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大眾化與商品化進程中的藝術獨立探析

2023-06-16 19:22陳宇茵
大觀 2023年4期
關鍵詞:商品化科技進步大眾化

陳宇茵

摘 要: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藝術已經由小眾領域朝大眾化和商品化方向發展。藝術品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可以被更多人接觸、欣賞和消費的藝術。在這個進程中,藝術獨立性問題顯得尤為關鍵。探討消費社會的特征,以及科技媒介變革對藝術的影響,思考保持藝術獨立的必要性,從而促進藝術創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大眾化;商品化;藝術獨立性

藝術自主性是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的獨立思考和自由創作的能力,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與其他商品最大的區別。然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藝術市場變得商業化和大眾化,藝術品變成了具有收藏和投資價值的商品。這導致藝術創作者需要在商業和創作自由之間做出平衡,這也會影響藝術創作的表達。此外,新的藝術創作方式和媒介的快速更替,如數字藝術、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給藝術創作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表現方式,也改變了觀看者的觀看方式。同時,這也給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挑戰。因此,藝術的獨立性已不再只是藝術創作者需要關注的問題,觀看者也需要從藝術品的附加意義中脫離出來,真正感受藝術創作者所要傳達的有效信息。

一、消費社會的出現與科技的進步給藝術帶來的影響

目前,消費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推動力,在消費的影響下,文化藝術形態發生了變化,同時這也導致了藝術價值的商品化和藝術批評的無效化。藝術生產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藝術批評不能起到引領潮流和培育精神的積極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藝術家在創作中可以選擇和使用的資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富。在藝術創作中,社會討論和藝術表達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杜尚說:“如今的藝術家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建立在粗暴的物質主義之上的世界。衡量任何東西的標準就是能否帶來物質上的好處,而信仰的地位則不大如前,已經不再是精神價值觀的來源?!滨U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提道:“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產生、完善與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彪S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藝術創作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以前的藝術家或許會認為自己是“體制”“商業”“消費時代”的對立面,但現在的年輕藝術家會通過擁抱技術和把握現狀來實現自己的觀念表達和藝術創造。網絡語言和互動技術的出現對藝術家的思考和創作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虛擬現實技術拓展了藝術的邊界。當代藝術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也具有不可預知性和不確定性。

自19世紀以來,科技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在19世紀最后25年到20世紀最初10年之間,文化實現了飛速發展。事實上,技術已經深入滲透到今天的藝術創作中,藝術創作無法避免相關技術更新所帶來的沖擊。新時代的技術越來越頻繁地體現在藝術作品中,可以作為一種表現載體或被反思的象征。藝術與科技前沿的融合讓藝術突破了以往固有的展覽領域,在各類商業與文化展覽現場備受青睞。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斷發生著改變。在商業和市場的推動下,藝術逐漸成為商品化的產品,以獲取更高的利潤和回報。似乎在大眾化和商品化的藝術中,探究新奇與獵奇成為永遠的主題。隨著新媒體和元宇宙的興起,藝術面臨著新的挑戰。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藝術作品的復制和傳播變得容易,這對藝術市場和藝術家的商業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此外,元宇宙藝術的虛擬性質也可能會引發人們對藝術作品實體性和獨立性的質疑。一些重復出現的藝術形式也因此受到了批評,甚至被指責為抄襲。同時,藝術也開始與科技、生物和未來產生聯系,并在網絡平臺上得到展示。藝術變得更多地與媒介的更迭相關,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創新,這導致許多媒介被迅速淘汰。

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AI生成藝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領域。訓練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大量的文字、語音、圖像等數據,以此訓練其分辨能力。通過使用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可以學習并模擬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和技巧,創作出高度真實的藝術作品。AI生成的藝術品會存在一些我們難以想象的創新性,但這些只是通過算法模擬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以此為藝術大眾化和商品化提供更多元化和創新性的作品,從而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我們目前還無法從根本上客觀地評判這種創作形式的利弊,但是如果一味地沉浸在其所帶來的新鮮感與便利感之中,便容易陷入某種僵硬化的程序。目前AI生成藝術是在大量的訓練及資料整合的基礎上完成的,它總結了過往藝術家們的創作成果,再以看似新穎的方式將其提煉出來。當人們獲得的都是其想要的藝術品時,新的局限性就又產生了。在這龐大的數據庫之下,人們將更難以辨別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二、從“死媒介研究項目”探討媒介的快速更替

新媒介越來越多地誕生,意味著舊媒介被越來越多地淘汰?!叭绻谝粭l寧靜的科學發展河流中,偶然地投入一個與之前矛盾的事實,這個事實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那么就會產生一些可觀的變化。那些微不足道的新事物,盡管出現了,但它們或隨波逐流而被消化掉了,或者,如果在它們產生的那一刻顯得過于怪異從而長年累月被埋沒了,那也只有若干年后才發揮作用,甚至有可能一直得不到發揮,便消失在了茫茫之中。也有一些舉足輕重的新事物,一旦出現,就立即對整個局勢產生十分可觀的影響?!薄睹襟w考古學》的導論“論技術視聽的深層時間”提到,隨著當時互聯網不斷發展,美國科幻小說家布魯斯·斯特靈(Bruce Sterling)發布了“死媒介研究項目”,即在互聯網時代,隨著技術和硬件設施的迅速更新換代,一些作品失去了展示的平臺和方式,無法在當代設備上再現原本的形態和效果,最終成為無法被呈現的媒介。1995年,斯特靈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以一種當時非常吸引人的方式“信址列表”(Mailing List),從技術媒介的歷史中搜集已經停止使用的軟件,以及那些曾被廣泛使用,但現已被遺忘的產品、創造發明和思想體系。他們想要通過技術手段保存這些物品,但卻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這些“過去的”物品數量正在持續增長。

不同媒介在人類文明史上都具有一定的意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一些終會被遺忘。在電影《索拉里斯星》中,為了拍攝地球的畫面,攝影師在俄羅斯“和平號”宇宙空間站使用了35毫米相機,但完成拍攝后,相機就被扔出了飛船窗戶外,因為運回地球的成本太高,開發專門的銷毀程序是不劃算的。當新的技術和媒介出現時,人們往往會對其給予極高的評價和期望,例如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它們改變了人們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方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舊的技術和媒介,例如電報、傳真等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因為它們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或者說新的技術和媒介更好地替代了它們。然而,在這些新舊媒介之間,還存在一些短暫出現的媒介,它們可能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內非常流行和實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實用功能逐漸減弱,最終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這些短暫出現的媒介可能因為某些原因無法被大規模應用,或者已經被更好的技術和媒介替代。

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媒介的使用并不僅僅是出于實用性的考慮,而更多的是為了探索和表達藝術創作的可能性。因此,藝術創作者們應該盡可能地發掘各種不同的媒介,無論是新媒介還是舊媒介,抑或是那些短暫出現的媒介,它們都可能給藝術創作者帶來新的藝術靈感和表達方式。

三、在藝術大眾化、商品化進程中保持藝術獨立的必要性

在藝術大眾化、商品化的過程中,藝術獨立真的不可或缺嗎?經濟的高速發展無疑會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作家劉瑜曾為《美麗新世界》作序,她提道:“當你每天都興奮得眩暈時,為什么還會需要畢加索或者莎士比亞?文學藝術往往是為了表達沖突,超越痛苦,那么,在一個沖突和痛苦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里,文學藝術也就成為社會的‘闌尾?!痹谶@種情況下,文學藝術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藝術作為人類的表達方式之一,并不是一種必要的選擇。如果你想表達的內容,可以用其他形式去進行敘述,那么為什么還要選擇藝術?能產生實質性利益的途徑很多,那么為什么要選擇一個往往是為了表現差異的方式呢?因此可以明確的一點是,藝術并不能直接迅速地產生實質性的巨大利益,或者是解決問題,藝術真正的價值是潛藏在其客體形象之中的,對人類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具有深遠的影響。此外,藝術還可以創造美的享受和文化價值,激發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在某種程度上,藝術是一種超越實際需求和功利目的的精神追求,它是可以帶給人們心靈上的滿足和啟迪的存在。由此可見,藝術的獨立具有必要性,它并不只是傳播信息、知識或者利益的工具,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的價值必定與其所處的時代有關,而不僅僅是被金錢物化的表面價值。

藝術的獨立性與其自身的本質屬性是密切相關的。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商品,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和文化傳承的表現形式。從歷史來看,藝術一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繪畫、雕塑、文學,還是音樂、戲劇、電影等,都是人類文化的珍貴遺產。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精神活動,應當不受功利的制約,從而更加自由地表達和傳達人類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價值觀念。因此,藝術的獨立性不僅表現在其作品的內在精神和思想表達上,更表現在藝術家的自由創作和表現方式上。

對于觀看者來說,藝術的獨立性同樣非常重要。正是因為藝術表達有其獨特的視角,它才能夠通過自身的表現力和形式,讓觀看者直面現實、反思自我。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能夠通過其獨立的藝術語言,引起觀看者內心深處的共鳴和思考,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和理解自身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在虛擬現實盛行的時代,觀看者可能會感到迷茫和失去方向。但是,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通過其獨立性和超越時空的價值,幫助觀看者跳脫出虛幻的世界,重拾對真實世界的關注和認知,重新審視自我與現實世界的關系,進而提高對于現實的認識和理解。

因此,藝術的獨立性不僅是藝術作品本身具有的特點,同時也是藝術創作者需要關注的問題,而且還是觀看者在欣賞藝術作品前應了解的藝術作品的重要特質。只有保證藝術作品的獨立性,觀看者才能夠真正地直面現實,跳脫出“虛幻的世界”,領略到藝術作品所傳達的深層次信息和價值。

四、結語

在藝術理論中,有一種認識論分析了人類認識中的感性部分,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作品只是對自然界的簡單模仿。即使是單純的模仿類作品,也必須留出創作的余地。然而,平衡模仿與創造并不是簡單的事情。如果模仿是藝術的真正追求,那么藝術家的自發性和創造性會成為藝術創作的干擾因素。這種創造性并不是對事物本質的描繪,而是對事物本質的主觀處理。藝術作品的本質并不取決于其題材的偉大或渺小,藝術可以表現任何題材,是藝術家對生活的體驗和表達。藝術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讓人們看到了普通事物的本來面目。

藝術就像是一個情感表達的出口。對于所處的語境和社會環境,藝術家總有表達的欲望。在今天這個信息傳播極其迅速的時代,人們面臨著海量的信息,而重復相同的聲音逐漸失去了意義。藝術創作者必須不斷地尋求新的表達方式,這里的新并不在于媒介,而在于所處時代各個方面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不同的時代和社會條件對藝術的影響是不同的,影響藝術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然而,無論何時,藝術都擁有獨特而頑強的生命力,它能夠不斷地適應并反映社會的變化,繼續保持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藝術大眾化與商品化的進程中,藝術創作者一定要有獨立的思考空間,在思想上不應該是單方面的妥協,也不應該單純地依附于新媒介。藝術需要不斷地實現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對話,使其相互碰撞,從而充盈其生命力。這不是某一群人或者某一個個體的任務,而是要求當下所有人以客觀且全面的視角直面自己所處的時代。

參考文獻:

[1]赫胥黎.美麗新世界[M].黃津,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韓炳哲.美的救贖[M].關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

[3]齊林斯基.媒體考古學[M].榮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 [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5]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鮑德里亞.為何一切尚未消失?[M].張曉明,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7]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曉寺[M].陳德文,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

天津美術學院

猜你喜歡
商品化科技進步大眾化
論虛擬角色名稱商品化權益的獨立性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進步獎勵項目
現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觀
科技進步有力推動了煤炭工業生產方式轉變
中國建材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明清時期陜西果樹商品化趨勢及殖民采掠初探
日本商品化權的歷史演變與理論探析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下城區: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