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對華競爭加劇背景下中亞國家外交政策的新變化

2023-05-30 13:13曾向紅龐衛華
國際展望 2023年3期

曾向紅 龐衛華

【關鍵詞】??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多元平衡政策??烏克蘭危機??周邊外交

【作者簡介】??曾向紅,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蘭州??郵編:730000);龐衛華,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蘭州??郵編:730000)

【中圖分類號】?D715.13???D8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68-(2023)03-0115-20

【DOI編號】?10.13851/j.cnki.gjzw.202303007

當前,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際格局、國際秩序正經歷深刻調整,大國之間的競爭趨于激烈和復雜。拜登政府執政后延續并強化了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對華遏制和打壓政策,客觀上導致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惡化。然而,危中有機,能否化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考驗著中國外交的定力與智慧。無論是基于目的還是手段,鞏固周邊、穩定周邊、強化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是中國緩解西方壓力、破解西方遏制的前提。

在中國周邊地區中,中亞因其獨特的地緣位置對于緩解西方國家的壓力愈發重要。自中亞國家獨立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間關系穩步發展,尤其是1996年“上海五國”機制建立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更是獲得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從而為中國穩定西北邊疆、集中精力應對來自一些西方國家主要在中國東部發起的諸多挑戰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戰略支撐。另外,得益于中俄戰略合作,中國得以更好地維護在中亞地區的利益并逐步擴大影響。這也是中國近年來能有效維護西北邊疆安全、順利推進中亞外交的重要前提。

國際局勢的變遷和中國中亞外交取得的顯著成效,意味著今后中國仍要深耕中亞,同時加強與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合作與協調,爭取使中亞地區成為中國整體周邊外交中最穩固、堅實的一環。然而,美國對華競爭的加劇會影響到中美在中亞的互動。近年來,美國中亞政策的調整有削弱中國在中亞地區影響力的企圖。美國在中亞地區對華競爭加劇的態勢還會影響中亞五國的外交政策取向。為有效維護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利益,鞏固該地區在中俄“背靠背”上的戰略支點作用,本文嘗試梳理美國在中亞的對華競爭新態勢,分析中亞國家對此所做的外交回應以及中國可能的應對策略。

一、美國在中亞的對華競爭新態勢

作為中國的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地區,中國與中亞五國開展了務實合作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持續加大對中亞的關注力度,試圖破壞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良好互動局面。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調整并出臺了新的中亞戰略。拜登政府執政后延續并強化對中國的打壓政策。在大國競爭趨于激烈的當下,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對華競爭也出現了新的態勢。

(一)美國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層面的對華競爭態勢

中亞作為亞歐之間交通的必經之地,其地理位置對于“一帶一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關系的穩步發展,無疑對中國與歐洲的互聯互通具有巨大的積極影響。有鑒于此,中國將“一帶一路”資源較多投入到中亞等周邊地區。在中亞地區,盡管有俄羅斯、歐盟、日本、美國等提供的其他投資框架,但它們均無法與中國的規模和金融資源相匹敵。

中國在中亞地區基礎設施領域堅持推進需求導向型合作模式,使各參與方的獲得感不斷增強。然而,美國將“一帶一路”倡議看作是對其國家利益構成重大挑戰的行動,認為“一帶一路”很可能會拓展中國的地緣經濟、政治空間,從而弱化其在中亞的影響力。

為對沖“一帶一路”在中亞日益擴大的影響力,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強調在經貿領域與中亞國家加強合作并鼓勵中亞與南亞、歐洲之間互聯互通。相較于前任政府,拜登政府對中國的圍追堵截力度有增無減,拜登上任之初便迫不及待在基礎設施領域與中國一較高下。2021年3月,拜登總統與時任英國首相約翰遜通話時宣稱,美國及其盟友應該建立一個由“民主國家”牽頭的基礎設施計劃以制衡“一帶一路”地區聯通項目。?為進一步推進該計劃,在2021、2022年的G7峰會上,美國分別提出“重建美好世界”(“B3W”)計劃和“全球基礎設施伙伴關系”計劃。事實上,美國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主要涉及中亞地區能源領域基礎設施項目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但并未發揮出其影響力。?作為“新絲綢之路”計劃的延續,美國推出涉及中亞地區的兩大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其抗衡“一帶一路”的意圖昭然若揭。

除此之外,美國不斷抹黑中國,將“一帶一路”與“債務陷阱”、環境污染、強制技術標準等聯系起來抵制和抹黑中國。2021年4月,美國外交學會獨立研究小組發布《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美國的影響》報告,表示美國需要為中國可能主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鍵基礎設施預先制定應對方案。為此,美國需建立一個高標準、基于規則(替代中國)的方案。?2021年7月,美國國土安全事務顧問伊麗莎白·舍伍德·蘭德爾(Elizabeth?Sherwood-Randall)在塔什干舉行的高級別國際會議上強調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符合國際最高環保標準,這與七國集團牽頭的“重建更美好世界”新倡議的目標相一致。?美國不遺余力地抹黑和污蔑“一帶一路”項目,暴露了其急于遏制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的圖謀。

(二)美國在制度建設層面的對華競爭態勢

制度是一系列規則、規范和協議的組合。?美國自認為沒有哪種制度在本質上能與美國相媲美,認為中國的發展方向和方式違背了美國的預期。?只要中國被認為試圖擴大自身影響力,美國就會尋求對抗,而很少考慮中國的有關行動是否真正危及美國的重大利益。

美國對華競爭的實質是實力之爭,終極問題是制度之爭。在中美競爭之下,美國把中國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和對“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的“破壞者”,聲稱中國正在尋求塑造一個符合自身模式的世界,該行動對美國構成最大挑戰。?而中國則強調美國聲稱的所謂“規則”是以小集團的規則取代國際規則,美國對待國際規則的態度是合則用、不合則棄,對以《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為基礎并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國際秩序造成極大沖擊。當前,美國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互動使得中亞地區原有的制度、規則和規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致使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規范影響力不斷下降。

隨著對華競爭的加劇,美國不斷根據權力、利益和價值訴求積極尋求通過制度建設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聯系,中國也不得不在外交行動上有所回應?!爸袊?中亞五國”外長會晤機制和美國的“C5+1”外長會晤機制(以下簡稱“C5+1”機制)都表示注重多邊制度建設,但兩大機制在中亞地區的目標截然不同。首先,“C5+1”機制看似是美國幫助中亞國家吸引外資、融入世界經濟,實際上是美國試圖補齊外交短板以加快重返中亞的步伐;“中國+中亞五國”外長會晤機制強調開放性和包容性,在多邊主義框架下積極推動多領域、多層面的互利合作,旨在攜手應對挑戰和共同發展。其次,“C5+1”機制意在促進中亞國家轉型并對沖中俄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具有強烈的地緣政治色彩;“中國+中亞五國”外長會晤機制強調求同存異并淡化與美國在該地區的競爭。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產品,促進了現有國際秩序、國際規則的增量改革,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新機制并非另起爐灶,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首先,“一帶一路”倡議注重加強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制度對接并做實合作機制,推動了制度型開放,實現了互利共贏。?其次,在中亞地區,“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作為兩類不同性質的經濟合作機制的有效對接,有助于中亞各國的經濟發展。

美國則把“一帶一路”倡議看作是具有地緣政治和經濟意圖并形成以中國為主導的秩序的基礎。拜登政府推出的“B3W”計劃、“全球基礎設施伙伴關系”計劃不僅分別對沖“一帶一路”倡議和歐亞經濟聯盟,同時也試圖阻止兩大機制的對接。顯然,“B3W”計劃和“全球基礎設施伙伴關系”計劃是在制度競爭之下,在經濟層面對沖“一帶一路”倡議的行為。

(三)美國在地區安全合作層面的對華競爭態勢

受阿富汗局勢和烏克蘭危機等問題的疊加影響,中亞地區面臨的安全威脅再次凸顯。拜登政府將安全合作置于對中亞國家合作的首要位置,試圖削弱中、俄兩國在該地區的安全影響力。?美國自從阿富汗撤軍后,多次尋求重新在中亞駐軍,并將塔、烏兩國視為穩定該地區的合作伙伴,但重新部署軍事力量絕非易事。?為了擠壓中、俄兩國的戰略空間,美國對兩國均采取遏制政策。2022年8月,美國在塔吉克斯坦組織的“區域合作-2022”軍事演習是其謀求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的又一次嘗試。

隨著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的發展,中國將進一步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安全合作。然而,與美國慣用的政治施壓或軍事威懾手段不同,中國首先在經貿領域實現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共贏,進而通過雙邊合作或多邊平臺加強安全合作。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充分尊重俄羅斯作為該地區安全提供者的主導地位,兩國長期在反恐等諸多領域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合作。盡管俄羅斯對于中國在中亞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有所擔憂,但來自中國的影響比美國在歐亞地區直接挑戰俄主權的行動要更為溫和,不至于構成雙方合作的障礙。?例如,塔吉克斯坦在承認俄羅斯在安全領域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逐步與中國建立了政治、軍事合作機制。

中俄關系將是美國未來幾年在安全領域關注的重點。2020年美國公布的《美國的中亞戰略(2019—2025)》(以下簡稱“新中亞戰略”),明確將遏制中、俄作為其未來中亞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相較于美國此前的中亞政策或倡議,新中亞戰略公然把中、俄稱為“邪惡勢力”,肆無忌憚地排斥中、俄等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但是,美國難以同時對付中、俄。為分化中、俄兩國在中亞安全領域的密切合作關系,拜登上任之初曾試圖通過與俄羅斯建立一個“穩定且可預測的關系”以減緩中俄之間趨同的步伐,兩國國家元首、雙方國防部等機構之間進行了積極互動。由于戰略互疑和結構性矛盾難以消除,加之由烏克蘭危機引發雙方矛盾升級,俄美關系短期內好轉無望,美國難以達到聯俄制華的目標。

美國在運用“軟手段”分化中俄關系失敗后,逐漸轉向運用“硬手段”強行破壞中俄在地區安全領域的合作關系。隨著美國實力的持續下降,同時對付中、俄會變得更加力不從心,為了集中力量遏制中國,美國會繼續為破壞中俄地區安全合作費盡心機。

(四)美國在發展理念層面的對華競爭態勢

中美實力的此消彼長是導致雙方競爭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反映了雙方在理念層面的分歧。?為維持世界霸權地位,美國主導的秩序內嵌著一種“制衡意識”。中國追求的是國家政治安全并能夠為國家發展提供政治保障,推崇或努力創建的是一種包含“合作精神”的國際秩序。

美國在中亞地區對中國的戰略擠壓始于中美兩國在全球層面的戰略認知偏差。隨著兩國實力對比的變化,美國對中國發展理念影響力的快速提升產生了極大焦慮,將中國視為其霸權地位的最大挑戰者。?2021年3月,美國發布了《臨時國家安全戰略綱要》,聲稱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將其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整合起來,對穩定和開放的國際體系發起持續挑戰的潛在競爭對手”。美國智庫報告指出,隨著經濟、軍事力量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中國在塑造地緣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在變得舉足輕重。

拜登政府雖然拒絕使用“冷戰”來描述中美關系,但其對華戰略仍然受到冷戰思維的影響。?由于美國的對華戰略思維發生了重要轉變,其對華戰略行為也隨之發生了相應變化。?美國的新中亞戰略致力于塑造中亞國家的發展方向和地緣政治方向,遏制中國的意圖明顯。拜登政府多次宣稱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對手”,試圖借助中亞國家全方位遏制中國發展。與美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堅持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在尊重主權的前提下建設性介入中亞地區。

除此之外,美國打著“民主”“人權”的口號,大搞單邊主義。?美國試圖通過涉疆問題分化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系。2020年,美國時任國務卿蓬佩奧訪問中亞五國時惡意抹黑中國的治疆政策,誤導中亞國家對中國的認知,試圖使中亞國家與其形成“共鳴”。?2022年5月,美國政府跨部門代表團訪問吉、烏、塔、哈四國,特別提出要強化“共同價值觀”。?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美國試圖強化所謂“民主—專制”的意識形態對立敘事,將中亞國家團結在“共同價值觀”的集體認同之下,試圖“雙管齊下”形成“內外夾擊”之勢圍堵中國。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在零和博弈思維下,美國加大了對中亞地區的關注和投入,試圖借助該地區在多層面、多領域與中國展開全方位競爭,這對中亞地區的秩序穩定造成一定沖擊。與此同時,在世紀疫情、阿富汗變局,尤其是2022年以來中亞部分國家內部出現動蕩、烏克蘭危機持續等因素交織、疊加的影響下,中亞國家的發展和安全困境再次凸顯,促使這些國家重新思考自身發展方向和對外政策取向。

二、中亞國家的政策取向

中亞國家的對外政策是維護政權安全和尋求在對外交往中獲益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2021年,盡管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導致地區形勢復雜化,但中亞局勢整體穩定。2022年,中亞地區發生的一系列動蕩和邊界沖突事件充分說明中亞國家依然面臨不少潛在風險和現實挑戰,這些風險和挑戰或將導致大國在中亞的博弈態勢發生重大轉變。中、美兩國對中亞地區經濟和政治生活具有較大影響,俄羅斯則在該地區擁有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的影響力,印度、土耳其等地區大國也在積極謀求介入中亞事務。為維護自身政治安全和經濟發展利益,中亞國家勢必調整其對外政策。

(一)選擇性利用民族主義情緒,鞏固國家主權

自獨立以來,隨著國家建設實踐的不斷發展,中亞各國積累了一些構建國家認同的經驗,但效果并不顯著。中亞國家民眾缺少集體身份認同,使域外大國的分而治之策略能夠得以推進。2021年,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再次給中亞國家帶來一系列潛在威脅。例如,美國在人權、自由等價值觀輸出方面會否變得更加肆無忌憚,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等宗教極端組織加快復興和擴大活動范圍是否會破壞中亞地區的意識形態安全等。加之哈薩克斯坦短暫出現的異常狀態以及受烏克蘭危機等問題的影響,中亞國家面臨的安全威脅和對主權的擔憂再次凸顯。

為增強國內各民族的凝聚力,中亞各國將加緊采取更為多元、務實的舉措強化民眾對國家領土、文化的認同。首先,利用官方媒體向民眾宣傳民族文化和國家認同之間的同一性,在民族國家框架內構筑民族自身的歷史敘事和現代化國家合法性。在經歷特定的國內異常狀態后,托卡耶夫總統指出,哈薩克斯坦作為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和諧共存的多元一體國家,有必要在新聞信息方面加強對這一優勢的宣傳,要盡可能為從事這類工作的媒體提供支持。?其次,拓展原有的民族節日、民族團結大會和紀念廣場職能,利用重大節日(大會)向民眾傳遞傳統歷史記憶,在加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導各民族民眾自覺轉向維護社會和諧和保障國家統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塑造國家認同。

面對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回潮和大國價值滲透的風險,中亞各國正在加緊政策協調以維護地區國家的主權安全。一方面,中亞五國具有相似的語言、文化和宗教背景,一些國家會通過尋找和利用“地區性信念”聯合應對外部形勢。鑒于民族、宗教格局錯綜復雜,中亞國家也會通過強調遭遇恐怖襲擊的可能性強化民眾對政府的依附關系。另一方面,中亞國家可以通過參與、主辦相關多邊國際會議強化集體身份認同。

(二)堅持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強調獨立自主

從中亞國家獨立以來在外交領域的互動可以看到,中亞五國普遍采取務實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它們在制定對外政策時充分利用大國博弈趨利避害,以實現本國利益最大化。然而,盡管美國中亞政策的排他性給中亞國家奉行多元平衡外交政策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這還不足以使其在東西方之間選邊站隊,在大國博弈分出勝負之前,中亞國家繼續尋求差異化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不會改變。?為了更好地維護本地區利益,中亞國家將通過創造重疊勢力范圍的策略,形成大國在該地區相互戰略制衡的同時避免被迫選邊站隊的態勢。

第一,在多元平衡框架內,保持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會成為中亞國家的優先選項,但是它們當然也會竭力避免對中、俄的過度依賴。由于自身經濟實力下降及中亞國家推行“去俄羅斯化”的政策,當前俄羅斯的影響力雖有所下降,但受歷史和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經歷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和哈薩克斯坦國內曾經發生騷亂后,俄羅斯在中亞地區作為安全保障者的地位無疑會得到鞏固,中亞國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時仍需將俄羅斯放在特殊和優先地位。中國在中亞地區不僅注重與俄羅斯協調,也對中亞國家恢復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作為中亞地區最大的投資國,中國的作用不可替代。

中亞國家出于能源、經濟和安全因素的考慮,會避免對中、俄的過度依賴。首先,在政策取向上避免卷入大國之間的競爭。自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中亞國家基本保持中立與勸和促談的態度,如2022年3月2日聯合國大會第11屆緊急特別會議就烏克蘭提交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時,土、烏兩國未參與投票,哈、吉、塔三國均投了棄權票。中亞國家謹慎表態充分顯示了其試圖保持“中立”而非“站隊”的態度。其次,中亞國家也將保持與美國“適度接觸”的關系。自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以來,哈、烏兩國向西方靠攏的態勢明顯,如美、烏開啟戰略關系對話。?美、哈積極推動強化高水平的戰略伙伴關系。

  • 積極發展與南亞、伊斯蘭國家的關系,實行更為多元的對外政策以平衡大國競爭和對抗。2021年11月,“突厥國家組織”的成立標志著冷戰結束后突厥語國家合作歷經多次調整取得了新發展,成員國之間互動也較頻繁。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5月,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在訪問土耳其期間,兩國決定將雙方關系提升到擴大戰略伙伴關系水平,在哈騷亂平息之后政治和安全局勢漸趨穩定的背景下,此舉無疑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

中亞國家將印度視為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國際政治中具有影響力的參與者以及該地區的投資者。?為此,中亞國家將積極發展與印度的關系以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在2021年12月舉辦的第三屆“印度—中亞”外長會議和2022年1月舉行的首屆“印度—中亞五國領導人峰會”上,中亞國家就加強中亞與南亞地區互聯互通表現出極大興趣。盡管當前中亞國家與印度的經貿合作還在低位徘徊,但這反映了中亞國家尋求更為多元的平衡外交的政策趨向。

(三)借助中俄兩國應對各類挑戰,拓展回旋空間

中亞國家領導人從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發生的一系列騷亂等事件中意識到,當前的暴恐等活動不僅有外部勢力推波助瀾,而且有其國內反對派的配合,兩者呈現合流之勢,客觀上導致中亞地區不穩定因素增多。然而,確保政治安全的需求與其經濟、軍事等實力的不匹配極大限制了中亞國家的應對能力。

拜登在結束阿富汗戰爭發表講話時聲稱,美國與中國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競爭,并面臨著俄羅斯的諸多挑戰。?同時,美國毫不掩飾其借助中亞地區反俄制華的意圖。對于中俄兩國而言,基于全球層面的大國競爭背景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考量,維護中亞地區安全與穩定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中俄戰略協作對穩定周邊局勢意義重大。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后,中俄雙方均強調在阿富汗問題上兩國擁有相似的立場和共同利益,要在防止阿富汗安全風險外溢和維護地區安全、穩定方面加強戰略協調。?為展示維護地區安全穩定的決心和能力,中、俄與上海合作組織分別舉行了“西部·聯合-2021”軍事演習及“和平使命-2021”聯合反恐軍事演習。

中、俄兩國在加強戰略協調的同時,還分別與中亞國家開展了一系列安全協作。中國與中亞國家圍繞阿富汗問題如何發揮鄰國的作用保持密切溝通。在“阿富汗鄰國外長會議”和“上合組織—阿富汗聯絡組”框架內積極推動阿富汗和平與重建,以減少其安全風險的外溢。哈薩克斯坦2022年1月出現騷亂后,習近平主席第一時間向托卡耶夫總統致口信,表示堅決反對外部勢力蓄意在哈薩克斯坦制造動亂,并愿意為哈提供支持?;诠}亂事件的背景,在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峰會上,各方強調維護國家安全和憲法制度意義重大,堅決反對破壞合法政權和策動“顏色革命”。

在中亞五國中,塔吉克斯坦是與阿富汗邊界最長的國家,且有跨境毒品貿易和“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入侵的歷史,這是中亞五國面臨風險最大的國家。?為提升塔吉克斯坦的安全信心和能力,俄、塔決定建立聯合區域防空系統以提高邊境防御能力。2021年10月,在“莫斯科模式”會談之際,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以下簡稱“集安組織”)在塔阿邊境舉行了軍事演習。?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俄羅斯與烏茲別克斯坦之間的安全合作,盡管烏已于2012年退出了集安組織,但針對阿富汗局勢,兩國不僅在烏阿邊界舉行了軍事演習,俄與烏、塔兩國還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2022年1月,以俄羅斯為主導的集安組織迅速出兵幫助哈薩克斯坦渡過危機,極大提高了集安組織的聲望。經歷了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和哈薩克斯坦騷亂事件后,俄羅斯事實上已經成為中亞地區的安全保障者。

(四)加強中亞國家間合作,重啟地區合作

國家之間的合作取決于國家間關系和各國領導人是否有解決既有問題的政治意愿。?自獨立以來,一些中亞國家之間存在的“信任赤字”及邊界、飛地和水資源等問題尚未很好解決,導致合作意愿缺失。從外部因素分析,中亞國家處于大國博弈前沿陣地的戰略位置也對國家間合作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然而,中亞地區諸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各國共同合作和加強協調。中亞國家真正開始尋求合作的轉折點是2016年米爾濟約耶夫擔任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后積極改善與鄰國的關系,帶動了整個中亞國家間關系的回暖。?尤其是近兩年來,烏哈互動頻繁,2021年12月,烏哈兩國簽署《同盟關系宣言》,建立了政府間的專門合作機構。此后兩國元首于2022年5月通話討論了盟友關系與發展前景。作為中亞有影響力的國家,烏哈關系的重建有助于推動中亞國家一體化發展。同時,始于2018年的中亞國家元首峰會出現機制化的趨勢也反映了地區內部加強合作的意愿。

在安全層面,中亞任何一個國家出現動蕩都不利于地區穩定,這種不穩定可能會蔓延至中亞其他國家的擔憂勢必促使地區各國協同應對。?因此,中亞國家將重新考慮地區主義和相互協調,反極端主義和反恐在雙邊和多邊會談中更加重要,同時繼續在雙邊、多邊層面和具體項目中開展工作。

在阿富汗局勢因美軍撤離引發地區安全危機的背景下,塔烏兩國總統針對阿富汗局勢進行了討論,哈也向吉、塔兩國無償提供了軍事技術援助。除此之外,圍繞地區安全問題制定相應方案也是近兩次中亞國家元首峰會關注的重點話題。盡管在阿富汗問題上中亞國家存在各自的利益和關切,但其中體現的合作與協調無疑為中亞地區一體化提供了新動力。

在經濟層面,近幾年中亞國家經濟普遍出現了衰退,主要經濟指標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受烏克蘭危機、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制裁和疫情疊加影響,中亞國家通脹高企、利率上升、經濟增長疲軟。當下,如何盡快擺脫經濟困境是中亞各國的迫切需要。由于經濟本身不夠發達,工業比較落后,中亞國家在加強內部合作的同時,還需要借助外部因素進行產業循環和市場循環,以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美國對華競爭加劇,中國更愿意推動中亞地區的共同發展。202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雙邊貿易額突破700億美元。中國繼續保持烏、土、吉最大貿易伙伴地位,成為哈第一大出口國。?除此之外,一大批“一帶一路”重點項目有序推進。中哈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運營良好,中亞最大的風電項目并網發電,中吉烏鐵路項目得以重啟,這將有力促進運輸能力有限的中亞國家和區域的發展。

同時,中亞國家將積極利用現有的符合中亞利益的多方共建機制,繼續尋求更為多元化的地區合作模式。例如,哈薩克斯坦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曾建議,歐亞經濟聯盟、歐盟、上海合作組織等成立歐亞經濟論壇以促進歐亞大陸增進合作與發展,更好地發揮中亞國家在歐亞合作中的橋梁作用。

三、中國在中亞地區的策略選擇

美國在中亞地區對華競爭出現的新態勢和中亞國家對外政策出現的新變化勢必影響中國的策略選擇。中國對中亞政策的著力點應是處理好中俄協調、中美競合、中國與中亞五國合作這三組關系。

(一)深化中俄關系,并加強在中亞地區的協調力度

在中亞地區,中國無論是面對大國博弈還是經營中亞都離不開穩定的中俄關系,中俄協調對中亞地區形勢走向至關重要,中國參與中亞事務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中俄協調的程度。在美國企圖借中亞國家之手擾亂中國發展節奏的背景下,中國應將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斷推向新高度,并加強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合作力度。當前,中俄兩國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務實合作持續擴大。中俄戰略伙伴關系超越傳統的同盟國家關系,同時雙方承諾加強軍事合作。?面對國際形勢復雜演變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等多重考驗,中俄經貿合作逆勢上揚,2022年中俄貨物貿易額達到1?902.7億美元,實現了新的突破。在當前烏克蘭危機背景下,兩國基于根本利益的一致和戰略互信,雙邊合作未受外部形勢變化的影響。?顯示了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成熟和堅韌。在此背景下,中國應積極推動中俄在三個方面加強合作。一是在安全領域,加強在反恐和反“顏色革命”議題上的合作力度,鞏固中亞地區的安全穩定。二是在經濟領域,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以鞏固中俄在地區層面的合作基礎。三是聚焦具體領域,推動落實習近平主席在2023年3月訪俄期間簽署的涉及農業、林業、基礎科學、市場監管、媒體等領域的多項雙邊合作文件。

(二)高標準推進“一帶一路”中亞合作項目,以形成示范效應

中國在中亞地區的綜合影響力日益上升,其中經濟影響力相較于其他方面而言更具有比較優勢,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通過“一帶一路”與中亞國家共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貿易關系發展。有鑒于此,中國要通過高質量實施“一帶一路”項目增強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動力并形成示范效應,以此應對美國聯合盟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遏制、打壓中國的企圖。

第一,當前“一帶一路”的發展進入精準、細膩的“工筆畫”時期。中國要通過中亞國家的高質量項目,增強“一帶一路”的吸引力并提高示范效應。?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企業要及時轉變觀念,分階段聚焦重點,打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精品項目,只有發揮出比較優勢才能可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也要對“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過程中面臨的課題保持清醒的認識?!耙粠б宦贰痹谥衼喌貐^的合作項目主要是經雙方達成一致共識并得以實施,中亞國家的一些社會精英并不是很了解中國與當地廣泛和深入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因此,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還需進一步推動與中亞國家在教育、文化等人文領域的務實合作,增強中亞民眾對“一帶一路”項目的認知,以此破解美國關于“一帶一路”的“威脅敘事”。

第三,客觀分析美國試圖在基礎設施領域遏制中國的行為?!癇3W”和“一帶一路”倡議在投資目標上存在明顯差異,“B3W”側重于教育、環境、醫療和數字技術等軟性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倡議則重點關注港口、交通、電力和電信設施等硬性基礎設施項目。另外,靠私人資本推動的“B3W”項目能否落到實處尚存疑問,“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能夠引起中亞國家的重視,關鍵在于政策能夠落地見效。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企圖拉攏盟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對沖“一帶一路”倡議,恰恰反映了美國的不自信和舉措的有限。對此,中國要保持戰略自信和定力,并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這樣,美國拉攏盟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遏制中國的企圖將難以得逞。

(三)在雙邊合作基礎上探索與中亞國家的互利合作新模式

隨著域外大國對中亞戰略地位認知的變化,中國與中亞國家逐漸在雙邊合作的基礎上開展新的合作模式。在美對華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國要在堅持雙邊合作的基礎上開辟集體合作新路徑,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和潛能。當前,中國在中亞地區有相對豐富的外交抓手,經濟上共建“一帶一路”、政治上借助“中國+中亞五國”合作機制、安全上依靠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應繼續協同推進三大機制平臺。

第一,通過“一帶一路”推動與中亞國家的集體合作項目,構建中國—中亞發展共同體。集體合作方式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中國與中亞國家談判的復雜程度,也有利于推動中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中國要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推進與中亞國家的整體戰略對接,通過加強務實合作鞏固中亞作為歐亞大陸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使其成為供應鏈中強有力的穩定器。

第二,借助“中國+中亞五國”政治溝通機制加強與中亞國家在各層面、各領域的政治溝通和立場協調。首先,加強高層戰略溝通。中國與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的舉辦不僅是對“中國+中亞五國”外長會晤機制的升級,而且意味著雙方認可中亞五國作為一個整體與中國發展關系具有政治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推動各領域、各層級對話合作機制。在圍繞氣候變化、防疫、數字經濟、減貧等領域加強集體合作力度,同時統籌優化地方層面合作,積極推動建立地方合作機制,助力中亞地區一體化發展。

第三,借助包括上海合作組織在內的多邊機制形成合力,構筑中國—中亞安全共同體。?地區安全穩定是各國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阿富汗局勢依然是影響中國及中亞國家安全穩定的一大變量。為此,中國一方面要力推上海合作組織發揮更大作用,繼續采取措施合力打擊“三股勢力”、跨國有組織犯罪等活動。另一方面,中國要依托“上海合作組織—阿富汗聯絡組”等平臺推動阿富汗局勢平穩過渡,吸納阿富汗參與地區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四)尋求建立對話溝通機制,在中亞地區處理好與美國的競合關系

中國的持續崛起將使美國在中亞地區對華競爭愈發激烈。從特朗普政府的“極限施壓”到拜登政府聯合盟友遏制中國,美國的對華政策主基調并未發生變化。對此,中國既需要在地區層面緩解美國在中亞區域擠壓中國戰略空間的壓力,又需要在全球層面引導并對中美關系進行系統性糾偏。

拜登執政后中美高層戰略溝通頻率雖然不高,但相比于前任政府而言有所改觀。繼2021年9月和11月中美兩國元首通話和視頻會晤之后,2022年3月和11月習近平主席和拜登總統又進行了視頻會晤和線下會談,每次會晤雙方均提及加強在各層級、各領域溝通對話。在元首會晤引領下,雙方外交、國防等部門互動也有所增多。盡管并非所有問題都能通過溝通對話得到迅速解決,但在中美關系遇冷和對話受阻的情況下,建立戰略溝通機制有助于雙方增進了解和管控分歧,對彼此“底線”問題和意圖有理性認識,避免戰略誤判。

中國在尋求建立中美戰略溝通的同時,也要在“平視外交”理念指引下增強斗爭本領。中美安克雷奇對話為中國“平視外交”拉開序幕,中國提出的“平視外交”理念讓美國猝不及防,美國企圖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打交道不為中國所接受。美國在經濟領域打壓中國并不奏效的情況下,煽動分裂和擾亂發展節奏就成為其遏制、打壓中國整體戰略中的一部分。?美國憑借輿論主導地位攻擊中國的所謂人權問題,目的就是干擾中國發展。?對此,中國要做好長期的斗爭準備,積極推進中國話語權和中國敘事體系建設,應對美國的輿論攻勢。當前,中國應全力避免中亞地區成為中美角逐的競技場,應努力使該地區成為大國合作的穩定器。中國可在中亞地區氣候治理、阿富汗等問題上與美國尋找合作空間,進而尋求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結?束?語

在美國對華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美國對中亞地區的認知和政策已發生較大轉變。美國致力于通過政治、經濟、安全和理念等方面的政策調整來拉攏中亞國家,將其作為遏制中國的前沿地帶。在中亞地區,美國一方面試圖通過阻斷中國“一帶一路”發展進而擾亂中國經濟的發展節奏,從而削弱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另一方面,在政治制度、發展理念和安全上,美國也試圖破壞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借助中亞國家干涉中國內政。

在動蕩變革期,國際局勢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日益突出。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中亞部分國家國內出現動蕩和烏克蘭危機,在一定程度上給中亞國家的發展和安全造成了很大影響。中亞國家為維持自身政治和經濟利益,勢必會重新思考和調整對外政策。盡管如此,出于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需要,中亞仍會將中國視為外交優先方向。與此同時,中亞國家為避免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將會積極尋求與印度、土耳其等國建立聯系。對此,中國要密切觀察和精準判斷中亞國家政策轉向,并適時調整中亞政策。

為有效化解美西方借助中亞地區遏制中國,中國要繼續推進與中亞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為中亞國家發展經濟、社會穩定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既是中國鞏固與中亞國家之間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需要,也是中國通過強化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以應對美西方對華全面戰略圍堵的需要。只要中國保持戰略自信和定力,有效維護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美國借助中亞地區圍堵中國的企圖終將難以奏效。

[責任編輯:石晨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