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角下青海省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探析

2023-06-07 05:04錢英杰
南方農業·上旬 2023年2期
關鍵詞:產業發展青海省生態旅游

錢英杰

摘 要 鄉村旅游是旅游體系中的重要模塊。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旅游業的高速發展,鄉村旅游給鄉村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成為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青海省立足自身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海鄉村旅游模式,鄉村旅游發展取得較好成效。為更好地發展青海省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探析青海省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在環境、設施、人才及模式等方面暴露出的問題,從建立多樣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模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生態旅游;產業發展;青海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3.033

“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重點問題,為加快鄉村發展速度,提高鄉村發展質量,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鄉村旅游已成為我國眾多旅游消費方式中發展最快、帶動性最強、潛力最大的新型旅游方式,這種更加適合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型產業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旅游工作,在多地考察調研中針對鄉村旅游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抓住鄉村旅游興起的時機,把資源變資產,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1]。根據相關部門的數據統計,隨著鄉村旅游業的迅速發展,2019年全國累計32億人次參與了鄉村旅游,鄉村旅游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81萬億元,惠及約900萬居民。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認識、做好鄉村生態旅游工作,加快推動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

1 ?發展概況

1.1 ?背景

19世紀30年代,鄉村生態旅游開始出現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20世紀90年代,鄉村生態旅游逐漸在我國得到推廣[2]。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加快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為新時代生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3]。在實現“生態產業化”與“鄉村發展”有效結合的過程中,鄉村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產業,不僅是迎合生態產業化發展的新方向和新途徑,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征程?!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年—2020年)》等文件更是明確了鄉村旅游是我國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重大的政策支持;鄉村旅游能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最大限度地發揮鄉村生態價值,將綠水青山的生態資源轉變成鄉村振興的產業資本,讓村民認識到鄉村生態資源的可利用性和價值,將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

1.2 ?舉措

青海省地處我國西北部,草場、湖泊眾多,鄉村旅游資源豐富,潛力巨大,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條件。青海省政府堅持“打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這張牌”,緊緊圍繞“一個定位、兩個方向、五三布局、十一大關系”,加快“四地”建設,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扎實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打造大美青海品牌,打造高原旅游名省[4]。1)結合省情因地因時制宜,深度挖掘以民族鄉村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內涵和生態環境資源,充分發揮鄉村民族文化多樣性、鄉村生態原生性、鄉村景觀多樣性、民俗文化獨特性的特色優勢,形成了以“文化+生態”為主題的青海鄉村旅游模式。2)投入專項資金支持,推動一批特色古鎮村落、鄉村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旅游廁所”等項目有效落地。3)不斷推動招商引資,引進有能力有經驗的企業與本地企業相結合,共同管理景區。4)加大政策指導,出臺《加快發展休閑農牧業與鄉村旅游的意見》,編制《青海省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設規劃》,探索適合青海省鄉村振興的生態產業化發展道路[5]。經過多年發展,青海省形成了以農民、牧民自主經營的鄉村旅游接待點,“生態旅游”“休閑旅游”等旅游項目也得到了快速成長。

1.3 ?成績

青海省依托得天獨厚的鄉村生態資源和特色的少數民族人文景觀,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時期不斷加快美麗田園、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相關數據表明,“十三五”時期,青海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25億人次,年均增速17.2%;實現旅游收入202億元,年均增速19.6%;間接帶動周邊群眾參與就業近10萬人。從表1可以看出,2015—2019年,青海省鄉村旅游人數、鄉村旅游接待點及鄉村旅游綜合收入均同比增長,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穩步提升,基本形成政府幫扶、景區帶動和村民參與的發展模式。

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已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9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鄉鎮7個,逐漸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其中涌現的一批模范景區,為青海省鄉村旅游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標準。

互助土族自治縣(以下簡稱互助縣)以易地搬遷和開發民族文化風俗園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ブh班彥村是以土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班彥是土語,有“向往幸福美好富裕生活”之意。易地搬遷使該村舊貌換新顏,如今的班彥新村建有文化長廊、盤繡園、酩餾酒坊、特色農家樂、特色民宿及生態農莊等,游客可以參與農事體驗、休閑娛樂、美食品嘗、酩餾酒工藝釀造觀賞及品嘗等旅游項目。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106萬元,2021年更是達到145萬元,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翻了5番?;ブh威遠鎮的互助土族故土園則是以“土族文化”為主題,以游覽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體驗等旅游項目為主的綜合性旅游景區,通過5個核心景點,分別展現了絢麗的土族民俗文化、悠久的青稞酒文化、古老的民族建筑文化、獨特的民居文化及神秘的宗教文化。

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的主要產業從過去單純的放牧、種植,轉變為如今發展觀光黃河美景、體驗黃河廊道水上旅游、農事體驗、射箭體驗等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風情、人文情懷的鄉村旅游業,充分將易地搬遷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結合,憑借地區優勢,讓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發展邁向更高階段。目前,德吉村已成為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是青海省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典范。

海東市平安區張家寨村,是青海企業與陜西袁家村企業共同投資創建的民俗文化旅游小鎮,是海東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項目。該項目占地近67 hm2,建筑面積達16 hm2,投資近10億元,是將青海省世居少數民族(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的民族特色、民風民俗融于一體的大型文化體驗區;同時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將古絲綢之路沿線文化與和河湟地區傳統文化相融合,成為青海省極具地域特色的文旅形象亮點。該項目現有小吃街、文創街、酒吧街、作坊等,共計164家店鋪,直接間接帶動就業2 000余人,已成為海東市鄉村旅游發展的樣板鎮。

2 ?存在的問題

2.1 ?環境因素制約

1)青海省位于我國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當地日照長、紫外線輻射強,冬季漫長、晝夜溫差大,以及干燥、缺氧的氣候特征,導致青海省存在鄉村旅游高峰集中在夏季且持續時間短等問題。2)青海省總面積72.23萬km2,地域遼闊,導致省內鄉村旅游產業分布相對分散,再加上配套交通設施的不完善,旅游成本較高。3)青海省平均海拔3 000 m以上,生態旅游產業相對較多的地區集中在海拔3 000~5 000 m,占全省總面積的76.3%,眾多鄉村旅游產業分布在高海拔地區,對游客的身體素質有較高要求。這就導致青海省鄉村旅游的受眾對象基本為省內游客,省內外旅游的流通性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

2.2 ?基礎設施薄弱

1)交通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青海省內旅游產業的配套交通設施不完善,鄉村道路狹窄,公交密度小,無法承擔高峰時期的出行需要,在夏季旅游旺季時,道路容易發生堵塞,增加游客的時間成本。2)青海省部分鄉村旅游點的停車位設置不科學,造成機動車無序???,影響交通,對旅游業發展也帶來不利影響。3)部分景區垃圾處理不科學、不規范,加重生態負擔,影響產業形象。

2.3 ?專業人才缺乏

青海省鄉村旅游產業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可以帶動當地就業。但青海省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大多是當地村民,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掌握水平相對較低,存在普通話發音不標準、漢字書寫不規范等現象,這就導致在與省外游客溝通交流時存在困難,服務群體受到限制。專業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產業的工作效率,無法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發展系統,阻礙旅游產業的規劃和發展進程。

2.4 ?產業模式單一

青海省鄉村旅游產業多以“花?!睘橹黝}打造旅游特色,再加上徒步木棧道、簡餐、兒童娛樂設施等項目,同質化程度高,個性特點不夠突出,對鄉村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挖掘力度不夠,旅游資源偏向于大眾化,與本地鄉土文化結合度不高,利用率低,缺乏創新,旅游產業項目開發相對滯后。

3 ?對策建議

3.1 ?建立多樣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模式

1)利用旅游產業空檔期,進行季節性轉型。夏季繼續保持現有鄉村旅游產業模式,冬季時可根據場地轉型為滑雪場、溫泉館等特色體驗區等模式吸引游客,鼓勵發展冬季旅游、冰雪旅游,帶動冬季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發展。2)以民俗文化為核心,開發熱貢藝術、河湟剪紙等具有青海鄉村特色的文化產品,增設民俗文化體驗項目,豐富鄉村旅游產業內容,將文化旅游產品推向市場,拓寬產業發展路線,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實現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項目可持續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十分必要。夏季旅游旺季時,可增設旅游專線,解決外省游客前往鄉村旅游景點出行不便、路線不熟的問題,從而增加鄉村旅游受眾群體。同時,加快鄉村道路、餐飲、住宿、出行、購物、娛樂及醫療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加強旅游市場監管,提升服務質量和游客滿意度,給游客更好的旅游體驗。

3.3 ?加快專業人才培養

青海省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整體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要積極吸納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生,同時從本地政府部門選拔培養管理人才。定期邀請專業人才對鄉村旅游產業相關人員進行管理型人才與技能實操型人才培訓,傳授專業管理知識和管理方式,培養本土旅游管理專業人才,通過選拔、培養、學習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緊缺問題。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旅游人才的專業管理,可對產業員工進行再培訓,組建專業的鄉村旅游隊伍,完善項目管理規劃;對理論管理型人才與技能實操型人才分開培訓選拔,鼓勵員工、村民自學,通過培養、選拔、學習從根本上提高產業層次,讓本地鄉村旅游產業健康發展。

3.4 ?加大宣傳力度

在加大產業投入的同時,應加大宣傳力度,如在客運站、火車站、公交車站及機場等投放廣告,宣傳本地鄉村生態旅游。設計好記憶、印象深,有特色的宣傳標語,如“青海小三亞——德吉村”“天下黃河貴德清”“全球十大絕美花?!T源油菜花花?!钡?。在自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可充分利用網絡熱度進行宣傳。例如,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短視頻軟件上掀起了一股傣族變裝、傣族寫真的浪潮。青海是多民族省份,也可以借助網絡熱度,制造本土鄉村特色、民族特色“爆點”,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在本土特色鄉村旅游景點拍攝宣傳短視頻,讓更多人了解鄉村特色,了解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 本刊編輯部.習近平論“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J].鄉村振興,2022(1):8-13.

[2] 劉海平.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2,13(8):156-158.

[3] 王茹.青海省鄉村旅游發展動力研究[D].西寧:青海大學,2020.

[4] 信長星.政府工作報告[N].青海日報,2022-01-29(001).

[5] 魏力.青海省平安驛鄉村旅游發展實踐研究[D].西寧:青海大學,2021.

(責任編輯:劉寧寧 ?丁志祥)

猜你喜歡
產業發展青海省生態旅游
寧都積極創建鉤刀咀生態旅游型清潔小流域
生態旅游對野生鳥類行為的影響探討
落實“四個扎扎實實”展現開行使命擔當——國家開發銀行青海省分行
生態旅游產品設計與規劃研究
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探析
紅色旅游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中管理問題研究
青海省交通運輸行業數據中心節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科協青海省自然科學優犁匆圈獨砰審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第二屆青海省質量獎的授獎決定
我國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