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研究

2023-06-07 23:51方世南
鄱陽湖學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

方世南

[摘 要]綠色慈善事業是新時代以慈善事業綠色化轉向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開拓創新型慈善事業,其產生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綠色慈善事業培植了慈善事業的新理念,拓寬了慈善事業的新空間,為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大契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美好前景,必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構建,開創將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緊密結合起來發展的慈善事業新格局。深入把握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基本內涵,深刻認識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重大價值,深度探尋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實踐路徑,對于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和美好地球家園,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綠色慈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雹佟罢驹谌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一重要論斷和總體要求,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極大的普適性,對于推動慈善事業綠色化轉向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高度重視慈善事業,提出“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②的要求,明確了很多公益慈善力量可以并且應該積極參與的一些具體領域和事項,極大地拓寬了慈善事業的發展空間。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新時代新征程上,協調好人與社會的關系(包括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自身的身心關系)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于促進社會和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發揮好慈善事業對于促進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作用,也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推進傳統慈善事業從關注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人關系向同時關注人與自然關系轉變,以綠色慈善事業助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進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項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課題和實踐課題。為此,我們要深入把握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基本內涵,深刻認識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重大價值,深度探尋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實踐路徑。

一、深入把握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基本內涵

綠色慈善事業是新時代推動慈善事業在注重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協調改善的同時,注重以慈善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新型慈善事業;是推動慈善事業將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一體化協同發展,以促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的新概念、新任務、新戰略。綠色慈善事業極大地拓寬了慈善事業的思路和視野,打開了慈善事業發展的新空間,必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有力地模塑出嶄新的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地球美好家園作出新貢獻。

慈善是人類真善美本質的表現方式和實際舉措,也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古今中外的“慈善”概念都限定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之中。中華民族歷來具有仁愛友善、相互關心、濟貧扶困、樂善好施的優良人文傳統,慈善事業作為中華優秀倫理的重要內容,既古已有之又生生不息。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慈,愛也”;“善,吉也”。在中國古代漢語中,“慈”和“善”都可以分別指示多種特定的意義?!按取弊直硎尽皭邸?,既可以指“上愛下”“父母愛子女”,如《詩·大雅·皇矣》“克順克比”毛傳“慈和偏服曰順”,孔穎達疏引服虔“上愛下曰慈”;也可以指“對父母的孝敬”,如《莊子·漁父》“事親則慈孝”,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左氏傳》“子之于親亦曰慈”。①“善”字表示“吉”,有“吉祥,好,美好”“善行,善事,善人”“好處,優點”“和善,老實”“交好,親善”“擅長,善于”“通曉,熟練,熟悉”“修治,治理”“妥善”“成功”②等多種含義。中國古代最早的“慈”和“善”連用的例子是《北史》中關于崔光的記載:“光寬和慈善,不忤于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雹墼诖颂?,“慈”和“善”是兩個獨立的詞,分別形容崔光的品性?!霸诠糯袊幕?,‘慈與‘善主要是指個體德行方面的美好品質?!雹墁F代漢語中的“慈善”一詞是個舶來品,并非中國本土思想的直接繼承或創造性轉換,它對應的英語詞匯主要有兩個:charity和philanthropy。從詞源上看,charity來自基督教的《圣經》,由人與上帝締約、上帝對人的無限關愛演變而來;philanthropy來自古希臘語,本義是“愛人類”,包含了超越個體差異和國家民族分別,進而對人類整體的關懷??梢?,“慈善”在西方有著兩個不同的來源,是先由日本學者翻譯出來后傳入中國的。由于日本人使用漢字通常只是借用,漢字原本具有的意義并未被挖掘或得到延伸。日本譯者看到“慈”與“善”共同傳遞了charity的實質,即“出于個人自愿而做出的助益他人的好事”。①由此可見,中西方的慈善概念和慈善事業,基本上都是圍繞協調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而展開的一種友善的道德認識活動和道德實踐活動。

隨著人與自然關系對人與社會關系的影響越來越大,生態與政治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生態公正與社會公正之間的互促共進關系越來越明顯,慈善事業的綠色轉型任務已經到了十分緊迫的地步。以綠色慈善事業助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成為時代之所需、人民之所想、社會之所盼,推動著慈善事業與時俱進發展,促使慈善事業從最早維系人類原始共同體的社會關系行為和現今協調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友愛方式,發展成為一種在注重社會共同體發展的同時也注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發展的道德行為,促使社會倫理與環境倫理有機結合,使慈善事業既成為助推社會朝著公平正義和諧美好方向發展的一種強大力量,也成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顯著標志。人與自然的關系既是人類社會自從產生以來就必然具有的客觀關系,也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永恒關系。人際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但是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建立在人與自然關系基礎之上的。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既要協調好人際之間的社會關系,也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是人類與環境友好的價值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雹谝虼?,一部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歷史,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上看也是一部人與自然關系雙向構建的歷史。人與自然能否達成一種和諧共生關系,對人類社會發展將直接產生重大影響。環境友好必定會帶來社會關系友好,而環境不友好勢必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緊張。在氣候變化異常、生物多樣性銳減、糧食安全形勢嚴峻、環境污染嚴重、資源供給能力有限、自然災害頻發、經濟理性張揚、消費主義盛行、奢靡浪費成風的態勢下,推動慈善事業綠色化轉向就是基于緩和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發展的現實訴求,由此一種新理念、新舉措、新任務必然應運而生,這也是將注重解決人類自身矛盾與同時注重解決人類與自然之間矛盾兩者結合起來思考和行動的必然要求。生態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前提和基礎,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安全任務。生態安全與否直接關系到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和人的生命安全。為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現實是,我們正面臨一個崩潰的時代或突破的時代。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地球環境去繼續遭受蹂躪,直到它有朝一日再也不具備可供人類居住的功能?;蛘?,我們能夠認識到,我們只有能與地球和諧相處,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③因此,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所構成的兩類生命共同體中,一方面,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會影響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會直接影響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只有將關注人與社會關系、人與人關系的慈善事業與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綠色慈善事業緊密結合起來,以綠色慈善助力綠色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才能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中達到推動人與社會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協調發展的目的。綠色慈善事業在綠色化轉向中“愛自然、為自然”的愛心實踐,意指個人、團體或公益組織注重關愛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大自然,自覺地培育形成綠色健康、低碳環保、可循環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自愿在財物或勞務上為推動綠色發展、生態優先以及為特定的生態保護對象提供幫扶資助,從而不斷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榮共贏關系發展。綠色慈善事業是隨著新的時代問題出現而予以回應并解決的創新發展實踐。

二、深刻認識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重大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慈善事業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他指出:“樹立慈善意識、參與慈善活動、發展慈善事業,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不管在什么條件下,不管做了多少,只要關心、支持慈善事業,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就開始了道德積累?!雹倬G色慈善事業體現了廣泛群眾性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行為,體現了通過慈善綠色化轉向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形成以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生態(環境)倫理道德積累。綠色慈善事業有助于全社會在生態(環境)倫理文化氛圍中精心呵護好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大自然,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從而更加牢固地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加自覺地將自然價值與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緊密結合起來,并以發展方式的全面綠色轉型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功能,創造出生態文明這一全面超越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工業文明發展范式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對于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人口優質均衡型社會、生態安全健康保障型社會的重大價值,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美好地球家園作出新貢獻,穩步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從總體上來說,綠色慈善事業對于促使全社會在關愛自然和關愛社會的密切結合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享受環境權益和履行環境義務的有機統一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慈善便捷性和人文性的緊密交融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推動全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文化等方面,都顯示出十分重大的價值。

(一)綠色慈善事業展示了推動全社會在關愛自然和關愛社會的密切結合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重大價值

綠色慈善事業是順應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而提出的一種創新性慈善方式,其目的是精準對標目前較為嚴重的生態危機影響經濟社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問題,以及因此導致的生態環境權益不平等、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影響等社會問題,通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構建,確保國家總體安全和人民群眾幸福安康。以往的慈善事業更多致力于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身心關系,這是十分必要的,其關注焦點放在人際關系改善和社會公平正義上也是十分重要的。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異常、自然環境惡化,生態危機和生命危機交織并存,人與自然關系緊張導致的生態矛盾愈發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關系黨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和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障人們平等地享有環境權益的綠色慈善就應運而生。②綠色慈善事業強調以專項慈善資金和義工勞務,有針對性地幫扶具體的生態對象,聚合人力物力精準對標亟需解決的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問題,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效力,促使生態產品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的實現。綠色慈善事業不僅關注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更加關注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的程度,蘊含了生態公正、綠色發展、永續發展之意,致力于實現人自身的身心關系、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從慈善的角度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式。

(二)綠色慈善事業彰顯了推動人們在享受環境權益和履行環境義務的有機統一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價值

生態權益作為人的最基本的權益之一,與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一起構成人的權益的有機整體,從權益實現和權益保障的高度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和使用“生態(環境)權益”的概念,但是,他們從現實的人和人工作、生活所需要的客觀物質生活條件出發,認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①人是在自然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的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是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的統一。生態(環境)權益就是人在與自然界發生關系的過程中對于自然環境應有的基本權利,以及在行使這些權利時所帶來的各種利益,同時還包括人在保護生態環境時應盡的各種義務。綠色慈善事業是一種有助于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中促使人們生態(環境)權益得以不斷實現的偉大事業,也是一種靈活多樣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呵護自然的慈善模式,可以根據現存的生態問題確定綠色慈善所需援助的對象及方式,并且能夠暢通渠道提高廣大社會成員的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因此,綠色慈善事業本質上就是綠色發展實踐和生態文明建設活動,是一項需要統籌部署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個人等主體的作用。綠色慈善事業能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慈善活動來滿足社會群體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持續化的慈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符合自己意向的綠色慈善項目,通過社會組織的力量匯聚慈善資金和勞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從而為加強自然生態領域的保護和修復提供精準對標的綠色援助,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并更好落實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政策。調動更多社會成員參與綠色慈善活動,是增強綠色發展后勁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效能的科學途徑,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式。綠色慈善事業是對慈善道德門檻的合理化調整,通過營造良好的綠色慈善輿論環境,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孕育更多慈善主體與慈善行為提供平臺和渠道,匯聚公眾的集體力量解決因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而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以及環境權益不平等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轉化為子孫后代共同享有的堅強靠山,達到為社會成員謀求平等的環境權益的目的。以綠色慈善事業的社會性、廣泛性引導全民參與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能喚醒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還能促使參與者自覺地踐行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并推動人們力所能及地援助自然生態的保護和修復,在此過程中體現出愛心和社會責任,促進全社會環境倫理的發展。

(三)綠色慈善事業體現了在慈善便捷性和人文性的緊密交融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價值

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相應的生態保護的成本和工作量也不一樣。將綠色慈善事業與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結合起來,有助于更好地優化生態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和生態的公平正義。綠色慈善事業借助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具有便捷、智能、高效、透明等特點。通過構建清晰的慈善價值網絡,以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精準匹配援助對象,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慈善資源配置效率,以精準高效的對接極大地降低中間操作費用成本。通過移動終端實時把募捐、捐贈、受益對象和志愿服務等有關信息進行錄入、更新和共享,線下公益項目和活動的推進狀況也可隨時在互聯網上快速得到反饋、跟蹤及檢測,相關募捐者、捐贈者、受益對象、志愿者的信息也能得到完整展示,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綠色慈善公益過程的效率和透明度,從而增強了交互的社會信任。綠色慈善事業還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參與方式精準對標需要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和所要進行的綠色發展項目,促進生態保護責任的合理分攤。廣大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低碳消費、綠色出行、生產等方式就能參與到綠色慈善活動之中,從而更好地解決生態環境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問題??傊?,綠色慈善事業能統籌線上和線下兩條慈善線路,依托互聯網技術以便捷性、簡約性等特點提高生態環境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清新空氣、清潔水源等生態資源共建共享,推動環境污染治理與城市綠色轉型,實現城市和鄉村空間發展的低碳化、綠色化。此外,綠色慈善活動還啟迪人們,生態環境資源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應為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共享,享有優質資源的地區應積極幫助資源較為貧瘠的地區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生態環境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尊重和保護不同地區人們平等享有生態環境權益。

(四)綠色慈善事業有助于推動全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文化,為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綠色文化滋養。

綠色慈善實踐行動是涵養社會綠色慈善文化的肥沃土壤,而綠色慈善文化是一種有助于推動人們志愿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始于利他、終于互利,力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狀態的文化。綠色慈善文化在人們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實踐中形成,并為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是生態保護意識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統一的結果,推動著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綠色慈善事業為各種援助對象提供了寬廣的援助平臺,聚集力量和資源為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并在更大范圍內不斷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慈善需求,它不僅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還能宣傳綠色慈善文化、發展綠色慈善文化。綠色慈善事業本身不僅蘊含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呵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內涵,在運行的過程中又強有力地創造著生態文化新形態,推動全社會培育形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并將大量生態文明建設的旁觀者轉化為積極參與者,不斷壯大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隊伍,不斷放大慈善的社會效應,促使慈善之花爭相競開在人與社會關系領域和人與自然關系領域,形成蔚為壯觀的社會文明風景線,發揮出敦風化俗、教人為善的效果。綠色慈善事業通過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慈善項目以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慈善需求,能更大范圍地帶動社會成員參與慈善事業,對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涵養綠色慈善文化,以及塑造向上向善向優的文明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綠色慈善事業精準對標扶助對象,能夠起到定向發力的援助效果。綠色慈善事業是促進慈善活動由單一利他到雙向互利轉變的新方式,在執行過程中幫扶者提供的援助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而優美的生態環境反過來又能為幫扶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因此,綠色慈善事業在本質上是互利的事業,是從純粹利他的犧牲走向雙方互利的共贏,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三、深度探尋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的實踐路徑

以綠色慈善事業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是一項知行合一的崇高事業,有著多樣性的實踐路徑,需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經歷從理論到實踐又從實踐到理論的多次反復,才能不斷完善。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綠色慈善活動的平等性、互動性、參與度等提供了便利條件,“隨手公益”“快樂公益”“指尖公益”等逐漸成為綠色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大趨勢?;ヂ摼W本身就是一種高效的綠色資源,“綠色慈善事業+互聯網”能有效擴大綠色慈善活動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使綠色慈善事業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態效益。支付寶“螞蟻森林”就是“綠色慈善+互聯網”的一個生動例子:用戶只需在平臺上領取一棵虛擬樹苗,即可通過行走、共享單車、網絡購票及各種線上線下支付低碳行為獲得能量獎勵,累計一定值后即可兌換真樹。用戶通過購買虛擬樹苗在荒漠地區種下一棵真樹,同時還可獲得一張專屬編號的“榮譽證書”,起到了很大的精神激勵作用。又如通過開發設計出以“人人公益、觸手可及”為定位的集旅游、交通、餐飲、住宿、特色農產品、專門的綠色慈善項目等信息于一體的專屬APP軟件或小程序網頁,個人或團體一經注冊就可擁有一個綠色慈善賬戶,并參與消費捐、結對捐、一起捐等綠色慈善活動。如在消費捐活動中,用戶只要在網上平臺消費一定金額,就可以由商家代為捐出一定款項用于生態保護等綠色慈善項目,不僅能滿足其綠色消費需求,還能參與到綠色慈善活動當中,推動經濟發展與綠色慈善形成良性互促的關系。再如在平臺上設立綠色慈善專欄,把綠色慈善活動急需保護的珍稀動物、瀕危動物、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進行分門別類展示,為各類生態環保信息更大范圍傳播提供暢通渠道,從而調動更多的資源為保護生態環境服務,便于用戶通過網頁平臺直觀地了解各種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最新信息動態,并且不受距離和時間的限制,自由地選擇資助的項目和捐贈數額。但由于網絡詐捐、騙捐等現象頻發,人們對于網絡募捐是存在一定顧慮的,因此,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募捐資金的使用、善款余額處置、捐贈信息披露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及時讓慈善主體了解慈善項目的進展并定期處理反饋信息,增強人們對掌上慈善的信任感和參與度。

綠色慈善活動需要久久為功、持續推進,不能盲目推進或搞急功近利的運動和突擊,應實施“造血式”生態環保公益項目,推進綠色慈善活動項目化。比如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慈善項目、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綠色慈善項目、義工活動綠色慈善項目、農業農產品綠色慈善項目等,把受益對象分門別類地向社會公眾展示,讓廣大民眾能更直接精準地了解和參與到意愿的綠色慈善活動當中,從而增強綠色慈善活動的規范性、有效性和科學性,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保護修復、農業農產品扶助等提供較強的針對性服務和支持,從而增強綠色慈善活動的價值效能。尤其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宏大工程,需要調動各方人力物力給予支持和幫助。只有守住“綠水青山”,方能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惠民富民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進而變現為“金山銀山”。應倡導設立與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相對應的綠色慈善項目,將龐大的系統性的保護修復壓力進行細化分解??梢酝ㄟ^劃定公益森林片區、公益草地片區等方式引導公眾參與森林、草地撫育等慈善活動,為從種植到成熟整個過程所包含的施肥、灌溉、修剪等各項工作捐贈慈善資金或提供義工勞務支持,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增加中國優質森林、湖泊、濕地面積和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力。同時,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調動社會資本和綠色金融資本針對性投入和使用,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保證項目資金供給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鑒于生物安全、糧食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極端重要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障糧食安全就成為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健康和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綠色慈善項目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糧食安全作為重點議題。生物多樣性保護要把重點放在珍稀動物和瀕危動物保護上,要科學系統地評估生物資源,列出珍稀動物和瀕危動物的保護名錄,劃定動物棲息地修復區域,并相應設立專門的綠色慈善項目,與慈善基金會建立交流合作機制。要倡導在微博、抖音、微視、快手等社交平臺開設專屬綠色慈善賬號,通過直播或攝像分享各類動物的生活棲息狀態,吸引更多網民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鼓勵網民在線認養各類動植物,承擔認養動植物培育、照料、保護等方面的費用,通過捐款或義工勞務服務等方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力量。同時應設置好相應的獎勵辦法,比如網民一經認養某種動植物,就能獲得綠色慈善積分,并獲得一定的優惠或獎勵,以此吸引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糧食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構建中處于極端重要的地位,其重點之一在于調動種植戶的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穩產高產。中國農業資源豐富,銷售特色農產品可增加農民收入,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應將農業發展與綠色慈善事業有機結合起來,開發綠色慈善農業產品,以“綠色慈善+農業”的方式助力農民增收。

綠色慈善事業要成為全社會成員的共同事業,就要大力倡導綠色慈善義工活動,這是推動綠色慈善事業社會化的一種重要方式。義工提供的勞務能促進綠色慈善項目的實施。通過設立綠色慈善義工項目,并依靠全國各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黨員服務中心的力量組織開展系列義工活動,可促使綠色慈善實踐活動走深、走細、走實。在開展綠色慈善項目活動的過程中,可與學校、企業、機關等各類單位建立聯系、合作,拓寬義工活動成員的來源和規模,同時為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義工活動提供綠色通道。義工參與的綠色慈善項目可根據時長、活動類型等設立相應的獎勵機制,以增強義工的參與感和獲得感。綠色慈善義工項目既能滿足人們為生態文明建設出一份力的愿望,也能讓人們在實踐中加深對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情感,為義工服務團隊的穩定性和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從而更廣泛地引導社會各界在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更加自覺地踐行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愛自然、愛社會的高素質生態公民。

責任編輯:胡穎峰

責任校對:王俊暐 徐 敏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若干思考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