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碳目標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新思路

2023-06-06 01:07姜懿珊陳炳才
開放導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綠色發展制度建設

姜懿珊 陳炳才

[摘要] 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能效與發達國家相比卻差距較大。原因在于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二次浪費嚴重;產業結構中制造業占比高,能耗高;循環經濟效率較低,節能減排政策落地力度小,缺乏價格約束機制;以現價匯率計算的GDP使得我國能源利用效率被低估等。應大力降低煤炭消費總量和比重,發展智能電網與局域電網,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改善制造業結構,切實提高能效;以綠色發展提高能效,注重發展氫能制造、CCUS技術等;推動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和潛力轉化為實際升值;完善能效制度建設,提高用電梯度價格,以更好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 能源效率? ? 能源強度? ? 綠色發展? ? 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 F426.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3)02-0101-08

[作者簡介] 姜懿珊,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綠色金融;陳炳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海南省綠色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綠色金融。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總量在2005年前后達到峰值即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如美國和日本分別在2007年和2005年左右達到峰值后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不同于主要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總量下降,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則持續上漲,2005—2021年,能源消費總量增量高達81.95艾焦,漲幅為108.26%。

從能源消費占比來看,主要發達經濟體也呈現持續下降趨勢。1979—2021年間,美國、歐盟、德國及日本分別下降了11.85%、10.96%、3.46%及2.61%。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占全球的比重則持續上升:從1979年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6.07%提高到2021年的26.49%,提高了20.42%(表1)。

2021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但我國經濟規模只有177341億美元,不及美國233151億美元的水平,只有美國和歐洲GDP總和404925億美元的43.8%。

從能源效率來看,盡管十多年來我國能源效率有了較大提高,增長了93.3%,遠高于同期的美國、歐盟、德國和日本,也高于新興經濟體的印度,但是2021年我國每艾焦產生的GDP只有1125億美元,與日本、德國、美國、歐盟相比(表2),分別低119.82%、196.98%、84.18%、147.38%,差距懸殊。從能源強度指標也能看出我國的差距,2021年我國每萬億美元消耗能源近9艾焦,而美國、歐盟、德國、日本不及我國一半(表3)。

由上可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費總量均高居世界第一,但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卻存在較大差距。導致我國與發達國家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差距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如何彌補現有差距?本文擬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二、我國能源使用效率與發達

國家差距較大的原因

1. 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二次浪費嚴重,導致能效低下

首先,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能源轉換效率低下。我國煤炭消費比重自2010年以來雖然持續下降,但是2021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仍高達56%(表4),而原油、天然氣、水核風電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為18.5%、8.9%、16.6%,三者之和不及煤炭消費占比。煤炭長期占據我國能源消費的主體地位,是我國最重要的能源消費品。然而,我國的煤炭資源在開采過程中能源損耗嚴重,表現為:第一,我國煤炭資源分布較廣且煤層埋藏深,先天條件占優的露天煤礦比重不到12%,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煤炭資源豐富且分布集中,露天煤礦多、煤層厚,開采過程中的能源損耗少。第二,我國目前仍存在眾多中小煤炭礦井,開采條件受限、安全事故多發,制約了煤炭能源開采效率。

其次,煤炭開采中,二次能源損耗問題嚴重。由于技術設備和采礦方法落后,我國煤礦的回采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露天煤礦開采中的“邊幫壓煤”①情況嚴重。以鄂爾多斯為例,其露天礦之間形成的邊幫煤、空白區等零星資源,總量已超過5億噸,占我國2021年原煤產量的1/8左右。不僅如此,原煤入洗比例低也是造成能耗浪費的原因之一。原煤中一般含有10%—20%的矸石,如果未加洗選,直接供給鍋爐燃燒,鍋爐熱效率會隨著燃料灰分增加而降低,造成能耗二次浪費,從而降低煤炭能源利用效率。

2. 制造業能耗占比高,下降幅度慢

我國制造業能源消耗占比高,與增加值占比水平不匹配,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2020年,我國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總量占總體能源消費的68.62%,其中制造業的能源消費量占比高達56.12%,高于一、三產業能源消費占比之和(表5)。然而,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量占比大與其所產出的增加值占比地位極不相稱。2020—2021年,整個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占比均不超過40%??梢?,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能源消耗巨大,能源產出效率低。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絕大多數制造業集中度低,產業組織結構高度分散,導致個體產品缺乏品牌、知識產權、技術和附加價值競爭力,加之價格競爭導致企業利潤微薄,帶來工業增加值較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引致行業能效難以整合提升。

從產值比重和耗能比重變化來看,2021年第二產業占經濟比重為39.43%(表6),比2010年下降7.24個百分點,但同期能耗卻只下降了3個百分點,嚴重影響能源效率水平的改善,說明制造業附加價值增長與能耗增長相比,邊際傾向趨于下降。從國際比較來看(表7),中國的制造業占比遠高于全球平均數,能耗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大是必然的結果。2021年,中國制造業占比27.44%,遠高于全球17.01%的水平,與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有明顯差距。

3. 循環經濟發展水平低,節能減排措施操作性不足

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德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循環經濟的國家,也是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之一。早在2013年,德國就實現了較高的生活垃圾回收率。近年來,德國的垃圾循環利用率始終保持在65%以上,垃圾再利用行業每年創造的價值已超過410億歐元,生產行業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達50%。與發達國家的廢舊物資回收產業相比,我國的再生資源產業尚處于市場化成長階段。2022年,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率將不低于35%,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0%”??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循環利用效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節能減排政策實操性不足,也影響能源效率提升。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強化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管理,提出“到2025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然而,現階段政策的執行效果并沒有很好地反映到能源循環利用效率的提高上。對比發達國家,德國更側重不同能源消費階段的特征,針對不同市場主體,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法規。一方面,在生產環節,《包裝廢棄物處理法》規定生產制造者必須負責回收包裝材料或委托專業公司回收,從法律上確保了包裝材料的充分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在消費環節,《循環經濟及廢棄物法》要求消費者一開始就要考慮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終結時將發生的問題,規定消費者的分揀義務,鼓勵減少垃圾體量。對比而言,我國在政策制定上需要更細分行業的節能減排措施和指標,并放在優先位置,且政策深化和落地實施仍有提升空間。

4. 匯率因素導致我國能源利用效率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

我國能源效率因匯率因素被低估。能源效率指標中的經濟規模是現價匯率計算以美元表示的GDP,故匯率估值也是影響能源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國際上,往往也以購買力平價匯率來計算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

從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能源效率來看,2021年我國每艾焦達1732億美元,比現價匯率指標改善近54%,遠遠好于德國、歐洲和日本。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雖然不似現價匯率的能效差距那么突出,但依然較大,比美國、德國、歐洲、日本分別低42.78%、119.98%、51.73%和75.64%,甚至比印度低66.51%(表8)。

以購買力平價GDP來計算的能源強度(表9),2021年我國為5.77艾焦/萬億美元,比以現價匯率GDP計算的能源強度8.89艾焦/萬億美元下降了3.12艾焦,改善幅度為35.1%,但與歐盟、德國、日本相比,改善幅度不算突出??梢?,雖然我國單位GDP能耗存在因匯率低估而導致的虛高,但能源利用效率總體來看仍相對偏低,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我國能源價格水平相對較低,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對能源價格不敏感,個人、家庭和社會對節能降耗不重視以及缺乏能效約束制度和標準等,也是導致我國能效水平較低的重要原因。

三、“雙碳”目標下提升

我國能效水平的政策建議

(一)大力降低煤炭消費總量和比重,降低碳排放

煤炭消費占比較高,是能源效率相對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達成“退煤”共識。德國承諾在2030年完全退出煤炭的使用;波蘭、加拿大等國表示將在2030—2040年間逐步淘汰煤電。2022年,印度尼西亞承諾在2031—2060年期間,逐步關停并淘汰煤電廠。我國完全“去煤”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應有計劃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力爭在未來10年內,將煤炭消費占能源比重下降10%以上。

一是推進煤礦綠色智能化開采。做好廢棄煤礦的生態環境修復,減少煤炭開采過程中的資源損耗和轉化中的浪費,以電能替代散煤燃燒?;诿旱V開采的歷史數、傳感器集成網絡,推進煤炭開采的智能化建設,提高煤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二是從政策上明確,2024年起不增加煤炭總量消費和生產,在碳達峰前安排煤炭減產和減煤發電計劃。2030年后,應明確每年煤炭生產和消費的降低幅度,2035年后逐漸停止煤炭發電電廠建設。三是大力發展煤制氫等新型煤炭利用方式。煤制氫是一項成熟的技術,已在化工和化肥行業有數十年的應用。煤制氫技術備受主要煤炭消費國關注,印度在2022年更新的NDCs(為實現減排所制定的國家自主計劃)中提到,正在考慮將煤炭轉化為氨和氫等清潔能源。煤制氫在未來具有廣泛的需求,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美國的 Great Plains Synfuel 和 Coffeyville 工廠以及我國的中石化齊魯工廠都能從煤、焦炭或瀝青中生產氫氣,總產能約為每年60 萬噸氫氣。

(二)發展智能電網、局域電網,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因電網不兼容以及智能化水平不夠,存在棄風、棄光伏發電乃至棄小水電的情況,這在中西部地區尤為突出,使我國清潔能源比重提高不及預期。同時,不少投資建設風電、光伏發電、小水電的民營企業,在發電入網上面臨很多具體問題。有鑒于此,建議:

一是借鑒國際經驗,發展智能電網。風電、光伏發電雖然存在不穩定性,但并不影響電網系統的運轉。關鍵是要建立智能電網和以用戶為中心的電網體系,實現用戶與電網的互動,同時配以化石能源調節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德國家家戶戶都可以實現太陽能發電,且每戶發電都直聯入電網,故電網問題是技術問題,不是難題。德國2021年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費的18%,沒有發生因可再生能源不穩定而造成電網運行不正常的狀況。

二是建立局域智能電網,并進行聯網。對于地方的風電、光伏發電以及小水電,在不能進入國家電網的情況下,根據其發電特征,建立局域電網,然后對局域電網進行聯網,條件成熟時,并入區域國家電網。同時,根據減碳和降碳要求,盡快對各地供電進行重新配置,加強中西部地區電網與東部、沿海省市的輸配電合作。不斷推進電網技術改造和智能化、儲能化建設,當風能和太陽能供應不足時,利用儲能技術和化石能源發電,及時發電、補電,提高電網兼容風電、太陽能發電的柔性、韌性。

(三)大力改善制造業結構,切實提高制造業能效

1. 積極推進制造業現代化

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APP等技術多應用于消費端,生產領域尤其是制造過程應用不足,這也是我國制造業與發達國家制造業存在巨大差距、制造業附加價值不高的重要原因。如果運用這些技術和工具,推動冶煉、鍛造和產品制造的技術、設備改進,推進生產過程和流水線的網絡化和智能化管理,不僅可以縮小產品性能和設計與國際的差距,也可以提升設備制造和流水線生產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價值,從而提高產業能效。

2. 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產品

近年來,科技創新驅動的新興工業產品增長迅速。2021年,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比上年增長67.9%;光電子器件產量達1.2萬億片,比上年增長24.1%;太陽能電池2.3億千瓦,增長42.1%。此外,醫療器械、生物制藥以及智能設備制造等高端制造業產品不僅技術先進,市場需求也巨大,附加值極高,有利于提高能效。因此,要逐漸提高中高端制造業比重,減少乃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附加價值低、技術落后的低端制造產品和企業,提高整體能效水平。

3. 提高制造業的品牌價值和效應

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存在低價、殺價競爭現象,其價格甚至低于國內,缺乏品牌效應。要在優勢家電、機電等行業,打造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效應,建立行業協會,消除殺價競爭現象。利用芯片、傳感器等技術,將優勢制造業推向智能化、物聯網化生產和售后管理,以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高企業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切實提高產品附加值。

4. 采取綜合措施,提高制造業能效

首先,提高產業集中度。建立更高排放要求的制造業產品和技術標準,淘汰部分落后企業。同時,將本地具有供求關系、產業鏈關系的制造業企業更多遷移、集中到產業園區,大大降低企業之間的物流和能耗。其次,規劃和設計好交通運輸網絡站點。地方產業園區和物流園區、倉儲園區等要靠近港口、鐵路、碼頭等,同時協調碼頭、機場、高鐵站、碼頭、汽車站之間的鏈接,盡量減少過度運輸。再次,降低原材料進口,要求各種礦石、大豆等原料在國外進行初級加工后再進口,不僅能降低海運能耗,也能大大降低國內的冶煉、初加工能耗。

(四)以綠色發展提高能效水平

隨著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提高,尤其是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碳邊境調節稅的開征,消費化石能源的成本越來越高,可能造成我國能效的再次降低,因此,我們要走綠色創新發展道路,以低碳發展提高能效水平。

1. 大力發展氫能制造

氫氣作為工業原料,對于合成氨和高附加值化學品(HVC)必不可少。氫還是渦輪機的冷卻劑,是發電機、焊接和熱切割的保護氣體,也是食用油和脂肪精制品加工的催化劑。在鋼鐵工業中,氫可作為替代焦炭的還原劑等;作為燃料,可以生產電池,用于火車、飛機、輪船、發電等。日本甚至提出利用氫氣在發電(燃料電池、渦輪機)、運輸(汽車、航運、飛機、鐵路等)和工業(煉鋼、化工、煉油等)等各個領域實現脫碳。英國采取“雙軌制”方法制造“綠色”氫氣、“藍色”氫氣,集中用于化學品生產和煉油廠。

我國制造業占比較高,要提高能效,必須在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時,大力發展綠氫和藍氫技術,并進行氫能運輸、儲存、管道、加氫站網絡建設,加大氫能技術研發和投資,擴大氫能應用領域,徹底改變制造業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的結構。

2. 大力發展碳捕捉和利用存儲(CCUS)技術

碳捕捉和存儲(CCS)成本較高,可行性不足。但是碳捕捉和利用存儲(CCUS)技術可以從化石燃料中生產低碳氫,并運用于機械、軌道交通、船舶潛艇和航天等動力系統,以及制作燃料電池,或將捕獲的二氧化碳改造成液體后定向輸送到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開發的地質層中,提高石油采收率(EOR)和煤層氣采收率(ECBM),可以逐漸解決碳捕捉利用的商業化問題。國際能源署(IEA)高度重視CCUS在推動實現凈零排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英國塔塔化學歐洲公司(Tata Chemicals Europe,TCE)建設了英國首個工業規模的碳捕獲與利用(CCU)示范工廠,生產高純度碳酸氫鈉,每年可捕集多達40000噸二氧化碳,并將使工廠的碳排放量減少11%,TCE向全球60多個國家出口60%的碳酸氫鈉產量。

3. 實行綠色轉型發展,降低能耗

首先,樹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要將此理念滲透并應用到經濟體系的各個部門,以提高全環節的能效意識。在各個部門全方位推行應用綠色元素,如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等,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加速綠色轉型。

其次,完善綠色制造標準??梢詮纳a端把控能源利用效率,切實降低能耗。一方面,加強綠色制造標準體系的建設,加快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企業、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重點領域標準制定,推動各行業內的普遍應用,創建重點標準試點項目,提升綠色制造標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我國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以標準體系的建成激發社會團體、企業標準化的活力,促使各行各業的市場參與主體按照綠色標準進行生產生活,從生產端控制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再次,建立綠色生活消費體系。一要打通行業通道,提高綠色產品的流通性,鼓勵建立綠色批發市場、綠色商場、節能超市、節水超市等綠色流通主體,健全綠色產品的供應機制;二要促進綠色消費,推動電子商務企業直銷或與實體企業合作經營綠色產品和服務,鼓勵利用“互聯網+”推廣綠色產品,推動開展二手產品在線交易,滿足不同主體多樣化的綠色消費需求。

(五)在經濟穩增長中提振人民幣匯率走勢,強化和實現升值預期實現

根據購買力平價評估的能效與現價匯率評估的能效差距很大,這也說明匯率升值可以改變能效差距。那么,人民幣匯率是否存在升值預期和趨勢呢?這涉及到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國際收支平衡以及產品科技含量和質量、國家綜合競爭力、貨幣的國際化地位等因素。

近兩年,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大體在6.3—7.3元之間波動,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曾經從8.27元升值到6.09元左右。2018年,美國對我國加征25%的進口關稅,導致人民幣匯率貶值。如果美國取消加征的關稅,人民幣匯率可能升值到貿易摩擦前的水平。從國際收支順差來看,我國長期處于順差,沒有出現逆差,人民幣匯率可以保持基本穩定。2023年以來,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為6.9元左右,遠低于1994年匯率改革之前的人民幣匯率5.76元的水平,而當下我國經濟的競爭力、科技發展水平和國際收支平衡能力,比1994年匯率改革之前已經大大提高。我國長期經濟增長也高于美國的經濟增長,未來10年內,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有可能超過美國。因此,長期來看,我國人民幣兌換美元存在升值的潛力和趨勢。

但潛力成為現實需要兩個條件來實現:一是科技競爭力大幅提升,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與美國不相上下;二是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升至較高水平,成為諸多國家的計價、支付、結算、投融資貨幣。一旦這兩個條件得到改善,乃至其中的一個條件出現重大利好,人民幣匯率就會大幅度升值。如通過雙邊和多邊的主權貨幣支付結算、投資和融資協定,兩國或者多國之間進行主權貨幣計價、支付結算,相互允許銀行進入本國外匯交易和本幣拆借市場,允許相互以本幣跨境投資和融資,就可以不使用美元,也不需要巨額的美元儲備,足以保障匯率穩定,乃至趨向實現購買力平價的匯率水平。

人民幣升值,可以降低中國能源產品的進口成本、提高出口收益,從而降低單位GDP的能耗。當然,匯率升值和貨幣國際化、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出路還是在于高質量發展,使我國產品成為稀缺品、不可替代品,就可以要求他國進口我國產品必須使用人民幣,融資也使用人民幣,人民幣自然就有了國際地位。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美元利率趨向提高,人民幣基礎利率相對較低,具有利率優勢,應積極推動人民幣境外貸款和融資,以此帶動跨境貿易以人民幣計價、支付、結算,逐步提高人民幣地位,使人民幣匯率升值潛力和預期轉變為現實。

(六)完善能效提高配套制度建設,提高能效管理水平和質量

1. 將能效考核納入能源立法,提高能效的權責配置

目前,在我國相關能源法中,雖然已提出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的目標,但效果仍不理想。因此,一要完善能源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將能效提高作為重要的考核或約束指標,改變當前法律政策中能效強調不足的狀況;二要健全清潔低碳能源相關標準體系,加快制定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在供電、供熱以及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的技術標準和安全標準,建立和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相關技術標準及相應的碳排放量、碳減排量等核算標準,淘汰部分高污染、高耗能和技術落后的制造業企業;三要強化能源標準在質量能效上的體現,修訂常規能源生產轉化和輸送利用能效相關標準,助推和規范資源綜合利用、能效提升。

2. 強化循環經濟的開發和利用

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利用,其能耗大大低于原材料使用的能源消耗,可以顯著改善能效水平。因此,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重點加強資源循環和再利用政策制定與落實。2022年以來,我國發布了一系列針對資源循環和再利用的部門規范性文件,如《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2022年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組織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的通知》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循環再利用領域的政策空缺,但這些文件的權威性和約束性不強,需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規范企業的環保行為。一是強化企業資源循環利用理念,推廣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生產法,制定重點行業循環型企業評價體系;二是進行生產園區綠色化改造,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向“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換;三是完善資源循環利用責任制度、再生產品和再生原料推廣使用制度及一次性消費品限制使用制度,明確企業在循環利用方面的責任并實施相應的獎懲措施,推進綠色信用管理制度,規范企業踐行綠色循環生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加快建設綠色生活制度體系,制定細化節能減排相關措施

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需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從培養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習慣做起。積極督促各行業、企業及各社會參與主體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其一,針對具體行業,規范各細分行業關于節能減排的工作細則,制定針對行業內部的具體法規方案,強化行政部門監管、指引的執行力度;其二,針對企業,促使企業形成日常規范的節能減排管理,落實節水節電、辦公資源節約的規章制度,定期開展自查,進一步完善節能減排考核獎懲辦法,強化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考核,將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企業績效和主要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實行嚴肅問責;其三,對于社會、家庭、單位,督促各地方政府積極制定切實的節能減排條例,鼓勵市民采取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使用節能減排的綠色產品,增強綠色出行激勵有效性。其中,應重點關注青少年群體在生態環保和氣候行動中的作用,通過開展“向塑料袋SAY NO”“光盤行動”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系列活動,以及環保教育進課堂、青年環保文化節、環保公益大賽、環保主題辯論賽、攝影大賽等形式,鼓勵、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4. 發揮價格機制作用

市場經濟的經驗表明,價格是引導企業和市場行為最有效的工具。我國能效低,與國際差距大,問題在于我國價格體系中,企業、家庭、個人對用電、能耗價格不敏感,而僅僅重點關注匯率、利率、稅率等,導致能源消費的定價不合理。如2019年我國工業用電價格為每度0.635元,而OECD國家為0.908元,新興工業化國家工業用電為0.759元;我國居民用電為0.542元,OECD國家為1.352元,新興工業化國家為0.766元。一個廉價而普遍使用的物品、商品,如果沒有價格和數量的控制,很容易被毫無節制地利用。無價的水、空氣、土壤,會導致使用時不計成本,因此而造成對水、空氣、土壤的污染,帶來生態環境惡化。建議在目前區分低峰、高峰用電的同時,對企業、單位用電實行基礎配額,配額內為基礎價格,超額用電按照用電比例確定價格,如超出5%,價格提高1倍;超出10%,價格提高1.5倍;超出20%,價格提高2倍。如此,可以促使企業提高配額內的能效,減少對超出配額的過度用電。

[參考文獻]

[1] Greg Kelsall.煤制氫[R].國際可持續碳中心,2021:109.

[2] 國家統計局.工業實力持續增強 轉型升級成效明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三[EB/PL].[2022-09-15]. 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209/t202209151888235.html.

[3] Mathilde Fajardy,Niels Berghout,徐冬,等.中國耦合CCUS制氫機遇[R].國際能源署,2022.

[4] 喬英俊,黃海霞,姜玲玲.發達國家碳中和主要行動及對我國的啟示[J].石油科技論壇,2022,41(1):38-49.

[5] 張晉陶,劉伯榮.煤炭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策[J].內蒙古煤炭經濟,2008(1):16-20.

[6] Zhou N, Levine M D, Price L. Overview of current energy-efficiency policies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10, 38(11): 6439-6452.

[7] Bao Z, Ferraz D, do Nascimento Rebelatto D A. Energy efficiency and Chinas sustainable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 evidence from novel research methods quantile on qua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J]. Economic Research-Ekonomska Istra?ivanja, 2022, 35(1): 6985-7007.

New Ideas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under the Dual Carbon Target

Jiang Yishan, Chen Bingcai

〔Hainan Green Finance Institute, Haikou, Hainan 570203;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National School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China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 bu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reasons are that the energy 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coal and the secondary waste is serious; the propor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high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high; the efficiency of circular economy is low, the policy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weak, and the price restraint mechanism is lacking; the GDP calculated by the current exchange rate makes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 underestimated. We should vigorously reduce the total amount and propor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develop smart grid and local power gri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ffectively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with green development,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energy manufacturing, CCUS technology, etc., and promote the expected and potential appreciation of RMB exchange rate into actual appreciation;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system and raising the gradient price of electricity to better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rasp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ouble carbon”.

Key words: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Intensity; Digital Intelligence; Green Development; System Building

(收稿日期:2023-03-13? ?責任編輯:賴芳穎)

猜你喜歡
綠色發展制度建設
人力資源質量的生態維度研究
加強公德制度建設
價值觀視角下的政治認同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探究
提升南昌市軟實力研究
葡萄牙大學章程對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啟示
基于綠色發展觀視角關于產業轉型路徑的思考
淺議堅持法治環保 推動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