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長效熱點 提升復習效率

2023-04-30 12:28杜夏英
關鍵詞:外交人口發展

杜夏英

大國外交

熱點背景

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伊朗總統萊希于2023年2月14日至16日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2月14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伊朗總統萊希舉行會談。從古代漢唐與波斯到如今的中國與伊朗,從古絲綢之路到如今的“一帶一路”,我國的對外交往歷久彌新、成果豐碩。激蕩的時代風云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以其高瞻遠矚的視野和胸懷天下的氣度激起廣泛的世界回響,見證了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透過繁忙的元首外交,人們看到了國際社會深化同中國交往合作的強烈意愿,看到了各方對在各種全球性挑戰面前中國角色、中國地位、中國作用的高度重視,深刻感受到與各國團結合作、攜手推動共同發展的中國擔當、中國貢獻,更看到了中國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方位外交大格局。

熱點分析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不僅關注中國將如何發展,更關注發展起來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角色和作用等問題。而縱觀近年來的中國外交,為解決中國的發展與國際秩序構建的關系問題,中國在理論上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行動上則以結伴而不結盟的方式攜手眾多國家一起踏上共同發展的陽關道。中國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合作共贏”的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的發展與周邊國家和歐亞大陸的發展,乃至世界的和平發展捆綁在一起,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進程。因此,我國的大國外交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

核心知識

一、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

1. 過程:商周時期青銅之路——漢代開辟絲綢之路——唐宋對外貿易發達,對外交流頻繁——元代疆域遼闊海陸對外貿易有一定發展——明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交流大幅度減少。

2. 特點:曲折中發展,階段性明顯;受官方政策影響大;官方追求政治利益,民間交流以經濟、文化為主;政治上維護宗藩關系,經濟上長期處于出超地位。

3. 作用:促進睦鄰友好,有利于地區穩定;促進經貿往來,有利于邊疆發展;有利于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吸收外來文化豐富了中華文明內涵。

4. 局限:缺乏對外部世界發展的重視,導致明清時期未能看清時代潮流。

二、近代中國的對外交往

1. 過程:《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廢約運動——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參與創建聯合國。

2. 特點:由傳統朝貢外交轉向近代條約外交;屈辱性和近代性并存。

3. 影響:逐步進入近代國際外交體系,推動外交近代化;在有限的范圍內建立了近代國家主權保護體系。

4. 局限:受制于國家實力未能有效維護國家利益。

5. 啟示:外交以國家實力為基礎,以國家利益為原則,受國際環境影響。只有國家實力強大,才能實現外交獨立自主。

三、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革命外交—務實外交、雙邊外交—全方位外交—大國外交)

1. 1949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冷戰下的中國外交

(1)特點:由“一邊倒”(意識形態)到“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國家利益)。

(2)主要內容:三大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始步入國際舞臺。

2.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20世紀60年代末:國際環境惡化下的中國外交

(1)特點:“反帝反修”、兩個“拳頭”出擊(革命外交)與“一大片”。

(2)主要內容:反對蘇聯和美國霸權主義、發展與亞非拉國家關系。

3. 20世紀70年代:多極化趨勢出現下的中國外交

(1)特點:“一條線”,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由革命外交到務實外交)。

(2)主要內容: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改善與建交、中日邦交正?;?。

4.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下的中國外交

(1)特點:“全方位”,不結盟政策、全方位外交下引領全球治理。

(2)內容: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四、當代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1. 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

(2)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全方位開展對外交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3)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條件。

2. 表現

(1)著眼于自身發展

豐富和平發展重要思想,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的國際關系;倡導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保持中俄關系高水平運轉;充分挖掘中歐合作潛力,推動中歐關系不斷發展;以“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周邊關系;以“真、實、親、誠”為原則發展中非關系;秉持正確義利觀,與發展中國家合作。

(2)推動世界和平發展

①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中東和平進程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

②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

③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推動世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④“一帶一路”倡議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

⑤主辦北京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等,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

⑥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3. 影響

(1)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

(2)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考情預測

1. 近年來高考不回避熱點,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積極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近年的高考題中,外交相關主題的命題將有所增加,我們在復習時應給予更多關注,特別是近現代中國的外交探索和復興,涉及的歷史主干知識都是高考命題考查的重點。

2. 在題型上,高考中選擇題與非選擇題都有可能涉及。在考查方式上,多用新材料、新情境命題,縱橫聯系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近代中國政府的外交近代化與屈辱外交、新中國以來的大國外交。

模擬練習

例1. 宋元豐年間,政府頒發了我國第一部外貿法規《市舶法》,它規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員登舶驗貨,按比例抽取實物,以“貢品”交政府;“禁榷”物資由市舶司統購包銷;“博易”物資由中外商人市價買賣,運銷內地。這反映出當時(? )

A. 海上絲綢之路繁榮

B. 中外朝貢貿易體制

C.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 確立工商皆本思想

例2. 在1871至1874年處理臺灣琉球漂民案期間,不少知識分子和閩臺官員明確提出要以國際法處理中日沖突,申明中國在臺灣全境的主權,要求日本退兵。在此后的馬嘉理案、曾紀澤伊犁談判和中法戰爭中的“臺灣封鎖問題”等涉外交涉中,中國均援用了國際法。這些活動(? )

A. 說明西學成為社會主要思潮

B. 反映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趨勢

C. 引起清政府權力結構的變化

D. 扭轉了對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

例3.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開放不再局限于沿海。在東北,黑龍江探索沿邊開放;在西北,當年的絲綢之路再次成為經濟往來的重要紐帶;在西南,通往尼泊爾、印度的大小山口擺起了貨攤;西南邊陲的云南、廣西也加入到開放的行列。這表明90年代以來,我國(? )

A. 大力引進西方科技與資金

B. 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C. 積極應對世界格局的劇變

D. 面向各種類型國家開放

人口問題

熱點背景

2023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從性別構成看,男性人口72206萬人,女性人口68969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9(以女性為100)。從年齡構成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75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2.0%;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978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4.9%。從城鄉構成看,城鎮常住人口920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9104萬人,減少731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個百分點。

熱點分析

人口問題是當代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每年的高考試卷都要涉及與人口有關的一些問題。作為當代中國學生必須了解我國人口的歷史和現狀,增強人口意識,自覺宣傳黨的人口政策。人力是古代中國生產力的主體,是小農經濟的支撐。古代人口的遷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進步,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形成,同時也豐富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近代歐洲人的殖民擴張改變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結構,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嚴重損失,驅動了亞洲勞工的大量遷移。人口遷移帶來了不同地區的文化重構,新的族群構成了新的文化認同。

核心知識

一、古今中外的人口問題

1. 中國古代人口問題

(1)政策:鼓勵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數量成為考核官員的標準。

(2)特點:人口總量呈螺旋式上升;東部地區一直是中國古代人口密集區;南方人口發展迅速,并逐漸超過了北方;明清時期人口增長迅速。

(3)明清人口激增的原因: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精耕細作,農業經濟高度發展;耕地面積的擴大;外來高產物種的引入;糧食產量的提高;統治者的政策和制度調整(如康熙時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攤丁入畝)。

(4)明清人口激增導致的問題:人口增長速度快于耕地、糧食的增長速度,導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過度開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導致國窮民困,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蕩。

2. 近代西方人口問題

(1)新航路開辟后,美洲人口銳減。

(2)工業革命后,歐洲人口迅速增長。

(3)工業革命后人口過度增長帶來的社會問題:工業革命,城市化,貧困人口增加,政府財政開支增大。

3. 新中國時期的人口問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并存,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人口減少;20世紀60年代初以后,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增長迅速。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發展,人口遷居城市。

二、古今中外的人口遷移

1. 古代中國人口的遷移類型及表現

(1)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在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典型的是兩晉之際的“永嘉之亂”、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兩宋之際的“靖康之亂”引發的三次北方人民南遷高潮。

(2)以行政手段或軍事手段推行的強制性移民,較典型的是明初的大規模移民。

(3)從平原到山區、從內地到邊疆的開發性移民。這類移民往往伴隨著北方人口的南遷,其中一部分遷徙至贛南、閩西、粵東等山區或其他邊疆地區,被稱為客家人。另外較著名的還有“闖關東”“走西口”等移民現象。

(4)非華夏族向內和向西遷移。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的幾十萬人逐漸向內地遷徙并定居生活。同時以匈奴、突厥、蒙古等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還有大規模地向西征討和遷徙的現象。

(5)東南沿海地區向海外的遷移。在唐朝,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福建兩省的居民為緩和土客矛盾、緩解人口壓力,就有下南洋向東南亞地區移民的現象,明朝鄭和下西洋后出現了一個高潮。

2. 新中國時期的人口遷移

(1)新中國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①這一時期,由于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表現為:規模小,頻率低,受國家政策影響。1954年—1960年,活躍時期;1961年—1976年,低潮時期;1977年—1984年,回升時期。

②從遷移方向上看: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有:遼寧、山東、上海、四川;遷入與遷出持平的地區是西藏;其余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2)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①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日趨活躍,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屬自發流動。

②流向: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3. 世界近代殖民活動與人口的跨地區轉移

(1)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變化: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對美洲進行殖民擴張與掠奪,在此期間,屠殺、奴役以及傳染病導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為彌補勞動力的不足,殖民者販賣黑奴。此外,因為各種原因,很多歐洲人來到美洲。印第安人數量的銳減、歐洲人和非洲黑人數量的激增,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這樣,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

(2)英國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澳大利亞土著居民遭到屠殺,人口減少,導致白人逐漸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3)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19世紀初,英美等國頒布禁止奴隸貿易法令,迫使殖民者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華招募華工,形成苦力貿易。華工為美洲和大洋洲的開發做出了貢獻。

三、中國古代的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 社會救濟

(1)表現

①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②隋朝:隋文帝置倉積谷,預防荒年,還鼓勵民間自置義倉。官倉救大災,義倉防小災。

③宋朝: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宗族通過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資助族中貧困者。

④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2)意義:社會救濟為民眾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有利于維護統治。

(3)特點:社會力量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的賑濟,如收養棄嬰和孤兒、接濟貧民等。

2. 優撫政策:秦漢時期:皇帝會賜給高齡老人鳩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

四、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 西方社會保障制度

(1)17世紀初,英國頒布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濟貧制度。

(2)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

(3)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確立。

(4)二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5)此后,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國家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 社會保障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1)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

(2)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考情預測

1. 近年來高考不回避熱點,人口問題的歷史也由來已久,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人口政策的調整,也逐漸成為高考關注的熱點,我們在復習時應給予更多關注,特別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邊疆地區開發、游牧民族大遷徙、中國近代省際人口流動與華工出海、改革開放前后人口流動、古希臘海外殖民擴張、近代殖民擴張與掠奪、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流動、難民救助、移民社會多元化等內容。

2. 在高考中常見的題型是選擇題,非選擇題也有一定涉及。在考查方式上,多用新材料、新情境命題,縱橫聯系古今中外人口遷移的形式、移民與多文化相遇,人口遷移與文化交融和認同。

模擬練習

例4.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在黃河流域采取鼓勵墾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人口數大約為7270萬。清朝建立后,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長。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總數約4. 322億,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導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資料短缺,物價上漲,原來一人可以養活十人,而今卻不可能了?!盀檗r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為商賈者十倍于前,而貨不加增?!鄙鐣谐饲诹τ袠I有生計者,還有比之前增長數十倍的游手好閑之徒。當時的學者洪亮吉覺察到這些社會問題,提出了調劑人口的思想,但沒有被重視。

——摘編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與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比較及啟示》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鼓勵”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為主導,我國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肮膭睢毙匀丝谏邘淼娜丝谶^快增長與社會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不斷凸顯,引發的社會問題引起了中央決策者的關注。50年代中期我國政府開始調整人口政策,1973年7月國務院創立“全國計劃生育領導小組”,1978年“實行計劃生育”第一次被寫進《憲法》。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人口增長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數量逐漸減少。國家投入新增人口的資金比例相應減少,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國家用于教育、醫療行業的資金或資源增多,家庭開支和撫養費相應減少,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摘編自馬紅鴿、賀曉迎《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口生育政策變遷及其啟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我國人口快速增長的歷史背景,并指出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建國初期到70年代我國人口政策的變化,并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積極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簡要說明人口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生態文明

熱點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引領億萬中國人民走上生態文明之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提出“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再到強調“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

黨的二十大全面系統總結了新時代十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重大成就、重大變革,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熱點分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境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人民情懷、文化情懷、生態情懷、民族情懷、天下情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環境作為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強調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彰顯了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價值取向。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作為一個熱門話題,有關生態保護的試題將成為高考歷史命題的重點。

核心知識

一、古代的環保思想與實踐

1. 古代中國的生態保護思想: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能夠因地制宜,興修水利,為農業發展創造條件;還給后人留下了像《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總結性的農學著作;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2. 中國古代重視環境保護的實踐:先秦時期已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過度開墾導致的環境破壞狀況有所緩解;隋唐開通大運河,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在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創制筒車、曲轅犁等發展農業生產。

3. 古代環境保護的特點:合理利用、保護自然,不過度索??;順應自然、尊重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利用宗法力量;歷史悠久;與傳統農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體現封建國家重視農業的思想;立法保障;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決人地矛盾;獎懲結合;注重利用科技力量。

二、世界工業化進程與環境問題

1. 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工廠”,實現了工業化。隨后,歐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掀起了一股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浪潮。蒸汽機的使用,煤炭與鋼鐵工業發展迅速,導致了環境污染(如英國泰晤士河的污染等)。

2. 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隨著石油、電力成為主要能源,重化工業發展迅速,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3. 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尤其是1973年石油危機以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第三產業興起,“新經濟”出現,環境污染得到遏制,但發達國家把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問題。就全球而言,環境問題更加惡化。

4. 現代西方環境保護的特點:注重環保立法;注重轉變政府職能;發揮社會各階層的積極作用;涉及自然資源保護和城市環境治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

三、中國的工業化與環境污染

1. 中國近代工業化探索

(1)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開端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對中國工業化的貢獻是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刺激了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沒有實現中國的工業化。

(2)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迎來了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走向蕭條;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由于長期戰亂,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榨,民族工業陷入絕境。

2. 中國現代工業化探索

(1)過渡時期(1949—1956年):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實施“一五”計劃,從而開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有成功的探索,如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我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但未能貫徹;1960年冬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但也沒有從根本上糾正“左”傾錯誤。有重大的失誤,如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和“大躍進”運動,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強調數量忽視質量(大煉鋼鐵等),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以及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此時期經濟建設還是取得一定成就。

(4)改革開放后(1978年至今):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也更加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四、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及解決辦法

1. 共同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沙漠化,淡水資源的缺乏,大氣和水污染的不斷加重,氣候的惡化等都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2. 解決辦法:控制人口的增長,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取締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增強環保意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人為本,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解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必須加強國際合作。

考情預測

隨著全球氣候的逐漸惡化,生態環境問題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高考不回避熱點,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成為高考關注的熱點。因此我們在復習備考中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給予更多關注:

第一,用生態史觀解讀生態環境變化,從人與自然互動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社會發展歷程。

第二,同時結合文明史觀和現代化史觀解讀生態環境惡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第三,站在整體史觀的角度,思考當前人類面臨的生存環境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

模擬練習

例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儒家重視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人文生態系統的基礎,自然生態系統的解決又依靠良性的人文生態系統的建立,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個人生態問題的重心在于通過修身解決心身關系問題,進而解決社會生態問題以根本解決自然生態問題。儒家的“仁”也包括愛自然,對待具體的自然事物,不是簡單的不殺生,強調“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儒家經典強調,必須制定相關禮制、法規來保護生態資源,禁止人們隨意砍伐樹木、捕魚捉鱉。儒家思想認為,天地之間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但只有運用知識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實現豐衣足食,國家應該設置專門官員來管理自然資源的開發。

——摘編自樂愛國《儒家生態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 1973年以來中國生態觀念的的變遷

——據侯鵬、高吉喜等《中國生態保護政策發展歷程及其演進特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儒家生態觀的內涵。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生態觀念變遷的背景,并分析生態文明理念提出的歷史意義。

糧食安全

熱點背景

2023年2月13日,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指導意見》。這是20世紀以來發布的第20個“一號文件”,文件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熱點分析

俗語“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重要性毋庸置疑,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涉及內容必是三農問題。整個一號文件,對于糧食安全仍舊保持極高的重視,反復提到穩產保供,保障糧食的有效供應,以及對于糧食種植面積的保穩工作的重視。對于農戶的種植收益也有明確的指示,繼續實行種植者補貼,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明確展現了守牢糧食安全的決心。從容應對百年變局,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繼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核心知識

一、中國古代的農業政策

1. 我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變化

(1)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2)春秋戰國

①先秦:商周僅有少量青銅農具;春秋已在農業中開始使用鐵制農具,并開始使用牛耕,戰國時得到推廣。

②秦漢:牛耕得以推廣,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傳到珠江流域。

③唐朝:創制曲轅犁、筒車等農業工具。

2. 歷代政府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

(1)戰國:秦國商鞅獎勵耕戰,生產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業者活動,禁止棄農經商。

(2)三國:曹魏實行屯田,重視保護農桑。

(3)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和租調制,保證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產時間。

(4)北宋: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3. 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始于北魏)。

(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小農土地所有制)。

4. 以農立國的思想與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1)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國家在經濟政策上一直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即保證經濟政策向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方面傾斜。

(2)重農抑商政策產生于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以后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治國的典范。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在這時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并在重農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導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這樣就失去了其產生之初的進步性。

二、近現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土地綱領

1. 農民階級:太平天國制定《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強烈愿望,但這只是空想,平均主義思想在當時無法實施。

2. 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的“平均地權”,采用“平均地權”的辦法解決土地問題,不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說明資產階級不能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

3. 中國共產黨

(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在根據地開展以“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為路線的土地革命。

(2)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采取“雙減雙交”政策。

(3)解放戰爭時期,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建國初期,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保護富農階級的土改運動,到1952年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5)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即土地改革運動、農業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三、世界各國的農業政策內容、背景及影響

英國的圈地運動和拍賣貴族土地、俄國1861年改革(“份地”贖買)、日本明治維新(承認土地私有)、美國內戰、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余糧征集制、新經濟政策中的糧食稅、農業集體化中的非常措施、赫魯曉夫改革中的農業政策、羅斯福新政中的農業政策、拉美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等。

考情預測

1. 從宏觀上分析中國古代農業發展與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的關系;或者從微觀上考查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因與影響;或者分析農業與手工業、商業的發展關系。

2. 理解中國近代社會圍繞“三農”問題的各階級的主張和實踐,尤其是中共的土地政策的發展變化。

3. 分析建國后中共在農業領域的政策,及其與工業化發展之間的關系,并聯系改革開放后的社會發展,總結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

4. 比較中外古代思想家的重要主張(重農思想、民本思想、人文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借鑒。

5. 理解蘇聯農業集體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及其產生的影響。

6. 比較中國與蘇聯農業政策的異同點及其得出的經驗教訓。

模擬練習

例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民國時期中國留學生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部分博士論文情況表

——摘編自張霞《民國時期“三農”思想研究》

請依據材料,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予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

猜你喜歡
外交人口發展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悠悠歲月外交情
涉僑外交二三事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