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地區隋唐侍女俑發髻研究

2023-05-30 10:22張皓明
收藏與投資 2023年3期

摘要:在隋唐時期西安地區的隨葬品中,女性俑類在數量和種類上較前代出現顯著變化,這與當時西安地區的經濟狀況、喪葬觀念以及女性地位息息相關。其中,仕女俑發髻樣式的變化尤為顯著,同時由于其材料、制作等方面的變化而成為某種類型標本?;诖?,本文擯棄以往的分期研究方式,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對隋唐時期西安地區侍女俑發髻樣式進行研究,從中尋繹其與社會審美傾向乃至女性地位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侍女俑;發髻樣式;審美傾向;女性地位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喪葬史中,“事死如生”的觀念貫穿始終,俑的出現便是這種觀念的產物。隋唐時期,厚葬之風盛行,陶俑的數量與種類明顯增多,制作技法也相對精細。隋唐時期的女性俑類數量明顯增多。西安地區為隋唐兩朝首都所在之地,經濟最為繁榮,墓主人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隨葬品的規模和形制反映了當時官方的喪葬制度,故這些隨葬陶俑尤其是侍仆俑規模全備,種類豐富,反映了社會風俗與禮教狀態。這一時期不僅經濟富庶、思想開放,仕女們展現了自信、包容的精神面貌,而且在法律與道德上女性擁有了空前的社會地位。因此,墓葬中女性陶俑的集中出現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隋唐侍女俑發髻的標本類型

在本文的研究對象中,發髻樣式往往與仕女俑的身份地位、服飾、表情、舉止相表里,從而使發髻樣式的獨立性得以成立。本文大致劃分出低髻、高髻與墜髻三種類型,對其樣式特征進行分析。

(一)低髻樣式的單一與呆板

低髻侍女俑指髻鬟扎起,后而偏低的侍女俑類。此型發髻流行于隋及初唐時期,該類女俑數量較少,大都體型瘦削,造型簡單,呈低頭或平視狀。在低髻侍女俑中,發髻樣式也有一些區別。

隋呂思禮墓出土的八件侍女俑,均為扁平髻,該發髻是將頭發繞頭兩圈,扎成扁低的形狀。女俑為泥質灰陶,五官端正,樣貌清秀,神態似笑非笑,耐人尋味。隋元威夫婦墓出土的侍女俑發髻形狀與扁平髻相似(圖1),發髻分為左右兩半。該墓出土侍女俑僅一件,為紅色陶器,五官端正,神態自然,平視前方,落落大方。值得注意的是,該侍女俑的發式已經開始有一些相對復雜的造型,應被視為唐代侍女俑發髻樣式復雜化的前兆。

但這一現象是孤立而隱蔽的,晚唐李壽墓出土的一件侍女俑頭梳平云髻,特點是發髻兩旁翹起,繞頭一圈,如平云狀,似帽形,發髻矮扁,從頭部俯視,似唯諾狀,顯得謙恭。侍女俑的整體狀態與其發髻式樣的單一與呆板相對應。

部分唐朝侍女俑的制作發生悄然變化,唐蔣少卿墓出土的兩件彩繪侍女俑,均為腦后盤髻,俑身通體施白色粉彩,發髻施黑彩。李爽墓出土的兩件侍女俑與蔣少卿墓的侍女俑略有不同,雖都為小髻,但李爽墓為單鬟小髻,高高扎于頭頂,區別于蔣墓。女俑身形嬌小,著翻領窄袖衫,高高扎起的髻鬟仿佛在宣示女性地位的某種提升。鄭仁泰墓出土的侍女俑較前兩者又有了一個改變,該墓出土的一件侍女俑梳雙鬟小髻,也就是頭部左右兩個小髻,該侍女俑容貌自然靈動,活潑自然,可見工匠在女俑身上下的功夫和用的巧思越來越多了。

但就發髻樣式而言,該時期流行的樣式為低鬟小髻,包括平云髻、頭梳兩圈髻、小髻,數量基本不多,這些侍女大多體型瘦削,造型較為簡單,材料大多為泥質灰陶,樣式較為單一,大多呈低頭或平視狀,依然保留部分前朝遺風。女性在這一時期仍然僅是男性的附庸,女性價值在這一時期體現得不甚明顯。但該階段社會正處于上升期,女性力量逐漸崛起,發髻審美有獨立傾向。

(二)高髻樣式的多元與自信

高髻侍女俑被界定為發髻高高扎起,髻鬟大,發式復雜的侍女俑。此類發髻流行于盛唐時期,該時期女俑的數量漸多,大多體態豐滿,具有曲線美,衣冠較華麗,高高扎起的髻鬟似乎顯示著大唐盛世的繁榮。

鄭乹意墓出土的侍女俑為單高髻,共21件侍女俑,發髻樣式各有不同,但都高高束起,無一例外,展現了盛世下女性的風度。值得注意的是,墓志記載:男主人鄭乹意曾任隋朝將軍——鷹揚郎將,在隋大業八年四月十七日薨于府舍,享年五十二歲。夫人柳氏,在大唐武德六年十月七日卒于私第,享年五十七歲。夫婦二人于大唐貞觀十四年合葬于雍州長安縣高陽之原。

雖合葬年份差距較大,但仍屬唐朝時期的墓葬。貞觀十四年(640年)年屬唐初后期,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女俑發髻由低鬟小髻發展為高髻鬟的樣式變化,是轉折時期的代表。

蔣少卿墓出土的另兩件彩繪陶制侍女俑均為單刀半翻髻。該發髻又稱刀髻,特點為發髻高高束起向一側彎曲,在頂端又微微向下彎曲,狀似一把彎刀。該墓女俑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呈直立狀,頭梳單刀半翻髻,眉眼中透著自信與驕傲。鄭仁泰墓出土的彩繪侍女俑也梳單刀半翻髻,闊目細眉,直鼻紅唇,面部表情生動逼真,神情莊重,美艷動人,充分體現了宮廷少女的儀態萬千,同時也顯露了自信與驕傲。

陜西省西安市東郊十里鋪第337號墓出土的侍女俑面容清麗、體態嬌小,頭頂小帽,發髻同樣高束,似舞蹈的單足,別有動感。西安上塔坡唐王府君墓及陜西西安楊思勛墓出土的侍女俑都梳高球髻,頭發蓬松上梳,于頭頂挽成單球髻,雙鬢抱面。楊墓侍女俑體態端莊,人物造型豐滿,頭上一個高高髻鬟,后發自然下垂綁起,神態自然生動(圖2)。

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侍女俑梳反綰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往后攏結于頂,再反綰成各種形式,此墓侍女俑神態端莊大方,頗具皇家威嚴,在嚴肅神情的背后似乎隱約可見侍女驕傲的性格。長武縣棗園鄉郭村唐張臣合墓的女俑以朱砂描唇,白粉勻面,色彩穩重大方、疏密有序,頭梳雙環望仙髻,發髻大而復雜,流暢靈動的線條賦予女俑一種仙氣翩然的美感。西安西郊唐俾失十囊墓女俑望仙髻稍小,頭微側,目視前方,姿態華貴雍容,五官清秀。

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出土的侍女俑發式也更加多樣,出現了復雜的發髻樣式,如雙環望仙髻、反綰髻等,制作工藝也更精細,出現了三彩女俑。該時期的侍女俑基本神態自信,衣著開放,體態豐腴,充分顯示了盛唐的姿態和氣度。女性審美在這時已經基本形成,逐漸脫離寫實,走向更為獨立與復雜的境界。

(三)墜形髻樣式的夸張與冗繁

墜形髻女侍俑表現為頭發自腦后下垂至肩,髻鬟梳于頭頂。此類發髻流行于中晚唐時期,發髻樣式變得肥胖與臃腫,審美也逐漸變得病態與極端。

在鮮于庭誨墓中女俑發髻表現為倭墮形,該髻鬟呈球形,微前垂與頭部正中。女俑色澤鮮麗,面露微笑,體型勻稱。墓中另有一種髻鬟呈長條形搭于前額狀女俑(圖3),頭高高仰起,神態活潑,倭墮髻似乎更體現其調皮的性格。西安南郊唐墓M31出土了一件三彩俑,頭頂扎兩個垂狀髻鬟,形體較小,雖面容不辨,但可以隱約看出女俑的神態安靜自然。

西安紫薇田園唐墓出土的一件侍女俑發型為標準的墮馬髻中的鬧掃妝髻,可以看到這個發髻寬而大,甚至略顯臃腫,不過仍保留了足夠的美感。西安西郊陜棉十廠唐壁畫墓出土的兩件,其中一件頭梳偏墮髻,一件濃發披肩,兩鬢較厚。這時的侍女俑基本已經喪失了盛唐特有的線條勻稱美,體態變得過于肥胖,面部也變得十分臃腫。這時女性追求的發髻樣式已不再僅僅追求美觀與繁復,逐漸發展出了病態的個性,這也跟女性審美的獨立有關。

叢髻發髻呈扇形后拋,形似花叢,故名叢髻。西安西郊唐突騎施奉德可汗王子墓發掘的一件侍女俑發髻就為叢髻。該女俑面容圓潤,頭部微側,向上抬起,面部稍殘。西安市西郊楊家圍墻唐墓出土的一件侍女俑頭部略殘,不過仍然可見明顯的叢髻樣式,面龐豐潤,體態豐盈,頭微上仰。

中晚唐時期,唐王朝最輝煌的時代已經悄然落幕,經濟政治文化開始走下坡路,侍女俑的發髻樣式也開始變得下垂,過于垂墜,這一時期墮馬髻、倭墮髻開始流行,這些造型都不免大而夸張。三彩器趨于減少,陪葬侍女俑的數量也大為削減,人物面部表情復雜難辨,頭部高高仰起,似乎在盡力抓住大唐盛世最后的榮光。追求豐腴的審美似乎在這一時期已發展成一種病態,人物發髻過于夸張,失去了勻稱的美感。晚唐時期,侍女俑的數量大大減少,幾乎絕跡。

二、獨立審美傾向的凸顯

隋唐時期的發髻樣式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到過于冗雜的過程,這不僅反映了社會變化影響婦女生活,也體現了女性審美同樣作為一個獨立因素作用于社會。發髻樣式的變化凸顯了這一審美傾向變化的過程。隋及初唐時期的發髻多為實用款式,樣式單一,到了轉折時期,鄭乹意墓中侍女俑的發髻高高束起,形態各異。

盛唐是唐朝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出土的侍女俑的造型也更加多樣化,低髻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消失,單高髻也不甚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體現女性自信的較為復雜的高髻,如螺髻、反綰髻等。厚葬之風更加流行,制作工藝也更加細膩,初期的簡單紋樣被華麗的三彩所代替,三彩釉的制作工藝復雜,是以經過多道加工的高嶺土做胎,低溫燒制下附上三色釉彩。用胎和做工都極其考究,足以表現當時社會對女性審美的重視,唐三彩也因此成為唐代盛世的象征之一。這一時期三彩侍女俑的數量大大增多,這一點說明當時的工匠不惜功夫,將女性中地位較低的侍女俑都做得一絲不茍,使其變得精細、華貴。該時期的侍女俑人物體態多豐腴,神態自信,衣著開放,充分體現了盛唐時期女性的神態特點。女性對于發髻的要求也多了起來,發髻審美在這時已經獨立出來,不再僅追求合適與精美,還要追求獵奇與個性。這是發髻審美發展到盛期的產物,也在當時形成了一個新的潮流。發髻樣式在這一時期逐漸脫離寫實風格,變得更復雜與感性。該時期女性仿佛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她們更多關注自己,通過發髻、服飾來展現個人意志。當時社會對女性審美有極大的包容與接受,如唐代有宮廷畫家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女子梳墜馬髻,并且有人認為,該畫中的虢國夫人喜歡女扮男裝,其形象應為前面的兩位男子之一(圖4),可見當時時代對女子的包容,這不僅是松弛的禮教和外來影響的表現,更是女性追求陽剛之氣和社會地位的表現,證明了女性已經作為一種獨立個體入畫,這也表明當時社會普遍接受了這種女性審美。并且這種女扮男裝的形象不僅僅在一處出現,很多唐代墓葬壁畫中都有所顯現。在唐代李賢墓甬道東壁壁畫中,侍女著男裝,手端花盤、頭系幞頭、身著黃衣,看上去像是男子,但面部的妝容以及衣下曼妙的身姿證明這是一位正值妙齡的侍女。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侍女著裝似乎是男裝與女裝的改良結合,少了男裝領口的緊閉扣門,將胸前的領口外翻,自信地露出前胸的鎖骨,別有一番風味。陸龜蒙在詩中寫道:“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闭f明當時發髻審美已經獨立為新的潮流,也說明女性擁有一定自主權利,不用以男性的喜好作為自己的標準,這也給了女性審美一定的獨立發展空間。

中晚唐時期,從過于夸張的髻鬟和冗雜的發式可以看出,女性審美在不斷追求標新立異的同時,逐漸走向病態與夸張。但從另一角度來說,發髻的發展在中晚唐時期不再與中晚唐的社會現實對應,經濟的衰敗并沒有減少女性對自身的關注,她們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化妝,弄發,這似乎也是唐代晚期女性對社會現實的一種逃避,依然保留了那個時代女子獨有的驕傲與倔強。

有學者認為:“恰好從側面反映了唐朝國勢由興盛轉為衰敗的過程。早期上梳發型,表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美,與初唐的百廢待興相對應;中期平梳發型,展現了一種厚重平實的成熟美,與盛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相對應;晚期下梳的發型則傳達了一種散漫疏懶的病態美,與晚唐的衰敗相對應?!睆膶徝纼A向的變化這一角度來看,發髻的樣式、審美的變化與唐朝經濟的變化有密切的聯系,發展的過程基本是一致的。正因早期經濟政治的鋪墊,到了盛期人們才有時間和財力去關注自身,去發現美,甚至去花很長時間挽一個發髻。這似乎可以說明發髻的變化、社會的變化與審美的變化有密切聯系。

三、發髻樣式與女性地位

在隋唐之前,女性一直處于社會權力的邊緣,在戰國時期就有孟子欲休妻的故事,提到“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謂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笨梢娨粋€坐姿問題就可能使女子遭到拋棄。到了唐代,女性地位較之前有了顯著提高,上官昭儀憑借自己的才華在政壇上顯露頭角,武則天甚至當上了皇帝。女性的文化水平也有了飛躍發展,《全唐詩》中不乏女性所作的詩文,如徐惠寫的“秋風起函谷,勁氣動河山”,氣勢絲毫不輸男性。

從歷史成因來看,曹魏以來的民族融合對女性地位的影響十分深刻。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戰亂與動蕩,帶來了戰爭與苦難,但不能否認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也進一步加深,民族界限在這一時期似乎變得不那么清晰了。隋朝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唐朝較開放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據考,隋唐皇室均有鮮卑血統,更有研究據此認為,隋唐時期的漢族是以漢族為父系、鮮卑為母系的“新漢族”。

民族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漢民族的儒家禮教傳統。大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帶來了自己的民族習慣。在服飾上,隋及初唐時期的女性,尤其是平民階層流行短窄的胡服,原因是胡服輕便簡潔。鄭仁泰墓中的女俑服飾帶有明顯的胡風,且雙眉濃密,有胡風審美的傾向。這種習慣延續到文宗時期,因為胡服過于流行,皇帝下旨,覲見之日必須穿漢服,這樣一來寬大的袖袍、華麗的綢緞才逐漸流行,這也反襯出胡風的深遠影響。在文化上,由于少數民族開放的性格,當代女性受到了很大影響,在性格上表現了追求美麗和自由的自信,不再追求“嬛嬛一裊楚宮腰”的纖弱之態,而是去追求一種健康勻稱之美。這就解釋了為何這一時期女性姿態由瘦變胖,日趨豐腴。西安西郊唐俾失十囊墓出土的女俑就是典型的例子,該墓出土的女俑神態自信,一改女性的謙卑之態,頭部高高仰起,個性鮮明,讓我們感覺到那個時代就算是婢女也有自己的性格和獨有的驕傲。體態豐腴,婀娜多姿,恰到好處,給我們一種積極、健康的觀感。

在這一社會背景下,隋唐時期尤其盛唐的女性表現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她們不再僅是一位“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閨房小姐,她們開始重視個人意志,追求個人權利。這一現象在女俑發髻上有充分的體現,從小而低的髻鬟,拙而簡的發式,樸而素的衣著,瘦而秀的體態到盛唐高高揚起的髻鬟,復雜的發樣,日漸豐腴的身軀以及仰起的玉頸和面龐上的自信。張臣合墓的女俑梳雙環望仙髻,這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發樣,高二尺,編成需要花費數小時,一名仕女可以花這么多時間在頭發上,足以說明那個時代個人意志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女性內在的自信使這個侍女臉上洋溢著笑容,顯得幸福、平和。

侍女俑制作的精良與技術的成熟,一方面依賴于社會制作數量與規模相對擴展,另一方面說明女性地位在當時得到了相當的重視。當時女性開始追求自身的美麗,可以花很多時間去挽一個發髻,流行各種不同的妝面,如新疆阿斯塔納墓出土絹畫中的仕女不僅發髻高高束起,妝面也細致大氣,這也從側面體現了當時女性的地位。

四、結論

隋唐時期的發髻樣式變化經歷了一個從單一到復雜到過于冗雜的過程。隋至初唐時期,女子的發髻高高扎起,簡單卻生機昂揚;盛唐時期發髻華麗雍容、形態大方;中晚唐時期發髻低垂碩大、慵懶繁冗。這一變化過程正好與唐代歷史的興衰變化趨于一致,更反映了唐代社會對女子的包容性,從中可看出女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審美顯現和發展。她們將更多的時間用于關注自身的發髻、妝容等外在,反映了唐代女性地位的提升。世人將更多的眼光投到女性身上,賦予女性更多的權利和更多的美,證明了唐代社會文明的高度繁榮與自由。

作者簡介

張皓明,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研究方向為中國繪畫史。

參考文獻

[1]胡麗.試論西安地區唐墓出土的女陶俑[D].天津:南開大學,2008.

[2]馬哲.隋唐兩京地區侍女俑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5.

[3]郭正軍.關中地區唐墓壁畫婦女發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0.

[4]龐雅妮.西安地區唐紀年墓婦女發髻研究[J].文博,2001(1):26-3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