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德育教育探究

2023-05-30 20:37戴春梅
啟迪與智慧·下旬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品德德育教育小學

戴春梅

摘要: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當前,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仍然存在缺乏教師及家長重視、缺乏協調性、理論與實際關聯性不強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小學德育教育改進策略,把握住培養學生高尚品德的關鍵時期,使學生遵紀守法、擁有高尚品德。

關鍵詞:小學;品德;德育教育

小學生年齡較小,正處于形成正確“三觀”、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但是,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成績當作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當學生成績較好時,教師便采取“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學生,當學生的成績有所下降時,便采取嚴厲的態度對待學生。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只關心自己成績的高低,不關心其他素養的發展。新課標中闡釋了小學教育“培根鑄魂”的作用,倡導教師轉變教育思想,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品格素養。對此,小學教師應加強對這一階段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做到先樹人、后育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使學生在童年階段養成高尚品德,為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 ?從生活入手,加強生活化德育教育

從目前的德育教育現狀能夠看出,存在德育與現實生活脫離的現象,盡管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豐富的德育理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依舊我行我素,難以踐行高尚的品德。究其根本,是教師過度注重對德育理論知識的講解,阻斷了德育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只能從思想上認識高尚品德的內涵,難以在行動中彰顯美好的人格情操。所以,為了提升德育的實效,教師有必要在生活與德育之間搭建橋梁,積極地從生活入手,打造更接地氣的德育活動,以便學生從生活案例、生活氛圍中獲得品德養料。

1.1引入實際案例,讓德育貼近生活

促進小學德育教育生活化,能夠有效改善理論與實踐分離的現狀,將道德規范條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認同德育教育,形成高尚品德和良好習慣。教師在引入生活化素材時,不應盲目導入生活案例,而應謹慎篩選提煉,可以考慮以運動會、春游、秋游等學生感興趣、有共鳴的生活化話題展開,在活動結束后,與學生共同討論相關品德知識,使得德育教育不再刻板無趣,增加靈活性和生活性,從而降低小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抵觸心理,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

例如,在教導學生養成自主整理的好習慣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平時有沒有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的習慣呢?你們有什么整理的小技巧嗎?”在學生簡短討論、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提前準備好的凌亂房間的照片,讓學生找出圖中的書包、鉛筆盒等物品。再向學生展示一張整理完成后的整潔的房間的照片,同樣讓學生找出上述物品。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到房間整潔的好處,明白整理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應與學生分享整理各科試卷、文具、衣物等物品的技巧,可以利用課堂上的簡短時間,讓學生動手嘗試整理試卷,活躍德育教育氛圍,增強學生參與感。教師布置自己整理書包的小任務作為課后作業,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引入生活化案例,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德育理論教育結合起來,能夠實現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鞏固學習的良性循環,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1.2創造和諧氛圍,讓德育常態化

德育教育不應僅存在于德育課堂上,而應該滲透到小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無論是學?;蚣彝?,都能夠成為德育教育的流動課堂。在學校,德育教育應成為連接各個學科的紐帶,各學科教師都應將德育培養融入教學內容當中,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家庭中,教師應通過布置家庭合作、社會實踐等類型的課后任務,鼓勵小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實踐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拓展德育課堂的范圍,發揮家庭和社會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營造常態化德育教育模式。

例如,在教育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節約用紙、節能環保等習慣時,教師可以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用淘米水澆花、用洗菜的水沖廁所等。另外,各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提醒學生節約用紙,單頁紙的背面可以用作草稿紙,不要寫了幾個字就扔掉。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準確有效的紙類回收渠道,鼓勵學生收集家中已經使用過的紙張一起回收。還可以配合小競賽的形式,比一比哪位學生收集到的廢紙最多,激發小學生的環保熱情,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小學教師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應努力推動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學校并非孤立存在的,只有與家庭和社會結合起來,才能夠創建和諧氛圍,豐富德育教育的教學場景,營造常態化的德育教育課堂,使小學生從課堂走向家庭甚至社會,促使其形成高尚品德。

2? ?豐富教學形式,實現多元化德育教育

在小學德育教學中,教師應基于現有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優化,豐富教學形式,利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手段,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課堂中德育教育僅以教師輸出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教師應根據不同階段的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能力,通過創設情境、巧用多媒體技術、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完成德育學習,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德育課堂中,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在輕松愉悅的和諧氛圍中高效學習,實現多元化德育教育。

2.1巧借現代媒體,創建直觀情境

德育元素具有較強的抽象色彩,對于小學生來說,當教師采取口述的方式介紹高尚品德的內涵時,學生往往難以透過表象理解其本質,不能真正地實現對高尚品德的內化。而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為教師帶來了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師能夠對傳統抽象的元素進行形象、直觀的處理,為學生呈現一場視聽盛宴。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主動為學生創建直觀情境,改良學生學習德育理論知識的方式,以便在激活學生的視覺、聽覺的同時,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德育效果。

例如,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同比例下的中國地圖和其他國家的地圖,讓學生在對比中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地域的遼闊。另外,可以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將各個省市和它們的地標性景點正確連線,并邀請去過當地的學生分享自己游玩的親身體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師也可以考慮選取《航拍中國》《美麗中國》等優秀紀錄片的視頻在課堂上放映,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壯美景色,并且教師可以布置畫出印象最深的景色、制作海報等小任務作為課后作業,突出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多元化。

小學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小學生好奇心強、分享欲強等心理特點,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德育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學生在學習道德規范條文中體會到樂趣,形成認同感,引發共鳴,達到培養學生高尚品德的最終目標。

2.2開展社會實踐,拓展德育空間

傳統形式下,教師習慣于在課堂內對學生進行德育理論的講解,然而過于單一、枯燥的學習方式,難以讓德育的種子在學生的心底扎根。早在許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社會即學?!钡慕逃砟?,指出社會是廣泛意義上的學校,教師應當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到社會中獲得成長的養料。所以,在德育中,教師不妨借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主動拓展德育空間,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完成對高尚品德的內化,使學生主動地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美好的人格品質。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關愛他人”這一品德素養的培養時,教師可以先與當地的殘聯進行溝通,共同擬定德育方案。之后,教師在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避免學生在外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受到傷害。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到達殘聯,并由殘聯的工作人員向學生介紹殘聯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加強學生對殘聯的認識。緊接著,學生在殘聯工作人員的輔助下,感受殘疾人的日常生活,如將雙眼蒙住,感受盲人的生活;將雙手綁住,體會殘障人士的生活等。在體驗活動結束后,教師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學生說道:“在將眼睛蒙上后,我看不到眼前的路,當時我就想,如果有個人來幫幫我就好了。在未來的生活中如果遇到盲人,我肯定會主動地走上前為他提供幫助……”。

教師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場所,請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意識到形成高尚品格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地發展美好的人格品質,在之后的生活中遇到相應情況時,也能積極彰顯其高尚品德。

3? ?注重家校協作

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從來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責任,家長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相較于教師而言,家長更能輕松地走入學生的內心,為學生播撒德育的種子。然而,許多教師忽視了家長的德育價值,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德育知識,一回到家后又被打回原形,致使德育的效果遲遲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師要認識到,家長是重要的伙伴,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并在德育活動中為家長提供參與的機會。

3.1加強家校溝通,轉變家長觀念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許多家長開始溺愛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驕縱自私的性格,難以融入集體生活。還有些家長深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導致孩子的發展不均衡。而相較于家長,教師有著專業的教育能力和職業素養,能糾正家長的教育思想,為家長滲透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例如,教師可以從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出發,加強與家長的交流。在線下,教師可以借助家長會的機會,與家長進行面對面溝通,利用生活實例引起家長對德育的重視,并向家長說明他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便家長能夠嚴于律己,為孩子做好榜樣。在線上,教師可以建立家長交流群,定期在群內分享德育知識,滲透德育方法,提升家長的德育能力。同時,針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教師可以與家長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共同商討德育方法,以便在齊心協力、精準施教中提升德育效果。

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渠道與家長進行溝通,能夠有效轉變家長的教育思想,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以便學生在家校共育中不斷完善人格品質。

3.2優化評價體系,鼓勵學生進步

教學評價是小學教學反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總結、提升的環節。德育教育沒有引起師生重視的一個原因就是德育科目沒有對應的試卷考核,缺乏階段性反饋??茖W的評價體系能夠使學生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學校不僅教授如何解題,同時注重在授課過程中培養高尚品德。小學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及能力,加強對學生的日常關注,將德育的相關要求轉化為具體可監控的目標,及時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指出表現不佳的學生的不足之處,把德育評價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將德育要求轉化為可監控的標準化目標并伴有相關的獎懲措施,使學生真正意識到德育學習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動配合、參與教師開展的德育活動。隨著小學生的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不斷提升,教師也應對德育評價體系不斷完善。

總之,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品質和未來發展都將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夠在讓學生感受到趣味性的同時,能夠自我學習、自我約束。小學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案例,拓寬德育課堂的范圍,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認識,提升德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呂虹宇.關于精細化管理在小學德育管理中的運用[J].家長,2022(13):85-87.

[2]姚虹.加強小學德育教育,提高學生品德素質[J].啟迪與智慧(教育版),2017(6):91.

[3]黃淑嬌.細節決定成?。簻\析小學德育工作中的細節教育[J].新課程(教研版),2017(12):308-309.

[4]陳舒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小學德育工作的創新實踐[J].智力,2022(28):119-122.

[5]盧芳玲.回歸生活,感恩教育: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24):204-206.

猜你喜歡
品德德育教育小學
抓細微之處 促品德養成
初中科學課程中利用情境教學法滲透德育的探討
淺析小學校園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分析
德育在新傳媒時代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品德微視頻評價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