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道鎮古今

2023-05-30 20:07石群良王文一魏如江
時代報告 2023年3期
關鍵詞:黃道郟縣

石群良 王文一 魏如江

黃道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時期,老子弟子黃老道云游駐蹕此地,稱黃老道街,后來沿襲為黃道街,金貞禎三年(1215年)設為黃道鎮。

黃道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2公里。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中部南部為崗地。耕地多為礓石地,土質瘠薄??偯娣e48平方公里,耕地18755畝。轄13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人口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萬人。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紅薯、大豆,經濟作物主要有煙葉、花生等。

該鎮交通便利,境內郟景公路南與洛界公路相接,北與許昌市神垕鎮相通;前石路東連許南公路,西與207國道交會,三洋鐵路郟縣段貨運站設在鎮東。

黃道鎮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的活動痕跡,20世紀70年代,考古專家就在紙坊青龍河東岸“高圪撻”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并在此發現新石器時代“石斧”兩件。為石器時代的中期產物。

黃道鎮是一個典型的工業鄉鎮。全鎮礦產資源豐富,初步勘測,全鄉原煤儲量為4億噸,石灰巖儲量為9億噸,硬質黏土儲量為1500萬噸,鋁石儲量為2300萬噸,鎂石儲量為2300萬噸,焦寶石儲量為500萬噸。

黃道鎮境內的青龍河、粉漿河流域孕育了古陶文明,從黃道鎮黃南村東出土的漢代墓葬中就發現大量紅陶隨葬品。在唐宋金元時期,黃道鎮就以生產唐鈞著稱,尤其宋代,黃道鈞瓷工藝水平更是達到了“出窯萬彩”的地步。

郟縣高古陶瓷產品主要產地在黃道(今黃道鎮),“黃道窯的鈞瓷始于唐而衰于元”,系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譽滿中原。經故宮文物專家馮先銘先生認定“黃道窯瓷是宋鈞瓷的源頭,開了陶瓷窯變的先河”。黃道窯瓷以黃道當地優質高嶺土、石英石為主料,經過煉泥、成型、素燒、施釉等工序燒制而成。另據古陶瓷專家禚振西考證:“在中原各大名窯中,黃道窯燒造時間長,品種多,器物種類繁雜,特別突出的是從唐代至宋代,有很多創新。其中,黃道窯燒制的花釉瓷,這種最早的窯變可以說給宋鈞窯開了先河。唐朝時期的花釉瓷又以羯鼓最為有名,影響了當時很多窯口,而黃道窯所燒的黃釉瓷可以說是中原陶藝和南方陶藝的交融和發展?!?/p>

唐代黃道窯被稱為45里黃道窯,沿粉漿河兩岸又被稱為九里十八窯。唐代產品有碗、壸、盤、盆、碟、罐、花瓶、玩具等。釉色有米黃、大藍、紅、月白、祭紅、黑釉雜藍等色彩,鈞瓷以天青釉色為勝。宋元明時期的產品繪以人物山水、魚藻花草、禽鳥瑞獸、警句書法,藝術水準達到極高水平。清代至民國時期,產品主要為燒造餐具、酒具、建筑構件、水缸等民用生活用品。

筆者家住黃道鎮黃南村,小時候經常在鈞瓷遺址“北河水庫”(粉漿河流域)游泳,記憶中,水庫西岸沿黃道街路東崖下就傾倒了大量帶有紋飾的古陶瓷碎片,后來聽黃道鎮原文化站站長孫少中介紹,他陪同陶瓷專家在紅燒溝遺址考察時,陶瓷專家用考古鏟偶然發掘出了一個完整的黃釉瓷碗,碗中有“風花雪月”四字,后來作為黃道鈞瓷標本,被展陳在某博物館。

由于古代挖掘原煤燒制陶瓷的緣故,黃道鎮是歷史上最早祭奠窯神的古鎮之一。窯神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因老子是道家始祖,長于煉丹之術。煉丹需要火加熱,而煤是火之源,燒制陶瓷和開采煤礦的窯工,都希望窯神福佑禳災。然祭拜窯神的時間源于何時,歷史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刻立于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 的《德應侯碑》,是目前發現中國最早的窯神廟碑。作為中國宋朝五大名瓷之一的黃道鈞窯,拜祭窯神,祈福保佑,創建窯神廟宇,符合黃道人民的意愿和風尚。

據1982年《黃道鄉志》:“大劉山頭處有一座祖師廟(敬奉老君),因村子(黃道村)在神前,所以叫神前村?!绷碓邳S道黃南村東有一座火龍廟(遺址),后人在遺址之上重建了一座火龍廟,神前村是否與之存在歷史的淵源尚需進一步的考證。

在郟縣,除大劉山上的祖師廟隱退于歷史煙云外,因道教創始人老子曾于公元前491年在郟縣茨芭鎮東北部海拔607.2米蓮花山聚眾傳授《道德經》,北魏時期,人們就在山頂建成祖師廟,后人尊稱此山為“老爺頂”。歷史沿襲中的黃老道、黃道街、黃道村以及大劉山頂的祖師廟(老君廟,沒有遺跡佐證)均與道教祖師老子有關,能夠佐證歷史的是黃道村東部二劉山處在火龍廟遺址上建成的火龍廟。

黃北村五道窯廟村鈞窯遺址屬唐宋時期,窯址在黃北村西路口,即現在黃北小學門西至郟縣景公路一帶,占地面積50畝,唐鈞時期,這里曾有五座窯,每窯產品擺一道街展銷,每座窯都在自己的產品街上建一座窯神廟。共五座窯、五道街、五座廟,故當年稱五道窯廟村。遺憾該窯址在農業學大寨平整土地的熱潮中已蕩然無存。但該“遺址仍有鈞瓷碎片散落,其色釉多為黑色、灰色、藍色,產品有碗、瓷枕、花瓶、盤等”(《文物》1952年2月2卷2期51頁)。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群眾仍然沿襲“窯街”之舊稱。

1948年間,第四野戰軍某部在大橋村建碗窯一座,建成后部隊便隨大軍南下,將產權移交給地方政府。1950年,郟縣政府將個體碗窯統一接管聯辦經營,定名為“郟縣神前大橋民生瓷窯工廠”,1958年更名為“郟縣陶瓷耐火磚廠”,1960年該廠整體遷到郟景路西側新廠區,更名為“地方國營郟縣陶瓷廠”,主要生產民用瓷、耐火材料產品。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采用細瓷注漿新工藝,制作出了“偉人像”、花瓶、茶壺、動物等工藝性較高的陳設人物的彩瓷,其產品遠銷省內外。

20世紀90年代后,該廠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逐漸退出了市場。

永慶寺遺址位于黃道村北20米處?!多P縣志》(清)仝軌在《重修黃道永慶寺記》中記述黃道永慶寺的范圍說:“它北枕崇崗,東依劉山之首,曰永慶。中佛殿三楹,巍然特起,獠以長坦前開三門,后即崗為洞以后居寺僧,占地面積 2000 畝。寺院正中建有一六層磚樓,高五六丈?!?/p>

明嘉靖年間,永慶寺已破爛不堪,遷易于黃道村東北隅(俗稱北大寺)。王倉谷之子王同曾為寺易而新寫過記。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進行修繕??滴跏四辏?679年)重修,立壁碑一塊。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寺右地藏王像及大殿進行修繕。住持僧為之作記,“立萬善碑”一通。永慶寺、白龍廟就是歷代窯主(或大戶)順勢而為,集資創修,以敬奉窯神老君。而神前神垕的前世今生,也是由這尊神通廣大的“老君”而一脈相承的。

永慶寺內今存大殿三間,單椽歇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覆蓋殿頂。檐下方木,有日月云氣圖,殿內梁上刻有滾龍云氣圖案,墻壁上繪有孫悟空爬大刀彩繪和西天取經路圖,系清朝著名宮廷畫家趙喚之手跡。

據黃道鄉志載:趙喚(1860年—1898年),黃道鎮黃北村人。清朝著名宮廷畫家。趙喚的父親是道光年間當地有名的畫家,趙喚自幼從父學畫,他天資聰穎,12歲時就畫一手好畫。一次和父親去少林寺作畫,途中父親出事,耽誤了行程,晚到了幾天,趙喚就請求代替其父作畫,結果其畫技蓋過其父,遂名聲大振。清咸豐年間,27歲的趙喚赴京應試,因隨身所帶二百錢盤纏不足,住店后就靈機一動畫了一棵白菜,白菜上邊趴一只栩栩如生的蛐蛐,就放在路上,路邊的雞子發現后就爭著吃,路人觀后大奇,之后就有人給他兩串錢作為川資。到天津后,因生計所困,他就每天在街上賣畫,其間,魏大人(道臺)對他的畫大加贊賞,經推薦被選入宮作畫,曾為慈禧太后畫像。趙喚38歲病故,被葬于黃道鎮謝灣村東。

筆者少年時代曾看到過這些圖案,可惜后來,墻壁被涂了一層泥土灰覆蓋,故今已不可見。

永慶寺院西有一“拔劍泉”。水滑味甘,常年不斷,民間傳說此水系寺內黃老道與呂洞賓斗法時,呂洞賓架起飛劍刺殺黃老道,黃老道隱匿鐘內飛劍撞鐘落地入土,呂洞賓背劍而出,帶出的泉水。

據當地村民稱,黃南村白龍廟前的東西街道為“神前街”,且黃道“紅燒溝”遺址就在黃南村白龍廟東北隅,占地面積20畝,屬唐宋時期窯址,多為民間用品(見《文物》1952年2月2卷2期51頁)。該窯址在黃南黃北交界處的粉漿河河岸兩旁,即人民翻身橋以南東西兩岸,已暴露出的窯址有六個,窯址上碗、壺、盆、盤、罐等鈞瓷器碎片俯拾皆是,黃南河東灣(民居墻壁上就布滿瓷器碎片),顏色有米黃、大藍、紅、月白、黑釉雜藍等色彩。據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馮先銘先生1983年5月26日來這里考察,采集標本確認,屬唐鈞窯遺址(見《文物》1952年2月2卷2期51頁)。另見《黃道鄉志》(1982年):“從寺街到黃道,有9缸(以燒缸為主)18窯(以燒鈞瓷為主)72鈞爐?!痹撨z址南段(因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群眾在遺址主要燒制水缸,群眾稱為缸窯溝),因建黃南連心橋,部分文物遺址被毀,在建橋期間,有不少當地群眾聞風而動,其間撿拾了不少有價值的瓷器器件。

1983年6月26日,中國古陶瓷研究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馮先銘先生及助手再次來到黃道對黃道謁主溝、石望河、紅燒溝鈞窯遺址進行考察,通過標本,確認為唐鈞窯古窯址。

在黃道鎮前謝灣村村中央有座齊圣廟。該廟坐北朝南,廟室內梁檁椽均有祥云圖案,龍身依稀可見。室外橫脊正面背面浮雕主圖為二龍戲珠,設有脊飾。齊圣廟始建年代不詳,目前所存是清代重修。齊圣廟供的是齊天大圣。這在全國廟宇中非常少見。

黃道鎮境清代屬黃道、塔亭、崇興三保。民國初年屬北區,民國二十五年屬四區。1947年,門溝屬蘇墳鄉的第十四保,前謝灣為第十六保,黃道南寨為第十七保,黃道北寨為第十八保,謁主溝為第十九保。

1948年1月,屬二區。1965年12月,成立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公社管委會;1984年更名黃道鄉,2008年8月20日改為黃道鎮。

從這些繁雜斑駁碎片化的歷史脈絡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黃道的歷史演變:黃老道街—黃道街—神前—黃道鄉—黃道鎮。

黃道鎮風景秀美,歷史文脈豐厚,境內遍布明清建筑、古樹、古井、古廟宇遺跡。

大劉山位于郟縣縣城西北15公里處,是郟縣的主山,也是郟縣、禹州的界山,山體呈東北西南向,長8公里、寬4公里,主峰海拔704.5米。

600多年前,黃道鎮大劉山草木蔥蘢、水光瀲滟,有“劉山晚翠千古畫,汝水無弦萬年琴”之說。在明代,黃道曾因發現熊貓而聲名遠揚。據《明太宗實錄》卷三、四)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在郟縣大劉山腰捕獲騶虞。九月,朱橚向永樂皇帝獻騶虞,而當年被稱為騶虞的“瑞獸”,竟然是現今所說的熊貓。據史載:朱橚向永樂皇帝獻“瑞獸”騶虞,百僚慶賀,眾多官員就騶虞撰寫了大量頌揚詩文,宮廷畫師趙廉,于當年十月繪制《周王橚入獻騶虞圖》兩卷,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吨芡鯓氆I騶虞圖》生動展現了騶虞棲息地大劉山的景色。明萬歷年間,朝廷下詔各地定出“八景”上報朝廷?!叭皤F”騶虞的發現地大劉山,以“劉山晚翠”名列“郟縣八景”之首。朱橚獻“瑞獸”騶虞后,就于永樂三年(1405年)在大劉山發現騶虞處興建了山神廟。廟內有朱橚之子朱有燉撰《山神廟碑記》。碑文詳細記述了掌管周王府四周邊界事務的封人報告大劉山發現騶虞后朱橚捕獲騶虞的過程、興建山神廟的緣由以及創作的迎神、送神曲歌。碑刻至今尚在。另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郟縣志》卷三載:周王橚捕獲騶虞處在大劉山,今郟縣黃道鄉葉溝村北的白虎廟。

1993年版《河南地名志》“大劉山”條下載:明初,周定王朱橚在此山獲“瑞獸”騶虞,獻明成祖。周定王認為此是吉祥之兆,此山乃神靈保佑之地,遂取皇天后土之意,改大劉山為神垕山。這也是神垕鎮名的史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時期以來,黃道鎮作為有著千年古老文明傳承的工業重鎮,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2018年,境域紙坊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稱號。前謝灣村、王英溝、紙坊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黃北村被列入省級傳統村落;2020年12月23日,王英溝村又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也是河南省唯一入選的鄉村。

王英溝村的建村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王英溝遍布皂角、國槐等古樹木,可謂古樹“成林”,村中千年以上的22棵。其中2000年以上的有3棵,百年以上的有486棵,河東的一株國槐,樹齡2000年,它下垂的兩條枝干形成一個小小的拱門,向上的另一條枝干延伸出十幾米遠。在河西街的一棵樹齡2200年的國槐,“樹干樹圍4.6米,樹高20多米,樹身表面千瘡百窟,‘傷痕累累,但表皮質地堅硬,在主干2米多處分出南北兩枝,有的曲如蛟龍,栩栩如生,枝繁葉茂,枝條向上到6米高處又平伸,把枝條推向18米之外?!?/p>

紙坊村地處大劉山下,古稱清風寨。據《郟縣志》記載,村莊始建于隋唐年間,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建村歷史,穿村而過的青龍河由扈澗水、粉漿河、馬蹄河等季節性河在此匯流而成。河水清澈透明、湍流不息,是造紙作坊得天獨厚的佳地。明朝永樂年間,官方從異地選派“蔣張王楊”四姓家人遷往此地,分別在蔣南洼、楊半坡、小河西、張家灣(老龍窩)等四處利用水資源作動力,開辦四家造紙作坊。由于水動力造紙工藝先進,水質純凈,生產出的紙張紙質優良,成為明清兩朝貢品。蔣張王楊四姓在此傳延生息,人口漸眾,造紙技藝得以世代相傳,因此而得村名,成為當時與臨汝鎮齊名的重要的集貿重地。

據統計,全境現有600~2000年以上的國槐、皂角、樹等古樹名木近百株,分布在黃南、黃北、王英溝、紙坊、謁主溝、石望河等村莊,其中王英溝村居多。

民居院落布局為北方常見的四合院形制,前為兩進院或者三進院,后為靠崖窯洞。瓦房依地勢而建,窯洞錯落有致,街巷呈規律分布。建筑結構嚴謹,石刻、木刻、磚刻工藝精巧,形制、脊飾等融合了建筑學、風水學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極具豫西民居的建筑風格。

境內現有古井近百眼。保存較好的有黃北、黃南、謁主溝、王英溝、前后謝灣、紙坊等村莊。

2014年7月,黃道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鎮域文化古跡、旅游景點眾多,境內有青龍河、粉漿河兩條河流和一座老虎洞中型水庫。古跡有謁主溝遺址、鈞窯遺址、拔劍泉、永慶寺、關帝廟、劉濟墓及劉山晚翠、劉秀椅、五龍泉、拔劍泉、象鼻泉、國家千畝側柏基地等景點。

黃道鎮東靠小劉山,西和西北有江山、站臺嶺、紅石山,形成周邊高、中間低的復雜地貌。黃道鎮復雜的地理地貌,成為歷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15—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來郟縣訪將,在黃道東小劉山頂駐扎軍隊,后來在謁豬峪停留,銚期等壯士前來拜謁,故謁主溝地名由此而來。明崇禎六年(1633年),高迎祥、李自成起義軍進入黃道,在黃道村停留,在謁主溝站臺嶺與官軍激戰,戰敗了官軍,站臺嶺至今有多座義軍壯漢墳遺址。

在河南郟縣黃道鎮省級傳統村落黃北村,在距離地面約4米的地下,至今還暗藏著保存完好的住宅洞,經專家考證,這些地坑宅已經存在了500年以上,古時主要用途為躲避戰亂。

黃北村在郟縣縣城西北11公里處的大瀏山腳下。黃北村的地坑洞是緣于宋朝末年黃北村的先民們戰亂為抵抗盜匪搶糧搶牛羊,自發挖起了地坑洞。黃北村寨內原來有60多戶村民,基本上家家都有地坑洞,這些地坑洞也都相互連接。因為村民的住宅分布形似八卦,所以地下相連的地坑洞就如同迷宮。當時有人依據村莊地面住宅的八卦陣型,修建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寨門,這四個寨門可通達每一戶村民家中,寨門之間修建有土城墻,村民可通過家中密道登上城墻眺望遠方。因此黃北村一度被稱為黃北寨,在外敵入侵的冷兵器時代,戶戶相連的地坑宅護佑著村民的安危。

筆者曾進入黃北村凃孝鋒家的地坑洞,其洞口僅容下一人進出,順石頭階梯而下約4米后豁然開朗,洞中有臥室、儲藏室、廚房。臥室中可見保存完好的土炕、土枕頭,廚房中的土灶臺上還有煙熏的痕跡。在洞中的不起眼處,還有被土封堵的洞口,這個洞口是通往鄰家的密道。

1912年,白朗義軍攻打神垕鎮,其間,途經黃道并在謁主溝停留。

1937年,高寺小學教員馬文波在縣內組織“抗日宣傳隊”,開展抗日救國募捐活動。1944年5月18日,日軍從禹縣境到黃道村,日軍先用炮火向黃北寨內轟擊寨內的國軍,經激烈交戰,國軍棄寨撤離。日軍進村后實行三光政策、燒殺擄掠,強奸輪奸婦女、慘殺村民。村里老百姓慌亂向大劉山躲藏,日軍發現后用機關槍向人群掃射,日軍在黃道村停留一天一夜期間,全村共有462戶1945口人,其中就有328戶1103口人受過日軍的傷害。61人慘死在日軍的炮火和屠刀之下,制造了死傷村民107人、糟蹋婦女30多人、燒房140多間的慘案。

1945年7~9月,中共郟縣(禹郟)縣委員會和郟縣民主政府建立。1946年6月,經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決定,第六支隊以禹縣神垕為根據地,開辟郟縣、臨汝、襄縣、寶豐,并建立了第六地委、專署、分區,同時,河南區黨委,第六地委決定建立“中國共產黨郟(禹郟)縣委員會”“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下轄神垕、黃道、安良、唐河四個區,黃道區長張建仁。是年8月下旬,皮定鈞部與游擊隊李長有在大劉山作戰,李長有敗逃。是年8月26日夜,皮定鈞部劉昌毅司令員舉兵攻打謁主溝。戰斗進行7天7夜,殲紅槍會10人,鎮壓李振西、張延齡等土匪20多人。

1945年8月18日,八路軍六支隊皮定鈞部克高垌后,相繼解放了大郭莊、下葉、黃道等地。20日,在黃道村休整期間,成立黃道區抗日民主政府。此時,日本已宣布投降,六支隊在黃道村作進城接受日軍投降的準備工作,駐寺街的偽軍劉德義和南子明拒不投降,劉昌毅親臨前線指揮,六支隊于8月22日將其圍殲。

猜你喜歡
黃道郟縣
黃道培
郟縣
2019第二屆中國郟縣美食文化周盛大開幕
2019第二屆中國郟縣美食文化周盛大開幕
追肥
誰都想要一塊好手表[短篇小說]
“2018中國·郟縣美食文化周”圓滿落下帷幕
郟縣中醫院:建設老百姓的貼心醫院
郟縣
黃道經緯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