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醫科醫教協同背景下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2023-05-30 11:15唐群庹勤慧文紅艷張熙戴愛國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新醫科醫教協同中醫院校

唐群 庹勤慧 文紅艷 張熙 戴愛國

〔摘要〕 新醫科背景下,為進一步落實醫教協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升中醫院校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湖南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提出“一核心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以“提升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職業素養”為核心,通過“醫學與思想教育、基礎教學與臨床、專業學習與科研、臨床醫學與中醫”相互融合,培養“思想素質高、專業基礎實、臨床技能強、科研能力突出、中醫情懷深”的高素質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為同類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提供理論依據和可操作性的參考,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關鍵詞〕 新醫科;醫教協同;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R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3.03.027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ltivation model for clinical medical tal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Tak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TANG Qun, TUO Qinhui, WEN Hongyan, ZHANG Xi, DAI Aiguo*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actice of "new medical scienc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propose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one core and four integration" fo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It can further implement the coord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model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guided by their post competency". In addition, it integrates "medicine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basic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research, clinical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The model help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s with "ideological qualit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linical skill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pass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summary, the model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which contributes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Keywords〕 new medical science; coord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clinical medicine; cultivation mode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構建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將維護人民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1]。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其中新醫科是構建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4號),對我國醫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醫學教育是培養醫學人才的基礎,但當前我國醫學教育還存在人才培養結構亟須優化、培養質量亟待提高、醫藥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2]。因此,基于新醫科醫教協同背景下,探索和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背景

建設健康中國,基礎在教育,關鍵在人才[3]。醫學人才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生產力,也是辦好人民滿意醫藥衛生事業的基礎。通過文獻調研,在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很多醫學院校都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長治醫學院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以提升醫學生的衛生服務能力為導向,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顯著成效[4]。該培養模式注重德育和臨床實踐能力,但缺乏對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創建了一套獨特的“理論實踐緊密結合,科研臨床相互促進,醫學人文相映成輝”的長學制高素質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科研能力及職業素養,達到了長學制高等醫學精英教育的培養目標[5]。該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科研與臨床、醫學與人文相結合,但改革主要集中在后期臨床教學改革。哈爾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機融合了本科醫學教育、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多重要求,實現了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無縫對接,符合臨床醫學人才的成長規律,提升了臨床醫師隊伍的整體水平[6]。該“5+3”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注重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從本科教育過渡到研究生教育做了有意義的探索,但對醫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方面稍顯不足。上海健康醫學院重視臨床思維和臨床技能的培養,進行“早期臨床、全程臨床、反復臨床”的實踐,依托醫院-社區聯盟化教學基地群加強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同時將醫學人文精神、職業素養的培養貫穿全程[7]。該模式亦重視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提出的醫學人文精神、職業素養實施措施不夠充分、具體。遵義醫科大學結合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系統推進了“一軸三聯”(一軸心:以學生為中心,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三聯動:“醫學科學”培養序列、“醫學人文”培養序列、“醫學實踐”培養序列三序列聯動)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8]。該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未特別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的特殊性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

通過梳理近十年來各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衛生體制改革的發展,醫學教育改革的重心已由單純提升學生衛生服務能力轉向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的的階段。目前,很多中醫院校開設了臨床醫學專業,但有關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少見報道。中醫院校的教育環境有著自身的人文底蘊,且中醫傳統的師承教育對于西醫教育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因此,如何在中醫院校辦好臨床醫學專業,既保留西醫專業的原汁原味,又能充分發揮中醫院校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是值得所有中醫院校相關教育管理者思考的問題。

第三次醫學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醫學衛生人才的“崗位勝任能力”[9],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培養強調了對崗位勝任力的核心要求,主要包括醫學知識、臨床技能與醫療服務能力、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能力、信息管理與研究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科學研究能力、核心價值觀和醫生職業素養8個方面。醫學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解決醫學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遵循教育規律,接軌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和最基本要求,培養合格的臨床醫生。國內調查結果顯示,年輕醫生在政治思想素質、臨床實踐、科研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10]。

為適應我國衛生健康事業不斷發展的實際需求,本校一直致力于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經驗[11-13]。本研究基于國家長期發展規劃,結合本校辦學實際,在2017年修訂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圍繞學校前期本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加強頂層設計,提前布局,著力培養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并確立“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職業素養”為核心,以“思想素質”“專業技能”“科創能力”以及“中醫特色”4個方面為切入點,通過“醫學與思想教育、基礎教學與臨床、專業學習與科研、臨床醫學與中醫”相互融合,以達到綜合發展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建構了“一核心四融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2 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醫學與思想教育貫穿不足

醫學是面向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學科,其知識面廣、知識容量大、體系冗長[14],學生學習時需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醫學教育前期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因側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政治思想與人文素養教育相對不足,且人文課程多采用單一集中授課形式,授課內容偏重理論知識的闡述,對實效性關注不夠,因此導致學生重知識,輕素質,忽人文。

2.2 ?基礎教學與臨床結合不牢

以往教學中,教師偏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臨床思維方法。因此,課程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滯后,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學不知所用;臨床學習階段,基礎理論聯系臨床困難,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脫節嚴重。

2.3 ?學習與科研創新聯系不多

目前,本科生教育普遍存在科研表達能力欠佳、科研思維薄弱、獨立科研能力缺乏等問題[15]。師生對科創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科研與教學融合度低,科研育人功能滯后,科研難以融入專業學習的理論與實踐之中,學生科研思維和素養缺乏。

2.4 ?臨床醫學與中醫融合不緊

在醫學院校開設中醫學課程已成為我國醫學教育的一大特色。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視醫學生的中醫教育[16],目前中醫院校卻未能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優勢,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缺乏對中醫的認知和認同,中醫元素融合育人體系缺乏探索和實踐,學生中醫情懷有待加強。

3 提高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措施

3.1 ?醫學與人文相融合,術德兼修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進行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教育,本培養方案構建了“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醫學思想教育模式。

3.1.1 ?加強課堂教學,提升思想道德素養 ?第一,加強課程思政,教師在專業授課過程中,以醫學人文素養、職業素養、科學素養和時代精神為內涵,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專業課堂教學過程中。第二,增設醫學人文選修課程,設置人文基本素質、道德倫理素質、人格藝術修養、交往溝通能力4個模塊,開設相關選修課程31門,如近代湖湘文化概論、跨文化交際、國學經典導讀、影視欣賞等。

3.1.2 ?強化校園文化,提升綜合文化素養 ?第一,打造校園精品人文活動,開展“校長第一課”“校友講壇”“醫學人文論壇”等活動。第二,發揮學生社團的載體作用,成立岐黃醫學社、向日葵志愿者社、皓齒明眸暑期實踐團等學生社團,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第三,做好班主任工作,專業任課老師擔任班主任,重點做好學業輔導,并著力組織好班級團建、團組織生活會、青年大學習等活動。

3.1.3 ?開展社會實踐,提升職業道德素養 ?第一,開展校內活動,通過一系列醫療診斷技能實訓、臨床思維訓練,國家衛生政策宣講,參觀抗疫精神展覽、中醫藥博物館等活動,增強職業歸屬感和使命感。第二,組織校外實踐,建立長效穩定的社會實踐平臺,高校-政府-社會三方合作,開展頂崗實習、下鄉調研、社區義診、公益服務、支教活動等活動,奉獻社會,服務群眾。

3.2 ?基礎與臨床相融合,學用結合

貫徹“多臨床、反復臨床、早期接觸臨床,后期回歸基礎”的教學理念,多方位布局,提升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3.2.1 ?強化課程設置 ?第一,整合課程,建設“以基礎理論為依托的驗證性實驗、以課程整合為依托的綜合設計性實驗、以科學研究為依托的研究探索性實驗”的多層次課程體系。第二,開設選修課程群,增加臨床相關選修課程,增加學生接觸臨床的機會。如基于癥狀的臨床技能與思維訓練、臨床病原生物學、臨床藥理學等。

3.2.2 ?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情境式教學能創設臨床情境,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獲得臨床經驗。案例式教學采取臨床案例的形式,縮短基礎教學與臨床實踐的距離,提高教學效率。

3.2.3 ?開展課外臨床實踐 ?第一,成立臨床興趣小組,把課堂搬進病房,盡早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第二,開展臨床冬(夏)令營活動,寒暑假組織低年級學生臨床見習,讓學生提早到醫院熟悉病房環境,將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

3.2.4 ?舉辦基礎教學培訓 ?編寫與臨床知識密切相關的實習專題輔導資料,舉辦對學生臨床實習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病生、藥理等方面講座專集。同時,實習點定期舉辦基礎教學班,邀請優秀基礎課程授課老師與臨床醫生、學生交流。

3.3 ?學習與科研相融合,學研并進

把科研創新能力貫穿于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讓科學研究融入專業培養,激活科研育人功能,構建課程融入、科創活動與科研實踐“三位一體”系統性培養機制,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3.3.1 ?強化課程融入,培養科研思維 ?重構課程體系,強化實驗教學和設計性實驗,增設創新學分,開設《醫學科研方法與循證醫學》《醫學文獻檢索》《醫學信息學》等系列課程。進行課程改革,把專業課程教學融入學術前沿,開展研究型教學,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討論。

3.3.2 ?開展科研活動,培養科研素養 ?舉辦國醫大師系列講座,開設杏林學術講壇,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定期舉辦科研基本功和實驗室操作培訓,使學生掌握科研方法。開展動物實驗技能大賽、實驗設計大賽、論文比賽、創新論壇等活動,提高學生科研素養。

3.3.3 ?增強科研實踐,提升科研能力 ?指導學生組建團隊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生、導師和學院三級全程指導和督促項目開展。每年舉辦級基礎醫學實驗設計大賽、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等系列學科競賽,選拔和培育優秀的團隊和項目參加省級、國家級比賽。開展助研計劃,邀請學生參與教師團隊和課題,讓學生可以深入學習和研究。

3.4 ?專業與中醫相融合,中西互補

中醫特色融入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構建中醫藥特色課程、課外實踐和中醫育人文化鏈,厚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懂中醫、愛中醫”的中醫情懷。

3.4.1 ?建設中醫藥特色課程體系,熟悉中醫藥知識 ?開設中醫學概論必修課程夯實中醫基礎知識。同時,開設《中醫經典選讀》《泛血管疾病的中西醫診療思維綜合訓練》《詩意本草》等自建課程,提高學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

3.4.2 ?開展中醫藥特色課外實踐,提升中醫藥素養 ?成立中醫藥學術類和中醫藥文化類社團,定期舉辦特色活動,培養學生中醫藥科研興趣。開放中西醫結合心腦疾病防治等5個省重點實驗室,鼓勵中西醫交叉融合研究,立項中西醫結合研究課題,提高學生中醫藥科研思維和操作能力。

3.4.3 ?打造中醫藥特色育人文化,培植中醫情懷 ?鼓勵專業課程融入中醫藥特色文化,充分融入中醫藥人文元素與人文精神。打造藥植園—圖書館—雕像—展覽中醫藥文化長廊,讓中醫藥文化,深入人心。

4 結語

新醫科建設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基礎,契合國家發展戰略,新形勢下醫教協同政策和健康中國戰略對醫學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本研究基于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通過對本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有益探索和實踐,學生在思想素質、知識技能、科研創新、中醫情懷等方面的素質均有顯著提高,本校醫學臨床專業學生的思想站位,崗位勝任力和綜合競爭力也得到了有力提升。本校醫學臨床專業提出的“一核心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為中醫院校培養高素質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示范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 ?韜.數字化變革賦能云南數字鄉村建設發展[J].創造,2021,29(9):41-49.

[2] 致公黨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報送的提案摘要[J].中國發展,2022,22(1):74-88.

[3] 宋瑜龍,馮永忠,張海成,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卓越種業人才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21(6):110-114.

[4] 魏 ?武,王庸晉,宋曉亮,等.以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為導向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5):1-2,8.

[5] 李 ?雁,施秉銀,馬清涌,等.長學制高素質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7):29-30.

[6] 肖 ?海,朱思泉,馬 ?星,等.“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思考[J].醫學教育管理,2016,2(4):567-571.

[7] 杜望春,李晨蕾,葉 ?熊,等.具有全科醫學特色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18,32(9):53-55.

[8] 邵珠建,葛正龍,李春鳴,等.“一軸三聯”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9(5):663-666.

[9] 楊發奮,郭鵬威,湯春榮,等.基于崗位勝任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臨床醫學本科實習中的應用研究[J].右江醫學,2021,49(8):636-640.

[10] 王 ?震.現代中醫師崗位勝任力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7.

[11] 戴愛國.新時代中醫藥院?!叭p共振”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湖南中醫藥大學為例[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0(10):1184-1188.

[12] 秦裕輝,何清湖,李鐵浪,等.加強綜合改革,突出特色發展,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校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4):446-449.

[13] 肖美鳳,楊巖濤,周 ?晉,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藥學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20,17(9):223-224,226.

[14] 伍艷君,張志威,魏 ?虹.臨床醫學本科《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J].農墾醫學,2021,43(5):471-473.

[15] 姜振宇,陸 ?方.本科生科研能力調查與對策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2):169-172.

[16] 杜永平,夏 ?天,王宗仁.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中醫課教學改革實踐[J].中醫教育,2007,140(1):31-33,40.

〔收稿日期〕2022-10-07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XJK22BGD017);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1-0580);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2020JGYB139)。

〔第一作者〕唐 ?群,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醫學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戴愛國,男,博士,教授,E-mail:1034654696@qq.com。

猜你喜歡
新醫科醫教協同中醫院校
新醫科背景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變革與探索
面向新醫科的地方綜合性大學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
新醫科背景下中醫藥本科專業人才錄取選拔模式探究
新工科新醫科背景下的產教融合平臺探索
中醫院校研究生外語課程設置的思考
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中醫藥院校音樂素質教育模式研究
中醫院校留學生病理學教學的幾點思考與體會
中醫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思考
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人才培養改革路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