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的價值、風險及其應對

2023-04-24 07:43呂志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主流意識形態人工智能

[內容提要] 精準思政是精準思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應用。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精準優化、教育對象的精準把握、教育過程的精準把控。但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也面臨潛在風險,在客觀上造成教學目標與定位的偏移,削弱教育主體的引領性與權威性,導致人文關懷與價值理性缺失等。要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指引、以打造智能型育人隊伍為基石、以消除數字鴻溝為關鍵、以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為保障,積極應對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的潛在風險。

[關鍵詞] 人工智能;精準思政;主流意識形態

[作者簡介] 呂志敏,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

* 本文系2 0 2 3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 2 3 0 3 0 5 5)的階段性成果。

工業革命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改變著社會生活?,F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的驅動下,正在融合數字、物理和生物系統,引領世界創新浪潮,帶來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等領域的深刻變革。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教育領域,為開展精準思政提供了新契機。習近平總書記在2 0 1 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盵 1]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高度重視,同時反映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化的工作要求。鑒于此,亟須深入認識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的價值意蘊與潛在風險,并探求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精準思政所面臨風險的應對策略。

一、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的價值意蘊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之際,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和量子技術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悄然來臨,深刻地重構著教育內容與教育格局。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為精準思政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具體來說,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我們精準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精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精準把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進而提升精準思政質效。

1.精準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在創造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創造著人。任何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主要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2]。人工智能對改變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更具新鮮感、動態性、靈活性,彰顯科技魅力。

第一,在空間上精準連接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形式主要具有兩個特點,分別是教育場域的固定性和職能的專門性。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具有固定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聚集在固定場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教育者作為主體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受教育者作為客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傳授的教育信息。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向虛擬空間擴展,衍生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物聯網、5 G和人工智能的發明和應用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本的‘現實環境向‘虛擬環境+現實環境進行轉變”[ 3],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成功連接了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營造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智慧學校、數字思政、虛擬體驗、智慧教學等新生事物不斷涌現,思想政治教育場域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逐漸成為線上線下相融通的復合教育活動。在人工智能的精準賦能背景下,虛擬對象、交互方式、虛擬現實內容研發與生產智能化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場域展現出智能化的特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意義來看,一方面,現實環境和虛擬環境的有效連接,使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得到拓寬、深度得到加強,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虛擬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生動性、趣味性不足的欠缺,而現實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虛擬環境缺乏真實性的不足,從而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第二,在時間上精準助推教學活動的靈活開展。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時間限定相比較,人工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時間上更具靈活性。一方面,智能機器人、虛擬體驗館、在線課程廣泛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更為靈活多樣,使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時空。運用人工智能,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得到無限復制,實現廣泛通達,助推思想政治教育靈活創新;也可以使受教育者通過人機協作實現平等式、開放式、自主式的多元化學習,拓寬獲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的渠道;進而使資源獲取方式更加多樣化,實現單一學習方式向多元學習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的有效性增強。人工智能以大數據和算法為發展基礎,基于海量數據的收集、處理和應用,為教育過程提供智能化支持,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改過去面對繁多、雜亂、無序數據的被動狀態,能夠便捷地、全方位地收集整合受教育者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多層面、科學化的數據支持,從而實現對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況、精神需要和接受心理的準確評估、監測,形成針對受教育者的個體化智能學習助手,并據此快速而高效地制定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學習方式。在此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動不再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單向的輸出模式,而是轉換為“教育者(輸出)—受教育者(輸入+輸出反饋)—教育者(輸入反饋+輸出)”的互動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度與靈活度得到有效提升。

2.精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

精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從而實現因材施教是精準思政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指教育者在實施思想教育活動時的目標對象,即人。人工智能深刻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體與群體,推動其進行“自我繪像”并轉化為教學的反饋者,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第一,實現由“千人一面”到“自我繪像”的轉向。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環境制約,其受教育者往往為遵守學校教育“處方”的依賴型學習者,形成任務助推下的目標導向性學習。此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對眾多學生情況進行精準識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經驗主義”和“千人一面”等現象。隨著人工智能的融入,“量化自我”、定制學習成為可能,以及“面向未知而學”越來越多地替代“掌握已有知識”,受教育者的學習動機逐漸向促進自身的全方位發展轉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人工智能,有助于受教育者在技術支持下拓展信息和知識的獲取渠道與途徑,促使自主學習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條件。由此,受教育者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得到激發,由依賴型學習者轉變為自主型學習者,并在知識獲取渠道多樣化和信息海量化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自我繪像”,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精準化。

第二,實現由“教學的接受者”到“教學的反饋者”的轉向。人工智能的出現,將信息的反饋方式提升到一個嶄新階段。一是基于智慧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時反饋。例如,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學上線的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該系統依托現場攝像頭對教室內的學生進行“刷臉”匹配,并記錄學生閱讀、書寫、聽講、起立、舉手和趴桌子等多種行為,用以識別高興、反感、難過、害怕、驚訝、憤怒和中性表情,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學生專注度偏離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分析,并將學生的異常行為實時反饋給教師,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梢哉f,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助推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實現了對受教育者信息接收情況的即時把握。二是基于網絡數據抓取的全面反饋。受教育者對課堂教學的感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其在網絡上留存的數據而得以體現。教育者可以基于一定的算法,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受教育者網絡留存數據的分析,并結合其他課堂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受教育者的學習情況、知識掌握狀況、對課程和教師的認識狀況與接受程度等,從而有的放矢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精準把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依托人工智能的精準畫像,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使所講授的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在受教育者中發揮積極的、正面的作用,就離不開對受教育者思想行為特征的預先認識和把握。但人的思想意識及相關行為具有潛在性與變動性,其動因并不會直接表征在外。直接掌握受教育者的情況、跟蹤其變化,對教育者而言具有一定難度,也就難以對受教育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精準滴灌”難以有效開展,在實踐中更容易變為“大水漫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與受教育者的獲得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人工智能應用的典型優勢在于個性化教學,它“分析依托跨媒體智能,能通過多種媒介捕捉、獲取不同形態的數據信息,從而完成對教育過程中學習數據的全方位收集、處理與應用”[ 4]。簡言之,就是依托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等技術,收集受教育者的學習、生活數據,用以預測其未來的思想傾向和行為表現,進而針對受教育者智能化地、精準地推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式。受教育者由被統計的“平均個體”轉變為“數據解析單體”。這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關注每一個受教育者的情感表達、行為方式與精神成長,定制個體化學習計劃和方式提供了技術數據支持。

第一,依托在場反饋,使靈活化教學成為可能。人工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夠同時對教學過程進行反饋和調整,實現了及時的“教學—反饋—優化—教學”。人工智能可以對受教育者頭像進行采集,對其具體神態進行分類,而一旦受教育者在課堂上的神情達到系統預警的閾值,系統將會自動提示教育者,使教育者可以隨時掌握課堂態勢。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學習的能力,可以自行對圖像進行歸類、處理,自動反饋受教育者的學習狀態。通過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有效互動得以實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往往可以根據受教育者的實時反饋,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給予受教育者以最大程度的關注。在靈活化的教學下,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得到尊重,其學習積極性和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這也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第二,依托數據構建,使場景化教學成為可能?!皥鼍啊痹菓騽『碗娪八囆g領域的專有詞匯,將其運用于教育領域衍生出場景化教學。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教育技術壁壘被不斷突破,首先,可穿戴設備的普及和優化,如谷歌眼鏡和虛擬現實頭盔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人機間的智能對話成為可能,人機交流變得更為自然。如河北大學創建的“融媒體與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微電影教學基地”就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了場景化教學,通過讓學生戴上3 D眼鏡,“使學生不出校園便可‘走進延安、遵義、井岡山等全國4 9個黨史學習教育基地,通過先進的影音設備,運用虛擬的仿真技術提高視覺、聽覺的感受,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接受黨史學習教育”[ 5],沉浸式地感受革命先輩的事跡,對紅色文化、英雄精神的體悟更為具體真實。其次,能夠感受和測量并按照一定規律轉化為可用信號的傳感器的普及,使實時捕捉、儲存、傳播、處理思想政治教育個體數據成為可能。再次,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推廣,使了解個體需求成為可能,為創設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場景提供了便利。最后,精準定位技術的成熟和應用,使依據受教育者個體位置提供實際情景與在線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成為可能,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梢哉f,人工智能助推了思想政治教育場景的數字化建構,使教育者能夠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場景,使單一維度、枯燥的教學內容得以多維度、趣味性地呈現,提升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的潛在風險

雖然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具有一定的耦合基礎、豐富的價值意蘊,但在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效的過程中,也客觀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與定位的偏移,削弱了教育主體的引領性與權威性,導致人文關懷與價值理性失衡等潛在風險。

1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與定位的偏移

人工智能作為顛覆性技術,正在迅速地改變人們生產、生活的方式,使人類社會進入智能化時代。為了適應智能化社會發展趨勢,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將發生變化,在教學定位上也必將有所改變,即以技術為導向,培育復合型、創新型、智慧型人才,實現知識傳授與技術的結合。但是,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都應該回歸到人本身,即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起點和歸宿。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面臨發生偏移的潛在風險。2 0 1 7年,《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指出,要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促進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加速“人工智能+”橫向復合型人才培養。這意味著,在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不再只是單純傳授本學科領域的知識,在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上還要完成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理論教學。在此情境下,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就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發生偏移。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可以伴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任務的變化而作出一定的調整,但是其根本目標不可改變?!芭囵B什么樣的公民”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回答的根本性問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工智能所涉及的算法推薦、數據決策、智能服務也必須始終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展開。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定位也存在偏移的可能,主要表現為由思想道德品質與價值觀引導向工具性偏移。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是學科交叉融合的實踐新樣態。依托人工智能的算法、大數據、算力三大基礎,精準思政實現了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也拓展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外延,自然在教學定位上也將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異。但是,人文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而人工智能的運用卻可能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定位向工具性偏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偏移適應了時代發展要求,但是必須要警惕過度偏移可能帶來的“工具性”危機。

2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引領性與權威性弱化

人工智能正逐漸替代簡單、重復、危險性高的工作和職業。隨著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各環節,教育主體是否也會被人工智能替代?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融入程度越高,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程度就越高,給教育主體帶來的潛在風險也就越高。

人工智能技術依賴于其龐大的數據體系和高速的算法系統,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管理、資源利用、評價反饋等環節提供精準的預測和決策。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越高,自主性越強,所需要的人的干預和監督越少”[ 6],那么教育主體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務就會越來越少,“教育主體—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關系將越來越弱,教育主體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會逐漸淡化、弱化,最終導致教育主體的引領性和權威性受到削弱。其主要表現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人工智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強大助手,不僅減輕了教育主體的任務負擔,也為教育主體賦能,從而大幅度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但是,這可能會使教育主體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甚至出現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給出的算力分析和數據決策結果,從而對人工智能給出的結果不加思考、分析與鑒別的問題。第二階段,人工智能作為顛覆性技術,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發生革命性變化時,也會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工作質量、效率帶來重大變革。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大作用之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可能會盲目夸大人工智能技術的價值與功能,對人工智能技術產生盲目崇拜,無條件地服從技術,甚至把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完全寄予人工智能技術,導致自身創造力、自主性的喪失。第三階段,隨著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越來越深,教育主體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將由人機合作走向人機協同,最終走向人機共生。尤其是在人機共生階段,教育主體將無法拒絕或停止使用人工智能,一旦離開智能化設備,教育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將會感到無所適從,其身體與心理都被人工智能技術“綁架”。

3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價值理性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滿足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真正觀照學生的生存與發展、成長與成才。而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則面臨著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價值理性失衡的風險。

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人文關懷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在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基礎之上,肯定學生的主體價值,關注學生心理、情感等個性化需求,引導學生向上向善,促進學生健康、快樂、自由、全面發展。而人工智能在本質上是“冷冰冰”的計算機編碼符號的集合,只是通過數據來解讀和推測人們的情感、價值需求等。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可能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被輕視。一方面,技術、機器拉大了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的距離,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人工智能使得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技術、機器開始逐漸取代教育主體的大部分工作,人機交互頻率超過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互頻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們之間的心靈溝通與情感交流,導致人與人之間必要的人文關懷逐漸缺失。另一方面,“冰冷數據”掩蓋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需求。人工智能單方面強調客觀行為數據,并把這些數據作為教育對象的全部面貌進行呈現和決策,而缺少關于教育對象本身的“主觀數據”,就難以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全面且準確的把握。

將人工智能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與質量,也就是追求技術的有用性、有效性。然而人工智能的工具性偏向,容易導致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價值理性的忽視或輕視。因此,在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的教育實踐中,我們要警惕技術和工具理性追求所引發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價值理性的缺失。

三、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的風險應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盵 7]面對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可能引發的風險,我們要在意識形態引領、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消弭數字鴻溝、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等方面著力,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與實效性。

1 .以主流意識形態為引領,確保人工智能賦能的正確價值導向

人工智能作為一項革新技術,在賦能精準思政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技術向善”的問題,以保障人工智能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作用。

第一,以黨的創新理論為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指明方向??v觀黨的歷史,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科學技術,適時作出重大戰略部署,不斷提高科技事業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并不斷推動科學技術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工智能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明確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機遇、重點任務。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運用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必須進一步凸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所隱含的意識形態性、政治性,使其更好地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為黨的思想文化建設服務。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這是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根本落腳點與關注點。

第二,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錨定航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 8]。立德樹人需要解決的是“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問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需要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要著力以中華文明塑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綜合素質教育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作為當前代表科技最前沿的人工智能,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傳道有術的水準,同時對提升受教育者的積極性、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也大有裨益。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人工智能,要堅持育人導向,在堅持術與道相統一的同時抓好重點、抓好主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不放松。唯有如此,將人工智能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持續性和生命力。

2 .以打造智能型育人隊伍為基石,把準人機協同的教學契合點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機協同將成為現實。在人機協同中,智能機器人承擔計算和推理工作,而人則從事判斷與決策工作,從而形成人與機器的密切配合,使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并規避其潛在風險。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運用辯證思維認識和運用人工智能。一方面,教育者要以重視和肯定的態度,在教育教學中積極運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帶來巨大的積極影響。教育者必須正視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加以研究、積極運用,將其積極的、合理的一面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還要以冷靜的眼光加以審視。一項革命性技術雖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因其出現的時間較短,問題或弊端的暴露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對于教育者而言,既要摒棄全盤接受的態度,又要避免把人工智能作為洪水猛獸的做法,既要充分認識、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又要保持審慎的態度,注意和識別其消極影響,在運用中自覺避免其消極面,使技術向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人類智慧彌補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缺陷。在具體實踐中,人機協同存在工具理性至上的傾向,這一傾向將割裂人機協同的內在聯系性,使其異化為技術控制人,而不是人控制技術。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和教育要求設定目標,明確人機各自承擔的任務。同時,教育者在人機協同的技術運用中,要注重與受教育者的平等對話、情感交流,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減少工具理性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消極影響。

3 .以消弭數字鴻溝為關鍵,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均等化

就教育的本質來看,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開發和運用,應本著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消弭數字鴻溝,尊重少數群體或者弱勢群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均等化。

第一,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 0 2 1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從信息網絡新型基礎設施、平臺體系新型基礎設施、數字資源新型基礎設施、智慧校園新型基礎設施、創新應用新型基礎設施、可信安全新型基礎設施等六個方面,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方向。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主要體現為“智慧+”思政。在“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中最為具體的實體化工程是智慧校園,其核心是智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體現的是“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體空間。因此,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需要瞄準智慧課堂、智慧設備、智慧應用的建設;另一方面,應當在微觀建設方面發力,全面改善學校網絡和接入條件,加快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專網、升級校園網絡、構建數據中心,確保所有學校都能接入高速網絡,擁有必要的數字設備。這不僅是消除數字鴻溝的基礎,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均等化的必要條件。

第二,努力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養。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養,是消弭數字鴻溝促進教育資源均等化的有力措施。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養,應當把握人工智能時代信息素養的新要求和新內容,在技術變遷中不斷更新信息素養要求,促進受教育者以“未來時”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信息素養培育要有系統性。依據信息素養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目標,將其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大中小學信息素養一體化教育,協同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信息素養培育要有層次性。強調信息素養培育的層次性,著重要求東部和西部、城市和鄉村在信息素養培育方面的差異化的整體性推進。同時,要加強實踐歷練,引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理解人工智能,主動收集分析并運用智能化工具,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體悟技術要求、鍛造相關能力、加強精神引領和價值塑造,以實現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均等化。

4.以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保障

面對人工智能這一新事物,對于其潛在的風險,我們應該能夠予以預判,不斷建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適應新事物新情況。

第一,立足現實需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就現實來看,國家在互聯網信息服務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相繼出臺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但總體而言其對人工智能的針對性和適用性相對不足。法律規制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先判斷,實現事前規制;另一種是在事物發展過程中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判斷,實現事中規制。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是一項具有變革性質的活動,其中的問題具有突出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在此過程中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著重對主體問題、侵權問題和隱私保護問題等加以審視和研究,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提供法治保障。

第二,借鑒外國經驗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西方發達國家在法律建設方面起步較早,為應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風險出臺了許多法律法規。例如,歐盟相繼出臺了《歐盟人工智能法律及政策》《2 0 1 4—2 0 2 0年歐洲機器人技術戰略研究計劃》《地平線2 0 2 0戰略-機器人多年度發展戰略》《歐盟人工智能》《歐盟機器人民事法律規則》;美國陸續發布了《人工智能增長研究法案》《國家人工智能倡議法》《生成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法案》《A I應用監管指南備忘錄(草案)》《人工智能應用規范指南》。這些法律法規或政策涵蓋人工智能發展的許多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制定完善“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關立法提供借鑒。我們應當“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 9],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以我為主、博采眾長,快速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完善,以適應并引領人工智能的發展要求,為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護航。

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時代大勢所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質增效的應然之舉,只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精準優化教育環境、精準把握教育對象、精準把控教育過程等各個方面的應有作用,通過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指引、以打造智能型育人隊伍為基石、以消弭數字鴻溝為關鍵、以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為保障等途徑,克服人工智能賦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面臨的教學目標與定位的偏移、主體引領性與權威性弱化、人文關懷與價值理性缺失等潛在風險,方有可能全面釋放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的巨大動能,助力精準育人工作。

參考文獻

[ 1]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N].人民日報, 2 0 1 9 - 0 3 - 1 9( 1).

[ 2] 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6: 2 9 4.

[ 3] 張志丹,劉書文.人工智能必將引發思想政治理論課變革[ J].思想教育研究, 2 0 2 0( 1 0) : 1 0 3 - 1 0 8.

[ 4] 袁周南.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依據與路徑[ J].思想理論教育, 2 0 2 0( 8) : 9 4 - 9 9.

[ 5] 柴素芳,姜旭.以微電影為載體加強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5) : 5 2 - 6 0.

[ 6] 董天歌,趙艷波.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 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 0 2 2( 3 2) : 4 6 - 4 8.

[ 7] 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 N].人民日報, 2 0 1 9 - 0 5 - 1 7( 1).

[ 8]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 2 0 1 6 - 1 2 - 0 9( 1).

[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2 6 2.

(編輯:牟世晶)

猜你喜歡
主流意識形態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和對策研究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正確引導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對策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芻議
新媒體環境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實現途徑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