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兆言:坐在南京這張凳子上

2023-06-26 23:09仇廣宇
北方人 2023年6期
關鍵詞:南京城葉兆言城墻

仇廣宇

作家葉兆言家里有一間令所有讀書人羨慕的書房。數十個木質書架整齊擺放,一直頂到天花板,每個書架都裝滿了書。從他家的窗戶望出去,能看到長江流過。有時,他在天不亮時就起床寫作,隨著天光轉換,他能看到晨光熹微中長江邊的行人,看得多了,難免生出蒼茫之感,讓他感慨“逝者如斯”。

葉兆言的作品很多,有人說,光是把他作品的年表看上一遍,就得花費不少時間。其中,光是他自己作品的各種版本,就夠放滿一個書架。除了四十多年筆耕不輟的美名,他還有極為獨特的家學傳承:他的祖父是知名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父親是劇作家、編輯葉至誠,如今,他的女兒葉子也在從事文學創作。一家四代均為作家,在文壇上并不多見。

即便有這樣的家學淵源,因為成長于特殊年代的關系,家人從來都不希望葉兆言靠寫作為生,不想讓他做魯迅口中的“空頭文學家”。只是人終究難以逃過命運,四十多年前,從發現自己喜歡上寫作的那段日子起,他就開始在歷史和現實中尋找那些他感興趣的人和事,日復一日地寫下來,變成故事。雖然也感嘆過寫作勞累,但在不久前,他還是出版了最新的長篇小說《儀鳳之門》,講了一個關于南京城如何走入現代的故事。他一直守著南京城,做那個講故事的人。

還是要回南京

2022年年底,65歲的葉兆言感染了新冠,剛剛生病那幾天,他原本順暢的寫作被強行打斷。他心里有點焦灼,開始每日早起坐在寫字臺前寫點什么。寫不下去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是在裝模作樣,甚至覺得這種努力有一點悲壯。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坐在那兒。正如他曾說,如果說祖父和父親對他有什么影響,那就是祖父和父親常年坐在那里,一寫就是七八個小時的背影。

葉兆言的生活實在是很簡單,他不會喝酒,不會抽煙,很少參加飯局,除了寫作,日常陪伴家人,唯一的愛好就是游泳。日復一日,他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簡單生活。只是在2022年10月,規律的寫作生活稍微被一件小事打破了。葉兆言和蘇童、余華等幾位作家被邀請參加《我在島嶼讀書》文學紀錄片的拍攝,他要離開家去海南三亞錄制,而他又很少離開南京。

他和節目組商定,只參加一天的錄制,以免自己太緊張。一天的節目拍攝完成之后,要離開時,三亞到南京的航班突然停飛,如果他想離開,要么在三亞等待四天,要么坐車到??诖铒w機回去。發現回不了南京,他又變得焦慮,最終還是選擇了第二種辦法,雖然舟車勞頓但還是按照原定計劃回到家。

節目播出后,這群本以為自己“廉頗老矣”的作家居然收獲了意外的贊美,他們在海邊踢球,遛狗,吃燒烤,開辦音樂會,玩年輕人喜歡的解謎游戲,同時聊著屬于他們的年代以及文學。鏡頭中,余華和蘇童妙語連珠地斗嘴,葉兆言在旁邊開心地笑著,偶爾補充回答幾句提問??吹教炕?,大家都興致勃勃,他也能趁興致想到徐宗干的《詠炭》并吟誦出來:一味黑時猶有骨,十分紅處便成灰。在年輕觀眾看來,這樣的葉兆言溫和又淵博,出口成章,身上有種厚重的魅力。節目結束后,也有更多的人開始對他的作品產生好奇。但葉兆言依然擔心,擔心觀眾看到他,會認為“一個作家不好好寫東西,跑去島上搞什么名堂”。反正,他還是最愿意回到他的書房里,坐在寫字桌前打開電腦。不停地寫下去,這件事能讓他感到安心,仿佛那里總有什么事情在等待、召喚著他。他離不開那間書房,也離不開南京。

南京:一張寫作的“凳子”

即使身居南京,葉兆言也很少參與文學討論以外的社會活動,但是十多年前,他難得地參加過一次南京城墻保護的論證會。 1958年的拆墻運動中,南京城墻曾被拆掉,只保留了兩側的一些部分,而那一次論證會的目的,則是希望把城墻重新翻修連接起來。當時,葉兆言以“反對派”的身份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他不支持修建新城墻。這樣說并不是因為他戀舊,而是他覺得,保持城墻的本來樣貌才是對歷史的尊重。結果,新城墻還是不可避免地建起來了,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

多少年來,那番關于城墻的爭論,幾乎是唯一的一次,內斂的葉兆言對現實中的南京城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過去,葉兆言的知名作品中,很多都是以南京為背景寫就的。這就給人一種印象:葉兆言擅長寫南京的故事和民國時期的故事。實際上,葉兆言也有很多講述現代人生活的作品。他最關注的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故事中的人。他并不是文博專家,他的讀者也明白,葉兆言筆下的南京寫的不是風土人情、特產風物,甚至不是現實中的南京。

南京與馬爾克斯筆下的馬孔多不同,也與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迥異。它是六朝古都,經歷過興衰更替,如今已經發展成現代化城市,它的命運,成為透視整個中國甚至世界的歷史的取景框。葉兆言幾乎一生下來就在這座城市居住,讀大學選志愿時,又恰好在幾個志愿中,被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他沒有離開的契機和動力。但想到自己的家鄉,他腦中浮現的不是豐富的物產和小吃,也不是秦淮河畔令人向往的風情,而是一張凳子。南京是他坐在那里,觀察世情、回顧歷史的凳子。

關注歷史的反面

葉兆言一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成為一名作家的。蘇童曾不無羨慕地說:在我們還不知道書是什么的時候,你已經在祖父的膝下讀書了。而葉兆言搖搖頭告訴大家真相:他的祖父葉圣陶愛書,但更愛交朋友,平時經常把書送人。真正愛好藏書的是他爸爸葉至誠,光從祖父那兒就拿了不少。因此,改革開放后南京市進行評選時,葉至誠成了南京的藏書冠軍。

別人都艷羨葉兆言的家學,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甘苦。讀書、寫作并非完全是他個人的選擇,而是家庭和社會共同作用在他身上的影響。青春期那10年,葉兆言在“文革”中度過,高中畢業后不能考大學,困在家里,他仿佛被扔在一列封閉的火車上,隨著時間向前開。當時,家里的一些小說被父親上交了,但因為其中的一些外國翻譯小說沒人看,又太占地方,被莫名其妙地還了回來。他無所事事,放眼望去,這列“火車”上只有沒有盡頭的書,那就看那些外國小說打發時間,無意中,這奠定了他極大的閱讀量。

1974年,無事可做的葉兆言跑到北京,在祖父葉圣陶家里晃悠了一年。在那里,他遇見了堂哥葉三午。葉三午是當時和郭路生齊名的詩人,他的客廳里聚集了北京的一大群文藝青年。在那個年代,他和“客廳”里的人一起在巨大的壓力下偷偷寫詩、玩攝影。在思想上,他最忘不了的人并不是身邊的那些老先生,反而是堂哥和他的朋友們,是這群人給了他最初的啟蒙。

后來,葉兆言考上了中文系,但他仍沒有立志當一個作家。只是那個年代他身邊的朋友全都在談文學,寫詩,寫小說。后來,詩人韓東的父親、作家方之鼓勵他寫篇小說,他就寫了《兇手》,但這部小說沒被發表。直到1981年,他的小說《傅浩之死始末》在《采石》雜志發表,那兩年他一共發表了五篇小說,就這樣踏上了文壇。后來有一陣子,他連續五年都沒發表小說,但他依然有著平常心,因為坐冷板凳符合他內斂的性格:讀研究生時,他的研究方向是現代文學,泡圖書館、翻查老報紙這種一般人看來枯燥的事,他都做得津津有味。

就在這種對寫作并不太在意的狀態中,葉兆言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愛上了寫作,他發現寫作本身可以讓他發揮想象力,創作一個又一個只屬于他的自由世界。自小在作家堆、書堆里長大,葉兆言反而比別人有了更多的平常心。他比誰都知道寫作背后更真實的一面,不是那些崇高的幻象,是疲憊,是枯竭,是無止境的勞動。他所想到的辦法,就是用他如同運動員一般的努力,每天提筆,去對抗可能到來的衰退。

對寫作本身的祛魅,以及1970年代后期從堂哥和那一群年輕人身上學來的反思精神,最終賦予了他一雙從反面觀察歷史的眼睛。這種思想一直貫穿在葉兆言的寫作中,他不太關心英雄人物的去向,而是關心個體在社會變遷中的遭遇。他愛寫那種一身古怪的小人物,和他們隨時代跌宕起伏的人生,那些人有時跌入深淵,有時攀上高峰,全都身不由己,他對他們充滿同情。

不知不覺間,四十多年已過,葉兆言腦海中那個虛構的南京城早已變得精美復雜,它和真實的南京城一起存在,仿佛空間與時間,歷史與現代,都已在他家的書房中匯聚成一點。

江水依舊在流淌,南京也有了翻新的城墻,但總有故事被人記錄下來,并不斷地講述著,而葉兆言依然不愿多說對自己的期待。在他心里,自己還是當年那個沉迷于翻老報紙、講故事的人。

(摘自2023年第7期《中國新聞周刊》)

猜你喜歡
南京城葉兆言城墻
南京城市中心區生態需水量探析
秦淮河畔、古城墻下,葉兆言《南京傳》南京首發
葉兆言教子:“學無先后,達者為師”
女真人修筑的城墻
南京城與秦淮河
殘破的城墻
650歲的南京城墻申遺進行中
從南京城墻磚的銘記談起
日本畫家彩繪辛亥革命圖
城墻的春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