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中國民俗旅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2023-05-24 00:52王樂平
當代旅游 2023年4期
關鍵詞:民俗旅游民俗育人

王樂平

[內容提要]踐行“課程思政”,堅持“三全育人”,有利于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研究以“三全育人”的視角闡述高職通識類“中國民俗旅游”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整理教學目標、整合課程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四個方面探索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路徑,將價值引領課程的思政教育融合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

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特征和多樣的形式表現,具有意義深遠的育人功能。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肥沃土地,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群體樹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在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切實把高校打造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本研究把“中國民俗旅游”課程內容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德育目標相結合,把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沁潤。思想價值引領學生實踐行動,增強思政育人的現代感、趣味性與親和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實現思政潤物無聲的效果,既有利于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又能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具備學生基本的政治思想素質,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中國民俗旅游”課程教育教學活動中,創新課堂教學策略,探索價值引領于“中國民俗旅游”課程知識傳授和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通識類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

一 “中國民俗旅游”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一)部分教師思政意識不足,思政教育能力不強

在高職院校獎勵機制中,學校重視教師各類專業技能大賽,高職院校通識課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足,對“中國民俗旅游”課程的育人作用認識不夠充分。在教學過程中,被問及學生“覺得‘中國民俗旅游’課程思政開展情況如何?”時,有60.95%的學生對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能力充分肯定,有2.28%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課程思政開展情況非常不充分。其中少部分老師認為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學校輔導員、思政教育教師或者班主任,他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研究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師課堂專業技能訓練和比賽中,因此在通識類課程思政教育中,教師普遍存在思政意識薄弱的問題。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已經開始意識到分階段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但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將知識傳授與思政因素、價值引領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仍需要研究探討。

(二)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單一與固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思政對通識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問卷調查中,被問及“教師在‘中國民俗旅游’課程思政教學方式一般有哪些?”時,回答教師簡單講授課文的占比為50%,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滿意度不高,認為教師在課堂中未深入探索思政教學新模式。在“傳道受業解惑”過程中,教師只對知識進行機械講解,沒有分析知識背后的思政育人因素,沒有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育人成效。隨著新時代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老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難以吸引學生,使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一些課堂存在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師生未及時更新信息化技術和推進課堂思政教學改革,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未能滲透工匠職業素養。

(三)課程思政建設機制有待完善

思政教育相比于課程內容教學的顯性教育而言,它難以在短時間內通過課堂教學內容顯性教學成效,無法直接形成課程思政育人教學評價體系。在問及“‘中國民俗旅游’課程的思政元素融入程度及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具體如何?”時,要求高校通過建立思政教師與任課教師聯合、各職能部門與二級院系間共同參與來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學校除了部門職責交叉、資源分散等問題,對于如何在通識類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也缺乏總體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缺乏系統構建,使相關通識類課程的育人價值停留在文化層面,通識類課程思政建設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 “中國民俗旅游”課程思政改革

該課程共設置7 個專題,分別為“風味菜系”“茶藝民俗”“酒水民俗”“華服典章”“居住民俗”“節日民俗”“實踐項目”?!爸袊袼茁糜巍闭n程屬于學校通識類課程的一部分,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僅有助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全國各地傳統民俗文化,也有助于增加學生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自信心。

(一)教師以“三全育人”為背景,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1 教師將民俗典故講授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實現全員育人的嘗試

談及忠孝介子推與清明節的由來:晉文公為報恩見綿山中的介子推,遭山高路險就火燒綿山,想逼出介子推,而介子推在臨終前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蓖词е页嫉闹囟鸀榧o念介子推,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止煙火,僅食寒食,次日為清明節——房前房后插柳條,以示懷念。從中我們看到了古人的重情重義。對于大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民俗典故激發其對典故的好奇和探討,啟發學生智慧,達到師生情感共鳴,實現課程中全員育人。

2 教師通過學生課堂體驗,拓展德育覆蓋面和相關領域,實現全方位育人的培養

通過課前合理的課程設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體驗性、情感性,情感體驗和行為鍛煉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課堂上,學生通過演示自己的家鄉飲食、茶藝、酒水、本土非遺文化相關習俗,運用現場茶藝展示,茶、酒相關詩歌朗誦等活動,鍛煉學生互助合作、知行合一的能力。在知識傳授和教育教學、實踐操作過程中始終加強立德立人的根本任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 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更新手段,打造“沉浸式+體驗式”新型空間,實現全程育人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利用計算機模擬三維空間,實現傳統民俗教學的重組與整合,通過圖文聲視等多種形式,使民俗課程資源、教師資源、社會資源、實踐資源等轉化為趣味性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不知不覺接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例如,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可以真實體驗我國傳統民俗活動,如把與茶、酒相關的詩詞歌賦、舞獅、李小龍拳擊等文化素材和社會實踐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使所學知識突破壁壘,拓展思想教育的無限空間。

(二)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目標與多元化教學內容的融合

1 深度拓展“中國民俗旅游”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升育人效果

深入挖掘教育內容和思政因素的切入點是思政教育內容的關鍵,囊括了以下相關思政教育內容:通過學生對八大菜系學習,可以對飲食文化進一步了解,通過結合《舌尖上的中國》視頻講解、當今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等話題開展教學,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有助于樹立學生對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高度自信,同時,對于食品健康安全等時事熱點的關注,體現學生家國情懷、關心時事、關注國家發展,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白族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藝習俗,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凡事都要多“回味”,記住“先苦后甜”的哲理。在介紹中國酒文化時,強調酒文化與中國詩詞等中國元素的完美結合,樹立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在中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服飾介紹中,學生通過觀看五彩繽紛、絢麗、鮮明的民族服飾,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對古代先賢的紀念和當代愛國情懷的弘揚。中秋節是家庭和睦、團圓幸福的最好表現。同時,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學生要做好自己家鄉非遺文化的傳播,通過各種方式讓別人進一步了解家鄉非遺文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2 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目標與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希望學生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根據課程的思政要求,基于知識和能力培養,對課程教學內容增加思政目標(見表1)?!爸袊袼茁糜巍闭n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有利于學生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加學生對全國各地傳統民俗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還能樹立學生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意識,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表1 “中國民俗旅游”思政教學目標

3 合理應用教學評價,培養學生的全局思維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課堂教學模式應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或者信息技術平臺,如:超星、智慧職教等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疑問等提前調查,教師及時對課前問卷進行后臺整理與歸納,為下節課和整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思路和參考。在講解茶藝民俗、酒水民俗、服飾民俗、民居民俗的歷史元素時,引入思維導圖,以歷史時間軸為主線,分支開展各項相關傳統民俗文化知識,并加入民俗典故及相關歷史事件,引發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構建全局化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實地訪談,參與田野調查,探索家鄉非遺傳承,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課程學習過程穩步推進,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與結果評價相統一,做到價值領先、知行一致。

(三)構建“思政與專業課教師—教學單位—學校層面”層層遞進的課程思政建設的合作機制

合作機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團體為達成某種目的而建立內部和外部的有效對接制度。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凝聚了專業教師協同育人的正能量,新生入校由專業課教師擔任班主任或者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老師擔任班主任即兼職思政引導者,同時輔導員兼任專職思政引導者,在學習、生活當中由他們陪伴、引領、指導,使學生既能獲取專業知識又能升華愛國主義情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單位是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的教學組織,教學單位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優勢,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中,增加課程育人知識點,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銜接,促進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有效結合。最后,學校層面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方案,制定“思政育人、知識教育、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構建學校層面課程的思政建設合作機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三 結語

高職院校開設“中國民俗旅游”課程,讓學生通過對中國各民族傳統飲食、茶藝、酒、民居等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對家鄉的自豪感,鼓勵學生自覺將個人價值、職業價值、社會價值結合起來,深化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學校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事象、鄉土情感中挖掘“課程思政”因素,旨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和領悟民俗文化的魅力,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國家情懷和正確的文化觀,主動肩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重任。本文以“中國民俗旅游”為例提出了實施思政改革的具體途徑,堅持在教學目標中立德立人,在教學內容上強化育人功能,在教學方式上倡導知行合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帶來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豐富文科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外實踐活動,最終實現育人目標的統一。

猜你喜歡
民俗旅游民俗育人
冬季民俗節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民俗節
我國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
昌平區民俗旅游持續增長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發展對策研究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