策。只有樹立正確角色觀,我們才能在充滿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的世界中保持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不被亂花迷眼、不被浮云遮眼[15]。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及十九大報告都反復提到“中國是發展中大國”,支持“發展中國家”及“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 次提到重視和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8 次提到“大國”,并明確表示“我們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面臨如此動蕩和不確定的國際戰略環境,中國以明確的角色觀,展現出了大國的確定性和戰略定力,表明中國將以正確的定位應對外部世界的動蕩不安。

(三)樹立正確大局觀,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縱觀人類歷史,世界發展從來都是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事物的性質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因而,要看準、看清、看透當今世界的風云變幻,避免在亂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僅要看到現象和細節,更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樹立正確大局觀。雖然目前世界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但人類社會面臨許多共同問題,需要攜手合作解決。正是基于這樣的大局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向世界作出莊嚴的承諾:“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將永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盵10](P60-61)

對于整個世界而言,中美關系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戰略調整所造成的。中國堅決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但致力于發展中美友好關系的目標是確定和明確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盵10](P61)這里推進大國“良性互動”,有別于黨的十九大報告“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的表述,在推動構建大國關系框架時新增要“和平共處”的表述,反映出黨和國家對中美關系困難的認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美“雙方加強溝通和合作,有助于推動世界增加穩定性和確定性,有助于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16]。中美關系在持續下滑,前景也充滿不確定性,但中國以明確的大局觀致力于發展與美國的關系,這一點是確定不變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總結了振奮人心的非凡成就,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波瀾壯闊的發展藍圖,描繪了逐夢前行的光明未來,彰顯了百年大黨初心不改的大情懷、復興圖強的大志向、引領時代的大擔當、兼濟天下的大格局。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不僅決定著中國的未來發展,也影響著人類的前途命運。特別是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復雜動蕩的背景下,在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下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道融合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內在貫通的辯證統一關系,是對世界現代化版圖的全新闡釋,無疑給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了強大的穩定性。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為推動解決全球性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必將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猜你喜歡
中國式大國外交
中國式民主
吐槽大國
多想記住你的臉
悠悠歲月外交情
涉僑外交二三事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從器官捐獻大國到移植大國還有多遠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中國式失敗
外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