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點”法 復習文化史

2023-04-30 17:20李宏
關鍵詞:中華文化

李宏

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時空跨度大,內容多,理論性強,紛繁復雜讓人眼花繚亂,同學們復習起來倍感吃力。為此,筆者建議采用巧抓“五點”法復習本模塊內容。

一、抓住重難點,全面記憶重要歷史概念

如“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要從原因、發展歷程、精髓、內涵、特點、交流和價值等要素全方位把握。然后要牢記史實即把最基本的知識,繁瑣的具體史實準確無誤地記住。必要時,可采用少而精、趣味化等好的記憶方法來降低記憶難度,提高記憶效率。如采用數字法掌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數字法就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頭緒和內容,緊扣關鍵的詞句,把較繁雜的識記材料加以壓縮,對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提煉成幾個自然數,而將自然數擴展又能夠呈現出具體歷史內容的一種記憶方法。如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自然數歸納如下:

1. 中華文化的一大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義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2.? 中華文化的兩個價值

(1)對中國:中華文化的精神品格與價值追求,支撐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傳,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對世界:中華文明又有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價值,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人類共同價值作出了重大貢獻。

3. 中華傳統文化的三面內涵

(1)對自己。人生觀: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處世觀:主張和而不同。

(2)對自然。自然觀: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3)對社會。倫理觀:重視以人為本(即人本思想)。政治觀:人本思想體現到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價值觀:中華文化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家國觀: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4.? 中華文化交流的四大表現

(1)古代吸納佛教文化:佛教傳入日益本土化,并對宋明理學形成和中國的文學、藝術、建筑產生深刻影響。

(2) 西學的引進傳播

①明清時期的西學東漸。

②近代學習西學:“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

(3)物質文明外傳: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自古以來就被西方各國人民所喜愛,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紙幣和活字印刷術等先后傳到西方。

(4)思想意識外傳:中國的倫理觀、哲學觀、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過巨大影響。中國科舉制對歐美的考試制度和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

5.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五大特點

(1)本土性: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根植于本土,有著自身的道路和獨特的風格。

(2)多樣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領域廣泛,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3)吸納性:中華文化有著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文化胸懷,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4)凝聚性:中華文化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質,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連續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承上啟下,不斷發展,有頑強的生命力。

6.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六個原因

(1)地理方面:相對封閉和較廣闊的地理環境,為中華文明獨立連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人口因素:龐大的人口規模有助于文明的連續性。

(3) 生產方式:中國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土地是否適宜耕種確定了中國文明的分布范圍。

(4)文字因素:漢字為維護政治統一和文明連續提供了重要力量。

(5)制度因素:科舉制度延續了中華文化。

(6)思想因素: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

7.? 中華文化發展歷程的七大階段

(1)上古時期:多元起源。

(2)先秦時期:奠基。殷周:天命神權、“敬天保民”;春秋戰國: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3)秦漢時期:定型。秦朝崇法漢代尊儒,文化統一。

(4)魏晉到隋唐時期:繁盛。魏晉玄學盛行;隋唐三教合一。

(5)宋元時期:豐富發展。宋代理學形成。

(6)明清時期:承古萌新。提倡個性自由,倡導經世致用。

(7)近代時期:衰落復興。救亡圖存是主旋律。學習西方, 追求科學民主發展到學習馬克思主義,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二、 抓住比較點,深刻把握歷史事物的異同

如“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中中國古代陸海絲綢之路比較。

1. 相同點

(1)地理意義:開辟新的道路,地理意義重大。

(2)基礎: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

(3)性質:都是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對中外文化、物質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4)中國地位:中國都處于相對的優勢地位。這是因為古代中國無論在物質上,還是文化上都較為先進。

2. 不同點

(1)出發點:陸上絲路以長安為出發點;海上絲路以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等地為出發點。

(2)功能:陸上絲路主要是東西商業貿易之路,是中國和亞歐各國間政治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海上絲路主要是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的交流通道。

(3)興盛原因

漢代陸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包括:

①政治因素,西漢國力強大,政局穩定,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地區行政機構設立,提供政治保障。

②經濟因素:漢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中外商人之間的貿易和羅馬帝國也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③軍事因素:對匈奴戰爭的勝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

宋元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包括:

①政治因素,西北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

②經濟因素: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經濟地位提高,尤以海運為主。

③外貿商品:漢代以絲織品為主,兩宋以陶瓷為主,不易陸路運輸。

④交通因素: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動;海路交通條件不斷完善;航海造船技術提高;指南針運用于航海;特別是宋代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等等。

⑤歷史因素:海外貿易的歷史傳統;陸上絲路本身存在運量少等難以克服的缺點。

(4)衰落:陸上絲路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中亞地區的衰弱和地理變遷而衰落;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而逐漸為西方列強的侵略途徑所替代。

(5)作用與影響大?。宏懮辖z路的作用與影響相對大于海上絲路。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天文、歷算、醫藥等科技知識,佛教、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先后傳入中國,并在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的紡織術、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制瓷等工藝和技術,繪畫等藝術,儒家、道教等思想,也傳向西方,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抓住時段點,縱向把握歷史事物演變

如將“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中的“世界貿易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五個時段,認識其演變:

(1)萌芽時期:15世紀之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和各洲間的貿易擴展,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增加,美洲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歐洲產品開始在美洲市場銷售。西歐列強在美洲、非洲等地的殖民擴張,客觀上推動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初步形成時期:工業革命后,由于生產力迅速提高,歐美發達國家需要尋求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形成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快速的交通工具將工業品輸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

(3)停滯時期:20世紀上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以致停滯不前,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4)最終形成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因美蘇兩大陣營對峙,兩大陣營之間的貿易受到極大影響。戰后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國際貿易空前活躍并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制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5)深化時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冷戰的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推動了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產品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

四、抓住特征點,完成具體到抽象的認知

歷史特點是指歷史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在充分掌握歷史事物各個歷史要素的基礎上概述歷史物的特點,是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要求之一。抓住歷史事物的特點,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如“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征”可從五個方面概括。

(1)多元性與開放性。亞歷山大帝國囊括了東方的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和猶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在政治上統一了地中海東部世界,由此奠定了希臘化文明多元化特征的基礎。

(2)全面性與繁榮性。在希臘化時代,涌現出了繁盛的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文學、史學、地理、幾何、醫學、天文等多個領域,為后世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溝通性與橋梁性。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帕加馬等地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過程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融匯東西方世界的不同文化。

(4)消極性與頹勢性。在亞歷山大征服的土地上,政治體制都是君主專制,古典的民主政治思想被專制主義代替,希臘人的理性精神和人本主義日趨黯淡,城邦公民的自信和進取精神轉為了被征服后的屈辱感和消極情緒。

(5)世俗性與極端性。希臘化時代,人們的生活處于動亂和不安之中,頻繁的戰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經濟資源,也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因此文化呈現世俗化的自我意識和極端的自然主義色彩。

五、抓住理論點,深化認識歷史知識

唯物史觀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故要全面辯證客觀地看待問題。因而,我們要認識到國際移民是一把雙刃劍,給遷出國與遷入國帶來雙重影響。

(1)國際人口遷移的積極影響

①對提高人口素質起著積極的作用。

②促進了遷入國經濟的發展。

③在人口增長和就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④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⑤國際移民參與所在國的政治生活,進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

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2)負面影響

①對遷出國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造成了人力及人才資源的流失,進而可能會影響遷出國的經濟發展。

②從遷入國方面考察,國際移民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事物的出現,并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因而在分析歷史事物出現的原因時,要從多個角度考慮。如近代(17、18世紀)西方博物館出現的原因:

(1)從經濟角度來說,工業革命開始興起,使社會財富的積累速度大大超過以往,使社會出現閑散資本,為文物收藏和博物館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2)從政治角度來說,法國大革命戰勝了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革命后的法規中明確指出博物館是國家教育的必要手段,對國民進行教育是國家的義務。

(3)從文化角度來說,一方面17、18世紀自然科學取得長足發展,科學思想逐漸成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認識,促進了人們文物收藏觀念的開放,擴大了藏品領域,加深了人們對文物標本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法國百科全書派通過對當時科學文化知識的總結,普及了科學文化,為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同時也為博物館提供了輿論準備。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講臺上傳授中華文化
華僑圖書館將建海外漂流站 讓中華文化傳播海外
以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路徑思考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學者四談
讓文物漂洋過海去說話——記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陳建中
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中華文化反思
民族遷徙:重構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
考古學揭示了中華文化多樣共生的非凡歷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