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組工作介入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研究

2023-05-09 09:54王智莉代俏俏
理論觀察 2023年12期
關鍵詞:小組工作

王智莉 代俏俏

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養老服務的發展,為滿足半失能老人群體精神需求和保障他們有尊嚴、高質量度過晚年生活,文章通過實地調查W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的基本情況以及在現有照護服務中的困境?;谏鐣ぷ鲗I視角,以米德的符號互動論為理論指導,通過小組工作介入,在滿足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的基礎上,加強社工專業化建設,提高服務質量,促進半失能老人再社會化,推動建立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長效機制。

關鍵詞: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小組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12 — 0090 — 05

根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為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8.3%,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9000萬人以上[1]。隨著老齡社會化和家庭結構小型化的發展趨勢,老人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就需要人全天候陪護,除了要抽出大量時間親自照料,更需要情感的陪伴,這讓本就背負經濟和工作壓力的家人更加焦慮無助,而機構養老成為不少半失能家庭養老的首選。W養老機構作為沈陽市眾多養老機構服務的一個現實縮影,為半失能老人日常照護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行方案,但是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現有的養老服務還不能滿足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如何建立健全養老機構服務體系,讓半失能老人舒適、有尊嚴地度過晚年,已然成為半失能老人家庭和全社會直面的挑戰。

一、W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基本概況

(一)W養老機構基本情況

W養老服務機構位于沈陽市Y社區,成立于2011年12月16日,本著“天下兒女養天下父母”的文化理念,堅持“萬家益康,幸福萬家”的服務宗旨,以公建民營模式開發的具有小型化、專業化、多功能、包容性特點的居家型和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堅持公益

性與市場性,標準化與差異化相結合,在支撐規?;B老服務的基礎上方面,發展集護理、醫療、康復為一體的“醫養康”養老服務新模式。機構面積約

1000m2,共設有13個房間,23個床位,護理員6名,機構采用“3+1>4”的模式,拓展集家政服務、外延服務、個性化定制服務等于一體化服務,滿足家庭內外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如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全面健康營養食譜、智能水療、中醫康復、助浴、緊急救助等個性化服務,提高老人晚年幸福指數。

(二)半失能老人的基本情況

截止到2021年底,W養老機構入住的老人數量為22人,其中半失能老人數量為15人,平均年齡集中分布在70-85歲,其中男性為6人,女性為9人。半失能老人入住時長為短則半年,長達兩年。

1.半失能老人軀體功能狀況

小組工作介入的服務對象組成成員為15人,年齡分布在70—85歲,行動不便的老人有5人,中風造成偏癱的有3人,小組活動開展的時注意到機構老人的身體情況,采用適老化游戲活動,保證活動的安全性。

2.半失能老人精神健康狀況

根據ICD—10診斷標準,小組成員中患有阿爾茨海默癥(進行性發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2]有2人,患有抑郁癥有1人,剩下12位老人均伴有不同程度地焦慮癥,通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怒、消極態度,小組活動通過益智、娛樂游戲緩解組員的認知功能衰退情況,豐富日常生活。

3.半失能老人日?;訝顩r

根據W養老機構統計資料顯示,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群體中喪偶有6人,大多數子女忙于日常工作,家屬探望頻率多達一月10次,少則一月1次或無。相對封閉的機構環境空間使半失能老人際互動的圈子變小,老人的日常交流也僅限于室友、護理員,但由于護理員工作任務重擔多,與老人的互動交流也較少。老人的日?;顒颖憩F為看電視、聽廣播戲曲、自言自語等簡單形式,通過小組活動開展互動聯歡豐富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情感支持。

二、W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與服務困境分析

(一)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

現階段,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就會追求精神上的需要,最終達到精神慰藉的目的。精神慰藉,慰籍,即安慰、鼓勵的意思,老人的精神慰藉是指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或潛在服務對象,關注其精神上的需求,為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服務,實現他們精神上所需求的安慰與鼓勵目標,也就是要關注人的心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并盡量予以滿足。以W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實地調查、參與式觀察以及無結構化訪談以探索半失能老人的精神層面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疏導的需要

處于半失能狀態的老人因行動不便,終日待在房間或樓道,缺少日?;顒虞d體與互動平臺難以排遣心理壓力。存在孤獨、脾氣暴躁、情緒低落、悲憤等消極的情緒體驗,而這些負面情緒的長期積累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2.自我肯定的需要

中國城市老年群體因退休與喪偶等原因引發的諸多心理問題,由此相當部分城市老人晚年生活處于“等吃、等穿、等死”的消極生活狀態[3]。半失能老人通常體力不足,生活無法自理,依賴于別人照料,往往自評力較低,自尊心很強,常常認為自己是家人的拖累和負擔,往往更容易給自己貼上“老了無用”的標簽,對別人看自己的眼神,對自己的態度會特別敏感。

3.社會交往的需要

老人并不是簡單的被動地參與社會活動,他們有權力表達自己的意愿,連續不斷地社會交往有助于激發老年人參與社會互動的積極性,但由于養老機構活動空間有限,限制了老人人際互動和社會交往的能力,社會交往減少,接受的信息減少,就容易滋生各種心理與情緒問題。

(二)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現有服務困境分析

1.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缺少衡量標準

隨著現行經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經濟供養需求下降,精神慰藉需求上升,受中華傳統文化“百善孝為先”熏陶,精神贍養與物質贍養同樣重要。精神慰藉不等同于物質條件的滿足,很難有一個標準來衡量,其困難之處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同老人有不同需求,不同時間段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變化也不同,導致社會工作者在精神需求上識別率低,難以精準地為每一位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務;二是真實想法的表露,社工起初在介入W養老機構對半失能老人預估時發現,老人存在戒備心理,不一定將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告訴社工,有些老人日常表現與社工在場的表現完全不同,這無疑給社工服務增加一定的難度;三是機構內缺乏專業心理咨詢師,現有護理員缺乏專業心理咨詢技能,雖能或多或少地察覺半失能老人精神狀態的變化,但難以衡量半失能老人的具體的心理問題;四是當前機構重在日常照護,忽視人文關懷,這使得半失能老人的精神層面得不到滿足,對于此情況的出現難以保證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時效性。

2.機構:休閑娛樂活動形式單一

閑暇娛樂活動是老人晚年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安排閑暇時間以及積極參與娛樂活動能夠幫助緩解百無聊賴的情緒,或者彌補突然增多的空白時間所帶來的巨大心理落差,但在W養老機構內老人開展的一些日?;顒訒r發現,參加活動的基本是自理老人,鮮有半失能老人參與。造成這一情況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活動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例如跳舞、打鼓等,半失能老人由于特殊化的身體原因,總覺得自己一把年紀參加活動是給別人增加麻煩,這使得半失能老人參與活動意愿越來越低;另一方面是護理員人數少、工作任務重,現有偶爾開展簡單的娛樂活動,如組織半失能老人觀看電視節目、收聽新聞廣播等來消磨時光,缺乏動態監控與跟進服務;最后,機構護理員還不具備為半失能老人提供人文關懷服務的水平與技能,這無助于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也將會給半失能老人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3.社會:多方資源未充分利用

隨著半失能老人自身生理機能弱化帶來的無力感,以及社會角色以及生活環境、社會支持網絡等的轉換,很容易產生焦慮、自卑、自我否定、被孤立等不良心態。第一家庭,家人親屬無疑是老人情緒訴說的首要人選,但當前老人與親屬的溝通頻率有所減少,90%的半失能老人家庭子女不在身邊,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等不確定因素,到機構探望老人次數屈指可數;第二社區,社區成為養老機構鏈接資源的有利平臺,但以社區為依托開展服務的過程中可邀請社區已退休或閑置在家的老人定期到養老機構提供公益服務,不僅能夠給養老機構帶來活力,也為機構內老人提供同輩群體溝通、與外界聯絡的機會;第三政府,不少半失能家庭在選擇養老機構時會綜合考量養老的綜合性價比,如護理費用等,政府應加大對經濟困難的半失能家庭照顧,建立健全現有關于半失能老人保障體系。

三、小組社會工作介入半失能老人服務的具體實踐

(一)小組工作介入的理論指導與可行性

符號互動論,又稱象征相互作用論,該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提出,它強調個體間互動行為的經驗作用。形象符號是社會道德生活的經驗基礎,然而在社會生活中各種符號進行即時互動,借助于形象符號理解尊重別人的正常行為,也能夠借機評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4]。積極的形象互動可以激發半失能老人的互動對話與自我概念的認同,而消極的形象互動會導致半失能老人自我否定,小組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半失能老人與外界的互動,使互動能夠糾正負面情緒,建立正確的自我接納,從而給予精神慰藉。

(二)小組目標

小組工作的目標是:一是對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缺失給予關懷,改善半失能老人的負面情緒與心靈撫慰,豐富半失能老人的日?;顒?,增強互動交流;二是加強養老機構對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視程度,建立半失能老人與機構護理員之間關系,在小組活動過程中不斷優化服務對象方案,提升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滿足半失能老人的幸福感。

(三)小組籌備

小組名稱為“耆樂融融”機構長者關愛項目組,小組的性質為支持互助型小組?;顒訒r間為期六個月,共開展八節,每節30分鐘;活動地點在W養老機構二樓活動區;服務對象由W養老機構十五位半失能老人組成。通過前期與機構經理和護理員的溝通對半失能老人的狀況進行分析,社會工作者會提前策劃小組計劃書與服務方案,并確定小組活動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的人事分工,在每次活動開展中,都會邀請護理員在旁邊協助配合,隨時根據半失能老人的精神狀況進行調整小組活動的時間和內容。

(四)小組初期

第一次小組聚會也是整個小組活動的開始,由社會工作者進行自我介紹,緩解緊張的氣氛,并引導組員相互介紹,加強彼此印象,社會工作者要尋找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似性,消除成員之間的顧慮,獲得組員的信任,通過折疊、放飛紙飛機等簡單的小熱身開啟首次破冰活動。

(五)小組中期

通過開發適老化游戲手冊,開展不同形式的小組工作服務促進組員間充分互動學習,有助于培養組員之間的默契程度,恢復組員人際交往功能具有促進作用。組內成員在磨合中逐漸被進入成熟階段,通過間接干預,正向轉變認知觀念,此時小組概念更加深入,團結力量增強,關系結構趨于穩定[5]。

(六)小組后期

小組后期作為小組工作服務的收尾階段,此時社會工作者應該鞏固組員正面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并緩和、解決組員與社工的離別情緒,以及鞏固在小組過程中的情感經驗,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評估組員對活動的滿意度,對小組工作服務進行總結、評估與反思。

四、小組工作成效評估與建議

(一)小組工作實務成效評估

通過八節小組工作活動服務,小組目標基本實現。促進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正向情緒的轉變,豐富日常生活,提供了精神慰藉,促進了自我認知與評價。

1.老人情緒的改善

通過前期活動與后期活動過程中老人的表現對比,老人抱怨的次數逐漸減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高,在小組活動套圈游戲、出彩畫技大比拼等過程中意猶未盡,對社會工作者更愿意敞開心扉,臉上的笑容逐漸多了起來,負面情緒逐漸減少。

2.機構關注精神需求

小組活動中運用同理心、尊重與接納等工作技巧,引導養老機構與老人的互動交流,老人和護理員更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彼此間更能體會到對方的感受,雙方建立起友誼的橋梁。

3.社會工作宣傳

社會工作者本身應通過小組等形式合作的過程,推廣和宣傳社會工作,體現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使得老人與機構對社會工作專業的深入了解,從而使人們更加了解社會工作在參與機構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推動社會工作服務質量的提升與發展。

(二)討論與建議

1.加強社工專業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老年專業社工是為養老機構內半失能老人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重要資源,構成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長效機制建設中的重要因素,彌補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途經之一是培養專業??梢酝ㄟ^以下方式加強養老機構內專業社工隊伍建設,首先,對養老機構內的現有老年護理員進行入職培訓和繼續教育。機構護理員是與半失能老人直接接觸的第一鏈條,更易發覺和評估半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也更容易與半失能老人建立情感和信任的關系[6]。因此,擁有專業能力的護理員的養老機構也可以組織適當的服務活動,為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安慰;其次,養老機構要改變其制度和服務方式,將小組社工服務納入整個服務工作體系,在養老機構內引進專業的老年社工為其提供服務。就當前社會條件下,大部分養老機構并沒有配備專業社會工作者崗位,極少數依靠政府購買、非營利組織或慈善團體的社工,這是一項可以在短期內幫助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的服務,然而,在更深層次上,為半失能老人提供可持續的心理咨詢和精神慰藉服務的需求還沒有得到解決;最后,加強與高校間的合作,這不僅可以提供更好的專業人才資源,也為社會工作、心理學和醫學等不同領域實現學科交叉服務與評估,更深層次上為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務,提升養老機構的日常照護水平與精神慰藉水平相結合,致力于推動養老機構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2.關注個別化需求,實現自我成長

社會工作始終奉行“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在服務過程中按照半失能老人的特殊心理特點和需求,社會工作者應充分尊重每個半失能老人個性與人格,理解半失能老人之間存在的差異,不應當使用統一的服務方式對待他們的獨特需要,而是關注服務對象的心理、情緒問題個別化差異,策劃出合適的服務方案,從而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提升服務對象的社會功能[7]。相比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對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強烈,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但由于自身行動不便,以往社會各界開展的許多活動都無法參加,缺少與老人進行雙向溝通,缺乏針對性與長效性。因此,在改進為半失能老人開展精神慰藉服務方式上,不僅要豐富活動內容與形式,而且也要注意到老人的個體化差異,覆蓋到更多老年人群體,從而提升活動的廣度與深度,應結合多種系統專業介入方法,如采取個案工作、個案管理等全方位服務,確保社會工作的介入能夠幫助半失能老人達成撫慰精神的服務效果,建立半失能老人個體認同感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

3.健全社會支持體系,促進老人再社會化

對于半失能老人而言,入住養老機構后最大的變化之一是與他們原來的社會環境分離,這其中包括與家庭、朋輩群體和社區等各種社會支持系統,針對半失能老人與日俱增的精神需求與社會資源有效鏈接,關鍵一步是多途徑構建和維護半失能老人社會網絡支持體系,這對于促進半失能老人機構養老適應性,保障半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國家、政府借助各地區現有的養老機構服務,在保持同居家養老質量對等化的條件下,盡快出臺全國性的政策文件和具體的發展規劃或指導意見,為機構養老的發展指明方向,保障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8];其次,養老機構應加強與不同社會主體的合作,豐富養老服務資源互通互聯,建立互助體系和共贏的社會支持系統,切實從半失能老人的利益出發,爭取為其提供最優資源保障情感支持;最后,社會工作者要發揮作為組織者、協調者、聯絡者等角色優勢,充分利用社區這一大平臺,發揮朋輩群體的力量,豐富日常生活和增加社會互動,實現精神慰藉,有利地推動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參 考 文 獻〕

[1]中國老齡協會.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分省數據集[M].北京:華齡出版社,2020.

[2]郝偉,于欣.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8-62.

[3]張時飛.外展服務——中國城市老年社會工作的理性選擇[J].中國社會工作,1997(04):44-46.

[4]王彥軍.小組工作介入養老機構半失能老人精神關懷的研究[D].山東大學,2021:11-15.

[5]劉夢.小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61-240.

[6]李海.社會工作介入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25-50.

[7]社會工作綜合能力[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8:106-107,171-190.

[8]楊建海.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研究[J].人民論壇,2019(19):64-65.

〔責任編輯:孫玉婷〕

猜你喜歡
小組工作
試論小組工作在輔導員工作專業化中的優勢
論“小組工作”課程考試改革的可行性
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與小組工作介入
優勢視角下空巢老人小組工作介入研究
“筑夢成長”高校貧困生小組工作援助計劃
優勢視角下小組工作介入流動兒童抗逆力研究
小組工作介入農村單親家庭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研究
小組社會工作游戲帶領的幾點注意事項
小組工作方法在中職學生干部培養中的應用研究
小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