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

2023-06-07 15:26廖安梓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23年3期
關鍵詞:雙減背景研究性學習雙減

廖安梓

摘 ?要:“雙減”背景下展開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一方面要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應“雙減”要求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以此滿足教學改革對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推動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只有以課堂為重點,加強教學方法的應用,才能讓學生在研究實踐中提升自身素養,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討“雙減”背景下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

一、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也推出了各種形式的學習,而研究性學習自開展以來,不可否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點:

(一)研究主題過于寬泛化

語文課程本身而言,其涉及的內容相當繁雜,不僅有基礎的文字教學,還涉及我國燦爛文化的繼承,當下,在語文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沒有充分認識研究性學習,也沒有對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開展研究。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存在對文本、主題考量不全面的問題。很多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不管什么類型的文本、主題都直接拿來研究,既沒有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進行篩選,又不考量其研究價值,從而降低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同時過于繁雜和寬泛的研究內容呈現在小學生的面前,往往會讓學生覺得學習任務繁重,從而也影響了學生的研究興趣,不僅耽誤很多時間,不符合“雙減”教學開展的初衷,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語文學習進程。

(二)教師引導性不夠

小學階段的學生剛處于系統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生既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又沒有良好的學習能力。而在當前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教師一味追求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引導不夠,為了完成研究性學習,教師往往放任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展開研究,既沒有給予學生研究過程中的有效指導,又缺乏對學習活動的把控,研究的主題、問題、資料等收集工作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導致學生無法把控正確的研究方向,從而讓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流于形式,既沒有保質保量地完成要研究的主題,也沒有達到鍛煉能力的目的。尤其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不了了之,影響了學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喪失了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三)研究性選題存在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的開展中涉及的主題比較多,而小學生又沒有良好的選題能力。在當前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過程中,在選題的過程中,很多選題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教師為了完成這一教學任務,一味追究題目的數量,從多個方面找出一堆選題布置給學生,也沒有仔細甄別這些選題是否合適,從而很多選題設置的問題難度過大,導致研究失去了原本的意義,過度研究出現了超綱等實際問題。而學生在完成這些超綱問題的過程中,要么由于難度太大而喪失了研究的興趣,最終敷衍了事;即使花費大量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去完成,最后也是東拼西湊,既沒有讓學生體會到整個研究過程的樂趣,也沒有讓學生從中有所收獲,反而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在整個研究性學習的完成過程中,不僅沒讓學生認識到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還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研究性學習產生恐懼感,這都不利于整個語文學習的開展。

(四)研究性學習過于形式化

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素養,是在新課改推行后提出的教學形式,受到傳統教學思維模式的限制,學生和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學科內容的學習,因此,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從本質意義上意識到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都認為研究性學習是當代教學要完成的一種形式,在教學的開展過程中,都只是流于形式地完成每一個環節,沒有真正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理解能力等,在研究過程中對知識的傳授不夠重視,導致研究性學習的效率降低,讓研究性學習僅僅是完成了某一主題,而沒有提升學生素質。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要減少學生學習壓力,研究性學習形式靈活、實踐性強,符合“雙減”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合理建立研究小組

“雙減”背景下研究性學習形式靈活,教學以任務化的形式展開,實踐性強,具有研究和應用價值。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開展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則是合理地建立研究小組。為了讓研究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一般來說研究小組的人數要合理控制,一般以3~5人為一組,這樣才能保證讓所有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也都可以得到相應提升。為了讓研究小組在任務開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協作,在人員分組時,教師可以聽取學生的意見,結合學生自愿,指導學生自行組成一組,也要結合學生的語文能力、語言能力等,這樣才能保證研究性學習的效果。當然,學生自愿分組建立在小組內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匹配的基礎之上,并非讓學生亂扎堆,只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分配,才能讓學生保質保量、同步協作地完成小組研究性學習。

例如在學習《海濱小城》一課時,教師確定好選題后,首先可以通過簡單提問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可以征求一下學生對分組的意見;最后,在綜合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合理分組,結合學生的語言能力、語文素養,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的小組,為語文研究性學習奠定扎實基礎,在后續的主題研究開展過程中,小組內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給每個成員分配學習任務,然后讓每個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再進行小組研究內容的匯總。這樣的小組學習,既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又讓小組的研究主題可以保質保量完成,真正達到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確定合適的研究主題

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關鍵點是要選好研究主題,一般來說,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開放的、不局限的。在小學階段的選題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主題的確定要適合學生的年齡、閱歷、能力,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盡量要貼合實踐生活、學生興趣,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研究興趣,提升語文研究性學習質量。在確定主題時,可以從以下方向入手:第一,以單元為單位選擇主題,研究小學語文的教材編制不難發現,在同一單元的課文均有相同之處,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則可以結合不同課文的聯系設定主題開展研究;第二,單項主題,在實際的學習中不少課文中都有學生感興趣和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可以結合課文背景、寫作風格、閱讀技巧等內容選擇主題進行探討,這樣的單項主題,更可以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第三,系列主題研究,可以結合不同課文系列選擇主題,小學課文在編制的過程中也涉及多個主題,如敘事類課文、寫人類課文等,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選擇,在此基礎上選擇具有探討性、生活性的話題。

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這篇課文中涉及好多好詞佳句,為了讓學生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獲得更大的收獲,教師可以選擇文中的重點句子為研究主題,例如提出這樣的研究性話題:“文中哪些寫景物的句子能讓你真實地感受到小興安嶺的魅力,你能想象出這樣的畫面嗎?如果你去過小興安嶺,它是否和書中描寫的一樣”。這樣確定主題后,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和探討,學生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研讀以及互聯網查閱資料等方式,經過探討和研究,產生真實的感受和體驗,進而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是教學開展過程中主要的引導者,在研究性學習開展的過程中,則需要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確定合適的研究主題。

(三)構建多元化的研究模式

要突出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效,也要重視其他資源的整合和應用,將其他學習方式與之融合,不僅可以構建豐富的學習形式,還擴展了學生學習的機會,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當前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構建多元化的研究模式,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情境等不同方法應用在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中,以突出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達到鍛煉學生思維、實踐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課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應用多媒體資源來為學生構建視聽一體化的研究性學習課堂。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動態、立體的視頻資源。研究表明,單純依靠文字教材往往不能讓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而動畫類視頻則可以極大地激發他們對學習的求知欲,通過多媒體的內容呈現,則可以最大可能地讓學生投入課程內容的學習,進而提出研究主題。接著,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指導,建立動態的多媒體任務完成程序,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能動態掌握,當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教師則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鼓勵學生在探討中學習;而當學生在學習中做得比較好時,教師也可以給予及時表揚,激勵學生在學習中探討,激活學生的探討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小組探究性學習的成果用多媒體展示出來,通過一一展示,既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又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借鑒。在“雙減”模式下,更加強調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通過高科技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構建多元化的研究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

(四)給學生留足研究的時間

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在確定研究課題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特點,為學生留下充足的探討、思考時間,并指導學生自主在網上查閱資料,在和同伴的探討和交流中解決問題,鍛煉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形成結論。這一過程需要學生進行思考,調用各種資源,所以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研究留下充足的時間,才能讓學生在探討中鍛煉自身的自主能力。對教師而言,對線上資源要有一定的掌控,才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資源指導。

例如在《秦兵馬俑》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開展研究,首先,教師要給學生留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課本的學習、小組的討論以及網上資料的查詢去切實了解兵馬俑相關的知識。不可否認,小學生不論是學習的效率還是對知識的接受程度都比較低,只有留夠充足的時間,才能讓學生有時間去了解課文學習的內容,也才能讓他們真正意義上知道學習的目的。其次,在確定好研究主題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研究時間。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完成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合理分組,還需要學生去查閱相關的資料,而這些對小學生而言,完成的過程都充滿挑戰,需要時間。在“雙減”的背景下,教學往往追求效率,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急于求成,往往在教學的開展中自己占據主導地位,從而讓研究性學習并沒有真正達到鍛煉學生能力的目的。只有在研究性學習完成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才能讓他們真正融入其中去探究,從而在一次次探究學習中,讓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一方面可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切實明白學習不能依靠教師,而是要通過自身的探究完成知識取得;另一方面則可提升學生語文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成長,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最終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當然,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必然涉及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展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切實做到循序漸進,讓學生一步步地在研究性學習中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張璇. 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有效策略[J]. 黑河教育,2020(07):31-32.

[2]王劍華. 小學語文研究性學習基本方式的探究[J]. 中華少年,2020(01):67+69.

[3]馬瑜.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試卷命制探究[J].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 2021(32):67-69.

[4]李智紅.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J]. 教育創新學刊,2011(11):41-41+80.

[5]王寶磊,劉飛. 小學研究性學習有效實施的探索與思考[J]. 學周刊,2015(34):34-35.

(責任編輯:淳 ?潔)

猜你喜歡
雙減背景研究性學習雙減
基于“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布置探究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靈活開展研究性學習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術科類課程研究性教學的探討
開展研究性學習深化中職計算機教學改革探究
高中化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