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西族文學:從自然景觀、文脈傳承到世界性品格

2023-06-04 19:52馮娜
壹讀 2023年6期
關鍵詞:納西納西族洛克

馮娜

少小離鄉,作為一名麗江的游子,此刻抬眼就是我小時候熟悉的玉龍縣的春色、玉龍雪山、大研古鎮……很激動也很感慨。不由想起我的少年時代,下雪時和伙伴們上象山打雪仗、秋天的時候騎車去云杉坪下的蘋果園摘果子;玉水山寨的泉水、四方街的三眼井、篝火邊的歌舞以及我們當時沒有享受過的“三多節”假期,都是烙印在我記憶深處的風景。這些是我的家鄉贈與我的寶貴的“經驗記憶”,正如帕烏斯托夫斯基在《金薔薇》中所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或者作家?!?/p>

當我成年后離開家鄉,當人們得知我來自麗江后,總會饒有興致地與我交流這里的風土人情,以及一些道聽途說的民間故事和現代傳奇,譬如摩梭人的“走婚”、土司的王朝等等。我有一首名叫《出生地》的詩,開頭一句便是“人們總向我提起我的出生地”;這是我經常遇到的情形,仿佛我是一個麗江的“土著”,向我“問路”理所當然。而人們這種廣泛而“獵奇”的興趣之源正是麗江獨特的自然風景、民族風情以及文化積淀,這里的一切對于外來者總是新奇的,在文學上,我們將其稱之為“陌生化”效應。

——當人們不斷提起我們的出生地,其實就呈現了一個十分具體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描述我們腳下的土地、我們所知曉的故事、我們所理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可能性。對于文學的創作者而言,就是我們該如何講述屬于我們自己的麗江故事,以及我們的工作參與塑造一個什么樣的麗江形象。傳統的納西族文學和正在發生的麗江文學,已經為我們創造了眾多豐富的文學形象,他們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色彩斑斕的麗江文學世界,譬如激蕩心靈的納西族英雄史詩《創世紀》、戰爭史詩《黑白戰爭》以及悲劇長詩《魯般魯饒》,我記得讀高中的時候在納西古樂會聽老人們唱起一些歌謠,也許他們就是在演唱那些古老的納西族史詩,讓我非常感動也很入迷。而楊升庵、趙銀棠、戈阿干、木增、李寒谷、王丕震、白庚勝、楊福泉、木麗春、牛相奎、和曉梅、白郎、李志宏、張春和、蔡曉玲(恕我無法一一列出他們的名字)等各位前輩和作家老師們更是成就了現當代納西族文學極具特色的豐贍面貌。我也經常在前輩們的作品中獲益,他們孜孜不倦地從自己的族群文化中汲取養分,又賦予它新時代的生機。

也就是在我“離家出走”、若干年來不斷遭遇“問路者”的這段經歷中,我也深刻感受到,我對麗江、納西族文化的觀看視角悄然發生了變化,人們對日常事物的珍視有時來源于他者的提示。我開始試圖用一種“他者”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我的家鄉,理解它的文化傳承和傳遞在一個媒介環境日趨復雜的時代發生著什么樣的變化。同時,我也體驗到他者對我們家鄉的觀看和理解是建立在我們祖祖輩輩、一代代人所塑造的麗江形象之中的,這里有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揚棄,現代商業文明、消費主義的施洗以及我們對本民族文化的主動傳播和被動解釋等等,這種種因素的綜合角力形成了我們面對世界的多重面孔。今天我們談論文學,其實是在談論非常重要的兩個話題:一是文學的寫作;二是文學的傳播。

當我們漫步在現有的納西文學叢林中,我們會看到納西本民族文藝家們創作的作品,也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其他民族作家創作的成果,比如目前活躍于文壇的魯若迪基、陳洪金、阿卓務林等等作家,這也充分展示了麗江文學的民族融合性和共同體意識。作家們在挖掘本土題材的同時也面向更廣闊的寫作空間,是讓人欣喜的存在。但就實踐而言,文學寫作者面對的問題,是非常個人化的,是具體而細微的。一次寫作的緣起有時來源于生活中細微末節的觸動。很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從浙江到麗江來旅行,他的清單上非常重要的一站是洛克故居。我們知道從這里出發北行十余里,到達玉龍雪山南麓,就有一個村叫“巫魯肯”,也就是今天的玉湖行政村雪嵩自然村,納西語中“巫魯肯”就是雪山腳下的村子。我的朋友告訴我,當時他找洛克故居找得很艱難,因為標識不夠清晰,他認為當時我們對洛克故居沒有足夠的重視,對這位“西方納西學之父”的宣介遠遠不夠。聽完這位朋友的話,我感到有些慚愧,因為我自己在這之前也沒有拜訪過洛克故居,更談不上對他的生平事跡有很詳盡的了解,后來我才像補課一樣,在文獻中閱讀了關于約瑟夫·洛克的故事。此處不贅,他像一個麗江本地人一樣在這里生活過,直到1962年,當他躺在夏威夷的病榻上,他多次說,“與其躺在這里的病榻,我情愿埋葬在玉龍山的白雪和鮮花叢中”——這是多么詩意又讓人感喟感傷的語言,這是多么讓人難以忘懷的世界性的故事。在麗江這片古老的高原大地上,這樣歷經千難、遠道而來的人很多很多,歷朝歷代皆有,但這些由遙遠世界而來的故事,如何被我們講述,又如何輻射向高原之外,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就像窗外正在盛開的的櫻花,它曾從云南山麓傳向喜馬拉雅群山,最終與東亞乃至全世界相連。在洛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納西族文化、或者說麗江邊地文化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傳播和接受可以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性的恢弘傳奇,它講述的不是一個“邊緣到中心”的故事,而是真正以麗江為起點和中心展開的故事,我們經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我們似乎更能體驗到的是世界的才是民族的;納西古樂的傳播故事也一樣。而類似這樣的故事我們的講述力度似乎還不夠,講述的方式也還有更開闊的空間。當然,這需要我們的作家的寫作觀念和精神境界與我們所能駕馭的文學資源相“對稱”,這種“對稱”不僅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傳承的使命意識,也需要我們對生活有一種貼心貼肺的親近。

由此,我想起了我在長達近二十年的異地生涯中,時常想念我們家鄉的美食。這幾年我們會看到很多美食、地域文化博主通過網絡、視頻、直播等方式分享他們的家鄉美食和民俗文化、日常生活的點滴。我也關注到有個叫“滇西小哥”的博主,她的視頻每一集基本是圍繞一個主題,比如做粑粑、采蕨菜、腌酸菜、做臘肉……在辛勞的田間地頭的農活后,傍晚歸家做一桌樸素的家常美食。她的鏡頭中經常出現的是自己的狗跟著她去田園,一家人守在一起吃著家常菜肴。她在互聯網有近千萬的“粉絲”關注度,我也關注到她有一次好像被麗江邀請到這里來拍一集關于藜麥的收割,雪山的風光下藜麥在成熟,風中似乎都能嗅到植物的芳香,拍得非常美,讓人向往。就像目前“舍不得的麗江”系列也是這樣嘗試。如何與時代通行,去理解和嘗試新的發聲方式是刻不容緩的問題。我們要看到,文學在現代社會的傳播環境成為一種越來越復雜的經驗,因為資訊爆炸,平面媒體和網絡的交互傳播,我們也需要反觀我們的創作和傳播路徑,在時代的浪潮中,也需要做出一些新的調整和定位。在這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賽博時代,你會發現人們是一種將世界平攤在眼前的視野來看待麗江和納西族文化的,那我們也必然擁有高原的胸襟和氣度,去呈現自己獨特的視域以及看待、回應世界的方式。

可以說,我們每一次創作和傳播都是我們個體探索世界的心靈冒險,同時也是將自己納入深厚文化中展示自己的一扇“窗口”,自覺承擔起以麗江為起點和中心的“世界性使命”,以開放的心態、現代的方式去完成一次次世界性的對話,不斷塑造納西族文學的世界性品格,是我們的愿景。我們的祖輩講述的不僅是中國邊陲古老的故事,講述故事的目的或許也并不在于銘刻人和物,而在于溝通和傳播;人和物只不過是信息的載體和媒介;本質上,書寫就是世界通往中國、中國朝向世界的一種“進程”。這個進程是流動的,我們看到的是時間的深河中,人類探索陌生地緣的渴望、對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求索、對自身存在的確認以及與他者精神的交互和延續。

——這樣的渴望和求索自人類誕生以來,從未停止過,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所面對的具體對象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如何認識和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不是一個對過往的追溯問題,而是一個與時代同步演進的復合結構?!胞惤薄凹{西族文化”也不是一個靜止不動的外部景觀和全然自足的內在氣象,而是隨時都在生長、幻變的整體挪移。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靜態的“凝視”中,更要去大膽、去思想、去提示、去“預言”、去創造。置身于光影般的流動中,一個文學創作者必須解決的問題是,事物和人并不是一成不變等待著你去轉述,它們時時都在變動之中;而正是這微細或宏大的變動和震顫之中,蘊藏著時空的張力和故事的魅力;它們,正等待著我們去洞察、傾聽和講述。

(作者系作者系國家一級作家、詩人、中山大學青年學者、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中心特聘導師、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得主。)

責任編輯:李惠文? 和麗瓊

猜你喜歡
納西納西族洛克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英國女子與兩只貓結婚10年:稱貓比男人好
納西魯丁的微笑
納西族民間樂器
——納西琵琶
新生代納西族音樂人的傳統痕跡和自我構建
納西族情歌“時本授”探析
舌尖上的樂器——納西口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