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滲透數學文化于數學課堂的策略

2023-06-09 07:54陳正勇
求知導刊 2023年2期
關鍵詞:數學文化滲透策略小學數學

摘 要:數學文化是重要的數學教學內容,是數學教學的強有力支撐。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立足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數學文化內容,并將其滲透于不同教學階段,創設出不同的活動,促使學生與數學文化互動,產生學習興趣,掌握數學知識,由此增強數學學習效果。文章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圓》一課為例,從不同教學環節出發,闡述滲透數學文化于數學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文化;圓;滲透策略

作者簡介:陳正勇(1976—),男,江蘇省興化市下圩中心校。

在當今數學教育領域,數學文化研究是熱點話題之一。數學文化是數學學科不可缺少的內容。數學文化隨著數學的產生而出現,隨著數學發展而自成體系。尤其,數學文化的外延比數學更加豐富,不但囊括了一系列的數學概念,還沉淀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如數學美、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品質等[1]。將數學文化滲透于數學教學中,可以在拓展數學知識外延的同時,豐富數學教學內容,并將學生從數學概念、數學習題等中解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助力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掌握學習內容,發展多樣能力,提升數學學習效果。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應以數學教學內容為基礎,挖掘與之相關的數學文化內容,并以不同的教學階段為落腳點,應用多樣策略滲透數學文化,創設出多樣活動,驅動學生積極體驗,從而有效發揮數學文化的應用價值。本文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圓》為例,論述滲透數學文化于不同教學環節的具體策略。

一、滲透數學文化于課前階段

課前自學環節是數學教學的起始環節。數學文化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依據[2]。數學文化中的部分內容,如數學史、數學美等,可以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所以,在實施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聯系新知內容,挖掘趣味性的數學文化,并基于此設計自學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將數學文化滲透于課前自學環節。

以“圓的周長”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圓周率是該課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在“你知道嗎”欄目中,介紹了中外數學家們研究圓周率的情況,如《周髀算經》中的“周三徑一”,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的發現,我國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等等。以這些內容引領學生經歷圓周率的研究過程,可以使他們初步認知圓周率。于是,在課前階段,教師以“你知道嗎”欄目中的數學史內容為基礎,利用網絡渠道,搜集與之相關的其他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教材內容相整合,自制數學繪本,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現圓周率的研究情況。結合繪本內容,教師設計如下任務:“請大家利用課前時間,自讀繪本,了解中外數學家研究圓周率的情況,試著總結圓周率的內涵?!敝?,教師將自制繪本與自學任務,上傳至釘釘軟件的“家校本”。在系統的提示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主性,主動閱讀繪本內容,跟著中外數學家一起研究圓周率,并對這一內容形成初步的認識。同時,一些學生主動閱讀教材內容,并結合繪本內容,概述圓周率,建構數學認知體系;也因此感受到數學研究的艱辛,為數學家身上堅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質所折服。

由此可見,滲透數學文化于課前階段,可以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機會,并能使其借助數學文化內容,自覺學習新知,進行初步認知,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同時,學生也會因此形成良好的思想認知能力,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并提升自身的發展水平。

二、滲透數學文化于課堂階段

課堂階段是滲透數學文化的重要階段。課堂階段由四個環節構成:課堂導入環節、新知探究環節、鞏固練習環節和歸納總結環節。因此,教師應以這四個環節為立足點,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數學文化。

(一)滲透數學文化于課堂導入環節

課堂導入環節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開端,注重趣味性。而數學文化具有趣味性的內容,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有效滲透數學文化,可以創設出趣味情境,調動學生興趣[3],讓學生走進數學課堂,逐步地探究數學新知,提高課堂學習質量。

以“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圓形物品。生活現象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支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可以了解數學知識本身的文化背景,理解數學與自然、科學等的關系,由此感受到數學及其應用之美。為此,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家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圓形?”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開放思維,調動生活儲備,聯想各種生活現象,踴躍回答,說出“汽車的輪胎是圓形的”“水杯的蓋子是圓形的”等內容。教師對此表示贊賞,并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播放微視頻。在觀看微視頻時,學生們興致盎然,發現將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會出現圓形的波紋;一些物體經過光的折射也會出現圓形的光圈……不少學生發出感嘆:“生活中有這么多的圓??!”此時教師把握時機,引出新知內容:“我們的世界因為圓的存在而神奇美妙。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圓的奧秘吧,看看為什么世界因它而神奇美妙?!痹诮處煹囊龑?,學生們的熱情愈加高漲。

實踐表明,滲透數學文化于課堂導入環節,可以使學生在產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初步認知圓,感受到圓之美,并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其主動走進數學課堂。

(二)滲透數學文化于新知探究環節

新知探究環節是滲透數學文化的重要環節[4]。在滲透數學文化的同時提出數學問題,可以使學生產生探究興趣,積極思考,并使其通過解決問題,掌握數學知識,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數學文化滲透于探究環節,順勢提出探究性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探究。

仍以“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圓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新知探究環節,教師立足此內容,先提問學生:“我們之前學習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等,它們各自有怎樣的特征?”學生積極回顧所學內容,踴躍描述其他平面圖形的特征。結合學生的表述情況,教師再提問:“比較圓和其他平面圖形,我們可以發現圓有哪些特征?哪些特征是圓所特有的,哪些特征是圓沒有的?”在提出以上問題后,教師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認真對比圓、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發現、提出它們不同的特征,總結出圓的獨有特征,自覺表達如“有無數條半徑和無數條直徑”“是軸對稱、中心對稱圖形”等內容。教師對此加以贊賞,并補充總結圓的其他特征,幫助學生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之后,教師繼續引導:“在古代,人們早已發現了圓的特征,并利用圓的特征做事情。如在搬運重物時,人們會在重物下擺放圓木,讓重物以‘滾的方式前進;美索不達米亞人創造出圓形的木輪;等等。這些創造,都運用了‘圓的哪些特征?”受到問題的驅動,學生積極思考,回顧課堂所學,自主分析、歸納圓的特征并作答。教師則依據學生作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促使學生加深理解。

如此做法能使學生在不同問題的驅動下,進行多樣探究,了解人類使用圓的特征的具體情況,深化對圓的特征的認識,從而建構數學認知體系。此外,學生還能切實感受到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并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應用之美。

(三)滲透數學文化于鞏固練習環節

鞏固練習環節,是學生應用數學的環節。數學文化內容,是學生應用數學的“工具”[5]。例如,在鞏固練習環節,教師可以應用數學文化內容,編創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對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立足學生學習情況、教學內容,滲透數學文化于鞏固練習環節,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扎實掌握所學。

以“圓周率”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前階段,教師組織了自讀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則組織了探究活動。通過體驗多樣活動,大部分學生了解了圓周率。于是,在課堂鞏固練習環節,教師向學生提出任務:“請大家回顧中外數學家研究圓周率的情況,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圓周率的研究過程?!痹诖巳蝿盏耐苿酉?,學生開動腦筋,回顧課前和課堂學習所得,組織語言對中外數學家探究圓周率的過程進行描述。如,有學生答道:“西漢時期的《周髀算經》中提到‘周三徑一,周是指周長,徑是指直徑。周長是直徑的三倍。以此為基礎,南北朝的祖沖之繼續研究圓周率,將具體數值研究到了小數點的后七位。我國數學家的圓周率研究成果比西方國家早了1000多年?!边@個講述的過程,正是學生經歷圓周率研究歷程的過程。通過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述,學生加深了對圓周率的認識,感受到了中外數學家的偉大。

根據學生講述的情況,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呈現如下拓展習題:“在圓周率的計算上,最初是通過( )方法得到的?”“經過中外數學家們的不斷探索,終于發現了圓的周長及其直徑間的關系:周長是直徑的( )?!痹诹曨}的作用下,學生聯想相關的數學史內容,踴躍作答。

通過復述數學史內容,解決數學習題,學生加深了對數學史內容的認知,增強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也因此感受到了數學家的偉大,感悟中國古代數學的先進,從而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四)滲透數學文化于課堂總結環節

課堂總結環節,是學生梳理課堂所學的環節。數學文化內容,是此環節不可缺少的內容。通過總結數學文化內容,學生能夠豐富數學文化儲備,領略數學文化魅力,提升數學文化學習效果。所以,在實施數學教學時,教師應立足課堂教學情況,用適宜的方式滲透數學文化于課堂總結環節。

以“圓的面積”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堂上,學生經歷圓的面積探究過程后,不但了解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如極限思想、轉化法等。數學思想方法是重要的數學文化內容。因此,在課堂總結環節,教師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所得,向他們提出任務:“請大家回顧圓的面積探究過程,繪制圖像,展現具體內容,指出其中蘊含的思想方法?!痹诖诉^程中,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將具體的圓的面積公式探究過程與內容,以圖畫形式進行展示。在學生完成圖畫后,教師隨機選擇一幅作品,鼓勵學生代表介紹作品內容。學生代表講述了剪切、拼接圓的方法,拼接后得到的新圖形,新圖形與圓的關系等內容,同時揭示了此過程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其他學生邊傾聽邊觀看,自覺對比自己的作品,發現作品漏洞,有針對性地進行彌補。由此,學生會加深對圓的面積探究過程的認識,更好地掌握面積計算公式,學會轉化法,感悟極限思想,同時增強歸納總結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三、滲透數學文化于課后作業階段

課后階段,是學生應用數學學習所得的階段。作業是學生應用數學學習所得的途徑之一,在數學作業改革深入發展之際,教師不但要分層設計書面類作業,還要設計實踐類作業。實踐類作業極具趣味性,很容易調動學生興趣。學生在完成實踐類作業的過程中,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應用數學學習所得,進行數學創造,感受數學學習樂趣。為此,在實施數學教學時,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學習情況,滲透數學文化于課后作業中。

以“圓的特征”的教學為例,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學習數學文化內容,了解了圓的不同特征。學生們想象力豐富,創造能力較強。于是,結合學生學習所得及其特點,教師設計作業:“請大家試著利用圓的特征,設計出美麗的圖案,并介紹你的畫法?!贝俗鳂I具有實踐性和開放性,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學生會在興趣的作用下,開放思維,積極想象,并將想象的圖畫落實于紙張上。

結合作品,學生提到了具體的作畫方法,如利用圓的對稱性進行設計等。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完成作業,可以做到學以致用,加深對所學的理解,還可以深刻感悟數學之美,創造出具備數學美的作品,這有利于提升學生數學文化學習效果。

總之,滲透數學文化于數學教學,可以助力學生學有所得,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果。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立足于數學文化價值,聯系教學內容,挖掘相關的數學文化內容,并應用多樣的策略將其滲透于不同教學階段,促使學生不斷地與數學文化互動,掌握數學知識,感受數學之美,獲取數學思想方法,進而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楊祥美.例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策略[J].新智慧,2021(36):39-41.

王言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滲透[J].學周刊,2022(1):88-89.

李芳.讓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J].學苑教育,2021(30):25-26.

黃慶松.數學文化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7):139-140.

高雪美.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天津教育,2021(19):156-157.

猜你喜歡
數學文化滲透策略小學數學
中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策略探析
數學文化融入高?,F代數學教育
數學課堂中的文化滋潤策略
如何構建有文化的數學課堂教學
激發興趣, 成就精彩小學數學課堂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