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性深度報道中的新聞美學研究

2023-05-18 02:27馬琰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新聞價值深度報道

摘要:調查性報道通過挖掘事件的內部原因和背景,揭示事件真相,體現了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文章運用比較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對數篇優秀深度報道作品進行賞析,總結調查性深度報道中的新聞美學的具體表現,旨在增強深度報道的藝術感染力。

第一,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調查性深度報道要挖掘事件的內部原因和背景,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另外,報道的廣度也很重要,它囊括多個方面的信息和觀點,以便讀者能夠全面了解事件。

第二,形式的多樣性和創新性。調查性深度報道要求新聞媒體在吸引讀者眼球的同時,提高報道的可讀性,所以報道的形式要豐富多樣,要有創新性。

第三,道德的高尚性和公正性。調查性深度報道要求新聞媒體具備高度的道德標準和公正態度,不僅要尊重事實,還要尊重個人隱私。只有這樣,才能贏得讀者的信任和尊重,讓調查性深度報道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調查性深度報道要求新聞媒體具備高度的新聞美學特質,這不僅是提高報道質量的關鍵,還是新聞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新聞媒體只有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道德標準,才能促進調查性深度報道的發展,為公眾提供準確、全面、公正的新聞服務。

關鍵詞:新聞美學;深度報道;記者四力;新聞價值;調查性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5-0111-03

新聞美學不僅是人類的審美文化活動與美學、新聞學等學科發展的結果,還是人類審美文化活動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結果。新聞美學是新聞學與美學的結合,它在新聞學的實際工作中,是審美的深刻體現。陸定一先生曾定義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美學要同時兼具新聞學和美學的雙重屬性,因此新聞美學須在新聞學的幾大主要特征的基礎上,還具備向善性、藝術性特征。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短視頻生態系統的發展,大數據與算法推薦決定著民眾接觸什么信息、思考什么,甚至如何思考。

海量的信息與超負荷的媒體接觸使大眾暴露在過度的信息化中,并且逐漸演變成“單向度的人”。層出不窮的假新聞使新聞業進入“后真相”時代,新聞業面臨著重新思考新聞價值和更新傳播形式的挑戰。

但是,調查性深度報道成為互聯網時代應對信息超載、新聞價值流失的有效形式。主流媒體要依靠這種深究背景、著重敘事、關注大眾的調查性深度報道來增強媒介公信力,通過調查性深度報道減少網絡媒體為獲得經濟效益而違背新聞媒介倫理等社會公共責任的亂象。

一、文獻綜述

趙鳳遠和趙勇在《關于新聞美學學科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對新聞美學的學科產生、學科定位、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方法做了系統的論述。該文章認為新聞美學學科研究應包含一種“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在新聞的報道與宣傳中,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一種富有人性的態度來傳遞真實的、有價值的東西,并批判虛假的、邪惡的東西[1]。

他還指出,新聞美學應利用聲、色、音、形的視覺或聽覺因素,依照美學規則來展現,盡可能在視覺和聽覺方面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2]。

宋艷在論述中強調,新聞工作者要把新聞的事實報道放在工作首位,不能因為追求新聞美學中的美感而喪失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3]。以往對新聞美學的學術研究側重從新聞美學的學科角度出發,探討歷史發展過程、學科背景和學科的具體內涵及價值,或是側重于如何在采寫編評的過程中優化新聞工作流程,其研究內容都停留在方法論層面,并未從新聞美學的角度進行探析。

深度報道是指對重要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的完整反映,對來龍去脈進行跟蹤報道,并揭示其實質含義的報道方式。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輿情研究所所長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辭典》中,深度報道被定義為“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對新聞進行報道的形式”[4]。調查性的深度報道仍然是新聞界的頭等大事[5]。

鄒代斌、鄒興程、周列克三位學者從新聞美學方面對深度報道人物通訊的實踐應用《95歲老人是功勛卓著的戰斗英雄》做了進一步闡述,并提出主題和題材的選擇是一篇新聞作品成功的基石,真實性與及時性是新聞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深度報道中細節描寫和結構框架的重要性[6]。

管永超、成書麗以新聞生產社會學的視角,從典型深度報道案例的生產過程入手,探析全媒體時代深度報道在發現和表達層面出現的新特點和新變化[7]。

黎勇在《深度報道中如何獲取與核實細節》中論述了挖掘真相是深度報道的關注重點,事實細節的核實與獲取決定了深度報道的成功與否[8]。

但對深度報道的學術研究,學者著重于從新聞寫作的角度進行探索,對深度報道與新聞美學的結合論述尚沒有形成系統的方法論[9],也未從實踐的案例中尋找獨特角度進行評析。

綜上所述,在新聞學科中,對美學的考量標準可以具體劃分為真、善、美三部分,而調查性深度報道在互聯網時代至關重要。

以往的研究對深度報道的改進建議多集中在選題和內容寫作等方面,從新聞美學的角度對深度報道提出更高要求的改進建議的,并不多見。因此本文將從深度報道的案例中探析新聞美學的價值,并通過新聞美學中對真、善、美的衡量標準,對深度報道提出更高要求與改進建議。

二、深度報道中的新聞美學價值

(一)真:深刻反映生活的真實性

高質量的新聞作品,其本質屬性一定是真實的。只有堅持追求真實,新聞工作者才能在受眾面前呈現新聞事實,而真實是新聞作品永恒不變的生命力。

1980年,工人日報發表長篇文章《渤海2號鉆井船翻沉事故說明了什么》,首次曝光“渤海2號”沉船事故真相[10],批判了工業生產中不注意安全作業的各種混亂狀況以及事故發生后不追究原因和責任,卻把悲劇演成喜劇——搞“大表彰”“大評比”“大學習”的做法。

調查深度報道所反映的內容既具有時代氣息,又有普通民眾關注的熱點,屬于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焦點問題[11]。

這也恰恰是當今最集中、最典型的現實社會生活的真實流露?!昂笳嫦唷睍r代,只有真實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從而展現出生命的實質規則。

(二)善:揭示新聞本質的向善性

2020年9月,《人物》雜志一篇反映外賣騎手生存狀態的報道刷爆社交網絡。在快遞平臺剛剛出現的時候,并不重視快遞騎手,但是,當快遞逐漸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時,街道上的騎手越來越多,與快遞騎手有關的社會問題愈發得到人們的關注。

經過深入采訪,這篇報道利用多個實際案例,將冰涼的體系和活生生的快遞員進行對比,將焦點放在深層體系和快遞員的生活狀況上,揭示出在快遞系統算法和數據驅動下,快遞騎手與時間賽跑的現狀,最終引起人們對快遞平臺的認真思考,并對外賣平臺的用人模式進行反思。

向善,就是新聞工作者要把善、美、感人的一面充分挖掘出來,積極向社會宣傳,充分利用新聞媒介的引導功能,引導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范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

深度報道不僅要關注事件的真相,還要關注事件發生的緣由和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只看外表,而應該看深層的內在的邏輯”[12]。對于事件本身,除了對事件的處理之外,更多的是對相關的背景、起因和結果的考慮[13]。

這類能夠揭示新聞本質、引發思考的深層次報道,它的向善性不但可以用事實來傳達出一種美,還可以加強受眾對其的理解。

(三)美:深度報道的宏大架構和多彩體裁

新穎性指的是新聞報道的內容和角度應該是鮮活的。新聞報道要能把新問題、新動態、新事物、新風尚及時反映出來,吸引受眾眼球。深度報道將報道觸角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著眼于反映重要的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14]。

所以,它既給人縱深感,又常常因反映重大題材的需要而氣勢磅礴。1987年5月6日,大興安嶺4個林業局的林場前后腳起火,引起1949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災,震驚國內外。中國青年報記者葉研、雷收麥、李偉中以及實習記者賈永在火災發生后奔赴火場。經過艱苦采訪,他們換回了中國新聞史上的一組經典篇章。從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三篇整版調查性報道《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刊登在中國青年報醒目的位置。這三篇精品力作以火與社會、火與人、火與自然為主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被譽為中國深度報道的經典之作。

大多數深度報道都是文學寫作和新聞寫作的混合,并且使用視頻、互動信息圖形、多媒體插圖、視頻博客和增強現實等新形式[15]。與其他一切的新聞報道相同,新聞深度報道的基本內容都是最近才發生的重大的事情。

三、新聞美學對深度報道的啟示

(一)深度報道的選題價值須把握時代脈搏

深度報道的選題價值和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及政策環境息息相關。從民生焦點到政策影響,深度報道與國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相關。

不管是在一個社會熱門問題上,或者在一個緊急的、重要的事情上,新聞工作者都要具備一種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判斷能力以及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價值和意義的洞察能力。

(二)深度報道的事實核查渠道多元復雜

深度報道的消息來源通常是記者個人的社交網絡、各種會議以及其他媒體。不過,無論消息來自哪里,要想讓消息更有“深度”,不僅要有專業的敏銳性,還要有一顆堅定的心。

(三)新聞事實的探索力求抽絲剝繭

在調研一個突發事件時,記者會收集到很多信息,但是并不是每一條信息都具有實用性,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較強的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最重要的新聞真相。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臺和網絡上的報道,人們傾向于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讀那些具有深刻意義的文章。

四、結語

算法的發展導致傳統和原生數字媒體運用固定的敘事方式進行報道,使虛假信息更多與娛樂、轟動效應有關。大眾的認知同化極限是恒定的,而收到的信息數量在增加,導致大眾在決策過程中的認知不斷降低。

而調查性深度報道追求更多的背景、更多的解釋、更多的分析和更深的深度,而不追求實時性、及時性,沒有時效性壓力,這給了記者更廣闊的操作空間。通過深入挖掘事件的內部原因和背景,調查性深度報道可以揭示事件真相,為公眾提供更加準確、全面、嚴謹的新聞。

在這個過程中,新聞美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著報道的形式和內容,還體現了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媒體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標準,運用多樣化的報道形式和手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增強報道的可讀性。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調查性深度報道高質量發展,為受眾提供更全面更深刻更震撼的新聞,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并通過調查性深度報道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大力提升媒體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趙鳳遠,趙勇.關于新聞美學學科若干問題的思考[J].菏澤學院學報,2022,44(4):53-57.

[2] 都業馨.新聞采編工作中如何體現新聞美學[J].新聞傳播,2013(11):291.

[3] 宋艷.新聞美學視角下新聞采編工作要點[J].赤子,2014(13):70.

[4] 陳力丹.深度報道“深”在哪兒?[J].新聞與寫作,2004(4):10-11,17.

[5] 布萊恩·卡羅維蘭諾,王喬.調查性報道:為何我們比以往更需要?[J].國際傳播,2018(1):92-96.

[6] 鄒代斌,鄒興程,周列克.淺析新聞美學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以通訊《95歲老人是功勛卓著的戰斗英雄》為例[J].新聞前哨,2020(11):79-80.

[7] 管永超,成書麗.全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發現與表達探析[J].新聞傳播,2021(17):56-58.

[8] 黎勇.深度報道中如何獲取與核實細節[J].新聞與寫作,2021(2):105-108.

[9] 李平.新聞采編中的新聞美學價值研究[J].傳媒論壇,2019,2(13):66,68.

[10] 張澤萱.深度報道的審美形態[J].新聞與寫作,1999(8):44-45.

[11] 孫德宏.“美”的新聞作品一定能“打動人”: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美學”[J].中國記者,2021(6):55-59.

[12] 阿古達木.探究新聞采編中實現新聞美學價值[J].中國報業,2022(18):40-41.

[13] 戴彬彬.新聞美學在新聞編輯中的體現[J].記者搖籃,2022(1):57-58.

[14] 汪湧.對新聞采編中實現新聞美學價值的探微[J].傳播力研究,2018,2(23):106.

[15] 許陳陳,張鷹.淺析新聞美學中的審丑價值:以小艾蘭事件為例[J].視聽,2019(10):178-179.

作者簡介 馬琰,研究方向:品牌傳播、人際傳播。

猜你喜歡
新聞價值深度報道
新聞人要做好社會的“瞭望者”
論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選題策略
豪車交通事故報道中媒體刻板心理及對策分析
《南方周末》新聞選題策劃特色研究
新媒體時代,圖片故事應有哪些堅守和創新
策展新聞視角下的中美新聞APP比較研究
SWOT分析法下網站新聞深度報道的研究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怎樣讓民生新聞更“接地氣”
災難報道中的倫理失范與規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