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打造完整科普空間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2023-06-04 15:48朱洪啟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3年9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

朱洪啟

【摘要】互聯網打開了農村科普的新空間。農村科普線上空間的建設不能脫離線下空間,兩者要協調發展,核心是激發農民對科學的感知,打造基于農民生活實踐的完整科普空間,從而進一步豐富農民精神生活,培育農民的科學意識,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助力鄉風文明建設。當前工作要打破科普工具論,轉變農村科普理念,推進農村科普轉型發展、融合發展。

【關鍵詞】農民視角? 生活審美? 融合發展? 文明鄉風? 農村科普

【中圖分類號】G31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9.0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边@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科普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農村科普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不應僅是技能和知識的普及。農村科普的任務不但是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經營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為農民提供一種精神體驗,培育一種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視角,使其養成一種態度和習慣,并形成科學意識。應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當前的農村科普重新審視、定位,與時俱進完善工作體系,打造基于農民生活實踐的農村科普空間,豐富基于農民生活實踐的線上和線下科普資源和科普場景。

農村科普工具論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當前農村科普實踐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工具論傾向。農村科普工具論,是把農村科普作為一種工具,有著明確的目的性,且大多外在于農民生活,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推廣。農村科普工具論基于如下認知,即科學知識是有用的、客觀存在的,只要推廣了,公眾就能接受,就能改變公眾的行為和觀念。這種認知,沒有準確把握科學知識與社會融合的復雜性。在農村科普數字化方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一些人錯以為科學信息同其他娛樂信息一樣,只要插上了互聯網翅膀,就能得到快速、廣泛的傳播,而公眾都是嗷嗷待哺、懷著強烈求知欲的學子。實則不然。農村科普工具論割裂了科普與農村發展的有機聯系,從而導致部分地區的某些科普工作浮于表面。

在實踐中,農村科普工具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一是多關注器物層面,主要側重于對生產技術以及生活技術的推廣與知識的普及。二是多追求科普的即時價值。僅為了達到某一短期目的,實現某一即時訴求,而往往不去深究在不同時代背景和地區科普工作的獨特性。一些工作者錯以為只要開展了相關工作,就能達到預期目標。三是多自上而下的視角。這種視角往往把科普當作一種行政事務,以行政的思維策劃工作,自上而下開展工作,對公眾視角比較忽視。

科普工具化的后果之一是科普的文化功能被嚴重忽視。不可否認,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對培育農民的科學意識有幫助??墒菍嵺`證明,有些農民雖然技術能力提高了,但科學意識并沒有隨之養成。因此,不能以技術培訓取代科學意識的培育,不能將技術培訓等同于農村科普。農村科普應轉向文化建設,提升農村的文明水平??破展ぞ呋暮蠊侵匾暳酥R和技術,但忽略了農民在科普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若僅將科普視作工具,則雖然重視了技術發展、經濟以及科普帶來的外在效果,卻忽視了人本身,忽視了人的感受以及人對科學的精神感知。事實上,農村科普的關鍵是回歸人,服務人,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普工具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對科普的理解較狹義,認為科普是技術推廣,是知識普及,主要是搞點活動、推廣點新技術。二是由于我國科普與文化體制的分割,導致科普工作中文化服務不足。當前科普工作與文化工作分離,科普工作被定位為科技工作的一部分。體制分割導致科普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對于精神和文化層面的內容比較忽視。然而實踐中,農村文化服務是文化系統的工作,較少涉及科技的內容。

科普工具論是將科普當作解決問題的工具。這種視角相對孤立,在推進科普工作時相對獨立甚至封閉,往往就科普談科普,眼界和視野打不開,科普工作易陷入表面化、行政化。誠然,在科普工具論的指導下,農村科普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尤其在技術推廣方面,但這只是農村科普工作的最初層次,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農村科普工作層次越來越豐富,因此不應孤立、靜止地看待科普。尤其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科普的對象、媒介都在發生變化,科普的使命也在發生變化,或者說,科普的邊界在不斷變化、拓展。我們應打破工具論,打開視野,賦予農村科普新境界、新觸角、新的工作領域,推進鄉村文明建設,這也是科普服務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以鄉村文明建設推動農村科普轉型發展

我們應改變傳統的科普概念,賦予科普更加豐富的內涵,更加多樣、有力的抓手。在此,本文嘗試提出科普的新概念??破帐强茖W技術信息在大眾社會中的傳播、感知、應用,及其對社會文化塑造的過程,強調的是傳播、感知與應用??茖W技術信息包括科學技術知識、技能以及附著其上的相關信息,如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科技倫理、科學技術的形象,等等??破盏哪康氖峭ㄟ^科技信息的傳播、感知及應用,促進科學文化建設,提升公眾現代性和生活品質,推進社會全面發展。農村科普的目標是提升鄉村文明水平,而不僅是狹義的提高科學素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在農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的同時,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農民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極大的豐富。這為農村科普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科普是一種精神體驗。日常生活實踐中科學對人的影響,不僅存在于知識和技能層面,這只是表層的影響??茖W對人的深入影響,應是精神層面的重塑,是對思想觀念的改變、對事物認知角度的改變??茖W可以提供全新的世界圖景,提供新的審視世界的視角,培育新的態度和認知體系,這與農民的精神風貌關聯密切,因為認識論能夠強烈影響人的精神氣質。

科普對公眾精神生活重塑的重要渠道,就是培育健全的生活審美??茖W家關于科學的精神體驗是在實驗中、在理論思考中實現的,是對自然美以及崇高的體驗。然而,公眾對科學的精神體驗來自哪里?生活審美應是其中一個重要途徑。日常生活審美是對日常生活中美的感受??破沾龠M生活審美,是以科學審美促進人對美的體驗,從而培育公眾的科學態度及習慣。生活審美具有認知功能,包括實用知識、技術以及科學精神,但科學審美超越了以上兩者,兼具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內容豐富生動,包括實用因素但不囿于實用,精神領悟有力且不空洞。通過科普培育公眾的生活審美有力地克服了科普工具化以及宣教的刻板、低效,對于培育公眾的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培育公眾日常生活審美,可豐富農村科普的維度,提升農村科普的效力。

我國擁有生活審美的傳統,傳統社會中生活審美主要圍繞農耕文明展開;新中國成立后,科普深入農村,科學逐漸進入生活審美。隨著信息科學和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科學越來越融入生活審美的核心,逐漸改變著傳統生活審美的結構??茖W改變了日常生活的定義,改變了日常生活中美和崇高的體驗,業已成為日常生活審美的基礎。

生活審美是全方位的,涉及生活態度、生活技能、思想道德、社會秩序感,等等。簡言之,生活審美就是對有希望、有目標的生活的追求和體驗,包括對自然的感知、對社會的感知,既有相關知識及態度,也有相關認知和意志?;诳茖W的認知,會影響人的自然觀、因果觀以及理性的思維習慣等,會深度影響公眾應對身邊社會問題的態度與行為方式??破盏母灸繕嗽谟谂囵B理性、全面、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這和思想道德建設、法治社會建設的目標是相通的??茖W進入生活審美,可促進生活審美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健全;增加科學理性的因素,同時也豐富人文視角,促進科學與人文的和諧統一,引導公眾形成更高品質的生活方式。

科普助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農村科普的核心任務是精神文明建設。人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知,對規律、因果關系的認知,對現象之間關系的認知有著不同的依據,有些是依據傳統習俗或民間常識,有些是依據特定的哲學或宗教體系,有些則是依據科學。不同依據主導的認知使得人對具體事情所持的態度、行為方式及其社會后果等,有著明顯的不同,難以一概而論判斷孰優孰劣??破展ぷ髡桥嘤娍茖W的因果觀、自然觀,培育公眾科學理性的認知,形成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以科學認知指導行動,促進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和昂揚的精神氣質。

精神文明建設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物質文明建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應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視角看待農村科普,促進農村科普與農民生活、農村發展的融合發展。在物質文明層面,主要是通過科普促進生產生活對科技的應用。在精神文明層面,主要是通過科普豐富、健全農民的精神體驗,促進人文和科學的協調融合,在充分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增加科學元素、現代元素,提升農村地區的思想活力和創新活力。

農村科普需要全面關注產業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培育,一體推進并實現三者之間的相互促進,要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中找到有力抓手,實現倍增效應,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農民為中心,打造農村科學文化空間

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不但要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更需要從科學中吸收力量,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農民的現代性和發展能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當前,針對農民精神生活的資源和服務仍有巨大完善、豐富的空間,需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進一步全面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我國面向農村的科學文化建設在平臺、媒介、資源等方面均有較大短板,需要改變機制,豐富資源,擴展媒介,吸引多元主體加入科普工作,豐富、提升創作主體力量。一些農村科普服務和文化建設工作已經組織、設施、平臺和內容齊備,亦有人運營,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偟膩碚f,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囿于行政化思維,沒有把握科普工作的特性,而是習慣性地用行政化思維推進科普工作。二是從農民出發的視角不足,有些工作只停留在頂層設計層面,忽視農民生活實踐的特點,想當然地評估農民需求,對于科技下鄉的行動者網絡認知不足,對農民的認知習慣關注不夠,因而工作模式程序化。有些地方滿足于用一套標準化的資源、方法推進工作,滿足于向農民發放科普宣傳材料、辦講座、建網站、建公眾號等淺層、基礎性工作,滿足于單純工作任務的完成,但對科普工作的實際成效關注不足,導致工作難以下沉、難以真正實現目標。

農民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對當地的自然環境、生態條件、人文環境、習俗、生活境遇等都有細致入微的體會和理解,具有符合當地實際的一套常識體系。任何針對農村地區的改造和推廣計劃,都不能脫離農民的常識體系,而只能以此為基礎,加以改進和提升。農村科普工作應更加尊重農民主體地位,重視挖掘民間智慧和資源,打造基于農民視角的科學文化空間。

農業對農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習俗以及生活審美等一直有著根本性的影響,農業培育著一種生活觀、一種生活的美感。隨著科技對農業的影響加大,科技因素已經成為農業文化屬性的一個面向,因此,深入挖掘農業的文化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生態、景觀、審美等,充分發揮農業的文化功能,應是當前農村科普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破湛梢詾樵趯崿F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同時實現農民的現代化發揮重要作用。

文化建設是全方位的,不能僅限于宣傳活動。文化空間要考慮線上線下兩方面。對于線上空間而言,接地氣應是首要的考量因素。要符合農民的認知及審美習慣??破詹⒉慌懦饣ヂ摼W,但科普需要在互聯網上以合適的形式呈現,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普及。在互聯網上,科普應是科學和人文、藝術的緊密結合體,內容的準確當然重要,但表達形式亦不容忽視。對于線下空間,要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農業具有經濟、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而目前我們對農業的文化功能相對重視不足。

無論是線上空間還是線下空間,科普都要關注空間的綜合性、開放性??破詹荒茑笥谥R和技能,囿于科學和技術,囿于特定場所和對象。農村科普應基于農民的日常生活場景,打造農村文化建設的綜合體,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角度,發揮科普的多重功能,這就要求不能僅處于某一層面、孤立地開展科普工作,而是要加強科普工作的綜合性、全局性。

農村科普工作必須重視并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內容與目的相混淆,即重視對作為科普內容的知識和技術等的推廣與應用,但對人的精神需求有所忽視,忽視了作為主體的人??破盏谋举|目的是服務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知識和技術本身。二是人的分化,農村科普在覆蓋面、媒介、內容等方面的不充分不平衡導致其對不同農民群體所發揮的作用不同,而這可能拉大農戶間的分化水平。新發展階段我國農村科普的目標應是推進共同富裕,提升農村文明水平,推進鄉村人文振興,推進農村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具體而言要推進科學認識論在農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育農民積極向上、崇尚勞動、理性和諧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推動信科學、除陋習、樹新風,創造生機勃勃的新生活。

農村科學文化空間建設要義

農村科學文化空間建設的核心是要有吸引力,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的喜好、意愿和主動性,對農民的思想有影響力。農村科普不應搞表面文章,不應搞形式主義,應追求實際效果,融入農民生活、農村發展。農村科學文化空間建設的要義總體來看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科學文化宣傳的媒介建設,二是要實現農村科普與農村發展的有機融合,使二者融合發展。

加強農村科學文化宣傳的媒介建設。在農村打造有吸引力的科學文化宣傳媒介,既要符合當前網絡傳播的特性,也要符合農村文化建設的特點;既要提供優質網絡資源,也不能忽視村落文化環境的建設。

其一,加強農村科學文化宣傳的媒介建設,要利用好形象,用形象來產生影響力,用形象來傳播科學之美。當前以電視、手機為主的傳播媒介為農村地區提供了多元化的形象,但總體而言,強有力的形象宣傳在農村還是非常缺乏。形象有多種表達方式,宣傳畫是其中一種。我國科普實踐中一直廣泛使用科普宣傳畫,科普宣傳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前一些問題需要重視。例如,畫面僅起修飾作用,不能獨立傳播科學,整體來看仍以文字為核心,沒有充分發揮圖像的傳播優勢;又如,雖然配有畫面,但畫面普遍缺乏設計、吸引力,等等。

在面向農村的宣傳畫設計方面,年畫值得借鑒。年畫在我國農村一度非常流行,其中有相當多數量的科學主題年畫,包括對農業新技術和新生產方式的宣傳、衛生知識的普及以及對識字、學文化的動員等。傳統年畫利用多種表達策略,將科學有機融入農民生活場景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宣傳畫有很多傳播優勢,比如直觀、有沖擊力、富有感受力、表現力強、具有很強的帶入感、使觀者身臨其境。以宣傳畫進行科普需要注意兩方面工作。一方面,宣傳畫對創作要求很高,核心是要接地氣,要符合農民的審美,真正反映農民的生活世界,反之,對象化地觀察農民生活,然后以應然視角推出產品則不可取。另一方面,對于科普類宣傳畫而言,科學應有機融入圖像之中,不應生搬硬套,并且科學融入畫面要有生活氣息,體現農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不應過于抽象。

其二,加強農村科學文化宣傳的媒介建設,要利用好宣傳用語。對農民的宣傳,要簡潔明了,不能模糊,不能長篇大論,要盡量使用口語或方言。在農村地區使用最多的宣傳形式是標語,標語以其獨特的優勢,在農村地區的宣傳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首先,標語設計的核心是要使用恰當的修辭、恰當的詞語。不同詞語的使用,雖然可能表達的意思一樣,但影響力會存在巨大差異,例如,日常用語就比科學術語更易融入當地文化語境,口語表達就比書面語言更富感染力,而專業術語會導致標語的表現力、吸引力下降。應多用日常用語,少用科學技術術語及文件語言;多用形象化語言,使農民易于從語言中體會畫面感。其次,標語要表現農民身邊事,自然不做作,不假不虛。使用日常語言并融合當地農民的生活常識,將農民的日常所思、所體驗、所感悟的內容融入其中,從而增強吸引力、感染力。

其三,加強農村科學文化宣傳的媒介建設,要實現線上線下共同開展,同時發揮線上線下特有優勢,使其相互促進。就線上空間而言,當前越來越多的農民使用手機上網,在越來越便利地獲取信息的同時,也更容易被低俗、虛假信息影響。因此,農村科普要注重以優質互聯網產品吸引農民,防止其陷入被動、低端信息繭房。對于線下空間而言,農村科普宣傳切忌形式主義,線下科普空間的建設要與農村發展緊密融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融合。

其四,加強農村科學文化宣傳的媒介建設,要重視農村景觀建設。欣欣向榮的景觀,會帶給農民積極向上的心態和發展動力。隨著科學深入社會,新時代的田園風光應展現科學與人文、自然與社會、生態與發展之間的和諧統一。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農村科學文化宣傳媒介建設的諸方面,都要關注農民的生活世界,且要立足于滿足農民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需要。如果僅將科學的功能簡單總結為對物質層面或純實務問題的解決,那么科學的影響力度會減弱很多,科學對于農民的影響就會平面化、弱化,科學之美就不能充分顯示。農村科普要針對農民的需要開展,且不應囿于物質層面的需要(例如,農民需要什么類型的技術服務)。雖然滿足農民的物質需要是農村科普的功能之一,也相對容易做到,而精神層面的需要往往很難清晰地描述,又很難以一種工作方案解決,但是要提升科普宣傳的影響力,就需要尤其關注其對農民精神生活的影響。

通過科普促進農民精神需要的滿足,要利用好科普宣傳的“暈圈”。抽象來看,無論是在圖像中,還是在標語中,科普均是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由系列相關人文元素環繞,而后者形成受眾感知科學技術的“暈圈”。在“暈圈”的作用下,農民對科學技術的感知已不再是純物質性的、純實用的??茖W技術融入某種意境之中,便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屬性,成為一種符號性的存在,具有了美感。同時,科學技術的形象不是靜止地、對象化地存在著,而是充滿生活氣息地存在著。這就要求科普媒介不能脫離農民生活,否則就很可能難以形成有效的“暈圈”,而科學技術的宣傳也會呈現為一種對象化的存在,難以對農民產生深入影響。

實現農村科普與農村發展的有機融合。農村的發展是全面發展、綜合發展,農村科普應融入農村發展實踐,在各種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第一,不應把農村科普局限于專門的科普活動、科普講座等,要打破科普實踐的固化形式。固化了的科普工作容易脫離公眾心態,脫離公眾興趣點;固化了場景和氛圍,缺乏生機。

第二,農村科普要關注日常,回到日常、回歸實踐,不搞擺拍、不搞表演??破找谌朕r民的日常生活體驗,推動常識結構的改變??破找淖冝r民的生活體驗,一是要促進生產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二是要充實精神生活,不僅要關注生產的發達,生活的富裕,也要為農民生活賦予價值感、意義感,增強其生活審美。

第三,農村科普要有生命力、不呆板,不刻意,這需要充分發揮科普的多種價值,推動農村產業、社會治理、鄉村文明全面發展。當前農村科普工作,過多注重科學的實用價值,而對于科學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有所忽視;過多關注專門、正式的科學技術普及,而對農村發展過程中科普的泛在性重視不夠;重視推動公眾從實用角度學習科學、利用科學,但忽視了人們對于科學的感性感知。事實上,培育公眾對于科學的強大感知力,對于培育公眾科學態度,培育科學文化非常重要,而這往往比純粹的宣講、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更具持久、深厚的影響力。

總而言之,農村科學文化空間建設,要實現科普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促進農民對科學知識、技術的了解;第二個層次是幫助農民應用科學知識、技術,并由此逐漸改變其行為習慣;第三個層次是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上,逐漸改變農民對生產、生活的認知、態度,豐富其精神生活。只有實現這三個層次,才能真正在農村建立起科學文化。

結語

科普的目的不是宣傳各種形式的科學術語和知識,而是改變,是利用科學改進社會的物質水平,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知道了科學知識、掌握了某一技術并不意味著就具備了科學的精神和態度。農村科普更需要注重提高公眾對科學的感受力,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工具化的科普工作難以勝任。農村科普要以農民為中心,以自下而上的視角開展工作??破詹皇墙虒W,而是融入農村發展中的系列實踐,應帶給農村實實在在的改變,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發揮多重功能,融入農村發展大局。

參考文獻

W. J. T. 米切爾編,《風景與權力》,2014,楊麗、萬信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201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399667,5月31日。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25/c_1129079926.htm,10月25日。

席勒,2015,《席勒經典美學文論(注釋本)》,范大燦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詹姆斯·C. 斯科特,2011,《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修訂本)》,王曉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朱啟臻,2019,《把根留?。夯卩l村價值的鄉村振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2022,http://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9月4日。

責 編∕桂 琰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
電視新聞傳播與網絡媒體的融合發展
以“融”為本發展文化產業之我見
成品油零售業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模式研究
校園文化視角下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