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食用菌產學研項目為抓手培育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生實踐技能

2023-05-30 08:32任杰周貴昌侯小曉楊睿葉金艷
吉林蔬菜 2023年1期
關鍵詞:實踐技能中職學生產學研

任杰 周貴昌 侯小曉 楊睿 葉金艷

摘 要: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農業產業發展亟需大量農技人才,中等職業學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大有可為,中職類農業專業受重視程度低,教師理論與實踐脫節,對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不重視,中職學校許多專業課程未能按照職業教育規律開展,學生學做分離,動手實踐能力低。本文以臺江縣中等職業學校為案例,以臺江縣“一縣一業”食用菌產業為基礎,以食用菌產學研項目做抓手,研究培育提升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生實踐技能的辦法。

關鍵詞:食用菌;產學研;少數民族;中職學生;實踐技能

1 農業實踐技能的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我國的新型農業人才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而新型農業人才特點就是應用型和實踐型。職業教育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應用型人才,并為學生就業提供服務保障。研究如何加強對中職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2 培養少數民主地區農業人才的意義

加快農業產業發展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主要手段和實現途徑,農業產業扶貧是我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方式[1]。2018年,黔東南州全力推進振興農村經濟產業,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8.97億元,落實“八個到村到戶到人”,產業扶貧覆蓋40.1萬貧困人口,韓斌(2014)[2]指出,產業扶貧漸漸成為貧困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同時可緩解貧困地區脆弱生態環境面臨危機,有助于可持續發展,應統一規劃、擴大規模,增加群眾收入。

臺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苗族人口總人口的97%以上,大部分為農業人口,然而對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卻十分貧乏,在臺江縣開展農業技能型實踐型人才培養十分有意義。

3 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生以食用菌產學研項目為抓手培養實踐技能意義

2016年11月,根據《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報告結果顯示:中國技能勞動者數量約占就業總人數19%,其中高級技能工人僅占就業總人數5%,勞動力技能缺乏仍然制約著行業發展。2017年以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集中發展食用菌產業,把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縣一業”主推產業。截止2021年6月底,全縣生產菌棒2693萬棒,產量7415.8噸,產值10003.7萬元。

臺江縣食用菌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行業內種植技術人才缺乏。食用菌種植生產技術環節多,從制菌種、配置培養基、接種、出菇等諸多環節,對操作人員技術要求較高,不規范的技術環節導致菌棒污染、資源浪費、出菇品質不好等問題。臺江縣目前食用菌種植企業幾乎都來自山東、江蘇等食用菌強省,缺乏本地企業,是因為本地企業未掌握核心技術,導致生產成本高、甚至血本無歸的情況。以食用菌產學研項目為抓手,培育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實踐技能,對中職學生培養及地方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4 中職農業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存在的問題

中職農業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培養,需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做到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合一,在行動過程中學習技能、專業知識,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和習慣,培養吃苦耐勞、不斷探索的堅毅品質和職業精神。職業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不能滿足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解決學生對口就業問題。

影響中職學校農業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因素分析有以下方面:①宏觀層面:社會認可度不高。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逐漸增加,但仍然不足;家長以及學生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報考積極性不強。②中觀層面:職業教育辦學體制不完善。沒有聯合農工商企業共同辦職業教育,企業不愿承擔職業教育責任,不愿參與教材編寫,不愿來校兼職,不愿提供生產型實習實訓基地并給予指導帶教。③微觀層面:中職學校農業專業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不強,導致課程設置、教材編寫使用、上課模式都跳不出學科體系的藩籬。中職學校農業專業學生基礎教育薄弱,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偏弱。多數職業學校沒有真正的生產型實習實訓基地。職業教育沒有真正實現產教融合,工學結合[3]。

5 借助食用菌產學研項目培育學生實踐技能的做法

目前,許多中職學校的校企合作,較為表層。中職學生實習大概分為兩種:一是短期的頂崗實習;二是時間較長的畢業實習。短期的頂崗實習,這個階段只能使學生了解生產環節中的部分,對全過程生產環節、產品研發、運輸銷售、企業運作等方面無法深入接觸。畢業實習時間長,能較為深入了解產品研發、運輸銷售、企業運作等方面,但是學生此時角色逐步轉變為企業員工,學生與教師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不能讓老師實時掌握學生和企業動態,無法讓學校拿到企業行業發展的一手數據。深化校企合作,深入滲透產學研各部分合作,使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學校里能完成生產環節,企業中能承擔教學任務,也使企業從生產力提升、人才隊伍補充等方面得到實惠,這才是校企合作的長效機質。

5.1 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包括實訓室、實訓車間、戶外實訓基地等,布局合理、設備先進、對接生產、規模適宜的實訓基地有利于校內教學實訓。

具體建設要求如下:一是布局內外合理,外部要做到實訓基地、實訓室位置較為集中,參考企業生產線或者園區布局,貼近實際生產需要,內部做到方便進出,考慮到食用菌菌袋滅菌需用高壓滅菌鍋特種設備,必須要有專門消防應急通道;二是設備先進實用,設備既需要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同時也要根據黔東南地區目前產業發展需求購置,讓學生通過實訓后,能滿足企業上崗需求,也能保證技術在一定時間內不過時;三是規模適宜,考慮到貴州各個中職學校農業專業招生規模,大部分中職學校農業專業只設置一個班,實訓室要能同時滿足至少一個班學生開展實訓,工位數在50個左右;四是要保證師生實訓安全,食用菌生產中,滅菌設備屬于特種設備,需專業人員運行和定期對設備進行養護。

5.2 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開展食用菌產學研項目,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契機,是加強職業學校校內外生產型食用菌實訓基地建設的突破口,能保障中職學校農業專業實現產教融合,提高中職學校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在對企業實地調研以及合作基礎上,找到適宜開展校企的企業。

合作企業需要滿足以下條件:①在區域內行業中具有較大規模,具有較為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金支撐能力雄厚;②企業運行正常,能長期盈利;③企業自主掌握核心生產技術流程,具備一定研發能力。根據企業對人才實際需要以及企業食用菌生產實際環境,職業學校要增加更多食用菌生產實訓項目及工作崗位,以進一步設計及建設出學校教學型實訓基地。

校外實訓基地要根據企業實際需求,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繼續教育、資金等方面扶持,和企業形成長效性合作。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要考慮以下方面:一是保證學生安全和食宿,二是企業生產崗位要適合學生專業和能力,三是企業和學校給予學生的生活補貼要合理。

5.3 校企協同開展生產,共推課程體系建設

與企業開展生產活動時,要掌握本地區食用菌企業實際生產崗位中需要的核心專業能力及具體崗位要求,以此作為依據,替換或取代原部分實踐項目和內容,模擬設置典型工作任務,企業人員和行業“師傅”帶領學生在實戰項目“工作”中,找出學生作為“生產員工”存在的理論和實踐動手層面的不足,提出融合思政元素、企業文化及工匠精神的個性化課程設置,安排相關課程或相關教學內容完善和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素質。

5.4 定位培養目標,優化提升人才培養方案

立足于黔東南州臺江縣,從學校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結合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以臺江縣一縣一業--食用菌產業發展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升學為目標”,將專業培養目標分為短期和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是為高職院校輸送文化與技能兼備的優質生源,長期目標定位為臺江縣產業帶動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借助本地企業資源、省內外、東西部優質企業資源,將優質企業和行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新規范作為指導優化提升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作為制定課程標準和教學設計的參考依據。

堅持“教、學、做合一”原則,打破傳統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嚴格按照優化后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收集相關信息并記錄,為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制定等提供依據。

5.5 校企協同研發優化生產環節,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工廠化栽培在江蘇等發達省份技術較為成熟,目前秀珍菇工廠化生產引入黔東南州臺江縣時間短,與本地原有條件還有待磨合。秀珍菇工廠生產所需主要原材料,如棉籽殼、麥麩等都需從外省運至臺江,運費成本高,棉籽殼價格年年增長,企業負擔日益增重,急需尋求本地可替代物作為原材料。通過食用菌產學研項目,針對秀珍菇栽培培養基原材料的本地可替代物的優化、發菌期溫度設計、出菇期環境條件優化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

一是確定栽培料配方,在原有生產基礎上優化改進,降低成本同時提升生物學效率和投產比;二是根據臺江縣生態氣候特點及企業前期生產經驗,充分發揮臺江縣創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廠智能化、規?;?、機械化等優勢,精細化控制發菌期溫度及出菇環節溫度、濕度、氧氣等環境因素,找到最優的工廠化生產條件。

將學生帶入研究環節。通過校內實訓掌握基礎的操作技能,通過企業實習,熟練掌握真實生產活動。在熟練掌握生產技術基礎上,將中職學生帶入科研環節,以興趣小組、師徒結對形式,結合需要和學生實際下發研發小任務。參與研究環節萌發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對農業生產活動新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專業自我認同。

5.6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專業水平決定了學生的專業水平,如果教師專業技術不能對接行業,在行業內、企業中沒能處于領先位置,會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學難致用。目前,多數中職教師畢業后直接招考加入學校,缺乏實踐經驗,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尤為重要。

建設內容包括兩個部分:①校內教師隊伍建設,要建設專門的教師下沉企業的工作方案,常態化開展教師下企業活動,下企業后不能只停留在調研層次,要在企業內部具有具體崗位,具體分工,具體任務可以深入實踐活動,實實在在地參與到企業生產活動之中去,努力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可在企業內部管理好實習生的日常工作學習;②校外行業內專家師傅進校園,與企業大師簽訂協議“兼職教師”,將掌握行業先進技術的“老師傅”、“土專家”、“大老板”等引入教學實踐活動,空間上不限于學校,也可以在企業中,與校內教師一起協作,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 蔣貴娥.黔東南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實施效果及影響分析[J].山西農經, 2019(17):2.

[2] 韓斌.我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模式總結和反思[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4(6):4.

[3] 彭淑貞.中職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培養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猜你喜歡
實踐技能中職學生產學研
精益求精產學研 繼往開來朝陽人
完善轉化機制 推動產學研融合
紡織摘獎項目產學研居多
基于大類招生背景下的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行動導向教學如何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
當前中職養殖專業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
淺談中職英語單詞教學策略
淺談如何培養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淺談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中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提升職業技能大賽參賽學生實踐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