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帶熵博弈看虛指疑問不定詞的語用得體性

2023-06-28 05:43王曉荷
關鍵詞:坦白周萍女星

王曉荷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上海 200433)

一、引言

疑問代詞有疑問用法和非疑問用法之分。非疑問用法之一是虛指。關于虛指,丁聲樹等指出,“所謂虛指有各種情形,或是不知道,或是想不起、說不上,或是不必明說”[1]。呂叔湘認為,“誰”可以代表不知或不論是誰的一個人,“什么”可以代表不知或不論是什么的一件東西,表不知的可稱為虛指[2]。我們認為,虛指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發話者確實不知其所指,另一種則是發話者知道確切內容卻有意不明言。這兩種情況在日常言語交際中都很常見。試看下面兩個句子:

(1)剛才有個什么人來找過你。

(2)好像有誰在背后說你壞話。

在這兩個例子中,疑問代詞“什么”和“誰”都是虛指用法。而對于講出這兩句話的人來說,他可能真的不知道是誰來找過“你”,是誰在背后說“你”壞話;也有可能這只是講話人的一種語用策略,講話人對于“什么人”和“誰”的具體所指心知肚明卻出于某種目的隱而不言,采用虛指疑問不定詞來表達。究竟是哪一種情況,往往需要受話者或分析對話的旁觀者獲取到更多的語境信息方能確認。比如發話者和受話者的人際關系,會話發生時的現場環境,會話的上下文等等。如果確認是知而不明言,那么要進一步追問的是:講話人為什么選擇虛指疑問不定詞而不采用明言?這正是本文所關注的。本文認為,這一現象可以從語用得體性的角度加以解釋。本文著力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虛指疑問不定詞的語用得體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2.相較于明言,虛指疑問不定詞為什么可以具備這些語用得體性?

3.虛指疑問不定詞作為語用策略,任何時候都勝過明言嗎?

二、信息熵、博弈論與虛指疑問不定詞

為了解答上述問題,我們引入了“信息熵”和“博弈論”的概念。這兩個術語自其他領域引入語言學研究中,以其與一些語言現象的適配性而在語言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一)信息熵

在信息論中,某一信源X發出某一消息所含有的信息量,稱為自信息量[3]。表示為:

I(χi)=-logP(χi)①

其中P(xi)是事件xi發生的先驗概率,I(xi)表示事件xi發生所含有的信息量,即xi的自信息量[4]。而自信息量I(xi)是個隨機變量,不能用來作為整個信源的信息測度,故提出平均自信息量這個概念。在集X上,隨機變量I(xi)的數學期望定義為平均自信息量[5],即:

集X的平均自信息量表示集X中事件出現的平均不確定性,它有三種物理含意:(1)表示信源輸出后,每個消息(或符號)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2)表示信源輸出前,信源的平均不確定性;(3)用來表征變量X的隨機性。這個表達式近似于統計物理學中熱熵的表達式,在統計物理學中,熱熵是一個物理系統雜亂性(無序性)的度量,這與平均自信息量在概念上也有相似之處,所以信息論就借用了“熵”(entropy)這個術語,為了區別于物理學,稱之為“信息熵”[6]。

言語交際無非是信息的傳遞與交換,所以將信息熵應用于語言學研究無疑找到了一個新的切入口,為語言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當信息熵越大,則表明所傳遞信息的不確定度就越大。當所傳遞信息是完全確定的,沒有不確定性,此時信息熵為0,比如對于“地球繞著太陽公轉”這一事件,其發生概率為百分之百,依據公式算得H(X)=0。言語交際中,人們總是依據場合與交際目的采取不同的表述方式,或增熵,或減熵,而虛指疑問不定詞可視為一種增熵策略。

(二)博弈論

博弈論(game theory)“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的”[7],“是研究個體如何在錯綜復雜且相互影響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選擇”[8],“博奔論研究的基本假設是,人都是理性的”[9],即人們在面對決策問題和特定情景時,所采取的策略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的[10]。博弈論可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靜態博弈與動態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博弈論的著名例子是“囚徒困境”:有兩個嫌疑犯A和B被抓起來分開審訊,警察告知他們,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一人不坦白,則坦白者釋放,不坦白者判10年;如果兩人都不坦白則各判1年。支付矩陣圖如下:

圖1 坦白與抵賴的博弈支付矩陣圖

這個例子中的“納什均衡”③是(坦白,坦白)。給定B坦白的情況下,A的最優策略是坦白;給定A坦白的情況下,B的最優策略是坦白。且(坦白,坦白)在這里是一個占優策略均衡,不管對方怎么選,個人的最優選就是坦白。

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范圍最為廣泛成功,此外還應用于政治學、軍事、外交、國際關系、犯罪學等領域。言語交際也是一種博弈,大到外交場合的發言,小到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博弈廣泛存在,從博弈論角度來研究自然語言是可行的。這方面已有許多嘗試,比如運用博弈論研究某種語言現象,如歧義(夏登山,蘭純[11];楊泉,馮志偉[12])、禮貌語言(莫旻熒[13])、曲言負極詞(蔣勇[14])等;或探究特定言語交際場景中博弈論的運用,如翻譯(仇蓓玲[15];姚婷婷,張杰[16])、法庭(柯賢兵[17])、說明書體裁分析(武建國,徐鷹[18])等。講話人選擇使用虛指疑問不定詞而不明言,本身就是一種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采取的策略,這就是種博弈。

虛指疑問不定詞的使用其實就是一種帶熵博弈。如果說博弈論對分析虛指疑問不定詞的作用體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繪制博弈支付矩陣圖來衡量虛指疑問不定詞的語用得體性,那么信息熵則為虛指疑問不定詞語用得體性的產生機制提供了一種解釋。換言之,信息熵解釋的是虛指疑問不定詞固有的性質,而博弈論則是在具體語境中綜合各種語境因素對虛指疑問不定詞得體性的動態衡量。在一些語境中,經過博弈論的衡量,虛指疑問不定詞未必優于明言,所以講話人并非任何時候都適合采用這一策略。

三、虛指疑問不定詞的語用得體性

在一些語境中,綜合各種語境因素后,使用虛指疑問不定詞比起明言能為講話人帶來更大收益,于是這一策略得到采納;反之,則采用明言的方式。我們認為,虛指疑問不定詞的語用得體性體現在避免撕破臉皮、避免惹來麻煩、避諱敏感話題和揭示普遍現象等幾個方面。在這些過程中,信息熵能解釋其作用機制。下面我們將分別討論這四種情況。

(一)避免撕破臉皮

語境一:

(3)“你要想想,郝紅梅是我和你們家玉英的同學。她因為家窮,給同學送不起禮物,才犯了這個錯誤。你應該相信,她是一個好人。誰也不能傷害她!如果誰要是傷害了她,我就不會原諒,遲早會向傷害她的人算賬的!”

“你喝水!”侯主任一直震驚地聽這個青年說話。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后生竟然這樣來“處理”這件事。盡管他沒聽說過“起誓”這兩個字——但他明白這是叫他賭咒發誓,不能斷送這個賊娃子的名譽和前途。[19]

語境二:

(4)她覺得女兒婚姻自由了有兩大不好處:一是怕女兒年輕,一股熱勁,光找人、不找財,以后會要吃苦受窮;二是怕女兒“自由”了叫街坊鄰居笑話。邰秀英回家先向母親講解了一些婚姻法,看樣子母親的氣不大順;以后每次講每次都沒個好臉看。有一天,邰秀英鼓了鼓勇氣向母親說:“娘,我的事,以后你少操心吧,自己的丈夫應該由我自己找?!蹦镆宦牼蜌恻S了臉:“我看你反了,如果你敢在外面給我‘丟人’,打不死你,也叫你另脫生!”[20]

如圖2所示,語境一是孫少平和侯主任的對話。孫少平和同窗郝紅梅有過一段懵懂情愫,郝紅梅為了前途轉而與班長顧養民交往。她為了給同學送禮偷了商店的手絹,被抓個正著送到了侯主任那里,侯主任想把這件事告訴學校領導。孫少平顧念與郝紅梅的情誼,來找侯主任,讓他不要公開此事。依據公式:

圖2 “誰”與“你”的博弈支付矩陣圖

這里采用虛指疑問不定詞,畫線處的“誰”指的是某個人,理論上來說可以是任何一個人,是一個大集合中的某個成員,所以此時0

根據上述討論可知,根據這個公式,只要講話人明確指出所談論的人或事物,那么信息熵H(X)=0,而一旦采用虛指疑問不定詞,則H(X)>0。兩相比較之下,可見虛指疑問不定詞的使用確實是一種增熵方式。

語境二中,邰秀英想要自己選擇丈夫,在當時那個年代,婚姻自主的觀念還沒有那么普及,她的母親非常反對?!叭绻愀以谕饷娼o我‘丟人’”,此時直接指明批評的對象為邰秀英,信息熵為0。此時邰秀英的母親非常生氣,如果把“你”改成疑問不定詞“誰”,增大了信息熵,雖然對話雙方依據語境也能判斷這個“誰”指的是邰秀英,但是秀英母親的憤怒就無法淋漓盡致地表達,其獲得的支付就會從2降為1。而盡管用“你”會使秀英的支付降為-2(受到威嚇且威嚇力度大,可能使秀英很沮喪),但這跟語境一情況有所不同,這里講話人是受話人的母親,談話的發生地是家中,所以這里不用過多考慮損失面子的問題,這么一場母女的談話顯然不足以讓母女撕破臉,女兒也不會因為一次爭吵報復母親。所以這里直接用“你”是秀英母親的較優策略。

在“避免撕破臉皮”這一情況中,會話雙方對虛指疑問不定詞的具體所指都心知肚明——所指正是受話人。在威嚇受話人的同時顧全禮貌,使所求之事能得到受話人的同意。發話人對受話人是一半威嚇一半請求,所以不宜撕破臉皮。要做到這一點,便要充分利用虛指疑問不定詞的增熵功能。發話人使用虛指疑問不定詞,增大信息熵,提高信息的不確定度,在表面上“誰”指的是某個人,但是受話人結合語境,自然能解除信息熵,明白發話人的用意。

(二)避免惹來麻煩

語境一:

(5)王某是某個公司的總監,帶一個8人的項目組。他以前的同事老張意外得知項目組中的李四是商業間諜,他想提醒王某。老張說:“老王,你們組有個什么人是商業間諜,你要小心。其他的我不方便多說?!?/p>

語境二:

(6)“票?什么票?”“今晚將有引起轟動的首場演出?!薄皠∶惺裁?”“《公園街謀殺案》?!薄Y果呢,我終于領略到了一個包廂服務員那可怕的報復,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我沒有接受他的服務,使他失去了本可以從我身上賺得的一筆小費。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然后伸手指著舞臺上,湊近我的耳朵,壓低了嗓音,深惡痛絕地說:“瞧那個園丁,他就是兇手!”[21]

如圖3所示,在語境一中,老張用虛指疑問不定詞的方式來提醒老王,假設老王心中對這8位組員信任程度是一樣的,那么信息熵為:

圖3 “有個什么人”與指名道姓的博弈支付矩陣圖

在語境二中,“我”正在觀看一部偵探舞臺劇《公園街謀殺案》,“我”酷愛偵探劇并熱衷于找出劇中的兇手。有個服務員老在一旁詢問“我”是否需要各種服務,打擾了“我”追劇,遭到“我”的斥責與拒絕,于是服務員一氣之下就向“我”劇透了誰是兇手。原本“我”心中應該有幾個懷疑為兇手的人選,但服務員一句話說出了那個人是誰,信息熵頓時降為0,“我”的追劇樂趣被奪走了,獲得支付為-1,而服務員也成功報復“我”替自己出氣,所以他獲得的支付是1。至于服務員有沒有說謊則無傷大雅,因為這只不過是一個戲劇,而“我”也不會因為一個劇透而去報復服務員,劇中的兇手也不可能來報復服務員,所以他并沒有為自己招致什么麻煩。如若服務員不明言劇里誰是兇手,而說“有個什么人是兇手”,則近乎一句廢話,對“我”來說沒有提供任何新信息,因為“我”已知劇名是《公園街謀殺案》,該劇名已經暗示劇中必有人是兇手?!拔摇笔懿坏綋p害,支付為0,而他這么說達不到報復“我”的目的,白費力氣,支付為-1。

在“避免惹來麻煩”這一情況中,發話人知曉虛指疑問不定詞的具體所指,而受話人并不知曉。發話人使用虛指疑問不定詞,把已知的答案藏在一個集合中,避免直接說出答案為自己惹來麻煩。而此時發話人為受話人提供的信息的價值在于他告知了某一情況并為發話人尋找正確答案以解除信息熵劃定了一個尋找范圍。

(三)避諱敏感話題

語境一:

(7)那是否為L男星①撮合過呢?Y女星笑說,“反正他當時是一個人,現在就不知道了?!痹賳査欠裰繪男星和F女星已經在一起了,Y女星狡猾地回答,“我們不能代表他,其實我們跟他沒有那么熟啦。我們在后臺是有聊他跟那個誰在一起啦,但是這些不能跟你們分享呀。導演也跟我們說了,不能把焦點放在那個誰身上?!盵22]

語境二:

(8)現在我不是你的母親。她是見著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顧一切地)她也是要一個男人真愛她,要真真活著的女人![23]

如圖4所示,在語境一中,某劇導演攜一眾演員為某劇做宣傳。而當時L男星和F女星的緋聞傳得紛紛揚揚,L男星逗留了十分鐘便匆匆離場,其間主持人追問L男星現實中的感情問題,L男星打起太極,避而不談F女星。如劃線處所示,當Y女星被問及L男星的感情問題,她避開指名道姓地說出F女星的名字,而用“那個誰”這種帶有疑問不定詞的表述,依據信息熵公式:

圖4 “那個誰”與指名道姓的博弈支付矩陣圖

此時00。Y女星使用虛指疑問不定詞增大了信息熵,讓記者去猜她說的是誰。依據語境,記者很容易猜到她說的是F女星。Y女星之所以采用這一策略是因為藝人的感情生活是藝人的私事,而且顯然L男星對此話題頗為敏感,不愿在記者面前談論自己的私人感情,始終避談F女星。Y女星此舉既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也照顧到了對此話題頗為敏感的L男星的感受,得到的支付是2。被評論者L男星的支付是-1。如果Y女星將“那個誰”改成F女星的名字,則信息熵降為:

采用虛指疑問不定詞避諱敏感話題的例子在生活中時常能見到,語境一避諱的是對他人來說敏感的話題,而避諱自身敏感話題的場景也比比皆是,比如學校開家長會,學生們在外等候,一個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可能會在家長會結束后問他的家長:“老師是不是跟你說了什么?”他其實想問的是:“老師是不是在你面前批評我了?”“批評”對那個學生來說是他很害怕很敏感的字眼,他采用虛指疑問不定詞“什么”避開了這個敏感話題,增大了信息熵,“什么”既可以指表揚,也可以指批評或者是既不表揚也不批評,這樣表達就給自己留有余地,因為可能老師不光沒說什么批評的話反而還在他家長面前表揚了他,想以此鼓勵這個學生。

語境二發生在戲劇《雷雨》的最后一幕,封建大家族的家長周樸園的第二任妻子周蘩漪長期受到周樸園的壓迫,還和繼子周萍發生了亂倫關系。周萍對此感到后悔想要擺脫周蘩漪。周蘩漪與周樸園育有一子周沖,周萍與周沖都喜歡上了丫鬟魯四鳳。在最后一幕中周萍想要帶著四鳳遠走高飛,這徹底觸怒了周蘩漪,于是她說出了這段話。當時在場的人有周萍、周沖、四鳳、四鳳的媽媽魯侍萍等。雖然蘩漪這句話是朝著周沖吼的,但顯然此刻她是要所有人都聽到,以往她也顧慮到她與周萍的亂倫關系是應當要在人前避諱的,但她被壓抑得太久了,所以在這一刻徹底爆發。她已不再介意別人怎么看她。她直言“周萍”是讓她活過來的那個人,信息熵為0,充分地宣泄了內心情感,解除壓抑,獲得支付2。而對受話人中的周萍來說,亂倫關系的敗露無疑是種恥辱,所以獲得的支付為-2。如果蘩漪把“她是見著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中的“周萍”換成“那個誰”或“某個人”,則心中的壓抑沒得到充分宣泄,支付為1,而周萍受到了威嚇但亂倫之事沒有敗露,所以他的支付為-1。

在“避諱敏感話題”這一情況中,發話人知曉虛指疑問不定詞的具體所指,受話人可能知曉也可能并不知曉。發話人把敏感的所指內容藏入一個集合之中,使其獨特性不被凸顯,從而達到對敏感話題的避諱。

(四)揭示普遍現象

語境一:

(9)一些課外培訓機構的做法,對家長的教育焦慮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懊}組老師親臨授課”“學霸面對面輔導”“誰誰誰用了我們的輔導資料成績得到大提升”……課外培訓機構的廣告滿天飛,在向家長們展示本機構實力的同時也為家長許以各種美好的未來,讓家長心甘情愿地把錢掏出來。[24]

(10)不要懷疑讀書的價值。當你來到陌生的城市,拿著剛畢業不過數千的起薪,七大姑八大姨卻告訴你“誰誰誰高中沒讀完就做生意,如今賺得盆滿缽滿”,這時請不要懷疑讀書的價值。不用著急,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因為教育是一壇越陳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終身的一場自我投資。[25]

語境二:

(11)電視劇《怪你過分美麗》在片尾字幕中除了羅列主演、參演、特約演員、跟組演員外,還專設一欄“群眾演員”,羅列群演名字488個(1)488這一數據系由筆者點算“群眾演員”一欄所得。。

如圖5所示,在語境一的例(9)中,眾所周知,課外機構時常列出具體學生名字宣稱那些學生用了他們的輔導資料后成績飛升,考入了某某名牌大學,而本則新聞的撰稿人在敘述時則采用了“誰誰誰用了我們的輔導資料成績得到大提升”這一表述,選用虛指疑問不定詞“誰”,隱去了具體的學生姓名,依據信息熵公式:

圖5 “誰誰誰”與指名道姓的博弈支付矩陣圖

此時00。撰稿人使用虛指疑問不定詞增大了信息熵,并且疊用“誰”以揭示“培訓機構宣稱用了他們的資料能大大提升成績”為一種普遍現象,事實上這里也完全沒有必要把一些培訓機構打廣告所列的學生名字放上來,那樣不止顯得很繁瑣,而且容易讓讀者分心關注具體哪些學生使用輔導資料成績大升,然而這并不是撰稿人想讓讀者關注的,而且這些具體名字對讀者來說也沒什么用。所以在語境一中,撰稿人選用“誰誰誰”的表述獲得支付為2,既揭示了普遍現象,又避免了繁瑣。讀者獲得支付為0。若把這些名字列出來,則信息熵降為:

在語境二中,488個群眾演員的名字都被羅列出來了,信息熵為0,彰顯了制作方對每一位演員的尊重,制作方獲得支付為1,那些群演在字幕中看到自己的名字當有喜悅之情,獲得支付為1。若不列群演具體名單,則增大了信息熵,觀眾看劇時固然知道劇中有群演存在,但群演姓名將不為人知,群演會感到失落,此時制作方獲得支付為0,群演獲得支付為-1。

在“揭示普遍現象”這一情況中,發話人知曉虛指疑問不定詞的具體所指,受話人并不知曉。此處使用虛指疑問不定詞和“避諱敏感話題”有相似之處,都是利用虛指疑問不定詞的增熵功能把具體所指內容放入一個集合之中,以掩蓋其獨特性,但區別在于后者是為了避諱敏感話題(即疑問不定詞的確切所指具有敏感性),掩蓋其獨特性。而前者同樣是掩蓋獨特性,但進一步的目的是為了揭示普遍性,是為了避免獨特性影響表達普遍性的目的,這一目的是后者(“避諱敏感話題”)所不具備的。

四、結語

至此,我們可以解答在引言中提出的三個問題:虛指疑問不定詞以其增熵的性質特征,將具體所指隱藏在一個集合之中,從而達到避免撕破臉皮、避免惹來麻煩、避諱敏感話題、揭示普遍現象等語用功能;它的使用是講話人在具體語境中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通過博弈優選而得出的較明言更優的語用策略;但是,虛指疑問不定詞并非適用于任何場合,使用與否要視語境而定。

猜你喜歡
坦白周萍女星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美術教師作品選登
“素養為本”的高中化學課型研究
《雷雨》劇本內容梗概
博弈論—囚徒困境模型淺析
中文的魅力,老外理解不了
真情告白
論坦白的處遇
魅力女星電影周(二)
女星發“飾”界 打造潮女氣質
周蘩漪的反抗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